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15日,鬼子在今通化市玉皇山柳條溝挖了兩個坑,那是他們給抗日英雄王鳳閣和妻子張氏、兒子小金子準備的。
玉皇山屬長白山脈系,位於通化市城區中心渾江北岸,海拔只有400多米,因1887年在山中建玉皇閣而得名。柳條溝附近還有一座山叫虎頭山,一個虎虎生氣的令人激昂的名字。今天,這裡已經是一個英雄長眠的地方,人們在此建立了玉皇山革命烈士陵園,總有人前來拜謁,英雄的事跡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燦若星辰。
4月15日這天,通化城被早早地淨街戒嚴了。4月15日在北方應該是一個屬於春天的日子,但當天的通化城卻充滿著霧氣騰騰的殺機,遮掩著破敗的平房與街道,被幾株老樹枝節戳出的陽光撒落在地上,是起起伏伏的破碎的閃亮。
太陽長得老高時,才有兩輛日本軍車怪叫著出現在陽光破碎的街道上,車後拋起一道外強中乾的塵煙,儘是虛張聲勢的囂張。車上坐著的是王鳳閣將軍和他的妻子張氏、兒子小金子,他們被分了開來,將軍獨自坐前一輛,妻子和兒子坐後一輛。碎碎的陽光洗刷著他們,把他們的神情洗刷得明亮,面無懼色,還有著走向戰場的豪邁與氣壯。
到柳條溝口時,日軍的汽車停了下來,鄉親們圍了過來,王將軍向他們點頭打招呼,而後站起身來高喊:「父老鄉親們,王鳳閣為抗日而死,大丈夫死得其所,大家努力,中國不會亡,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剷除偽滿洲!」[i]
日軍憤怒了,一個日軍士官(尉官)面目猙獰地衝上前來,把王將軍推到了土坑旁,王將軍回過頭來慷慨激昂地對鄉親們說:「諸位父老兄弟們!諸位姑嫂姐妹們!我王鳳閣通化生,通化長,就是我的小名大家也知道。為了中華民族的存亡,為了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我和日本鬼子戰鬥了這些年,不幸被俘,現在我要和鄉親們永別了。希望大家不要洩氣,一個王鳳閣倒下去,還會有千萬個王鳳閣站起來!人心不死,國必不亡!鄉親們戰鬥啊!中華民族萬歲!」[ii]
妻子張氏看著將軍,將孩子小金子抱在了懷裡,輕聲問:「孩子,你怕嗎?」
小金子搖搖頭,和媽媽一樣望著父親。
鬼子脫去上身的軍衣,手握軍刀,把將軍推入土坑,試圖讓將軍跪下。將軍說自己生不跪日本鬼子,死了也要站著做鬼!又回頭朝鄉親們大聲:「父老們,我王鳳閣為抗日而死,死得其所。大家齊努力,中國不會亡!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剷除偽滿洲!」[iii]
將軍正氣凜然、視死如歸,張氏又問小金子:「孩子,你怕嗎?」小金子搖頭,張氏說:「孩子,媽媽對不住你了,生下你的時候,媽媽就沒有奶……你才長得這麼瘦小……」小金子見媽媽流淚了,就對媽媽說:「媽媽抱緊我,媽媽,抱緊我!」
老子英雄兒好漢,在這裡成了我在長達14年抗日戰爭中英勇無畏的前僕後繼。
14年,足夠讓一個孩子成長起來,拿起槍桿,和父親一樣面對兇殘的侵略者;14年,也可以從無到有,讓無數人在先輩的戰鬥歷程中,淬火成鋼,星火燎原,把侵略者消滅個乾乾淨淨。
王鳳閣出生於教師家庭。幼讀私塾。1916年,入通化縣立中學讀書,常以「精忠報國」的思想自勵。1923年,投身東北軍步兵第五十八團當副官。後來,因不滿軍閥混戰辭職回鄉。[iv]
因為家境非常富裕,王鳳閣本可就此安心做「土財主」,但他卻時常吟誦嶽飛《滿江紅》,並勵志聲稱:大丈夫七尺軀,為國殤,為鬼雄,應不虛度此生。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目睹了國土大片淪喪,人民痛遭塗炭,毅然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為創建抗日武裝,王鳳閣變賣家產,四處奔走募捐,秘密組織起了以伐木工人為主體、以中小學教師等知識分子為骨幹的 600餘人的抗日武裝——遼寧民眾義勇軍,首揭抗日救國自衛軍大旗,被擁戴為司令。
都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指知識分子不滿現狀,有所抗爭,但又軟弱膽小,搖擺不定,做不成大事。但王鳳閣隊伍戰鬥力卻很強,那些有著較高文化素質的教師們與伐木工人一起操起槍炮來,戰鬥力甚至比很多正規軍都強。為了打敗他們,鬼子可謂費盡心機,威迫利誘、特務滲透的同時,甚至對這支隊伍用上了燃燒彈、毒氣彈。
1932年秋,日本侵略者調動重兵配以飛機、大炮分路向遼寧民眾自衛軍「大討伐」。王鳳閣率部退到蒙江、撫松境內集結。敵人跟蹤追擊。王鳳閣不贊同進關求援,主張「人不離鄉,手不離槍,打回通化,抗日到底」。小金子就是這時出生的,母親隨父親一起抗日,吃不飽、穿不暖,沒有乳水可以供給孩子生命的營養。因此,小金子從一出生就比別人的孩子小出很多,就要和父母一起面對忍飢挨餓的生活,但這並沒有影響他日後和父親一樣成為抗日的「大」英雄。
1933年,王鳳閣在起義的紅土崖、大羅圈溝一帶建立抗日據點,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4年的抗爭,與鬼子作戰上百次,給鬼子以沉重打擊。期間,鬼子將王鳳閣嶽母全家逮捕,強令他們給王鳳閣寫來了勸降信。王鳳閣將信撕了個粉碎,告訴前來送信的人:「就是把我母親和妻子捕去,也不能動搖我抗日的決心。我的任何親友,同情我抗日者親之友之,給日本當漢奸者殺之戮之!」[v]
1937年春,敵人出動重兵,在通化、臨江、輯安交界的老虎頂子「追剿」王鳳閣的部隊,並將王鳳閣的部隊團團圍住。王鳳閣與敵激戰三晝夜,部隊傷亡慘重,隨後率部突圍,退至大羅圈溝附近的東南岔時,部隊已是彈盡援絕。
戰士們從附近的老鄉家裡得到了一塊風乾的牛肉,但煮在鍋裡還沒化開,鬼子的部隊便尾隨而來,再次包圍了這支飢腸轆轆的英勇的抗日隊伍,最終使他們傷亡殆盡、全軍覆沒。
王鳳閣在戰鬥中手臂受傷,一條腿也被敵人打斷,全身多處負傷,於2月25日被俘。27日,敵人抓獲王鳳閣的妻子張氏、兒子小金子,以及另外8名傷痕累累的抗日勇士,將他們與王鳳閣一起關進了監獄。
這時,小金子只有5歲。
敵人擺下酒宴,想要通過一些漢奸使得王鳳閣「歸順」,王鳳閣掀翻桌子怒斥漢奸和鬼子:「你們這些狗東西,進一次山用麻袋裝人頭,殘害了多少抗日同胞,你們記著,我王鳳閣死了不算什麼,而你們當漢奸是民族敗類,絕沒有好下場!」v
無奈之下,敵人想到了小金子,用餅乾、糖果引誘小金子。沒想到小金子非但不吃,還大聲告訴他們自己是中國人,不吃日本鬼子的東西。
……
槍響了,英雄倒在了土坑裡,張氏抱著小金子撲了過去,本能地護住英雄的身軀:「我們活著一處做人,死了一處做鬼。要殺,你們就一起殺吧!」槍聲再次響起,張氏也倒了下去。
抱著孩子的媽媽的手鬆開了,小金子被滑落在了地上,向坑裡的爸爸媽媽爬了過去。
槍聲又響,打中了小金子上身,小金子哇哇大哭著繼續向爸爸媽媽爬去。
鬼子又補來一槍,小金子的哭聲沒有了,停止了,他與自己的父親近在咫尺,卻沒能進入他們的懷抱中。
圍觀的鄉親們的心被撕碎了,有些婦女竟嗚嗚咽咽地哭出聲來。鬼子本想割下王鳳閣的頭顱去各地示眾,卻發現小金子的一隻手握成了拳頭,只好慌張地填平了坑地,逃散而去。鄉親們將坑地壘成了一座高高的墳,小金子這位只有5歲的孩子因此和自己的父母一起成為了抗日的英雄,並成為了中國抗日戰場上年齡最小抗日英雄。
新鮮的泥土吸吮著明亮的陽光,是英雄在天地之間的蒼然突兀,而讓人們更加難以忘懷的是,鬼子的槍聲響過,小金子的血流了出來,連同爬過的印痕一起出現在最終掩埋了他的泥土上,成為了一條清晰的路,一個中國小孩子的抗戰之路。分明地,他還想喊媽媽抱緊我,但媽媽包括爸爸已經走了。
[i] 姚雪松 黨淑梅《玉皇山上埋忠骨——紀念抗日英雄王鳳閣將軍》,通化日報,2018.3.30;
[ii] 武國友《紅流紀事·碧血丹心守沃土·東北抗日聯軍》,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
[iii] 陳雷《抗日名將王鳳閣紀念碑》,生活報,2005.5.30.
[iv]《王鳳閣》,中華英烈網,2013.12.
[v]畢瑋琳 李銘《白山松水浩氣長存》,吉林日報,2017.12.16.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向原作者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