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赫裡德市位於北馬其頓西南部、奧赫裡德湖東岸,距離首都斯科普裡市約170公裡,隔湖與阿爾巴尼亞相連,人口大約4.2萬,為北馬其頓第七大城市。這裡有湖光山色、碧水白雲、森林野趣、歷史古蹟,被譽為「北馬其頓皇冠上的寶石」「巴爾幹明珠」。1979年,奧赫裡德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80年,奧赫裡德湖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一、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傳說中,奧赫裡德城市的建立與希臘神話中的腓尼基王子卡德摩斯有關。腓尼基約在今天的黎巴嫩一帶,卡德摩斯是腓尼基國王的兒子,也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他曾戰勝了毒龍,建立了希臘古城底比斯。老年時,卡德摩斯和妻子哈墨尼亞離開底比斯,前往巴爾幹半島西北部的伊利裡亞地區,路過奧赫裡德湖時,建立了奧赫裡德這座城市。當然,這只是當地的傳說。也有傳說,奧赫裡德是由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興建的。
奧赫裡德湖地區最早的居民是古巴爾幹地區的布裡吉斯人和伊利裡亞人的一支恩切萊人。奧赫裡德城在公元前353年第一次被希臘文獻所記載,被稱為「陽光之城」。公元879年,「陽光之城」更名為「奧赫裡德」,「奧赫裡德」在馬其頓語裡意為「依山之城」。奧赫裡德是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古希臘時,這裡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古羅馬帝國時,奧赫裡德屬於古羅馬的一部分。
公元4世紀東西羅馬分裂,奧赫裡德地區成為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從公元6世紀起,大批南部的斯拉夫人湧入巴爾幹半島,其中一支定居在今天的北馬其頓,另有一支定居在今保加利亞境內。隨著人口增加、勢力強大,保加利亞境內的斯拉夫部落聯盟漸漸形成國家組織,於公元7世紀建立了保加利亞帝國(也稱保加利亞第一帝國),並向今天北馬其頓境內擴張。公元867年,保加利亞人徵服了奧赫裡德,879年,奧赫裡德的名稱第一次出現在文獻之中。990年至1015年,保加利亞帝國首都移至奧赫裡德,這時也稱薩穆伊洛王國、塞繆爾王國,奧赫裡德成為整個巴爾幹地區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在990年至1018年之間,這裡也是東正教保加利亞帝國教區牧首所在地。所謂牧首,就是天主教的宗主教。宗主教的地位和權力比一般的主教地位要高。西羅馬與東羅馬分裂後,西羅馬的天主教仍稱宗主教,而拜佔庭的東羅馬則稱宗主教為牧首。1018年,東羅馬帝國重新徵服了奧赫裡德,東羅馬帝國讓奧赫裡德牧首管轄更大範圍的教區,包括保加利亞教區、摩爾達維亞教區、塞爾維亞教區、義大利東正教區、威尼斯教區。可見,奧赫裡德具有十分重要的宗教地位。接下來幾個世紀,奧赫裡德不斷更換著統治者。
14世紀末,奧赫裡德城市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徵服,直到1912年脫離土耳其人的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包括奧赫裡德在內的北馬其頓成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北馬其頓成為南斯拉夫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北馬其頓成為獨立國家,奧赫裡德成為北馬其頓的一個重要城市。
二、富有魅力的古城。奧赫裡德是一個積澱著深厚歷史、歷經滄桑的城市。歷史的歲月,給這座城市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痕。奧赫裡德古城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塞繆爾城堡,一個是老城。
奧赫裡德古城的要塞,叫塞繆爾要塞。塞繆爾要塞的名稱,來自於保加利亞帝國,因為奧赫裡德作為首都時,保加利亞帝國也稱塞繆爾王國。要塞最初是公元前4世紀古羅馬人修築的城堡,後來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加固、修建。特別是奧赫裡德作為保加利亞帝國首都的時期,要塞得到全面擴建,城牆得到加高、加厚、加固,軍事設施更加完備,生活設施更加健全,這個格局至今仍能從遺蹟中看到。要塞佔據整個奧赫裡德山頂,四周築有塔樓和長達3公裡的堅固城牆,共有上、下、北3個城門,現僅存上城門。從古時起,奧赫裡德居民一直住在要塞內,直至15世紀被奧斯曼土耳其人佔領後,才開始向山下湖邊地帶遷移,形成今日的奧赫裡德市。
奧赫裡德老城主要在公元7世紀至19世紀建造,在奧赫裡德湖東北岸傍湖依山而建,建築高低錯落,形成一座別致的山城。層層疊疊的拜佔庭時代建築彰顯著這座城市歷史的輝煌。走進老城區,千迴百轉,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遁身於中世紀的環境,感受到中世紀的氣息。老城的房子很有特點,幾乎都是上大下小,白色的牆面配上紅色的瓦。據說當年老百姓為少繳土地稅,才設計了這樣上大下小的房子,也成為當地的一個標誌。現在,這些老房子多被作為家庭式旅館、酒吧、餐廳和手工藝製作坊。在奧赫裡德老城中,有一個古老的造紙作坊,是國家手工製紙博物館。這裡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使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傳統造紙術來造紙的地方。15世紀,這裡便開始使用世界偉大發明之一的古騰堡印刷機,而且一直使用至今。現在古騰堡印刷機只有兩臺存世,奧赫裡德就有一臺。在國家手工製紙博物館,手工藝人給遊客展示從紙漿到紙張再到用古登堡印刷機印製的整個過程。
老城中有一座2000多年前的圓形古劇場,建於古希臘晚期或者是古羅馬統治時期,現只有觀眾席的半個區域,但仍然十分壯觀、宏大。雖說劇場不斷有所修補,但很多磚石仍是2000多年前的。據說,起初這是上演古希臘悲喜劇的劇場,到古羅馬時期,鬥獸競技場興盛起來,古羅馬人就把前面的10排座位拆掉,變成了一個競技場。現在,每年7月15日至8月15日在這裡舉辦「奧赫裡德之夏」和「巴爾幹節」。世界上許多著名音樂家,包括三大男高音,都曾在這裡演出過。
在奧赫裡德還保存有古羅馬時期修建的大道,道路是用石板砌成的,十分堅固,歷經2000多年,仍然完好如初,只不過路面磨得十分光滑,依然能看到許多轍印。當年,這裡是從義大利羅馬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必經之路,連接著當時的重要貿易港口亞得裡亞海港(今阿爾巴尼亞都拉斯)。
奧赫裡德作為當時的文化中心,在公元9世紀建立了第一所斯拉夫大學。
三、古老的教堂。教堂眾多是這個城市的最重要特色之一。歷史上,奧赫裡德曾經擁有365個教堂,一年內人們每天可以到不同的教堂做禮拜,因而有「巴爾幹的耶路撒冷」之稱,現在保存有20多座教堂,有早期的長方形教堂、修道院、中世紀教堂等。
著名的教堂有:
聖索菲亞教堂,建於中世紀,從11世紀到18世紀一直是奧赫裡德最大的教堂,也是教區的主教教堂。目前保存下來的是教堂的部分附屬建築,室內牆壁上有畫於11世紀至13世紀的宗教壁畫。聖索菲亞教堂的內部聲學設計堪稱一絕,教堂建築有明顯的放音、攏音功效。現在,經常在聖索菲亞教堂舉行室內音樂會。在奧斯曼土耳其統治時期將此教堂改成清真寺,1912年又改回東正教教堂。古羅馬大道從聖索菲亞教堂旁邊經過,可見當時聖索菲亞教堂居於顯要位置。在聖索菲亞教堂地基處,考古發現了一個古羅馬劇院的石雕,說明教堂地址原本是一個古老的劇院。
聖約翰教堂,建於13世紀,聳立在湖岸邊的懸崖之上。這一奧赫裡德最著名的教堂,也是最常出現在北馬其頓明信片上的景觀。教堂在高高的懸崖上,巍然高聳,凌空獨立,有一種莊嚴感、凝重感、威嚴感。教堂倒映在湛藍的湖水中,更有一種神秘、神聖之感。通往教堂之路也很獨特,要走一段水上木棧道。正由於這種獨特的環境,當時這裡聚集了大量的修道士,人們感到在這裡修道易於感悟、頓悟、漸悟。
聖潘捷列伊修道院。據說,最初由東正教教徒、傳教士聖基裡爾(826年—869年)和麥託迪(815年—885年)兄弟倆所建。聖基裡爾和麥託迪,生於希臘北部,他們創造了直至現在仍使用的斯拉夫文字,大大方便了東正教在斯拉夫人中的傳播。據說,他們在奧赫裡德修建了聖潘捷列伊修道院,在這裡培養了第一批用「基裡爾字母」傳教的學生。後來,拜佔庭帝國皇帝派他們到斯拉夫人地區傳教,使斯拉夫語迅速廣為傳播。他們也獲得了「斯拉夫人的使者」稱號。在傳教過程中,他們還寫成了第一部斯拉夫人的民法典。1980年,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宣布聖基裡爾和麥託迪兩人為歐洲聖人。
聖克萊蒙特教堂。這座教堂是中世紀巴爾幹最重要的教堂之一。聖克萊蒙特(840年—916年)是基裡爾和麥託迪的最知名門徒。886年,聖克萊蒙特創立奧赫裡德文學院,學生有3000多人,被斯拉夫民族視為教育和語言的守護神。聖克萊蒙特死後,他的遺骨放在聖克萊蒙特教堂之中。原來這座教堂是供奉聖母瑪利亞的教堂,由於聖克萊蒙特遺骨被移至此而改名為聖克萊蒙特教堂。當年,這個教堂非常宏大,曾是奧赫裡德教區大主教的主座教堂。在奧斯曼帝國時期,與這個地區其他基督教堂的命運一樣,被改成了清真寺,後被恢復為東正教堂。教堂內部有整面牆的13世紀末的壁畫,描繪了《聖經》中聖母瑪利亞一生的場景。教堂旁是一處古羅馬大會堂遺址,石頭的地基清晰地勾勒出當時宏偉建築的輪廓,有拱門、石柱、房基等。
聖母瑪利亞教堂,建於13世紀,是由拜佔庭帝國皇帝的女婿修建。在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期間,因為聖克萊蒙特教堂被改成清真寺,聖克萊蒙特的遺骸被移到了聖母瑪利亞教堂,聖母瑪利亞教堂也改名為聖克萊蒙特教堂,這裡也成為東正教教區的主教堂。當時,各東正教堂的聖像等文物都移到這裡保存。直到2002年,聖克萊蒙特教堂得以恢復重建,聖克萊蒙特遺骸又移回到聖克萊蒙特教堂,這個教堂又改回為聖母瑪利亞教堂。
聖母瑪利亞教堂旁是奧赫裡德文化歷史博物館。奧赫裡德文化歷史博物館本身就是歷史建築,建於1827年,是奧斯曼土耳其建築風格。1861年至1862年間被焚毀,1863年至1864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個建築被作為文化歷史博物館至今。博物館建築共3層,館藏有碑文、雕塑、聖像畫等。由於歷史上有眾多的教堂,奧赫裡德累積了大量的聖像畫。在奧赫裡德文化歷史博物館,有800多幅聖像畫及宗教藝術品,都是11世紀至14世紀創作的。奧赫裡德文化歷史博物館也因所藏珍貴的聖像畫而聞名。
四、美麗的奧赫裡德湖。奧赫裡德湖是巴爾幹半島第二大天然湖,長30公裡,平均寬12公裡,最寬處為15公裡,面積約365公裡。湖水最深處為286米,是歐洲最深的湖泊之一。奧赫裡德湖是一個國界湖,阿爾巴尼亞與北馬其頓以湖為界,有1/3在阿爾巴尼亞境內,2/3在北馬其頓境內。湖水來自山頂泉水,清澈見底,湖面蔚藍,水天一色,有著絲綢般的質感。湖底猶如森林般密布著水草,陽光透過水麵照耀著輕盈擺動的水草,有種如夢如幻之感。
奧赫裡德湖群山環抱,湖岸陡峻,景色優美,沿岸是歐洲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湖內的生物同5000萬年前第三紀的生物幾乎一樣,湖中的一些魚類屬於歐亞大陸在冰河期最後殘餘的水生物,它們的形狀與現存化石的形狀幾乎沒什麼不同。湖內有數量繁多的蝸牛,種類多達53種(世界上現查明的蝸牛種類有70種),而且多屬遠古家族。可以說,奧赫裡德湖是水中古化石,保持著水中原狀態,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一筆寶貴自然遺產。
與奧赫裡德湖隔一座山還有一個湖,兩湖通過山裡的溶洞相連,所以又稱「姊妹湖」。
遠山、近水、藍天、白雲、陽光,秀麗的湖光山色,宜人的地中海氣候,使奧赫裡德成為國際旅遊和療養勝地。
據說每年進入夏季,從7月起,奧赫裡德這座城市會舉辦多個音樂、戲劇、舞蹈節。整個城市沉浸在古典音樂、爵士樂、音樂劇和民間歌舞表演的藝術潮水之中,吸引著巴爾幹及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遊客,帶給人們無限的歡愉。這些演出都是露天舉行的,山、湖、城是「舞臺」的布景、夕陽的餘暉是「舞臺」的燈光,湖水的濤聲與樂器匯成悅耳的合奏,湖鷗的漫天飛舞是活生生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