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去世後為何只辦喪事不下葬?

2020-12-24 老時光

1975年4月5日夜,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在臺北北郊的士林官邸病逝,享年88歲。第二天,蔣介石逝世的消息便傳遍了全世界,而有關蔣介石的治喪活動也由此拉開了序幕。此時,臺灣在蔣介石的威權統治下已經歷了二十餘年,蔣的個人崇拜無以復加,但事實上此時不僅「反攻大陸」的迷夢已然幻滅,臺灣當局的國際地位也正在風雨飄搖中。蔣介石的喪事,不僅將臺灣地區的威權崇拜與領袖神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也預示著這一難以為繼的神話將會迅速走向破滅。而這場喪事留下的慈湖陵寢和中正紀念堂兩大建築,也在隨後的政治風雲中經歷了起起伏伏的命運,見證了臺灣地區從威權政治走向自由多元的時代變遷。

瞻仰遺容和路祭迎靈:全臺動員的蔣介石喪事

蔣介石病逝後的次日早晨,其遺體便由士林官邸移往石牌的榮民總醫院。由於家屬的要求,蔣介石的遺體沒有取出內臟,而僅被進行了時限兩月左右的簡單防腐處理,隨後於4月9日上午移往國父紀念館的正式靈堂。蔣介石的靈柩在國父紀念館停留了七日,期間向民眾開放瞻仰遺容和弔唁致祭。

安放在銅棺內的蔣介石遺體,身著長袍馬褂,胸前有一條紅色綬帶。在綬帶上綴有三枚醒目的勳章,分別是採玉大勳章、國光勳章和青天白日勳章。採玉大勳章是國民政府和臺灣當局的最高勳章,中綴玉質青天白日國徽,只有元首可以佩戴。國光勳章和青天白日勳章則是一般勳章中的最高等級者。這三枚勳章據說是蔣介石生前最喜愛的三枚。

此外隨葬品還有四本書——《聖經》、《荒漠甘泉》、《三民主義》和《唐詩》。這一看似有些混搭的組合,代表了蔣介石所宣稱的三種信仰:基督教、三民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對此,美國作家布萊恩?克羅澤在《蔣介石傳》一書中對蔣介石思想的分析或可幫助我們理解:「蔣介石所犯的大部分錯誤也許是由於他的性格和思想上潛在缺點以及幼年時期受教育很少的緣故。由於教育和信仰的原因,他的思想很保守,但他卻認為他自己是個革命者,而革命的含義包含很重要的幾個方面: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外國在華特權;通過重新樹立對傳統和儒家思想的尊敬來恢復中國在世界上的應有地位。儘管他也有社會理想,但與其他目標相比,這些理想被置於次要地位。」

在國父紀念館停靈期間,有眾多民眾從全臺各地前來瞻仰蔣介石遺容,一時間國父紀念館門前人頭攢動,場面空前。據說在排隊的人群中,最長有等待了七八小時才得以進入靈堂的瞻仰者。在開放瞻仰期間,單日進入國父紀念館的瞻仰者最多時達50萬人。為了方便民眾瞻仰弔唁,當局決定14日靈堂開放至午夜24時。在這數天時間裡,作為長子守靈的「行政院長」蔣經國,一邊在靈堂內接待來訪要員,一邊又數次前往慈湖陵寢工地查看,可謂勞累異常。

蔣介石作為二戰四大盟國領袖中最後一位去世者,其曾經擁有的國際威望和影響力,自然是超越了其人生最後二十多年裡作為小小臺灣島的領導人這一尷尬的實際身份的。儘管如此,上世紀70年代的臺灣當局所謂「國際地位」已搖搖欲墜。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中美發表上海聯合公報,同年中日也實現邦交正常化。與此同時,臺灣當局卻遭遇了「外交」上的「斷交狂潮」,從1971年到1975年間,就有43個國家與臺灣「斷交」。在這樣風雨飄搖的時局中,蔣介石喪事上的國際聲音和面孔,也難免略顯褪色。

在已與臺灣「斷交」的日本,曾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列為「甲級戰犯」的前首相岸信介(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外祖父)是與蔣介石關係密切的日本政客。他在蔣介石逝世後的一番言語,頗為值得玩味。他在4月6日這樣說道:「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我們所受到的待遇,我們不可能忘記蔣先生為日本所出的力。雖然日本軍方在中國造成了一場風暴,但是他把日本人遣送回國,不把任何人當作戰犯。他反對蘇俄分裂日本,並運用他的力量,保存了我們的天皇制度。他協助日本防止戰後的混亂,並協助日本奠下復興的基礎。」

此外,臺灣的藝術界人士,也在國父紀念館舉行了「追念總統蔣公全國美展」,以書法、篆刻、水彩畫、國畫、攝影、雕塑、油畫、版畫等八大類的藝術作品,來「表現蔣公之彪炳勳業與革命精神」。這些作品,大都出自名家手筆,成為了特殊歷史背景下誕生的具有鮮明時代烙印的歷史記錄。

在蔣介石靈柩由榮民總醫院移往國父紀念館,以及從國父紀念館移往慈湖陵寢的過程中,靈車所到之處沿線,當局都進行了精心的布置,沿途建築不僅掛滿了哀悼的標語,顏色鮮豔者還被要求迅速塗刷為素色,以配合哀悼之氣氛。途徑的路口和收費站等處,還製作了臨時的跨街牌坊等裝飾物。治喪委員會不僅在移靈路上動員大量軍人、學生跪拜「迎靈」,更沿途分設了眾多供桌祭品,開展所謂「路祭」。僅16日奉厝慈湖的路上,就有2700多處路祭點。在蔣介石治喪期間,從臺北到桃園,大街小巷立時被切換到了「國喪」模式。

奉厝慈湖:蔣介石的「暫時」安息

早在大陸時期,蔣介石就已經對於自己百年後的安息之地做出了精心安排。自居為孫中山先生忠實信徒和正統繼承人的蔣介石,希望自己死後能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附近。抗戰勝利南京光復後,蔣介石一邊派人平毀了中山陵附近梅花山上的汪精衛墓,一邊又在中山陵西側紫霞湖北岸選定了一處地勢高於明孝陵而又低於中山陵的地塊,作為自己的墓址。隨後,該處建起了一座由蔣親筆題詞的「正氣亭」。

不過,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蔣介石最終自然是無福享用這塊風水寶地了。但畢生對於「光復大陸」念茲在茲的蔣介石,仍希望將來有朝一日能夠歸葬大陸。4月7日蔣經國在《守父靈一月記》中寫道:「處理治喪有關事宜,請示母親後,決定暫厝父親之靈於慈湖,以待來日光復大陸,再奉安於南京紫金山,以達成父親之心願。」

蔣介石喪事雖然浩大,但並不被稱為「葬事」,因為他的棺槨並未下葬。整個喪事既未依照《國葬法》舉行國葬,其移靈慈湖的儀式也不同於孫中山當年奉安大典,而被稱為「奉厝」。在中國歷史上,也曾有過帝王陵暫厝的先例,最著名的就是南宋皇帝在紹興的「攢宮」。南宋朝廷為了表示收復中原故土的決心,其帝王陵都稱為「攢宮」,並且埋葬很淺,以示暫厝於此,將來光復中原後要遷葬北宋皇陵故地。蔣介石棺槨在慈湖「暫厝」,也同樣是類似的政治宣示。

慈湖位於今桃園市大溪區福安裡,1959年由榮民工程處在此興建了蔣介石的一處行館,建築形式為一座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初名「洞口賓館」。由於該處山水形勝酷似蔣介石故鄉浙江奉化,蔣介石睹物思人,想起其母親王太夫人,因此於1962年親筆題寫「慈湖」匾額,將該處改名「慈湖賓館」。晚年的蔣介石十分喜愛這處行館,時常駐蹕於此,在山間湖畔靜思。

步入慈湖陵寢,進入大門後穿過小院,便是奉厝蔣介石銅棺的行館正廳。蔣介石的銅棺放置在大廳中央的黑色大理石基座上,正前方牆壁上是蔣介石的遺像,而銅棺前則立有一枚用黃色雛菊紮成的十字架。在行館臥室的書桌上,放著蔣介石生前所寫的一張便條,上面是「能屈能伸」四字。對於威望曾如日中天的二戰同盟國四大領袖之一,最終又偏居東南海島二十多年的蔣介石來說,「能屈能伸」四字與其說是蔣的自勉,倒更似一句尷尬而精準的人生寫照。

在陳水扁執政後期的2007年,扁當局在「去蔣化」行動上動作不斷,撤去了駐守慈湖蔣介石陵寢和頭寮蔣經國陵寢的三軍儀仗隊,甚至一度傳出要將兩蔣下葬的聲音,慈湖陵寢也於當年12月封閉。不過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又於當年6月恢復了兩蔣陵寢的三軍儀仗隊並重新開放陵寢對外參觀。如今,慈湖蔣介石陵寢已成為陸客赴臺遊的熱門景點。

從大中至正到自由廣場:蔣介石崇拜的潮起潮落

作為東亞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威權統治者之一,針對蔣介石的個人崇拜曾瀰漫全臺,而這種時代潮流在蔣介石去世後的一段時間內達到最高峰。臺灣「行政院」在蔣去世當年即發布《紀念總統蔣公有關事項》,除了每年蔣介石的生日和忌日為法定假日,全臺放假一天以外,還規定由「教育部」制定和推行《總統蔣公紀念歌》,並「以總統蔣公畢生豐功偉業之事跡,經天緯地之思想,編為各級學校適當課程之教材,垂諸永遠」。此外還要求各縣市都要建立蔣介石銅像,各地機關、學校、部隊之禮堂、會議室等處都要懸掛蔣介石畫像等等。而在這其中,耗資最巨的一項規定,便是興建中正紀念堂了。

1975年7月,中正紀念堂籌建小組決定以臺北市杭州南路、中山南路、愛國東路和信義路合圍地塊為紀念堂基地,隨後向海內外公開徵集建築設計方案。經過評審,最終決定採用臺灣著名建築師楊卓成的方案,並進行修改完善。紀念堂園區由中正紀念堂、「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和大中至正牌樓等建築構成,中軸對稱布局。整個園區面向西北,中軸線指向中國大陸方向。

中正紀念堂建於三層高的臺基之上,平面為方形,與「中正」之意契合。屋頂為藍色琉璃瓦八角重簷攢尖頂,屋脊構成多個「人」字形,寓意「天人合一」。而藍色琉璃瓦和白色牆面則構成了「青天白日」的象徵性色調。堂內大廳正面為一尊六米多高的蔣介石坐姿銅像,基座上刻有蔣介石遺囑。而大廳天花板中央則是一座青天白日圖案的藻井。

中正紀念堂的建築設計師楊卓成,是臺灣六七十年代「中國文化復興運動」中大屋頂建築的代表性人物。中正紀念堂的建築風格,無論是傳統民族風格的建築造型,白牆藍瓦的外觀色調,抑或青天白日的大廳藻井等等,都明顯可以看到1920年代南京中山陵的影子,八角攢尖頂的屋頂,也使人聯想到了廣州中山紀念堂的屋頂造型。而園區正面牌坊上的「大中至正」四字,無疑也點明了整組建築群的核心思想:既是對蔣介石的無上神化與崇拜,也在強調「蔣中正」繼承「中山正統」之地位。

不過,伴隨著臺灣「解嚴」和民主化,對蔣介石的個人崇拜迅速退潮。4月5日和10月31日已不再是法定節假日,學校不再強制教唱《蔣公紀念歌》,全臺各地的蔣介石銅像也陸續被拆除,特別是在中南部地區的縣市中,許多地方已經幾乎找不到蔣介石銅像了。各地拆卸下的銅像,許多被運往桃園大溪的兩蔣文化園,形成了一處別有趣味的「銅像公園」,如同一個現代版「兵馬俑」陣。

2007年12月7日,在陳水扁當局「教育部」的主導下,中正紀念堂牌樓的「大中至正」四字被拆卸,更換為「自由廣場」,還一度將紀念堂也更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的2009年7月20日,「中正紀念堂」匾額被恢復,但「自由廣場」則予以保留至今。作為蔣介石崇拜的最大象徵性符號,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的消失,也標誌著蔣介石崇拜的徹底落幕。

相關焦點

  • 為何蔣介石和蔣經國靈柩沒下葬?
    為何蔣介石和蔣經國靈柩沒下葬? 2007年12月24日 13: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刊文說,蔣介石和蔣經國,在1975年和1988年去世後,都沒有下葬,其靈柩分別暫厝在桃園縣大溪鎮的慈湖陵寢和大溪陵寢,以待時機,歸葬故鄉。  文章說,蔣氏父子是浙江奉化人。根據江浙一帶的習俗,人死在異鄉而又暫時未能歸葬老家的話,就先予浮厝方式處理。所謂浮厝方式,是指靈柩離地三寸,在四個角墊高。
  • 蔣介石去世40周年︱威權時代,臺灣如何操辦蔣介石喪事
    瞻仰遺容和路祭迎靈:全臺動員的蔣介石喪事       蔣介石病逝後的次日早晨,其遺體便由士林官邸移往石牌的榮民總醫院。由於家屬的要求,蔣介石的遺體沒有取出內臟,而僅被進行了時限兩月左右的簡單防腐處理,隨後於4月9日上午移往國父紀念館的正式靈堂。蔣介石的靈柩在國父紀念館停留了七日,期間向民眾開放瞻仰遺容和弔唁致祭。
  • 話說農村辦喪事上的「答謝宴」
    在農村,辦一件喪事,是非常勞累的,需要很多人來幫忙,最後答謝一下大家也是很正常的。說起極樂世界,也就是為什麼在農村辦喪事的時候,送完葬還要回來擺宴吃飯,大家很高興的主要原因。雖然我們多數人沒有什麼明顯的信仰,但是我們多數人的思想受到的佛教的影響,相信人去世之後都是去了西方的極樂世界,過得是另一個生活。而且我們常說的是「天堂沒有疾病,沒有痛苦。」
  • 小區辦喪事哀樂響到半夜
    樓道門前擺滿花圈,樓下放鞭炮,比較隆重的還會在小區內搭靈棚請來戲班……這樣辦喪事的場景在各居民小區並不鮮見,因此引發的哀樂擾民等行為也使不少居民有些反感。小區裡怎麼辦喪事才能既緬懷逝者又能不擾民,引起大家的熱議。  親人去世,家屬有時會在小區裡辦喪事,這也是正常現象,可是這正常的事,裡面卻出現了不和諧的因素。
  • 夢見外公 夢見外公去世辦喪事是什麼意思
    我的母親去世後,我姐姐也經常做那種噩夢,很難受心酸,各種場景,都顯示母親處境很苦,然後,我就叫我姐念阿彌陀佛,每天有空就念一段時間,念完了,就發個願,願阿彌陀佛救助我的母親。沒有多長時間,我姐就不做惡夢了,最後,我媽還託夢告訴她,她現在好了,要我姐不要難受了。這是我姐親身經歷的,就是念阿彌陀佛可以幫助到已經去世的人,不管她在哪裡。當然即使夢不難受,也是可以這樣念佛的,也是可以幫助到逝者的。
  • 媽媽去世後百日內不得下葬,女兒守著棺材陪她過最後一個母親節
    「媽媽的棺材就放在別房,要等奶奶下葬百天之後,才能辦喪事。」5月12日,山西呂梁,梁文豔一邊給母親燒紙錢,一邊哽咽著說。今天是母親去世的第37天,3月奶奶去世,4月媽媽也不在了。因為百天之內不能辦兩場喪事,母親的屍體就一直停放在家中的別房,梁文豔每天上學前,都會看一眼媽媽的棺材,與她默默說幾句話再出門。梁文豔今年13歲,山西呂梁人。上小學六年級的她,成績非常優異。母親因腦梗去世,父親是村中的環衛工人。癱瘓在床的患病母親和年邁有疾的奶奶,兩個孩子的上學費用,父親一個月六百塊的收入,捉襟見肘根本不夠用,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
  • 剛日去世柔日下葬!農村辦白事有多講究?出喪下葬擇日深度解讀
    今天就打算來和大家細細的說說,農村辦白事的時候,非常重要的擇日,即出喪下葬的時間選擇上,有何講究?感興趣的不妨往下看哦! 而做足了那些儀式後,就需要把逝者送走,完成最後的告別儀式,即是出喪下葬! 這個儀式在日子的選擇上是很重要的,比如農村很多地方覺得,如果逝者是在「剛日」去世,那麼應該選擇在「柔日」下葬,反之,「柔日」去世則「剛日」下葬,反正「剛柔日」要相互配合,不可以單一。
  • 不收人情 24小時出殯 93歲老人去世喪事簡辦 
    近日,柳市鎮上園村93歲的高老伯去世
  • 蔣介石的遺體為何沒有下葬?只因生前遺願:死後葬在孫中山陵旁
    蔣介石的遺體為何沒有下葬?只因生前遺願:死後葬在孫中山陵旁文|小羽說起蔣介石相信大家對蔣介石應該非常的熟悉吧!拋開所有蔣介石可以說是我們國家近代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戎馬一生,為趕走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很多。
  • 山村人家辦喪事 禮金失竊1萬9 民警三天後揪出「缺德賊」
    這邊上百口人正忙著辦喪事,那邊管錢記帳的帳房卻傳出了事主家兒女為去世老母親湊的辦喪事用的近2萬元錢不見了,這可急壞了所有人!這咄咄怪事就發生在近日莒南某山村。5月18日9時許,莒南縣板泉鎮某村王某增撥打110電話報警稱,村裡本家有一位老人去世了,他受託給負責喪事開銷,也就是俗稱的「帳房先生」。中間因有事離開一會兒,回來後發現裝有辦喪事用的近2萬元錢的錢包被盜了!接到報警後,莒南縣公安局刑偵大隊會同板泉派出所民警立即趕到案發山村。
  • 蔣介石去世後,為何其靈柩放置桃園,至今未下葬?
    其實蔣先生出生於1887年,去世於1975年。現在人們所提到的國軍最高統帥,也僅僅只是中國國內範圍,國人對於蔣先生的最高評價。國際歷史也記住了蔣先生,國際歷史給到蔣先生的評價是:第2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中國主戰場中的最高統帥。從這一個評價當中大家就可以看出,蔣先生在二戰期間以及拖住日軍侵略步伐的貢獻方面來看的話,蔣先生的貢獻是值得後世尊敬的。
  • 魯迅去世,蔣介石以個人名義送了個花圈,是真的嗎?
    故而,當魯迅於1936年10月去世時,蔣介石以個人名義,向魯迅敬獻了花圈。 這是真的嗎? 據周建人披露,魯迅確實不答應「用周樹人的真名寫篇文章,痛罵一下蔣介石」 魯迅不願罵蔣介石,確實有跡可尋。魯迅生前,曾拒絕過中共領導人李立三「用周樹人的真名寫篇文章,痛罵一下蔣介石」的要求。
  • 馮家鎮著力把好喪事人情關 白事簡辦為疫情防控「讓路」
    大眾網·海報新聞霑化1月29日訊(記者 郭九濤 吳雪頌 通訊員 丁雯 張國慶)為深入推進疫情防控工作,近日,馮家鎮著力把好喪事人情關,引導轄區群眾白事簡辦為疫情防控「讓路」。
  • 農村老人去世,辦喪事的時候無人抬棺,這該咋辦呢?看完明白了
    十裡不同規,百裡不同俗,每個村子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風俗習慣,不論是紅事還是白事,都有一些說法和講究,辦紅事需要去通知大家,但辦白事基本上是不需要通知的,大家得信之後。第二種在村裡為人處世不咋地的情況不多,但也有存在,像我們鄰村的就有一個大老闆,承包工地確實掙到了錢,財大氣粗的同時,眼光也變高了,平時很少回村,即便是開車回來,遇到街坊鄰居也是愛理不理的一幅模樣,有人想去他工地幹活,更是三言兩語給拒絕,也有的在他那裡幹不出就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幹了,總之名聲就這樣慢慢的臭了,去年的時候,這個工頭老爺子去世
  • 「不辦喪事 不擺酒席 不收禮金」基層老黨員子女主動喪事簡辦降低...
    嶽麓區新聞網1月29日訊(記者 彭毓妍 通訊員 徐利娟)「父親是原核工業七一六礦退休的,是有著64黨齡的老黨員,父親在生前就叮囑我們,自己是接受黨的教育多年同志,不給組織添麻煩,喪事要一切從簡。」面前來探望的社區工作人員,長華社區七一六小區的老黨員謝月松的大女兒說道。
  • 75歲老人「去世」兩天後復活,子女將喪事改成壽宴,7天後又離世
    但是呢,小編下面要說的這件事就比較離奇了,就在最近,重慶的一名75歲的老人在「去世」兩天後又復活了,當時子女就將老人的喪事改成了壽宴,但沒想到7天後老人又離世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現在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吧!
  • 蔣介石去世後,蔣家人的稱謂發生了什麼變化?讓人啼笑皆非
    蔣介石去世後,蔣家人的稱謂發生了什麼變化?讓人啼笑皆非1975年4月蔣介石去世,宣告著一個時代的終結,與此同時,一個新的時代也即將開啟。蔣家辦完喪事,宋美齡也離開了權力的是非之地,但有關蔣介石身後的一些事情卻未曾了結。只說有關蔣家人的稱謂就夠叫人啼笑皆非的。特別是在蔣經國當上「總統」之後,「蔣總統」和「蔣夫人」兩個稱呼就成了嚴重的問題。蔣介石在世時,「總統」就是蔣介石,誰也不敢妄存非分之想。任何人在臺灣境內,只要說「總統」,就知道所指的是誰。
  • 不擺花圈和花籃 鄰裡幫忙不吃飯 柳市翁垟樹喪事簡辦典型
    殯期3天,不擺放花圈、花籃,出殯鼓樂隊減為10人,遺體火化時往返殯儀館的只有5輛車,喪事活動期間只擺5桌,僅供直系親屬用餐
  • 蔣介石死了42年了,為啥到現在還沒下葬?緣於他生前說的一句話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距今已經42年。讓人奇怪的是,蔣介石還沒有下葬。為什麼呢?和他生前說的一句話有關!(蔣介石)蔣介石有很多機會,可以不離開大陸,但是蔣介石沒有珍惜住。1949年12月,蔣介石被迫宣告「引退」敗走臺灣,帶走大量黃金儲備。
  • 喪事簡辦深入人心,諸暨移風易俗蔚然成風
    ,家屬在籤訂《移風易俗承諾書》時,主動在其門口張貼村裡的《移風易俗倡議書》,不送花圈,不辦道場,每桌菜餚控制在600元,共節省下42270元。  7月30日,上餘村石堰頭自然村又一位老人去世。家屬表示支持簡辦喪事,並和村幹部一起制定了菜單,價格嚴格控制在600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