利刃/縱橫論
從一戰以來,德國在石油資源上的缺乏都舉世聞名。一戰德國著名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就是因為石油資源不足,被迫放棄油煤混燒鍋爐,選擇純燃煤鍋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動力。在二戰期間,德國甚至採取了極端的煤變油工藝,以極高的成本獲得數量很少的燃料。
而在二戰末期,德國則提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設想,即採用完全拋棄液體燃料,改為燃燒煤炭而非汽油、航空煤油或柴油的戰鬥機。由於戰鬥機不可能由人工添加燃料,德國工程師選擇煤粉來實現有限的流動性,以便自動填充到燃燒室內。相比於汽油和航空煤油而言,煤粉不僅熱值低、流動性較差,其燃燒效率也相當低。二戰水平的內燃機和蒸汽輪機都不能直接燃燒煤炭粉末,必須從頭開始重新設計。
最終,德國設計師給出的是一款外形極為怪異的三角形戰鬥機,被命名為P.13A。由於煤粉發動機推力較小,並不能支持ME-262或HE-280級別雙發中型機體,而ME-163火箭戰鬥機的設計也不適合煤粉發動機,德國工程師在保證發動機基本需求情況下,採取了最輕、最省結構強度的設計。飛機沒有獨立的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採取了類似於轟炸機的飛翼結構,駕駛艙與垂直尾翼融合,以提供更強的操縱能力。總的來說,這一設計並不十分成功,但是也算是一種新奇的嘗試。
二戰末期的德國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末日武器",其目的,就是為了抵消盟軍和蘇軍的絕對數量優勢,企圖在綜合國力明顯劣勢下反敗為勝。在這一基礎上,德國本身的資源儲備還不甚豐富,被迫採取煤氣機、燃煤發動機等非正常手段裱糊度日,因此P.13A戰鬥機受到了重視。但是德軍很快發現,P.13A的燃煤發動機可靠性極差,較輕的結構設計也導致了性能上的缺陷。即便煤粉發動機已經勉強步入了噴氣式發動機的行列,其性能反而不如盟軍的活塞式螺旋槳戰鬥機,因此德軍毫不猶豫地在戰爭末期結束了這一項目。但飛機的主要設計師利皮施卻依然試圖對P.13A繼續改進,達到實用水平。利皮施將P.13A偽裝成符合德軍要求的噴氣式截擊機項目,瞞過了納粹高層的限制。
然而,這種"裱糊匠"科技並不能達到戰勝盟軍和蘇軍的目的。二戰期間盟軍和蘇軍總共推出了多達幾十萬架戰鬥機和截擊機,輕重轟炸機總量也超過了10萬。即使P.13A性能達到了盟軍活塞式戰鬥機的水平,其數量也不可能滿足德軍的需要。而二戰末期德軍裝備完好率也出現了大幅度滑坡,先進的ME-262戰鬥機產量多達1200架,而可用的發動機卻達不到一架一臺。在極為惡劣的使用環境、極差的裝備完善率和"裱糊匠科技"的共同作用下,P.13A即便是裝備部隊也必然是曇花一現。
二戰結束後,美軍也對P.13A產生了濃厚興趣。不同於資源匱乏的德國只能用煤粉發動機,美軍在二戰期間向來以燃料充足、標號極高而聞名。美軍更大程度上是看中了P.13A不同尋常的氣動設計。P.13A的重量很輕,對於跑道要求相對較低,很貼近美軍需求。而後掠角60度的設計也十分貼合超音速飛行需求,在美軍戰鬥機卡在超音速大關的情況下,顯得十分有吸引力。而在"百家族"戰鬥機服役後,P.13A僅有的氣動設計優點也不復存在,最終淹沒在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