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彼體相海,無我句義法。 無邊德藏僧,勤求正覺者。
這裡講的體相海即是佛的報身了,因為佛光明無限,智慧無限,音聲無限。我們看《華嚴經》知道佛願力無限,化身是無限的。《華嚴經》講佛不是一個因緣而成就佛果的,菩提心也不是一個因緣而成就菩提心的,有無量因緣。你見到果地佛也不是一個因緣,一世一因來見的,所以說無量相、無量音聲、無量差別、其實都是佛法。
在《楞嚴經》裡邊講到,我們看到山川草木,包括石頭,這些是什麼呢?它是佛的清淨真體。禪宗裡邊說,擔一捆柴,咕咚掉下來,哦,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那是什麼東西呀?這是需要我們真正去參悟的地方。所以他的體相之海,是像大海一樣無窮無盡的,廣博的,變幻多姿的體相。
無我句義法,所有的法講的都是無我之平等法。另外我們也可以去理解所有的法本身就是清淨法。本來《楞伽經》沒有《楞伽經》的體,《華嚴經》沒有《華嚴經》的體,《楞伽經》是佛的方便開示,《華嚴經》也是佛的方便開示等。無我句義法,即是佛自證的,真正清淨的,第一義諦勝義諦法。
我們前面講,真正的佛法,所有的句義,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所有的佛經,千經萬論最後講的什麼東西呢?講的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同時語言無我。也就是說,《華嚴經》即非華嚴經,《楞嚴經》即非楞嚴經。讀經的人,開悟的人也不是我,法也不是法,所以叫無我句義法。從法義上來講,所有的大乘佛法即是講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同時我們從禪宗的現量智慧來看,當下一念看到的所有的心中的一切法都是無我法,一切經都是無我經,無我就是真如清淨,無我從更細的角度來講就是無念,就是一念無念。
「無邊德藏僧」,皈依真正的三寶,既皈依外在的表現為語言文字的,表現為僧相的,表現為佛相的這些三寶,也皈依於自性三寶。自性清淨的三寶,這在六祖《壇經》裡邊有對應的解釋。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凡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僧代表無邊的功德藏,一個僧的清淨相,他是佛法的精華的展現,即是住持三寶。即是皈依遍十方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佛,皈依大乘究竟了義法,皈依無邊德藏具足大乘無邊願力的清淨僧。如果是大乘僧,他必定有普賢願,必定有無上的度化眾生的願力,必定有清淨心。
我們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一體三寶即是指皈依我們當下一念心,當下一念心的無上清淨。一念心上清淨光就是我們的法身佛,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我們的報身佛,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我們的化身佛,即是皈依我們當下一念心中的三寶,一念心的清淨三寶即是我們的自性三寶。
如果立體來講的話,什麼叫自性呢?皈依我們清淨的自性佛,即是皈依我們自性中的清淨的法身佛,即是皈依我們光明的報身佛,即是皈依我們自性中的無限的千變萬化的智慧無限的化身佛。這是從悟的角度,從自性清淨的角度來理解。
如果說從迷的角度來講,自性三寶在我們凡夫的身上,即是皈依你自心的如來藏。你的如來藏表現為你的無明、業力、妄想,其實眾生的三身佛體現為無明、業力、妄想,眾生的惑,就是無明;業,即業障業力;苦,眾生的種種苦。現在承受的一切狀況是你的業所形成的。但從圓教的見地看,我們所謂的無明、業障以及我們的種種妄想妄念,即是我們凡夫的法報化三身,含攝於我們的根本智和差別智之中。這些都是一心,三位一體,大三位一體、中三位一體、小三位一體,一念三位一體。《大乘起信論》是總攝要義,把經論的各種原理揭示出來,所以說皈依清淨的三寶即是皈依自性的三寶。然後講勤求正覺者,無邊的德藏僧也是勤求正覺的人,勤求正覺的清淨僧。
為欲令眾生,除疑去邪執。起信紹佛種,故我造此論。
為什麼寫這個論呢?首先希望得到三寶加持,他造論的目標和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清淨心和菩提願。菩薩造論不是為了名聞利養,不是為了自立門戶,不是為了開創一個新的宗派,不是為了自己的一種邪執,他是為了續佛慧命來度化眾生,讓佛法大放光明,所以說為欲令眾生,除疑去邪執。他的目的是消除眾生的疑惑,消除疑惑眾生就會產生信心,所以叫《大乘起信論》,信是我們最根本的東西,就是你的起點,所以後面有信成就發心,後文講學大乘的人的發心,有信成就,信心堅固,像進入十信位的人,信非常重要。
信跟疑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參禪也是疑為信之體,信為疑之用。其實你信的和不信的都是一個心,如果你真信的話,第一義諦的信那就是心真如門。如果你疑,就是心生滅門,當然這是一種方便說法。
所以這裡他的目的是令眾生消除疑惑,疑什麼呢?眾生懷疑大乘佛經的道理,懷疑法身、報身、化身佛,懷疑自性佛,懷疑自己不能成佛,懷疑這個真如之理,懷疑自己,懷疑佛法,懷疑大乘經典,所以要去除種種的疑惑和邪的執著。
邪執在《楞伽經》裡邊講了許多種,《楞嚴經》也講了許許多多種不正確的論點,世間的哲學大多都是邪執,非常頑固的一種執著。所以除疑去邪執,那麼就能樹立正信。當你排除疑惑,當你掃除了邪見的執著,那麼你就對大乘佛法產生了信心,產生了信心,就能續佛慧命,所以說起信紹佛種,紹是承續、延續的意思。紹隆佛種,所以說他造論的目標、目的,是為了令眾生對於無上大乘,實際上直接來講就是令眾生相信自己的如來藏,就像《壇經》六祖講的,你們要信自性,不要邪執,不要執著於外在的東西,不要把禪變成理論、文字,變成一種形式,變成一種外在的東西。就是直指心性,甚至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見性成佛。叫你要明心見性,就是真正的開發自心的智慧,去掉邪執著。
故我造此論,造這個論的目的,歸命十方佛法僧,皈依自心自性的三寶,一念三寶,然後發願,願眾生去除對大乘佛法的懷疑,對自性的懷疑,去除種種的邪的執念和執著,然後對大乘佛法產生清淨的信心,所以才造這個論。
由前面的這個偈子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造論的時候他事先有這樣一種強大的願力。也可以由此看出《大乘起信論》他要講什麼,當我們講到信和疑的時候,應該信什麼呢?
藕益大師在他的《彌陀經要解》裡邊講到,信自、信他、信理、信事、信因、信果,講了六種信,講到你的信是信自己有佛性的,信自己能往生的,信你一念佛心和佛度化你的願力的這個心是對接的,有你念佛的這個因,就有你往生的、成佛的這個果。這是藕益大師在講到淨土的時候他講到的信。大乘的信是什麼呢?理和事、因和果、自和他。自,從淨土來講信自是信自心具有佛性,信他是信阿彌陀佛有這個願力,他的願力必然能夠實現。信因信果就是當下一念心,因地和果地佛的願力能夠對接起來,所以能夠讓你往生。信事信理就是有淨土之事,有淨土之理,淨土絕對不是一個想像的東西,它是實有的。
當然這是從淨土來講信的內容。《大乘起信論》裡講的是信我們的如來藏,信我們的真如清淨心的妙用。就是你要相信我們自己的佛性,相信依據於我們本具的佛性的原理和成佛的道路。同樣它非常殊勝和非常妙的一點在於揭示我們心性的秘密,而不是講外在的那些東西,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它是像禪宗一樣,把很多經典的東西全部提煉出來。
以上講的核心的內容在於《大乘起信論》造論的目的,是為了令眾生開悟佛性,成佛續佛慧命,紹隆佛種。顧名思義,《大乘起信論》它的目標、目的、作用,就是令學人對於大乘佛法去除邪見,產生正信。那麼大乘的正信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說是如來藏、一真法界、真如自性等等,後面它會講一心開二門,會講得非常清晰。
講師簡介:史文,資深修行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師從王雷泉教授。史文博士自1992 年開始學習宗教,先研修道教,1993 年始接觸佛法,後十餘年佛道兼學。他曾龐雜涉獵佛教各宗、各大宗教及諸外道之學。近十年他深入大經大論祖師言教,終純信於大乘圓頓之教。史文博士對佛教的判教和教理有深刻的感悟。史文博士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主攻儒釋道思想史和經典、宗派研究與高等教育、學前教育等方向。他已發表《禪觀影像及其超越》和《儒家的天道貫通觀 - 人與社會及自然的和諧之道》等專業論文,出版譯著[美]保羅·L·史萬森《天台哲學基礎 - 二諦的展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011年史博士訪學歐洲研究高等教育,2014-2015年作為訪問學者,他在美國太平洋大學研究比較宗教學和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