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死了42年了,為啥到現在還沒下葬?緣於他生前說的一句話

2020-12-13 每日漢字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距今已經42年。讓人奇怪的是,蔣介石還沒有下葬。為什麼呢?和他生前說的一句話有關!

(蔣介石)

蔣介石有很多機會,可以不離開大陸,但是蔣介石沒有珍惜住。

1949年12月,蔣介石被迫宣告「引退」敗走臺灣,帶走大量黃金儲備。1950年3月,他「復職」重任「總統」,此後一再連任四屆,並連續當選國民黨總裁。他以「三民主義建設臺灣」、「反共復國」相號召,維繫他在臺灣的統治。1952年,進行「反共抗俄總動員」。籤訂「日臺和約」,放棄日本戰爭賠款。

應該說,蔣介石的後半生是伴著「反攻大陸」度過的。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臺灣臺北士林官邸,享年87歲。

按照慣例來說,如果人死了應該下葬,但是蔣介石沒有,而是選擇在了停屍在慈湖行館。

(慈湖陵寢)

慈湖行館位於臺灣桃園縣大溪鎮與復興鄉交界處,以前這裡是蔣介石的行宮,如今已經改為慈湖陵寢。很多到這裡旅遊的人,大多選擇到這裡看看蔣介石的停屍處。

那麼,蔣介石為啥選擇停屍在這裡而不下葬呢?原來,1973年3月29 日,蔣介石病重時,囑咐蔣經國時說:「我死後,你將靈柩暫厝慈湖,那兒風景好,很像我們奉化老家。」

為啥暫厝慈湖,而不下葬呢?原來,蔣介石到大陸後曾經多次對家人和下屬說,自己百年之後,不要葬在臺灣,而是要葬在南京。蔣經國在自己《守父靈一月記》中寫道:「處理治喪有關事宜,請示母親後,決定暫厝父親之靈於慈湖,以待來日光復大陸,再奉安於南京紫金山,以達成父親之心願。」

(蔣介石停屍處)

其實,蔣介石在南京已經選好了自己的墓地,就是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附近,具體的位置在紫金山明孝陵和中山陵之間的紫霞湖畔的一個小山崗上 。

1947年,蔣介石派人專門在此地建設了一個亭子作為墓地的標誌。亭子建好後,蔣介石很重視,親自命名「正氣亭」,並楹聯一副:浩氣遠連忠烈塔,紫霞籠罩寶珠峰。

所以,歸葬南京中山陵附近成為蔣介石的一塊心病,囑咐後人先停屍,等以後回葬南京。那麼,如今42年了,兩岸關係已經緩和了,臺灣方面是否和大陸方面進行溝通呢?相關資料顯示,已經溝通過,大陸方面表示悉聽尊便。【參考資料:新華社、《守父靈一月記》】

相關焦點

  • 為何蔣介石和蔣經國靈柩沒下葬?
    為何蔣介石和蔣經國靈柩沒下葬? 2007年12月24日 13: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桃園縣大溪鎮慈湖蔣介石陵寢。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刊文說,蔣介石和蔣經國,在1975年和1988年去世後,都沒有下葬,其靈柩分別暫厝在桃園縣大溪鎮的慈湖陵寢和大溪陵寢,以待時機,歸葬故鄉。  文章說,蔣氏父子是浙江奉化人。根據江浙一帶的習俗,人死在異鄉而又暫時未能歸葬老家的話,就先予浮厝方式處理。所謂浮厝方式,是指靈柩離地三寸,在四個角墊高。
  • 蔣介石的遺體為何沒有下葬?只因生前遺願:死後葬在孫中山陵旁
    蔣介石的遺體為何沒有下葬?只因生前遺願:死後葬在孫中山陵旁文|小羽說起蔣介石相信大家對蔣介石應該非常的熟悉吧!拋開所有蔣介石可以說是我們國家近代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戎馬一生,為趕走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很多。
  • 蔣介石給自己選了三處墓地,為何至今仍然沒有下葬?
    蔣介石具有濃厚的傳統思想,當他還在大陸時,不到花甲之年,就給自己選好了墓地,墓址共有三處。蔣介石最早選定的第一處墓址,是在其母王採玉的墓旁。1923年,蔣介石又在這裡修建了規模較大的墳莊,並建了新式的洋樓名為「慈庵」,他準備把自己埋在母親身旁,可以常伴母靈,以便日後仍能盡孝。
  • 蔣介石至今未下葬,遺體還能保存多久?專家:10年就不行了
    蔣介石至今未下葬,遺體還能保存多久?專家:10年就不行了世界上第一個用現代科學技術保存遺體的是列寧。1924年列寧去世後,為了偉人能夠「永生」也為了完成人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於是,由蘇聯科學家發明的藥液,對列寧的遺體進行浸泡,然後保存在水晶棺內,保持恆溫16度。
  • 蔣介石逝世於清明 為何浮棺44年都未下葬
    44年前逝世於清明 1975年4月5日的臺北天氣晴朗,蔣經國一早去給父親請安,面帶笑容的蔣介石問及清明及張伯苓先生百歲誕辰之事,臨別時他還叮囑兒子:你應好好多休息! 侍衛朱長泰回憶,傍晚蔣經國又去請安,見父親氣色不錯。
  • 蔣介石死後一直未下葬,遺體還能保存多久?專家:不會超過10年
    從1949年蔣介石來到臺灣,至1975年蔣介石病逝,他在臺灣一共生活了26年之久,然而他的心思或者說牽掛並不在這裡,因此在他病逝之前,他要求自己的遺體暫不下葬
  • 老蔣的遺體,為何至今還在臺北桃園並沒下葬?棺木是個謎題
    蔣介石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對於他的評價也是眾說紛紜。1975年的時候,蔣介石與世長眠,對於他的評價終於可以蓋棺定論了。那麼,蔣介石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蔣介石又留下哪些謎團呢?
  • 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後悔過嗎?失去自由的他說了一句話,含義深
    一、蔣介石為啥不讓囚於「籠」中的張學良再接手東北 話說,1945年,德國戰況、蘇聯態度和美國佬的原子彈,註定小日本以慘敗收場。 作為戰勝國之一的領袖蔣委員長,卻沒閒工夫慶祝勝利,他為戰後政權交接的事憂心忡忡。 讓蔣介石吃不好睡不香的是「東北」。
  • 老蔣去世都40多年了,為何棺槨還不下葬?
    現代學者對他的研究頗多,關於他一生的政治生涯和秘聞趣事不少。有一點,小編一直很好奇,蔣介石死後葬在哪裡?      原來,蔣介石他根本沒有下葬,在去世後只辦過喪事,並未入土為安。也就是說蔣介石都死了40年,棺槨放在慈湖並未下葬。老蔣為何不讓自己入土為安呢?
  • 蔣介石給自己選了三處墓地,為何至今仍然沒有下葬?
    蔣介石具有濃厚的傳統思想,當他還在大陸時,不到花甲之年,就給自己選好了墓地,墓址共有三處。蔣介石最早選定的第一處墓址,是在其母王採玉的墓旁。1923年,蔣介石又在這裡修建了規模較大的墳莊,並建了新式的洋樓名為「慈庵」,他準備把自己埋在母親身旁,可以常伴母靈,以便日後仍能盡孝。
  • 蔣介石生前就已選好墓地,何時才能入土為安?家族後人說出時間
    蔣介石生前就已選好墓地,何時才能入土為安?家族後人說出時間 原本可以萬古長眠,但據蔣介石生前囑託,遺體並未下葬,而是暫時安放在臺灣桃園縣大溪鎮的慈湖陵寢。根據江浙一帶的習俗,人死在異鄉最終還是要遷回老家。蔣介石生前也曾說,他已看好兩座墓地,其一就是南京中山陵,以示他對孫中山先生的敬意;其二要葬在浙江溪口母親的身旁,永遠陪伴母親。
  • 蔣介石是如何撤退到臺灣的?為何說他不死,自己不必逃到臺灣?
    蔣介石是如何撤退到臺灣的?為何說他不死,自己不必逃到臺灣?但蔣介石已經有了另一番盤算:將剛光復沒多久的臺灣作為「復興」基地。其中包括軍隊、故宮國寶、國庫黃金甚至是兩百萬軍民的遷移,都是經過焦心布局的策略。
  • 蔣介石去世後為何只辦喪事不下葬?
    這三枚勳章據說是蔣介石生前最喜愛的三枚。此外隨葬品還有四本書——《聖經》、《荒漠甘泉》、《三民主義》和《唐詩》。這一看似有些混搭的組合,代表了蔣介石所宣稱的三種信仰:基督教、三民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對此,美國作家布萊恩?克羅澤在《蔣介石傳》一書中對蔣介石思想的分析或可幫助我們理解:「蔣介石所犯的大部分錯誤也許是由於他的性格和思想上潛在缺點以及幼年時期受教育很少的緣故。
  • 蔣介石蔣經國父子遺體為什麼至今沒有下葬
    而蔣介石在1975年去世,蔣經國在1988年去世,去世後兩人都沒有下葬,其靈柩分別暫厝在桃園縣大溪鎮的慈湖陵寢和大溪陵寢,以待時機,歸葬故鄉。      蔣氏父子是浙江奉化人。根據江浙一帶的習俗,人死在異鄉而又暫時未能歸葬老家的話,就先予浮厝方式處理。所謂浮厝方式,是指靈柩離地三寸,在四個角墊高。
  • 蔣介石至今未下葬,遺體不腐還能維持多久?專家給出了答案
    也正是因為蔣介石生前的遺願,至今未能下葬,這個話題也一度成為熱門。  翁元老先生深吸一口氣,表情凝重地告訴媒體:「如果現在打開銅棺,蔣介石的遺體是真的不能看,可以想像的到。」也有相關專家對此作出了估算:「蔣介石遺體如果10年之內,還不下葬的話,就不行了,要儘快下葬才行。」
  • 蔣介石歸葬大陸很難辦,何時能實現?他的孫子首次回應臺灣媒體
    1975年4月,蔣介石病逝,蔣夫人宋美齡和蔣經國按他生前的交代,暫時不下葬,浮棺厝於臺灣慈湖蔣家寢陵。 兩年前,老蔣有預感,自知時日不多,留下遺言,生不能回大陸,就待死後葬於大陸。
  • 為什麼兩蔣靈柩沒下葬?
    慈湖陵寢  臺灣前「總統」蔣介石和蔣經國,在1975年和1988年逝世後,都沒有下葬,其靈柩分別暫厝在桃園縣大溪鎮的慈湖陵寢和大溪陵寢根據江浙一帶的習俗,人死在異鄉而又暫時未能歸葬老家的話,就先予浮厝方式處理。所謂浮厝方式,是指靈柩離地三寸,在四個角墊高。採用這樣的殯葬方式,是為了讓子孫能在不破土刨墳的情況下,輕易地遷葬先人。  歸葬故鄉奉化溪口,是蔣氏父子生前的遺願。  1973年3月29日,蔣介石病重,自知不起,囑咐身邊的親屬和高級官員說:「我死後,將靈柩暫厝慈湖,那兒風景好,很像我們奉化老家。」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毛主席曾寫信給他,末尾一句話讓蔣老淚縱橫
    蔣介石後來雖然退守了臺灣,但是對於大陸,他總是有一份特別的情感,因為這裡有他從小長到大的故鄉。解放軍渡江戰役之後,蔣介石離開了南京,之後他就一直都在自己的家鄉浙江奉化。當時蔣介石再不走就已經來不及了,還是在蔣經國的一再催促之下,他才離開了老家去到了臺灣。在臺灣的那些日子裡,蔣介石一直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對任何想要分裂中國主權的行為他都表示譴責。1975年元旦,蔣介石發表了一生中最後一個「復國」文告。
  • 明朝趣聞:他生前富可敵國,死時卻無棺木下葬
    明朝趣聞:他生前富可敵國,死時卻無棺木下葬北邊的民族關係,是嘉靖朝最感棘手的問題之一。從借收復河套的爭議,殺夏言、曾銑,到「庚戌之變」,不過兩年時間,嚴嵩一再告誡主持戰事的兵部尚書丁汝夔,不要輕戰。世宗讀後,連連稱嘆,說它是「探本窮源」之論。儘管言之壯烈,嚴嵩的基本主張仍是守險。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嚴嵩再次與明世宗討論北邊形勢,他的守險主張更加明確。世宗問:「北虜累年入犯,我皇高祖考歲一驅逐,今如遵舉一行,可歟?」其後又說:「今時非前比,只嚴督將臣守御,自可無事。巡驅之典似不必盡同於昔也。」
  • 為何說兩蔣遷葬大陸不如在臺灣下葬?
    蔣公陵寢內景 蔣介石的棺槨至今沒有下葬,暫厝慈湖賓館。不是宋美齡要繼續改造蔣介石,而是她要陪伴他到永遠。此外,銅棺裡還有氈帽、小帽各一頂,手套一副,手帕一塊,手杖一支。這些都是蔣介石晚年的日常用物。宋美齡要他讀書,蔣經國則怕他受涼,給他穿7條褲子、7件內衣,外加長袍馬褂,據說這是溪口老家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