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講解二:皈依一體三寶即皈依當下一念心的無上清淨

2020-12-15 明心茶園

及彼體相海,無我句義法。 無邊德藏僧,勤求正覺者。

這裡講的體相海即是佛的報身了,因為佛光明無限,智慧無限,音聲無限。我們看《華嚴經》知道佛願力無限,化身是無限的。《華嚴經》講佛不是一個因緣而成就佛果的,菩提心也不是一個因緣而成就菩提心的,有無量因緣。你見到果地佛也不是一個因緣,一世一因來見的,所以說無量相、無量音聲、無量差別、其實都是佛法。

在《楞嚴經》裡邊講到,我們看到山川草木,包括石頭,這些是什麼呢?它是佛的清淨真體。禪宗裡邊說,擔一捆柴,咕咚掉下來,哦,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那是什麼東西呀?這是需要我們真正去參悟的地方。所以他的體相之海,是像大海一樣無窮無盡的,廣博的,變幻多姿的體相。

無我句義法,所有的法講的都是無我之平等法。另外我們也可以去理解所有的法本身就是清淨法。本來《楞伽經》沒有《楞伽經》的體,《華嚴經》沒有《華嚴經》的體,《楞伽經》是佛的方便開示,《華嚴經》也是佛的方便開示等。無我句義法,即是佛自證的,真正清淨的,第一義諦勝義諦法。

我們前面講,真正的佛法,所有的句義,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所有的佛經,千經萬論最後講的什麼東西呢?講的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同時語言無我。也就是說,《華嚴經》即非華嚴經,《楞嚴經》即非楞嚴經。讀經的人,開悟的人也不是我,法也不是法,所以叫無我句義法。從法義上來講,所有的大乘佛法即是講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同時我們從禪宗的現量智慧來看,當下一念看到的所有的心中的一切法都是無我法,一切經都是無我經,無我就是真如清淨,無我從更細的角度來講就是無念,就是一念無念。

「無邊德藏僧」,皈依真正的三寶,既皈依外在的表現為語言文字的,表現為僧相的,表現為佛相的這些三寶,也皈依於自性三寶。自性清淨的三寶,這在六祖《壇經》裡邊有對應的解釋。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凡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僧代表無邊的功德藏,一個僧的清淨相,他是佛法的精華的展現,即是住持三寶。即是皈依遍十方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佛,皈依大乘究竟了義法,皈依無邊德藏具足大乘無邊願力的清淨僧。如果是大乘僧,他必定有普賢願,必定有無上的度化眾生的願力,必定有清淨心。

我們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一體三寶即是指皈依我們當下一念心,當下一念心的無上清淨。一念心上清淨光就是我們的法身佛,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我們的報身佛,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我們的化身佛,即是皈依我們當下一念心中的三寶,一念心的清淨三寶即是我們的自性三寶。

如果立體來講的話,什麼叫自性呢?皈依我們清淨的自性佛,即是皈依我們自性中的清淨的法身佛,即是皈依我們光明的報身佛,即是皈依我們自性中的無限的千變萬化的智慧無限的化身佛。這是從悟的角度,從自性清淨的角度來理解。

如果說從迷的角度來講,自性三寶在我們凡夫的身上,即是皈依你自心的如來藏。你的如來藏表現為你的無明、業力、妄想,其實眾生的三身佛體現為無明、業力、妄想,眾生的惑,就是無明;業,即業障業力;苦,眾生的種種苦。現在承受的一切狀況是你的業所形成的。但從圓教的見地看,我們所謂的無明、業障以及我們的種種妄想妄念,即是我們凡夫的法報化三身,含攝於我們的根本智和差別智之中。這些都是一心,三位一體,大三位一體、中三位一體、小三位一體,一念三位一體。《大乘起信論》是總攝要義,把經論的各種原理揭示出來,所以說皈依清淨的三寶即是皈依自性的三寶。然後講勤求正覺者,無邊的德藏僧也是勤求正覺的人,勤求正覺的清淨僧。

為欲令眾生,除疑去邪執。起信紹佛種,故我造此論。

為什麼寫這個論呢?首先希望得到三寶加持,他造論的目標和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清淨心和菩提願。菩薩造論不是為了名聞利養,不是為了自立門戶,不是為了開創一個新的宗派,不是為了自己的一種邪執,他是為了續佛慧命來度化眾生,讓佛法大放光明,所以說為欲令眾生,除疑去邪執。他的目的是消除眾生的疑惑,消除疑惑眾生就會產生信心,所以叫《大乘起信論》,信是我們最根本的東西,就是你的起點,所以後面有信成就發心,後文講學大乘的人的發心,有信成就,信心堅固,像進入十信位的人,信非常重要。

信跟疑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參禪也是疑為信之體,信為疑之用。其實你信的和不信的都是一個心,如果你真信的話,第一義諦的信那就是心真如門。如果你疑,就是心生滅門,當然這是一種方便說法。

所以這裡他的目的是令眾生消除疑惑,疑什麼呢?眾生懷疑大乘佛經的道理,懷疑法身、報身、化身佛,懷疑自性佛,懷疑自己不能成佛,懷疑這個真如之理,懷疑自己,懷疑佛法,懷疑大乘經典,所以要去除種種的疑惑和邪的執著。

邪執在《楞伽經》裡邊講了許多種,《楞嚴經》也講了許許多多種不正確的論點,世間的哲學大多都是邪執,非常頑固的一種執著。所以除疑去邪執,那麼就能樹立正信。當你排除疑惑,當你掃除了邪見的執著,那麼你就對大乘佛法產生了信心,產生了信心,就能續佛慧命,所以說起信紹佛種,紹是承續、延續的意思。紹隆佛種,所以說他造論的目標、目的,是為了令眾生對於無上大乘,實際上直接來講就是令眾生相信自己的如來藏,就像《壇經》六祖講的,你們要信自性,不要邪執,不要執著於外在的東西,不要把禪變成理論、文字,變成一種形式,變成一種外在的東西。就是直指心性,甚至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見性成佛。叫你要明心見性,就是真正的開發自心的智慧,去掉邪執著。

故我造此論,造這個論的目的,歸命十方佛法僧,皈依自心自性的三寶,一念三寶,然後發願,願眾生去除對大乘佛法的懷疑,對自性的懷疑,去除種種的邪的執念和執著,然後對大乘佛法產生清淨的信心,所以才造這個論。

由前面的這個偈子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造論的時候他事先有這樣一種強大的願力。也可以由此看出《大乘起信論》他要講什麼,當我們講到信和疑的時候,應該信什麼呢?

藕益大師在他的《彌陀經要解》裡邊講到,信自、信他、信理、信事、信因、信果,講了六種信,講到你的信是信自己有佛性的,信自己能往生的,信你一念佛心和佛度化你的願力的這個心是對接的,有你念佛的這個因,就有你往生的、成佛的這個果。這是藕益大師在講到淨土的時候他講到的信。大乘的信是什麼呢?理和事、因和果、自和他。自,從淨土來講信自是信自心具有佛性,信他是信阿彌陀佛有這個願力,他的願力必然能夠實現。信因信果就是當下一念心,因地和果地佛的願力能夠對接起來,所以能夠讓你往生。信事信理就是有淨土之事,有淨土之理,淨土絕對不是一個想像的東西,它是實有的。

當然這是從淨土來講信的內容。《大乘起信論》裡講的是信我們的如來藏,信我們的真如清淨心的妙用。就是你要相信我們自己的佛性,相信依據於我們本具的佛性的原理和成佛的道路。同樣它非常殊勝和非常妙的一點在於揭示我們心性的秘密,而不是講外在的那些東西,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它是像禪宗一樣,把很多經典的東西全部提煉出來。

以上講的核心的內容在於《大乘起信論》造論的目的,是為了令眾生開悟佛性,成佛續佛慧命,紹隆佛種。顧名思義,《大乘起信論》它的目標、目的、作用,就是令學人對於大乘佛法去除邪見,產生正信。那麼大乘的正信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說是如來藏、一真法界、真如自性等等,後面它會講一心開二門,會講得非常清晰。

講師簡介:史文,資深修行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師從王雷泉教授。史文博士自1992 年開始學習宗教,先研修道教,1993 年始接觸佛法,後十餘年佛道兼學。他曾龐雜涉獵佛教各宗、各大宗教及諸外道之學。近十年他深入大經大論祖師言教,終純信於大乘圓頓之教。史文博士對佛教的判教和教理有深刻的感悟。史文博士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主攻儒釋道思想史和經典、宗派研究與高等教育、學前教育等方向。他已發表《禪觀影像及其超越》和《儒家的天道貫通觀 - 人與社會及自然的和諧之道》等專業論文,出版譯著[美]保羅·L·史萬森《天台哲學基礎 - 二諦的展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011年史博士訪學歐洲研究高等教育,2014-2015年作為訪問學者,他在美國太平洋大學研究比較宗教學和高等教育學。

相關焦點

  • 信念與皈依——黎日光
    於東亞地區而言,佛法約分漢傳、南傳、藏傳三支,南傳以弘揚原始乘為主,漢傳大乘共有八宗(律宗、三論宗、淨土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而藏傳則以金剛乘統攝大乘及密乘,揉合了印度晚期大乘佛法、密乘教法與漢地佛法(如禪宗)之精要,集各家之大成,開示即身成佛之道路。
  • 這才是佛教「皈依三寶」的真正深義!
    皈依三寶,是正式進入佛門、成為佛弟子的第一步。眾所周知,所謂「三寶」,即佛、法、僧。這樣看來,佛教的皈依三寶,似乎跟其他宗教信仰比如基督教的信上帝、信耶穌等差不多,都是要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某種外在的力量(他力)中,從而使自己得到拯救或解脫。但其實,這是對佛教有所誤解。
  • 佛教三皈依中如何皈依僧
    許多人在皈依三寶時發生許多疑惑。皈依佛和皈依法倒沒什麼疑惑,這主要的疑惑在僧寶到底是什麼?是否皈依僧寶就是皈依出家人?是否所有的出家人都應當皈依?中間是否有差別?其必須成就出家別解脫戒,成就此戒之出家眾,包含比丘、比丘尼等,其戒體必然清淨,雖是凡夫,但所見聞種種事物,不為邪知邪見迷惑,已具足正見,是真賢善凡夫,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聖道法,利益一切眾生,作眾生福田。雖未能得無漏果位與解脫,雖非登地菩薩,但堪稱賢士菩薩。亦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歸依三寶品》所云之【僧寶】。佛講到第三種僧人:啞羊僧 《地藏十輪經》:『云何名啞羊僧:謂不了知根本等罪犯與不犯。
  • 宗舜法師: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正皈依?
    而另外一些居士則在皈依之後,既信這個教,又信哪個神,對自己皈依體早就破失的事實猶然不知,實在令人痛惜。因此,強調皈依作法成就的條件和皈依體破失的因緣與守護,實在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現代佛教界集中討論皈依問題,是在一九五三年六月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之後。在成立的代表大會上,即一致根據經論認定「佛教徒以受持三歸為基本條件」。
  • 皈依佛教的真實功德你知道嗎?
    《成佛之道》偈頌:三寶真實德,無漏性清淨,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長存。我們每個人,最初對佛法生起信心的因緣,各各不同。有人是旅遊時,去寺廟上香,看到佛像莊嚴而生發信心;有人見出家僧人走過,對僧人衣著生起清淨脫塵感而引發信心;也有人是聽到誦經聲而生起信心,這是不一而同的。不論因哪一種因緣,只要對佛法生起信心,進而自願皈依三寶,那都應該知道:佛是我們皈依的老師,僧是促進我們向於正行的同學助伴,讓我們究竟脫苦的皈依處是法寶。
  • 皈依三寶指是什麼?兩足尊、離欲尊、眾中尊是什麼意思!
    《每周一課》以佛學經論為主導,講解佛學相關的知識要點;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佛教中的皈依是指什麼?希望能幫到大家了解更多佛學知識!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在說念佛,接著就會問有沒有「皈依」,那麼佛教中的皈依是什麼意思呢?皈依講的是皈依自性中的三寶:佛教中的佛、法、僧,佛就是覺;法就是正;僧就是淨。自我本心皈依才是真正的覺悟者,邪見迷障不再生起,少欲知足,能不執著於財富和美色,這叫做兩足尊。
  • 如何認識皈依?皈依三寶是什麼意思?
    皈依三寶是成為佛弟子之門。皈依,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和認識。首先,參加由法師所主持的皈依儀式,儀式之後很多寺院還會發給一個皈依證。這是形式上的皈依。之後,還必須完成觀念上的皈依,情感上的皈依,建立歸屬感,使自己的生命有所依託,提高個體的安全感和生存的幸福指數。至此,宗教意義上的皈依就算完成了。然而,作為一個真正的佛弟子,要將成就佛道作為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
  • 「皈依佛門」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皈依?
    那麼皈依佛門是什麼意思呢?這裡有「概念」要說下,歸依佛門不是出家,兩者有著本質區別的。皈依佛門:指佛教用語。皈依的意思是:身心歸向它、依附它。皈依佛門乃佛教徒之根基入門。「皈依」也可以寫成「歸依」,「皈」與「歸」的讀音和意義相同。皈依佛門,相當於是一個入學證。就是皈依三寶,皈依後相當於你是正式的一個佛教徒。三寶就是佛、法、僧三寶。
  • 學佛要皈依,皈依三寶的利益有多大,充滿不可思議!
    而我們當下皈依三寶,也就是拜入「聖者」門下,成為諸多三寶弟子中的一員。二、能夠「不墮地獄、不墮畜生、不墮餓鬼」,避免墮入三惡道。經雲;「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皈依三寶,能夠避免我們墮入三惡道,並有機會能夠使我們得生人天。
  • "五加行" 之 "皈依"的具體修法
    前面的樹枝上面,觀想以釋迦牟尼佛為首的三世諸佛;右邊的樹枝上面,觀想以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等八大菩薩為首的大乘僧眾;左邊的樹枝上,觀想以目犍連、舍利子等等為首的小乘僧眾;後邊的樹枝上面,觀想為包括大圓滿的經典在內的法寶經函
  • 佛教:學佛為什麼要皈依?皈依有何好處?
    佛言:「親近三寶,得無上智,獲無上果。」皈依意指「身心歸向它、依靠它。皈依三寶稱之為佛教徒。」皈依亦可寫成「歸依」,其皈與「歸」的意義讀音相同。皈依三寶,親近三寶,是每一個學佛之人所行持的首要條件。皈依乃是皈依三寶,並不是「皈依一寶、皈依二寶。」三寶分為「佛寶、法寶、僧寶。」其皈依三寶,是讓信徒以三寶為榜樣。佛有大悲大智大願大力,佛是覺悟的意思。皈依佛寶,其能讓我們由迷轉覺,一生不在忙忙碌碌,渾渾噩噩的過日子。皈依法寶,法寶意指經律論三藏,學習諸經典,得智慧,行正道、懂因果、懂教理、由邪轉正。
  • 明憨大和尚:認識三寶皈依三寶
    這是由於我們中國人有大乘氣象,有福德因緣。現在我們的社會在發展,我們的社會經濟在全球也處於領先地位。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氛圍下,我們的佛教也在自由地傳播,社會上的人能夠聽聞到佛法,能夠落實佛法。這說明,學佛是我們人生的需要,學佛可以進化我們生命,是提高我們生活質量的非常重要的精神組成部分。
  • 這些明星大腕都是佛教徒,皈依三寶的功德竟然那麼大!
    沒有皈依三寶,即使拜佛燒香,也只能算是佛教的崇敬者,不能算做佛弟子。如果是佛弟子,第一具備的條件就是皈依三寶。03皈依三寶究的功德利益皈依的功德非常大:惡業清淨、不墮惡趣、善神庇佑、得大福德、一切所作皆得成辦。
  • 佛家中的「皈依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家有「皈依三寶」的說法,三寶指的是:佛、法、僧,這三個。皈依的「皈」是歸向的意思,「依」是依靠的意思。傳統對「皈依三寶」的解釋是一種制度,說的是通過一定的儀式和程序辦理皈依,從而確定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人生目標,通過這個過程就算正式成為佛門的弟子了,也是標誌著學佛的開始。這有點學生入學要進行註冊登記,獲得學號和學籍的意思。有一種說法主張皈依要做到「三寶具足」,就是說一個條件都不能少,也就是佛教徒常說的「三皈依」。
  • 詳說佛教的「皈依」含義
    我們在生死輪迴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來說,唯有佛、法、僧三寶才能做我們眾生的依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二、三皈依:(一)、皈依佛:我們皈依佛,向他學習與修學,以他為模範、為導師,這就是所謂的依靠了。(二)、皈依法:凡是能夠消除煩惱,調伏咱們的心的道理,就是法。法的意思就是詭則,既是能夠保持一定的狀態,有一定的性質,都稱為法。能夠使我們解脫生死的道理,稱為佛法。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覺悟、所演說的種種善巧的教法。在這些教法當中,有很多種類,例如:世間法、出世間法等,而皈依法的真正皈依處,是皈依涅槃清淨的法,既是我們要皈向解脫者內心清涼、清淨、不生不滅、無為之快樂的法。
  • 宗喀巴大師所開示的「四力懺悔法門」(附:皈依的發心儀)
    修行最大的障礙,是往昔所造的罪障習氣,這種習氣覆蓋了清淨本心,障礙著菩提道的殊勝功德的生起。佛子如果缺乏廣大的福德資糧,即便再奮力勤修,也難以證得清淨善果。因此修行首先淨除罪障。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大師援引《開示四法經》云:「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
  • 佛教:皈依後還能吃肉飲酒嗎?關於「皈依」的誤區,不可不知!
    對佛法稍微有點了解的人,必然聽到過「皈依」這個名相。所謂皈依,就是「皈」投「依」靠,而三皈依則是依靠佛門中的佛、法、僧三寶,憑藉三寶的威德加持,熄滅貪嗔痴,遠離一切怖懼,出離茫茫苦海。《大乘義章》卷十說:「歸投依伏,故曰歸依。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怯依勇。」無始以來,眾生在阿賴耶識囤積了太多「負面」的東西,諸如殺生、偷盜、惡口等等,佛門中稱其為「不善業」。皈依的意義也在於依止三寶,「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 馮煥珍教授:《大乘起信論》「非佛教」嗎——關於「《起信論》非...
    一、引言《大乘起信論》(下文簡稱《起信論》)是佛教中的一部經典論書,它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點:一、以眾生心為所依體;二、以一心開二門(「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為理論構架;三、以真生、本始不二為宗義。
  • 何為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
    何為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皈依是有了依靠的意思,皈依三寶就是用三寶做為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依靠。全心全意的皈依三寶,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得到佛陀和歷代祖師的傳承,我們用怎樣的心態去接受,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皈依體,就像我們用來取水一樣,你用什麼樣的器皿去去水,得到的水量也是不一樣的。共同接受三寶的慈悲加持。這樣的皈依,才是最為殊勝的皈依。有的人會問,皈依三寶究竟能不能獲得最根本的解脫,並且獲得許多現世的諸多利益。
  • 學習佛學一定要明白「皈依」的真正含義
    佛教有三門——皈依是入佛法之門,發心是入大乘之門,灌頂是入密乘之門。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礎入門,表示對佛、法(教義)、僧三者歸順依附,故也稱三皈依,受到三寶的加持。三寶指佛、法、僧:佛為覺悟者,法為教義,僧為延續佛的慧命者。皈依的含義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