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報
○欄杆集歷史上曾叫「藍崗」,有「小香港」之美譽 盛利者 攝
○龔灣路(原永紅路)流傳著「禮讓三尺」的美德故事
○黃麓鎮被譽為「文化之鄉」 方華 攝
○紫蓬山有著怡人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人文歷史
○美麗的青陽村
○赤闌橋被譽為「最浪漫的橋」
地名是地方歷史的活化石,是一部關於地理的人文百科全書,它反映了當地的自然風光、資源物產、文化習俗、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歷史,承載著當地厚重的文化和鮮明的地域特徵。若地名中帶有顏色,則具有了浪漫的色彩。
合肥有很多「顏色」地名,不僅給人以美好的遐想,還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範」的今天,彰顯了多樣的廬州特色文化和無限的廬州魅力風情。
永紅路:「禮讓三尺」傳佳話
在合肥,有很多以「紅」字命名的地名,如合肥市廬陽區三孝口西邊,有一條可以並排跑好幾輛小汽車的巷子,名叫龔灣路,過去叫永紅路,從長江中路一直通往環城西路。這條小巷曾一度被稱為「六尺巷」,流傳著一個謙遜禮讓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故事。
或許很多人都知道安徽桐城也有個六尺巷,那裡流傳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美好佳話。事實上,合肥的永紅路也曾有過相似的故事,與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彰顯了中華民族長期以來良好的家風和友善睦鄰的美德。
故事要從合肥的四大家族說起。過去,這裡只是一條窄窄的小巷,叫「龔萬巷」。龔家在合肥是大戶人家,關於他們的故事自然也很多,合肥市文化館編著的《合肥民間文學》講述了「龔萬巷」的由來。
相傳,當時身為合肥四大家族之首的龔家住在這條巷子裡,因其家主為朝廷重臣,人稱龔大司馬;與龔家相鄰的是四大家族中經濟比較殷實的萬家。這兩戶人家相鄰多年,但各走各的門,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無事。孰知,這年,龔、萬兩家同時大興土木,翻建房屋,均欲將各自山牆向外延伸,以擴大房基,雙方互不相讓,結果引發爭吵,導致對簿公堂。在騎虎難下之際,龔家派人持書星夜趕往京城,稟報龔大司馬,希求龔大司馬出面幹預,以振族威。不過,龔大司馬閱信後,跟桐城的張公一樣,也用了「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樣一封家書,讓家人主動讓步,化解鄰裡糾紛。龔家人收到回信後,皆息怒默語,悄悄將與萬家相鄰的山牆拆除退後三尺。萬家獲悉後,頗為感動,也仿效龔家做法,讓出三尺。於是,龔、萬兩家宅居間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人們便稱為「六尺巷」,也叫龔萬巷。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周圍鄰居一來二往,叫成了龔灣巷,也就是如今龔灣路(原永紅路)的前身。
謙遜、禮讓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龔萬巷的巷道原貌已被現代文明的滾滾車輪所覆蓋,昔日的巷子也蛻變成了如今的龔灣路(原永紅路),但這段佳話卻流傳至今。
赤闌橋:南宋才子魂牽夢縈
在「紅」字之前,「赤」字則被廣泛運用,即火紅色。廣為人知的「赤闌橋」,便是其中的代表。
「我家曾住赤闌橋,鄰裡相過不寂寥。君若到時秋已半,西風門巷柳蕭蕭。」南宋才子姜夔在這首《送範仲訥往合肥》,以及《淡黃柳》詞序「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等詩詞中多次提到,他曾居住在合肥南城的赤闌橋,並留下了一段讓他刻骨銘心的悽婉愛情。如今80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赤闌橋已不復存在,但這座橋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並被譽為「最浪漫的橋」。
據了解,關於赤闌橋的名字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認為,這個名字是專名,橋本身就叫「赤闌橋」;另外一種說法,這個橋是紅色的欄杆,是通名,所以也稱為「赤欄橋」。解放後合肥市區道路建設將通過此橋的路命名為桐城路,故將橋更名為桐城路橋,2006年大橋附近進行改造,結合姜夔的詩句,再次將橋更名為更有歷史意義的赤闌橋,成了桐城路上的標誌性景點。
經有關人員考證,赤闌橋具體位置確定在今桐城路的月潭庵北側,45中門口的位置。2002年,合肥市政府在45中(當時是合肥師範附小)門口立了一塊「赤欄橋」石碑,並將姜夔的《送範仲訥往合肥》刻於碑上。
現在的赤闌橋建於1981年12月,起初就叫桐城路橋,因為橫跨護城河銀河段,所以又叫銀河橋,當時還是拱橋,以後加寬成了今天的規模。站在赤闌橋上,可一覽橋兩邊的秀色全貌,人工造景與自然景色巧妙搭配,不遠處河坡上的「迎曦亭」隨地形的起落而建,水天一色,讓人感慨難怪當年姜夔流連忘返,捨不得離開赤闌橋。
黃麓鎮:古韻與創新並存
說起以「黃」字命名的地名,就不得不提到巢湖市的「黃麓鎮」——「和平將軍」張治中的故裡,因地處「大黃山」東南麓而得名。這是一座浸潤了數百年人文滋養的古鎮,也是一座古韻與創新並存的新鎮。
黃麓鎮,南濱浩淼巢湖,西南接湖天第一勝境中廟,西北與肥東縣長臨河鎮接壤,東與烔煬接壤,北靠蔥翠「西黃山」,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
「和平將軍」張治中的故裡是在黃麓鎮洪家疃村。上世紀二十年代,張治中為普及民眾教育,在家鄉巢縣創立黃麓學校,1932年創立幼稚園,1933年創辦黃麓鄉師,形成了從幼稚園、小學到中等師範的鄉村教育體系。
張治中故居始建於1927年,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確定為巢湖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黃麓師範和張治中故居所在的洪家疃村,位於巢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黃麓鎮西黃山景區,2013年申報為安徽省特色景觀旅遊名村,村內保存了大量古民居,還有歷經數百年的明朝古井、洪氏宗祠和村口的古樹更是見證了歷史的滄桑。此外,洪疃村也是「九龍攢珠」景觀的代表村落。洪家疃村2014年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黃麓還傳承著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紙箋加工技藝「粉蠟箋」,可謂是展示黃麓古鎮文化的活化石。粉蠟箋源於唐代,是一種曾被用於書寫聖旨的手工紙箋。1997年,失傳達百餘年的「手繪描金粉蠟箋」加工技藝在黃麓得到重現。2008年,以粉蠟箋為代表的紙箋加工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深厚的文化教育為依託,黃麓鎮於2011年起開始建設新型鄉鎮大學城,合肥師範學院濱湖校區、安徽建築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安徽組織幹部學院、安徽公安職業學院等一批院校落戶黃麓鎮。2016年,巢湖半島國際健康城規劃展示和服務中心落戶黃麓。2017年,巢湖半島國際健康城更名為巢湖半島科學城,黃麓鎮又開始了科學城的建設。如今,黃麓鎮正在聚力打造「書香黃麓 科創小鎮」,為黃麓鎮的發展再譜新篇。
金府村:明朝開國將軍的故鄉
說完了黃色,必然要再提一提金色,而它的出現往往與「黃」脫不了干係,於是又組合成了「金黃色」。合肥自古以來就有過很多以「金」字命名的地名,有的指金姓,比如壽星街(今安慶路)上的金(家)巷以及巷北首面東的金祠,等等。此外,唐代曾築建的「金鬥城」亦影響了後世,產生了大量「金」色地名,比如金沙灘、金鬥門、金鬥河、金鬥驛等。
在巢湖有個金府村,聽名字就能知道,它和歷史上的顯赫人物有關。
巢湖北部,鄰近柘皋古鎮東北位置,有座村落叫金府。金府不同凡響之處,在於其為明朝開國將軍金朝興的故鄉。一個「府」字也為朱元璋御賜。
元末時期,淮西戰亂,紛爭不斷,朱元璋帶領的義軍在江淮徵戰不止。亂世之中,成就了一批從巢湖走出的明朝開國將領,如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淵四父子;廖永堅、廖永安、廖永忠三兄弟;王興祖、金朝興等。他們以巢湖水軍助力朱元璋成就明朝霸業。
巢湖歷史上記載「九公十八侯」,金朝興位列其中。《明史·金朝興傳》記載:「金朝興,巢人。淮西亂,聚眾結寨自保。俞通海等既歸太祖,朝興亦率眾來附。」金朝興追隨朱元璋後,轉戰南北,屢建奇功,頻頻加官晉爵。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平定雲南時去世,追封沂國公,諡武毅。金朝興為明代傑出的開國功臣,其每徵戰一地,安撫有方,受到百姓的敬仰和愛戴。明嘉靖年間,在雲南昆明豎有報功祠碑,用以表彰金朝興功績。
在金府村後,建有一壩,攔柘皋河,被稱為金府壩。過去的金府因為處於丘崗地帶,少雨且乾旱,因此村民們築壩攔水,潤澤秧田。在金府村後有金府窯,傳為金家私窯舊地,為金家產業。還有金小郢,傳為金家護佑兵營所在。在金府壩、謝家衝、徐家店之間,有著一片開闊之地,為過去金家跑馬練兵之處。一座陳舊的老樓,已然破敗,卻是金家祠堂遺址所在。據鄉人描述,原先金氏宗祠,因明朝金府顯赫,建築極為恢弘考究。金氏祠堂被毀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拆後就地建起校舍,後為鄉村管理用地。時光流逝,金府村名得以保留,但村中與歷史上相關的痕跡蕩然無存。
歷經歲月,金府後人不忘先祖。如今柘皋一帶仍流傳著關於金朝興平羌戎、定雲南的故事。據《柘皋志》記載,直到上世紀中葉,柘皋鎮西街仍有金朝興衣冠冢,並有御賜石碑紀念金朝興事跡。
青陽村:元末進士出於此
肥東長臨河鎮有個青陽村,村莊倚青陽山而靠,以山得名。青陽村有著數百年歷史,但鮮為人知的是,與北宋包拯、明代周璽並稱「廬陽三賢」的元末官吏餘闕便出於此。
元朝大德年間,青陽山下出了一位文武雙全的進士,名叫餘闕,祖居河西武威(今甘肅省境內)。其父沙剌藏卜,曾在廬州府為官。餘闕出生於其父廬州任所,但幼年喪父,後舉家遷至青陽村。
據《肥東縣誌》記載,元統元年(1333年),餘闕考中進士,任泗州同知。他為官清正廉潔,不阿權貴。當朝宰相對其極為不滿,將其上報的500餘件案件奏章積壓,拒不上呈。他憤而棄官歸隱青陽村山麓,閉門授徒,奉養老母,蕭然為寒士。餘闕親書楹聯於青陽山房:「苦讀戀青陽,只識得忠孝兩字;稚齡搔白髮,已揮盡心血一腔。」他躬耕鄉裡,讀史寫志,時刻關心百姓疾苦,經常周濟災民,深為百姓愛戴。
青陽山房北坡有一塊形如耕牛的巨型白石,背依山岡,面向平川,曲身酣睡,世稱「臥牛石」,當地也有人叫「石牯牛」。餘闕常坐石牛背上讀書吟詩。由於其高風亮節、樂善好施的精神為朝廷所聞,遂降旨起用。餘闕入朝後官拜監察御史,入翰林為修撰,編撰遼、金、宋三史。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卒,時年五十六。
明清兩代,青陽山麓的官紳鄉裡,對餘闕原18間青陽山房多次修葺,規模漸大,棟宇巍然。清末,青陽山房屢遭兵焚,建築物已毀,如今,僅有近千平方米的磚頭瓦礫之地、一塊「臥牛石」、一口被巨石覆蓋的古井,作為歷史的見證。
欄杆集:藍崗曾是「小香港」
巢湖市的欄杆集鎮位於巢湖、肥東、全椒三縣(市)交界處,巢湖市北部邊緣。欄杆集,歷史上曾叫「藍崗」, 明清時名聲鼎盛,是東西方向合肥至南京、南北方向定遠至蕪湖的商旅必經之地,集市貿易十分發達,是巢湖市古老的商貿集鎮之一,有「小香港」之美譽。這裡,有著美麗怡人的自然風光和綿長悠久的人文歷史。
從歷史上看,欄杆集的得名就蘊含著商品交易的內涵。據傳,欄杆集和臨近的青崗集是因很早以前此處有兩個崗頭,有人在兩個崗頭給家織布染藍和青,染藍的崗頭叫「藍崗」,別寫成「南崗」、「攔崗」、「欄崗」等同音字,後因染坊架杆晾曬染布,遠看杆林密布,崗、杆音近,逐步演化成「欄杆」;染青的便叫「青崗」。
欄杆集的聞名,因它歷史上的機遇,因它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因它的農特產品和文化傳承。
上世紀60年代初,安徽率先推行「責任田」,糧、油、棉和各種家禽家畜等農副產品都有了較大增長,一些農民把家裡多餘的糧、油、棉以及其他農副產品拿到集市上出售,換取現金,以便購置農業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蕭條多年的欄杆集開始活躍起來。集上有私人開設的糧、油、棉經營門麵攤點,布紗行、牛行、豬行、魚行、家禽行、柴草行、糖坊、漕坊、染坊、油坊、豆腐店、木匠店、篾匠店、飯店、油炸鍋、菸酒、百貨攤等數百家,臨時上集出售自己農副產品的就更多。每到逢集,三縣交界處的老百姓帶著各種各樣農副產品蜂擁到欄杆集進行交易,整個集市熙熙攘攘,十分熱鬧,時有「小香港」之稱。
欄杆集鎮還有著很多歷史故事和遺蹟。大名鼎鼎的曹操與欄杆集有著千年的不解之緣,家喻戶曉的典故「望梅止渴」便出自於此,後來人們在故事發生地建有梅亭以作紀念,就是現在的梅亭村。村東附近的小峴山腰還有兩個自然坑洞,一個雨後積水,一個雨停即幹,被曹操就地取材用來作為馬槽,當地人稱水馬槽、旱馬槽。當地還有一個楊玉井村,相傳村頭有口井是曹操賜名「御井」,由於該村姓楊居多,遂把村名叫做「楊御井」。又由於「御」字筆畫較繁,所以後來村名就演化成了「楊玉井」。現在此井依然存在,井口為青石製作,內壁可見繩索勒出的道道深痕。
紫蓬山:歷史厚重 文脈昌盛
說起合肥的「紫」色地名,首先映入人們腦海的便是紫蓬山,這一位於合肥市西郊、由一座座不高的山峰組成的連綿山脈,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合肥地區文化發展史上有著搖籃般的作用。
紫蓬山集納了南北秀麗風光。其地處江淮之間,亞熱帶季風氣候帶,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混交,四季皆有美景。紫蓬山區方圓近百平方公裡,擁有3500多公頃林地,470多種植物, 120多種鳥類,自然生態保持良好。這裡層巒疊嶂,連綿不絕,山環水繞,森林茂密,具有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尤以怪石、奇樹、碧水、珍禽為四大特色,構成了廬州一幅得天獨厚的立體風景畫卷。
紫蓬山區歷史厚重。1800多年前,據守合肥的曹魏大將李典,為了表明自己仰慕先祖、報效國家的決心,在合肥西郊的山頂建了一座紀念祠,以紀念自己七世祖李陵,廟取名為李陵廟,而這座山也被百姓稱作李陵山。明朝萬曆八年,李陵山改稱紫蓬山。
晚清時期,這裡又成了淮軍的搖籃,據《肥西縣誌》記載,在晚清四十年時間,這裡走出了參將、總兵到提督(含記名)以上將領1000多人,其中提督大員約300人。淮軍作為晚清一支新式軍隊、晚清政府的國防軍,在保家衛國抵禦外侮中貢獻了巨大力量。
李陵廟於唐朝初年被皇家賜名西廬寺。晚清時期,紫蓬山區袁圩村人袁宏謨,在太平軍餘杭之戰失利後,出家西廬寺,法號通元,在淮軍將領周盛傳等人的幫助下,通元重修寺院,成為中興始祖。後來,通過李鴻章等人努力,通元從北京得到皇家刊印的多達萬卷的《龍藏全經》,自此西廬寺成為皖中名剎。
紫蓬山區文脈昌盛。淮軍將領投筆從戎,卻始終不忘文脈傳承。劉銘傳在臺灣大力發展文化,對臺灣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迄今臺灣有多所大中小學以「銘傳」為名。回到家鄉,諸位淮軍將領共同出資捐地選址,辦起了「肥西書院」,李鴻章為此題寫的匾額「聚星堂」現在掛在合肥市肥西縣聚星小學。
淮軍將領對後代的教育也成果斐然。民國初年,自紫蓬山區張老圩走出的張樹聲之孫張武齡,到蘇州定居,興辦了蘇州第一所女子學校——樂益女校。後來,張武齡十個兒女成為民國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作曲家和樂團指揮,特別是他的四個女兒,張元和、張兆和、張允和與張充和,成為民國著名的閨秀,被譽為合肥張氏四姐妹。 (下轉04版 )
○黑池壩夜景流光溢彩
○如今的白水壩已成為合肥的新地標
清末民初,江蘇丹徒人李恩綬受聘於淮軍後人周家謙家,做私塾先生。客居紫蓬山下十一年,李恩綬編寫了《紫蓬山志》《巢湖志》《廬陽輯要》及《采石磯志》,為合肥地區的志書與文化留下珍貴的資料。後來,李恩綬著手編寫傳統蒙學教材《龍文鞭影》,此書由周家刊印後,風行四十餘年。
黑池壩:生態優美 流光溢彩
合肥有一黑一白兩個壩,一名黑池壩,一稱白水壩,它們富含歷史文化底蘊和優美生態風光,在無數老合肥人的記憶中佔據了重要位置。
黑池壩位於合肥著名的園林式住宅小區琥珀山莊的東面。《縣誌·古蹟志》記載:「蜃潭,舊址在城西隍內,水色黑,四時不竭,俗名黑池壩。」「闊十丈至二十丈不等,地勢南高北下,設壩蓄水。」黑池壩原為西城牆外的護城河,北端起於南淝河的南岸,南至今安慶西路(早年南與琥珀潭相連,中間由一條壩埂隔開,便於百姓行走,進出城區)。當年黑池壩因地勢比南淝河高而無法蓄水,為使護城河連為一體,起到防護作用,所以,在北端淝河南岸築壩蓄水,保護西城。如今,該景區作為合肥市的重要景點,每天都吸引了大量遊客到此休閒,成為合肥的一大亮點。
2017年底,蜀山區啟動了黑池壩景區夜景亮化提升改造工程。2018年3月,改造後的黑池壩2000米駁岸線流光溢彩,當夜景燈光點亮時,黑池壩景區閃亮的「光之鞦韆」,讓人仿佛坐在一輪彎月上,引人注目。
白水壩:唱方言神曲 聽美麗傳說
「麻個早上五點忘鍾村西頭集合,男的帶鍬,女的帶筐,家俠們帶繩子,爬拖拉機,騎摩託車,拉板車,到白水壩去挖芋頭……」每每聽到這首用合肥方言演唱的網絡歌曲《挖芋頭》,合肥人都會忍不住捧腹大笑,感覺特別親切、可愛。其實,在白水壩不僅能挖芋頭,還能聽到一個美麗的傳說。
合肥有個《麗友橋》的故事,與《白蛇傳》《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寶蓮燈》《孟姜女》等經典的民間故事並稱為中國六大民間故事,《麗友橋》的故事便是發生在白水壩。
相傳隋唐年間,合肥白水壩附近有一戶人家,一個勤勞的白老漢帶著小孫女放鵝過日子,孫女名叫白小玉,是七仙女中的白衣仙子,因為包庇織女被王母娘娘罰下界。白小玉長得眉清目秀,非常漂亮,又是刺繡紡織的能手,邪惡的蟹仙一直想得到她。
白小玉每月要過石橋買石膽粉治療爺爺的病,有一天她遇上來自雲南的美少年名醫段飛。段飛是慕名來拜會合肥千年道號元林元的,他順便治好了白小玉爺爺的病,白家人對他充滿了感激之情,同時,愛情的火花也在小玉心裡點燃。
見到白小玉和段飛相愛,邪惡的蟹仙嫉妒得咬牙切齒,他在白小玉和段飛新婚之夜偷偷地在茶杯裡下了毒。段飛喝了失去記憶,對白小玉不理不睬,連招呼都不打,一個人回雲南老家去了。傷心的白小玉知道後與蟹仙鬥法,幾十個回合下來,只打得白水壩上空陰雲密布,湖水倒灌。蟹仙墜落雲間掉進白水壩裡失去了法力。
白小玉不畏艱險千裡尋夫,從白水壩找到麗水,又從麗水走到麗江,終於找到段府。可段府上下惡語相加,悲痛欲絕的她只有回鄉隱居牧鵝。後來大白鵝幫助段飛恢復記憶,他痛恨自己的忘情,立即備馬日夜兼程趕往合肥,在合肥、肥東、肥西一帶不停地尋找白小玉,並最終團聚。
就此,後人把他們美麗的愛情傳說故事編成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合肥肥東肥西肥東西,下聯是,麗友麗江麗水麗江水。
據《安徽省合肥市地名錄》記載:白水壩位於合肥北門外濉溪路西段,面積約50畝,原壩中心在今濉溪路上,上世紀50年代拓寬濉溪路時被拆除,並將濉溪路南側幾口大塘,稱作「白水壩」。剛解放時,那裡還是合肥市的北郊,屬於典型的城鄉接合部,往南走,越過後來修建的環城北路進入市區,往北是農村廣袤的土地。
如今的白水壩已由原先的傳統商貿單中心,形成了五河路特色商業中心、紅太陽購物廣場、白一巷以及消防巷等多個中心,已成為合肥的新地標! 合肥晚報 ZAKER合肥記者 秦鳴 通訊員 束文杰 曹芹 方華 盛利者 楊鈞
(除署名圖片外,其餘均為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