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明:國學研究要接地氣,不要走入象牙塔(圖)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 深圳特區報記者 王紹培 文/圖

  還在念高中時,薛仁明就有了隱居的念頭。不過他所謂的隱居,既不是不事生產,也不是不問世事,而是去到鄉下,當一名鄉村教師。這個選擇的結果是,他可以在十多年前就辭職,過一種標準的文人生活。

  他一直都是閱讀者、思考者、寫作者。他是因為讀了胡蘭成的《今生今世》有了一種震動。他的第一本書《天地之始》在出版時也引起了某種震動。他開始在中國文化裡面打轉。不過,他對那種政治儒家、道德儒家、面孔嚴肅的儒家有些不以為然。他覺得儒家也好、知識分子也好,不可以高高在上,都應該接地氣。

  儘管看起來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出沒,但他始終不忘關懷身邊、當下和時代。正因為有強烈的現實感,所以他才能夠進行徹底思考。他是從全人類的出路的角度來看待中國文化的。也正因為此,他對中國文化有一種深切的認同和自豪。

  日前,記者採訪了前來深圳講學的薛仁明。

  把孔子和劉邦聯繫起來看,就知道中國文化是什麼

  記者:你自己目前的狀態是什麼樣的?大量的閱讀?然後大量的寫作?

  薛仁明:我沒有大量的閱讀,我讀東西讀得很少,因為我更多的時間是用來寫作。這一年我在圍繞著《史記》寫作。我在臺灣,未來的一年出版的書都會跟《史記》有關係。我只寫其中的某一部分,主要是本紀。比如《高祖本紀》我就談了很多,寫了很多,幾乎每個細節都被我討論過了。我常常講,談中國文化,如果只選兩個人的話,一個是孔子,一個就是劉邦。把孔子和劉邦聯繫起來看,就知道中國文化是什麼。

  記者:為什麼這麼講呢?

  薛仁明:這兩個是中國人性格的兩種典型。劉邦代表了民間的那種性格,豁達、散漫、耍賴、吊兒郎當、滿不在乎、江湖義氣……可是他蘊藏的能量非常大。常常有聽眾質疑,說你對劉邦的印象蠻好的。如果你把他跟孔子聯繫起來看,就能發現他們的互補。有些儒家一本正經的樣子,也很讓人受不了。他們覺得自己肩負天下的責任,他們看我們這些普通人都是斜著眼睛看的。我的《孔子隨喜》出版後,批評最多的都是儒家,年輕的儒家,他們恨死我了,講話很兇。

  記者:你對儒家的這種看法,是不是跟胡蘭成有關係?

  薛仁明:一定有關係。也跟我民間的背景有關係。我跟一般的學者之所以有距離、跟嚴肅的學者有距離,就是因為我的民間背景。我在想,像我們這樣走到民間,誰會理你?有一年,我跟我內人帶著小孩去給林谷芳老師拜年,小孩子到院子裡去玩,我們坐在客廳說話。一般情況下,我內人看到林老師都會緊張到說不出話來,因為林老師看上去很威嚴,尤其是不說話的時候,在臺灣很多人都怕他。那天我內人不知道吃了熊心豹子膽,她突然問了林老師一個問題,薛仁明這些年有什麼變化?林老師說,他這些年變化蠻大的。剛剛看見他時,他好像背負著很大的責任,本來應該要他放下來。可是,我也不是一個有很大教學熱誠的人,看上去要他放下來也不容易,我就說,這個人是救不了啦,隨他去死吧。後來,薛仁明居然翻轉過來了。我想這個應該是他的民間背景。我也想林老師的這個看法是對的。

  我之所以能夠理解胡蘭成到那樣一種程度,主要是胡蘭成跟那些學者不一樣的:他從來不高高在上。他談東西談得那麼具體。你看他的《今生今世》可以用那麼細微、具體的東西把中國文化詮釋到那麼清楚明白,讓人五體投地。他談民間之所以能夠對我產生那麼大的震動,也是因為我本身就來自民間,所以後來我看儒釋道三家,我也不喜歡高高在上的感覺。我大學時,本來最崇拜牟宗三,但是總覺得有些隔閡,接不到地氣,後來就轉到胡蘭成這裡來了。

  中國的文人從宋代以來,就出現一個不接地氣的問題。易經裡面有一個卦:地天泰,就是講要接地氣嘛。你讀書人、文人跟民間應該是一種泰卦的狀態嘛,開始,我們看見的卻是否卦,天是天,地是地,老死不相往來。尤其到明代,理學興盛到那麼程度,那些文人耽溺於美,過著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生活。現在我們談文化、談儒釋道,必須要跟民間交流,才能長長久久。

  我後來重新讀《史記》,看劉邦,感觸很深,就這個原因。包括我看孔子,雖然他出生是貴族,但是他來往的人是三教九流。這也是我為什麼對南懷瑾特別敬重的一個原因,雖然他三教九流、龍蛇雜處,到晚年有很多副作用,可是,一個讀書人應該有這樣的氣象。

  我談孔子,也特別談到氣象要大。孔子和劉邦兩個人氣象都很大。劉邦跟市井人物在一起,用朱天文的話說,就像是一個什麼東西,可以馬上融入,一起鬥雞走狗,打成一片。當然,劉邦這樣的人一直很多,談不上特別了不起。問題是,劉邦跟張良這樣的人也能夠融入。一個人能夠隨時融入兩種完全不同的人,這個就罕見了。這種人就天才了,這種人就了不起。我想借劉邦給很多人一個提醒:我們要接地氣,不要走入象牙塔,講一些沒有幾個人聽得懂的話。從這一點看,孔子和劉邦,都是一樣的。這樣談中國文化,就比較完整,就不會掉入陷阱。現在有些人之所以討厭講什麼國學,就是因為那些講國學的那種德性讓人不舒服。國學的傳統斷裂了那麼久,現在一恢復就又變成了那個德性,那豈不是五四以來的百年走的是冤枉路?

  我對孔子很有感情,他們那些搞國學的人對孔子也很有感情,但我們有一個巨大的差異就是,對五四怎麼看?他們認為五四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非常大的造孽,但我不這麼認為。世界上再壞的事情也事出有因。比如中國人講善惡,從來都不是完全對立的,即使是惡,也要學會體諒人家,惡中有善,壞中也有可愛的地方。京劇的丑角從來都不會讓你想去打死他,而是讓你覺得可笑、可嘆、可憐。後來我們的善惡那麼分明,這個態度是宋儒開始的,他們把善惡絕對化。如果我們回到傳統,又回到了一百年前,甚至比一百年前更醜陋,那我們這一百年就算是白搞了。我們今天一定要在對的立場上來調整、轉化傳統。如果中國文化沒有出問題,不可能出現五四的那種激烈和厭惡。一定是有問題的。我寫《孔子隨喜》其實就是要做一個這樣的調整,我們過去對孔子是仰視的,不是平視的,把孔子當成神,沒有看到這個老頭有他脆弱的地方、可笑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讓這個老頭活過來,中國文化也才能活過來。

  「美化別處」是一種惡性循環

  記者:現在很多人去了臺灣,就覺得臺灣的中國文化是保存得比較好的。你會不會覺得其中有很多是溢美之詞?

  薛仁明:我的《人間隨喜》這本書談到過這個現象。我對臺灣是有蠻多批評的。廣州的學而優書店老闆陳定芳很喜歡《人間隨喜》,把這本書作為推薦之書,她認為這本書寫得很誠懇。有一次,她問我:你對臺灣有那麼多的批評,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就笑了,我說,你不是認為這本書很誠懇嗎?怎麼還會有這樣的問題呢?其實我也知道,她的意思是臺灣到底是怎麼回事?很多大陸過去的人對臺灣是有美化的,就像很多人美化民國一樣。所以他們看到我談臺灣的問題時,情感上不能接受。事實上,你越是美化一個「別處」,就越是不滿意「當下」,越是不滿意「當下」,就越是會美化「別處」,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記者:你有沒有把自己的思考清理出一個脈絡來過?

  薛仁明:沒有。其中一個原因是我不學無術嘛。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出道很晚。我是寫《天地之始》才出道的。像我這樣登場很少的。我的老師林谷芳也是,很早就有點名氣了。但是到38歲才出版第一本書,被大家知道。然後,到了四十多歲才出版《諦觀有情——中國音樂傳世經典》,這本書公認是談中國音樂談得最好的一本書,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超過。當然,我的天資跟林老師無法相比。我也沒有想過我要出手寫什麼。我跟別人不同的一點是:我還在念高中時就想隱居嘛。很多人有類似的念頭,但付諸行動的不多。我大學一畢業,當完兩年兵,才24歲,就一個人跑到連半個人都不認識的臺東鄉下隱居了。一直到現在。當兵的時候,我挑了幾個假期,搭火車到臺東,一站站地下來,看地方,幾乎把每一個鄉鎮看遍了。

  記者:為自己挑選適合隱居的地方。你在鄉下是當老師嘛,其實也就是去做鄉村教師了。

  薛仁明:在臺灣有一個好處,就是在鄉下當老師跟在城裡當老師,待遇完全一樣,但鄉下的費用要低得多。這也是兩蔣重視教育的表現。我教了十幾年書,存了很多錢,娶妻、生子都沒有問題。後來我有了外面這些緣分,我就辭職了。我辭職第一年認真算了一下,我的收入只有教書的四分之一。後來我開玩笑,我說自從收入只有四分之一,我在家裡的地位也只有四分之一了。當年只要你對城裡的東西沒有太多的嚮往,你可以在鄉下生活得很好。在兩蔣時代,臺灣的社會流動是很好的,把中國古代的社會流動不僅保留了,而且還發揮得淋漓盡致。到了李登輝時代,這個情況才開始轉變。我在大學時期,我當家教,我有兩個學生,一個月的收入就可以付我一個學期的學費了。這個尤其跟蔣經國對教育的重視有關係,他的政策讓出生清寒家庭的子弟有機會受到好的教育,促進了社會的流動。

  記者:上世紀80年代之後,情況就變了?

  薛仁明:李登輝時代開始,搞所謂的教育改革,學費提高了,受教育的壓力加大了。這兩年臺灣又在搞什麼12年義務教育,在搞教育的平均化,消滅重點高中,讓每個學校均衡發展,讓每個學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都是說得好聽,簡直是幻想嘛,怎麼可能做到,完全不切實際。結果是把重點高中消滅了,平均水準往下拉。優秀一點的老師就跑到私立學校去了。於是比較優秀的小孩,或者是有錢人的小孩,就被送到私立學校。私立小學、私立中學、私立高中,然後上臺大,這完全是美國的模式嘛,所有好的學校都是私立的了,社會的流動就停滯了。現在整個趨勢就是這樣,臺灣的政策就是討好有錢人。在公立學校就出現了我剛才講的那種情況,學生不願意學,老師不願意教,水準越來越差。美國的公立高中也是這樣的。

  記者:你講的這個情況很值得我們深思,因為在我們這裡好像也出現了類似的動向。

  薛仁明:大陸的情況還不清楚。總之可以參考。在臺灣,馬英九要做什麼好事,根本就做不了,處處受制。現在回過頭去看,臺灣整個文化最好的時代,也是在蔣經國時代,現在的文化是低俗化、媚俗化,好多有品質的文化被邊緣化了。現在被資本家挾持。臺北的房價可以漲成那個樣子。中產階級這些年也被消滅了。想過得安穩也不可能了。單是買一個房子就不行。

  相關連結

  薛仁明

  1968年生。作者,講者,行者。

  臺大歷史系、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畢業。臺南一中二年級開始,長期困惑於安身立命之道,十八歲因之休學半年。十九歲開始,有心於儒釋道三家。關注的焦點,是生命之修行與文化之重建。一九九三年起,長居臺東池上鄉下。

  著有《胡蘭成·天地之始》、《萬象歷然》、《孔子隨喜》、《教養,不惑》。

相關焦點

  • 薛仁明:中國學問的特點是經不起分析
    恕道,要知道別人的狀況,將心比心,不要滿腦袋只是自己,你想到的有限,別人很多東西你體會不到,我們設法體會,但真的體會不到,要承認,這是「恕」。改造和過于振奮易讓人走入魔道想讓人變得通透,生命氣象變大,簡單講是要多接觸氣象大的人、多接觸氣象大的書,多到民間走一走,學校有學校的好處,但不要老待在學校,學校是一個比較窄的地方,在學校能學到的東西有限。一個人氣象大不大、一本書氣象大不大,你能判斷,而且判斷得清清楚楚。
  • 國學研究丨當今國學研究傳播,高校和民間各領風騷,共助文化復興
    為了中華文化復興,就必然宣傳和弘揚國學和弘揚傳統文化。國家高校及社會都熱衷對國學及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和傳播。所以熱愛國學和研究國學的還真不少,藉此作者對現在國學研究進行探討,分享下個人的觀點,國學研究可以分為高校國學研究和民間國學研究,根據這種劃分進行一些探討。
  • 《惡魔之魂重置版》象牙塔怎麼過 象牙塔步驟分享
    導 讀 在《惡魔之魂:重置版》這款魔幻題材動作冒險遊戲中,玩家將會在旅途之中面對各種怪物的挑戰,可能很多小夥伴還不清楚本作的流程是什麼,所以小編這次就為大家帶來了《惡魔之魂:重置版》象牙塔流程攻略
  • 國學教材哪家強? 怎樣和娃娃講國學?(圖)【2】
    原標題:國學教材哪家強? 怎樣和娃娃講國學?(圖)   技巧   最好不只故事   要重細節並適度引用原文   各位家長,千萬別把三國故事和《三國演義》等同於一回事,前者也是兒童出版物的重頭戲,但都是用現代語言表述的,已經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國學;而「三國演義」之所以稱為國學,不光是它的故事框架
  • 是什麼阻礙了我們國學研究與國學復興事業的道路?
    但是,若要扭轉傳統文化走向衰落的趨勢,單憑熱愛與熱情是遠遠不夠。雖然經歷了近百年的科學思維的訓練和薰陶,在我國傳統文化領域的研究中,依然充斥著教條與迷信。比如,今人研究儒學仍不脫古代聖人語的思維定勢,儒學倘有安邦定國的功用,何以阻止不了王朝興滅循環的命運。漢天子親口說過,漢家治國自有法度,哪能專以仁道治之。
  • 象牙的保養
    所以,象牙材料組成結構的特殊性,使其既不同於玉器、金銀器那樣質地緊密、經久耐用,也不同於紫檀木等硬木材料那樣有較好的耐水性,精細的象牙製品對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在搬運和存放過程中都需小心謹慎,屬於不易保存的貴重材料。在此列舉幾類較常見的傷損情況,以及應對這些傷損情況的方法,並對象牙類製品的保存提出幾點建議。
  • 一罐養生粥喝出國學滋味 蔡志忠等名家論道杭州(圖)
    杭州市政協主席葉明、杭州市政協副主席張鴻建、汪小玫、韜光寺月真方丈、浙江省文化產業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奚建華、杭州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周紅、鳳凰衛視浙江公司總裁葛繼宏、中國青年書畫篆刻家尚天瀟等出席活動,共同見證這一國學盛宴。
  • 文學人類學與國學研究現代轉型
    文學人類學與國學研究現代轉型 2018年04月16日 08: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林科吉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文學人類學的研究實踐與理論探索,大致可分為開創、發展與成熟三個時期,每個階段都與國學發生了全面接觸
  • 彼得·漢德克:站在象牙塔上守望蒼生
    原標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彼得·漢德克:站在象牙塔上守望蒼生  這不是貶義的標新立異,而源於一種創作良知,仿佛說:凡稱得上創作的,必須有獨創性;文學和人生都不應停滯不前,至少要有突破的意志。
  • 女孩~了解渣男的特點之後,捍衛你的愛情象牙塔,這樣對付他
    今天我就列出渣男的特點你們自己要好好分辨,為了自己的幸福。不要再受委屈了。很多渣男的口頭禪是,我並不是渣,而是我內心的傷痛你們不了解,麻煩您這句話怎麼出來的怎麼收回去。你受到的傷痛麻煩別轉嫁到真正愛你的人身上,讓她的愛情象牙塔產生裂痕。
  • 古琴走出「雅樂」的象牙塔,才能在俗世中留存和發展
    元代撫琴圖有古籍考證,當時的有一位賢明君王「魏文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聽古樂的時候必須要把帽子端在手裡,唯恐聽的過程中睡著,比我地位低下的人就更不要說了」,由此可見在聆聽古樂這一方面,許多人尚且聽不明白,又何來推廣和傳播呢?
  • 青春鬥丁蘭心比天高活在自己的象牙塔中 錯過了最合適自己的人
    青春鬥丁蘭心比天高活在自己的象牙塔中 錯過了最合適自己的人時間:2019-04-07 15:20   來源:影視口碑榜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青春鬥丁蘭心比天高活在自己的象牙塔中 錯過了最合適自己的人 《青春鬥》播出至今,雖然鄭爽佔據了各種熱搜,承包了一系列槽點,但小編卻覺得相比向真這個人物
  • 故宮裡那些精妙絕倫的象牙器物
    中國的象牙雕刻藝術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始於新石器時代。且歷代帝王都把象牙作為皇家供品,明代的果園廠和清代的造辦處都有為皇宮做象牙製品的作坊。那麼,象牙究竟能夠製作成哪些工藝品呢?今天我們就借著北京的故宮博物院裡珍藏著的象牙製品,來聊聊象牙的用途!圖一 編織象牙席(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第一個是象牙編織而成的蓆子。這是明清時期廣州的傳統工藝。
  • 高校無圍牆,讓辦學接地氣_高校熱點_教育頻道_雲南網
    原標題:高校無圍牆,讓辦學接地氣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在新校區舉辦研究生開學典禮。據了解,該校區沒有圍牆,宿舍也是單間,進入單棟樓時只需刷卡或刷臉,即可完成身份核驗。開放式的辦學環境廣受關注,也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 「疫情下的人文精神力量」——中央文史研究館第七屆國學論壇在京...
    央廣網北京10月30日消息(記者馬喆)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主辦的中央文史研究館第七屆國學論壇30日在北京舉行。中央文史研究館第七屆國學論壇在京舉行 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供圖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出席開幕式並代表主辦單位致辭
  • 「不老藥」走出象牙塔,一線富豪「嘗鮮」,專家提醒:多觀望
    該研究由野田製藥、基因港生物、東京大學醫學院共同主導。據NHK報導,實驗受試者皆為57至78歲之間的耄耋老人,每天早上進行500mg物質幹預後,檢測發現其90天後「AGE、抗老化荷爾蒙、酸化反應等方面有正向改變,老化速度得到緩解」,名古屋木村醫生在會上稱:若有更長時間觀察,還將有更多發現。
  • 關於象牙筷子的那些事兒
  • 【知識貼】象牙果是什麼?
  • 廣州日報:「高冷」廣州塔,營銷需要接地氣
    原標題:「高冷」廣州塔,營銷需要接地氣   這個星期以來,廣州塔虧損一事的關注度「直衝雲霄」。一邊廣州市審計局所公布的結果暴露出廣州塔經營未達目標、廣播電視發射功能到目前仍未發揮、用房一直閒置、兩年虧損近1.7億元等問題。一邊,廣州塔日前表示,正大力開拓經營思路,明年有望扭虧為盈的雄心壯志。
  • 玩轉校園—科技讓象牙塔更美好
    可信的身份 有效的操作教育的分量應當擲地有聲可信系統時間有戳記身份更真實操作更有效力這,才是我愛的智慧校園智慧校園——數據加密04Ta們是祖國的花朵 未來的希望可在脆弱的校園網裡卻成了網絡黑客「宰殺」的羔羊不及畢業個人數據已遭洩露象牙塔怎能如此不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