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遍地都是充滿殖民地色彩的地名,為什麼還不修改?

2020-12-18 中國搜索

1.香港遍地是英國地名

曾經有一位朋友第一次去香港,那晚,漫步星光大道,夜色下的維多利亞港美輪美奐。

突然,這位朋友感慨道:「這香港都回歸20年了,怎麼還叫維多利亞港?我們是不是收回來一個假香港?!」

對此,筆者也有一些深切的感受。

筆者曾經去過香港幾次,大街小巷的一個個拗口地名,都是港英時期遺留下來的。

香港經歷了長達150年的殖民歷史,以英國皇室成員、港督、殖民地官員、英軍軍官命名的街道有800多條,行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

1990年有一神曲《皇后大道東》,這條馬路就是以維多利亞女王名字命名的,只是女王和皇后的英文名一致,當時被誤翻譯成皇后大道。

在中環核心段,有一個廣場叫皇后像廣場,原本立著一座維多利亞女王的銅像,以此慶祝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在這座遙遠東方的殖民地炫耀著帝國的榮光。後來日軍攻佔香港,這座銅像和滙豐銀行前的兩隻銅獅子一起運往日本,準備熔化了改鑄成為武器。戰爭結束之後,銅像在一個工廠角落裡被翻了出來,重新運回了香港,卻沒有回到皇后像廣場,而是放在了維多利亞公園。

喬治六世銅像。

不過,在離皇后像廣場不遠的香港動植物公園,立著喬治六世的全身銅像,顯得格外高大。這個人就是《國王的演講》中的那個主角,回歸了20年,他依然站在那兒顯露神氣。

再比如,我們乘坐山頂纜車,中途會經過堅尼地道站、麥當勞站、梅道站、白加道站四個站點。別認錯了,這麥當勞可不是快餐店,而是港督。這四個名字中三個是港督,另外一個是駐港英軍司令,他曾擔任過署理港督,還是港督的嶽父。他的女兒嫁給了自己的秘書,後來那秘書當了港督。

對此,著名軍隊學者金一南認為,香港問題的關鍵是「去殖民化」的工作長期以來都沒有做好。

他說,「去殖民化」和「一國兩制」完全是兩回事。世界上,任何一個曾經被別國進行過殖民統治,重獲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國家和地區,都在進行大量、細緻的「去殖民化」的工作。看看印度的「去殖民化」,看看韓國的「去殖民化」,你再看看老蔣到臺灣後所進行的「去殖民化」。印度獨立後,新德裡、孟買、加爾各答等城市,全部將名稱由原先的英式拼法改為印式拼法。而在回歸後的香港,我們幾乎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動作。「維多利亞港」,今天還叫「維多利亞港」。「麥理浩道」,今天還叫「麥理浩道」。香港的行政體制、司法體制、教育體制、學校教材,我們一項都未觸及。

2.和平交接是香港未改地名的直接原因

其實,在歷史上,香港都有過幾次地名的更改,而這些更改無一例外都是戰爭導致的。

第一次,是兩次鴉片戰爭,以及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得英國人相繼佔領了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建立殖民統治,並使用皇室成員、港督、軍官等重新命名香港各地名,樹立各類銅像。香港老百姓每天都要接觸這些地名,潛移默化中會產生對殖民者的臣服之心。

第二次,是在二戰期間。1941年日本通過「十八日戰爭」佔領香港,隨後就進行了一系列殖民化改造。他們以天皇年號紀年代替香港沿用多年的公元紀年制度,將大量街道名稱改為日本色彩名字,將天皇壽誕等日本慶典節日定為香港假期。

修改地名告示。

1942年4月20日,香港佔領地總督磯谷廉介發布「第十二號公示」,宣布更改第一批地名,將香港、九龍20多處街道、廣場、地區換上日化名稱;8月8日,所有招牌或街頭廣告的英文,全部被塗抹改換或拆除,目的是「為清洗從前英夷據治下所遺留之汙點」。

這次改名,所有的「道」改為「通」,「街市」改為「市場」。香港最高峰「太平山」改為「香之峰」,「快活谷」被稱為「青葉峽」,「堅尼地城」改為「山王臺」,「昂船洲」易名為「向島」,等等。

而那些以英國皇室、總督等命名的地名,也遭到了修改。比如,「皇后大道」修改為「明治通」,「幹諾道」修改為「佳吉通」,「堅尼地道」修改為「東大正道」,「德輔道」修改為「昭和通」。這些地名,都是為了向日本的天皇和英雄們致敬。他們還著手修建神社,在港島金馬倫山興建忠靈塔,用以紀念攻港陣亡的日軍將士,但直到日本戰敗都未修建完成。

香港「重光」典禮。

第三次,則是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後,英國人重新佔領香港,即所謂「重光」。1個月之後,英國人就將日文木路牌以及炫耀日軍功績的日文木牌全部拆除,並釘回原本街名的鐵質路牌。那座沒有修建好的忠靈塔,也被炸毀。

至此,日本佔領香港的最為外在的痕跡,被一抹而空,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而1997年中國政府收回對香港的主權,這是世界上首次採取「一國兩制」方式來處置殖民地的歸屬問題,沒有先例可循,也難以預測到回歸之後發生的事情。

與通過戰爭奪取一地、或者通過革命顛覆政權的強力顛覆模式不同,中央政府在香港回歸以來,除外交、國防及基本法修改解釋權、重要官員任免權外,把絕大部分的權力都讓渡給特區政府。

香港回歸20年來,除了在涉及政制改革、居港權等問題進行釋法外,中央保持了高度的克制,不幹涉特區政府的具體運轉,對現行的司法、教育、宗教、新聞文化等領域也未作任何重大調整(換句話說,也缺乏有力的支持力量和方法手段)。這使得大量具有濃鬱殖民化色彩的地名一直保留至今,而各種英國皇室成員的塑像依然矗立在香港各地。

3.特區政府和駐港部隊在去殖民地化上採取了一些行動

香港回歸以來,香港特區政府有沒有進行過去殖民化呢?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法律和行政的層面,特區政府開展了一系列去殖民化的努力。

最外在的表現,是香港各類政府機構中,名稱發生了更改,皇室標誌被取消,英國人的各種畫像、指示等被撤除。比如,「英國皇家警察」的名稱被更改,皇冠等標誌被撤除。

根據《基本法》,香港對法律進行了適應化。在香港回歸當天,臨時立法會通過《香港回歸條例》,規定對香港原有法律要作符合基本法的詮釋。這包括在任何法律條文出現的對英女王、皇室、官方、英國政府或國務大臣或「相類名稱、詞語或詞句」的提述,須解釋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或其他主管機關,或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提述;對樞密院的提述,須解釋為對香港終審法院的提述;對香港總督的提述,須解釋為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提述;凡名稱中包含皇家一詞的政府機構,須理解為猶如皇家一詞已被刪去,及提述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相應政府機構。

還有,就是香港公務員心態的轉變。據一名前港英政府司長回憶,他們上班時會收到倫敦發來的傳真,上面寫滿了當天要進行的工作,然後他們會按照倫敦的指示工作。回歸後,按照港人自治原則,他們工作的自主性更大。

此外,駐港部隊對充滿殖民地色彩的軍營名稱進行了修改。

2000年5月,新華社發布消息《駐港部隊部分軍營更改名稱》。時任新聞發言人馮巍指出,駐軍進港以來,有關軍營改名的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和傳媒的廣泛關注。經認真研究,廣泛徵求意見,軍營名稱的更改方案已定。更改名稱涉及8處軍營。

其中,威爾斯親王軍營改為中環軍營,威爾斯親王大廈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

威爾斯親王即著名的超長待機王儲查爾斯,他於1979年3月出席了駐港英軍新大廈的揭幕儀式,因此該軍營和大廈即以他來命名。駐港部隊進駐後,還以王儲來命名顯然不合適,所以改名是必然的。

皇后軍營改為正義道軍營。

這個很好理解,皇后軍營,以維多利亞女王來命名的。

般鹹閣軍營改為西區軍營。

般鹹是港督名字,當然要改。

奧士本軍營改為九龍東軍營。

奧士本是二戰期間,支援香港的加拿大援軍的一名準尉,為救人而去世,為紀念他而命名了奧士本軍營。香港回歸前,奧斯本的銅像由軍營遷移至香港公園。

駐港英軍的尼泊爾僱傭軍接受檢閱。

石崗軍營的婆羅洲軍營改為石崗軍營北營﹔石崗軍營的馬來亞軍營改為石崗軍營南營。

這兩個軍營的舊名稱,都是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而且軍營裡曾駐紮有駐港英軍的尼泊爾僱傭軍。

稼軒廬軍營改為新田軍營。

這個軍營的英文名稱,是Cassino Lines,用於紀念二戰期間發生於義大利的卡西諾之戰,以前也以尼泊爾僱傭軍為主體。

大澳海軍觀察站改為大澳軍營。

可以說,駐港部隊經過這次改名,以及此前的將英軍留下的酒吧改成官兵閱覽室,教堂變成學習室,在軍營內把曾經殖民統治的痕跡蕩滌一空,完成了徹底的去殖民化。

4.香港老百姓是否支持改名?

如果我們在香港組織一次調查,看老百姓是否支持更改現有地名,徹底去除殖民地化的痕跡,我推測結果是——不支持改地名的肯定佔大多數。

這其中,有複雜的原因。

原因一:生活便利。更改地名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關係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各個環節。如果對香港的殖民化的地名進行徹底更改,光是刊登告示、製作路牌、更改公文投遞地址、更換身份證居住地等,就是一個複雜的工程。老百姓是否願意承擔這種複雜呢?他們可能認為,現在這樣挺好啊,為啥找這個麻煩?

原因二:人口。在香港人口中,在國共內戰及建國後歷次政治運動中逃港者佔據不小的份額,他們固守著反共立場。對於有些「遺老」及其後代來說,寧願在英國人統治下生活,也不願意在中共管轄下生活。

原因三:傳媒。香港媒體向來打著「輿論自由」的旗號,但是在港英時期,他們敢批評中小官員,卻從來不敢批判港督及其背後的英國宗主。相反,傳媒上關於內地的報導,大部分是負面的、灰暗的,夾雜著很多政治謠言。在長期正負兩極化的輿論基調下,民眾願意選擇「光鮮亮麗的皇室」,還是「灰頭土臉的土共」?答案可想而知。

旺角暴亂。

原因四:教育。香港的中小學教育資源,大部分控制在親西方的宗教力量手中,學生從小開始就接受西方的教育方式,大學大部分使用英文教學,在本地拿到本科學歷後,很多人以到英美讀個大學為榮,這樣回來也很容易進入大公司、擁有高薪。長期的英式教育,使得香港的群眾對西方文化有心理上的親近,也願意保留英式的地名。漫步香港街頭,各種書攤上很多反華的書籍公然叫賣,在某大學旁邊的一個大型書店裡,更有一片專門的區域出售各種反華書籍。

原因五:民粹主義盛行。不可否認,民粹主義在全球的擴張已成一種趨勢,香港也不例外,突出的表現是本土思潮、乃至「港獨」思想。比如,很多香港年輕人抵制普通話、簡體字,要求「捍衛」粵語、繁體字作為「正體字」的地位。他們心心念香港曾經的繁華,又不願意接受香港逐步被一些內地城市超越的現實,把一切不如意都歸結在主權回歸之上。他們本能地抵制任何對舊有文化的改造、舊有建築的拆除,比如於2006年發起的「反中環天星碼頭拆遷」事件。他們打著「拒絕洗腦」的旗號,發起「反國教運動」,致使中國歷史在香港教育中只是一門選修課。這些年來,香港青年的政治傾向更趨激進,還呈現出低齡化傾向,頻頻成立「政黨」、發起各類暴力事件。可以想像,一旦啟動修改地名活動,必然會遭致青年團體以「捍衛香港共同記憶」的名義進行反對。

麥理浩徑沿途風景秀美,保護良好。

原因六:殖民統治術。與那些充滿血與火的殘酷殖民統治相比,英國對香港的統治是一種更為厲害、高明的馭心術。他們大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設立廉政公署清理吏治,建立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制度和法律,推廣新式生活方式。實事求是地講,如果離開了英國殖民,香港很難從當年的小漁村發展為今天的國際化大都市。比如,現在香港人周末去行山,走的是麥理浩徑、衛奕信徑、盧吉道,這些都是這幾位港督在任時主導修建的,今日香港老百姓依舊能感受到昔日的統治者帶來的「福利」,因而很難從主觀上去與過去徹底告別。

當然,還有很多原因,都構成了今日香港複雜的社會結構,以及特殊的民意基礎。因此,靠香港主動更改這些地名是無法實現的。

5.出路在何方?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化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功。香港主權回歸20年,但人心回歸依舊任重道遠。這其中,既有外部勢力的插手幹預、興風作浪,也有我們自身充分信任、自縛手腳,還有大的形勢與環境的巨大變化,以及香港社會自身所固有的慣性。

要徹底去除香港的殖民地痕跡,筆者感到可採取的路徑有以下幾種:

遼寧艦訪港。

一是法律手段。可以考慮通過人大立法或者釋法的形式,對修改地名、去除殖民地色彩提出明確要求。但在現有條件下,這一條較難實現。還有就是,香港要抓緊推進23條立法。

二是去殖民化教育。重振香港社會凝聚力,激發社會活力,在教育體系中推行「去殖民化」是特區政府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要強力推行新教材,無條件接受以國家體制、憲法、國旗、國徽、國歌等為內容的基本國民教育,強化香港居民的國家認同感。

香港中學舉行升國旗、區旗儀式。

三是塑造好祖國大陸的形象。採取多種手段,更加積極主動地宣傳內地改革開放以來建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功,同時擴大陸港交流範圍和頻率,讓更多的港人走進內地,實地感受內地的巨變,從而對祖國母親更加親近。

四是深耕傳媒、法律等領域,不斷擴大愛國愛港力量的版圖,改變當前我們在這些領域的弱勢地位。

最根本的是,我們要發展得既比香港更好,還要比西方世界更好。等中國徹底超越西方的那一天,這些地名還會是障礙嗎?或許到了那時,是他們主動要改名、全面融入祖國,以成為一個「中國化」的城市為驕傲和自豪呢!

相關焦點

  • 香港地名考,道盡了百年殖民地滄桑歷史
    對於喜歡旅遊的朋友來說,香港是一個非常值得去的地方,這座著名的世界金融中心,美麗的東方之珠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人們前往,當我們去香港遊覽或者看港臺電視劇的時候常常會聽到一些奇怪的地名,街名,與大陸的命名方式非常的不同,其實這些很多都與香港長達156年的殖民地歷史有關
  • 「滑鐵盧」之爭與香港地名
    如果英國人不理會他的這個建議,他將設法把巴黎北站改名為馮提奴車站,據說馮提奴和滑鐵盧一樣,也是比利時的一個小村莊,但卻是1745年路易十五打敗英軍的地方。「滑鐵盧」之爭提醒人們,在歐洲這個充滿記憶的地方,複雜的歷史情結還是一直夾帶著沉重的歷史包袱。忘掉過去,不是那麼容易,特別是如果它還帶有民族主義的意味時就更是如此。
  • 為什麼不得將回歸前的香港、澳門稱為『殖民地』?
    不得將回歸前的香港、澳門稱為「殖民地」,可說「受殖民統治」。不得將香港、澳門視為或稱為「次主權」地區。為什麼不能稱為「殖民地」?我們從國際法和歷史的層面來分析一下。第一,從概念上,「殖民地」一詞不適用於香港、澳門的情況。根據海牙國際和會1899年7月29日制定、1907年10月18日修改的海牙第四公約《陸戰法規和慣例公約》規定,殖民地是完全喪失主權,被佔領地只是臨時失去主權。
  • 為什麼說香港地名通名的特點非常顯著?
    3.地名通名具有方言特點香港的主體居民所操語言為漢語粵方言。地名通名中的方言字(或土字)及讀音都具粵語方言特點。例如:村落通名「寮」Liao、「畲」She、「蓢」Lang、「角」Jiao、「笏」Hu等字。地片通名「埔」bu、「湧」Chong等字。碼頭通名「埗」bu等字,都廣布於香港和其他粵方言區。
  • 英國為什麼不把殖民地變成領土,俄國是怎麼做到的?
    殖民地一般是指沒有政治、軍事、經濟等獨立權益,完全由宗主國控制的地區。隨著文藝復興在歐洲的發展,加上當時對「東方遍地都是黃金」的嚮往,與東方的貿易使大西洋取代了地中海,成為東西方貿易的必經之路,英國、法國、荷蘭等幾個面向大西洋的國家逐漸崛起。
  • 英國幹涉香港內政,試圖「收復」香港殖民地,中國外交部:醒醒吧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中有鼎盛時期也有低谷時期,這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必然過程,因為落後我們失去過很多,尊嚴,主權,領土還有金錢……甚至有很多領土和文物現在依舊流落在外,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去挽救那些失去的,就像是拿回我們自己的,卻被別的國家誤以為我們拿了本屬於它的,何其可悲,何其可笑
  • 香港的殖民色彩建築
    總面積約有1,000平方公裡的香港,全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3年6月26日,英國利用《南京條約》換文生效的時機宣布香港為英國"直轄殖民地",派璞鼎查為首屆香港總督。港英政府遂告成立。這正如香港民間所說的:"實際統治香港的是馬會、怡和、滙豐和港督府。"英國的殖民統治,使整個香港充滿著殖民主義的色彩。中國人的傳統,西方的文化,加上百多年的殖民歷史,令香港流露出獨一無二的世紀風華。
  • 【香港旅行攻略】尋找歷史的蹤影路線指南(殖民地古蹟篇)
    目前,商場保留了數座主要古蹟並加以改建:原來的水警總部主樓,變成了一所高級的古蹟酒店;馬廐變成了餐廳,消防局則改建為時裝店;讓您無論是用餐、逛商店,都能夠感受濃厚的殖民地色彩。  時間球塔  吃到飽、買個夠以後,是時候好好觀賞古蹟了,時間球塔就很值得留意。在1885至1907年間,時間球塔為維港上遠洋來港的船隻提供報時服務,讓船隻調整其航海天文鐘。
  • 充滿各種色彩的香港,不一樣的魅力,令人驚豔的建築物
    充滿各種色彩的香港,不一樣的魅力,令人驚豔的建築物其實在這幾十年,我們也一直會受到香港的一些影響,包括香港音樂等等,所以香港離我們比較近的緣故,很多人也會選擇去香港旅遊,那麼其實除了那些常見的景點之外,更多的可以發現一些香港的打卡這點,也會有一些令人相當驚嘆的建築以及風土人情
  • 記憶香港:深度解析香港的由來、地名、歷史事件、名人-至香港回歸...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香港隸屬新安縣。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
  • 城上,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
    這一帶,我除了知道大地名叫漁塘之外,其它的一無所知,後來聽表兄李成章說,離開漁塘往城上方面不遠,便有一個叫城門坎的地方,後來我查看百度地圖,確實是叫城門坎,城上,城門坎,這古老的地名確實是讓人有些浮想聯翩。我們在半山腰上尋到了一處可以看到石筍的地方,因距離太遠,沒有帶相機,手機拍攝的效果並好,隨便拍了幾張後便準備離開。
  • 香港去殖民化,可從路名開始
    西方國家在建立殖民地、管理殖民地方面有很多習慣做法。國旗能否在民眾心裡豎起來,這是一場文化戰爭語言文字只是殖民化的方式之一,其他還有很多,目的無非是讓殖民地民眾放棄或貶低自己的文化,接受殖民者的文化,或者將殖民者的文化理所當然地視為高貴,從而培養殖民地民眾的順從
  • 香港,你的地名真是一本寶藏
    要聞 香港,你的地名真是一本寶藏 2018年12月17日 20:47:57 財經美女蝸牛妹
  • 地名英文翻譯:山西、陝西傻傻分不清楚?
    一些常見的城市Beijing、Shanghai、Guangdong就不用說了,中國的地名大都是以拼音作為譯名,但是中文可以同音不同字也不同調,但英文不行,遇上了通拼音的地名應該怎麼辦呢?陝西、山西這兩省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下面就跟隨專業翻譯公司來了解怎麼區分英文地名翻譯。
  • 香港為什麼遍地豪車,卻難見國產車?
    對於車迷而言,香港應該是塊「賞車勝地」,各色豪車超跑、經典老車、改裝車都總能讓人大飽眼福。但陶醉與回味之餘,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也令人深思:為什麼香港幾乎看不到自主品牌汽車的身影?香港汽車市場不大,每個汽車品牌也只有一個代理商。想讓代理商放棄單車利潤更高的海外品牌選擇自主車型,顯然不符合邏輯。另外,不同於內地,香港是左行制地區,汽車都是右舵。想迎合市場需求,自主品牌車企就得單獨開闢生產線,為香港地區製造右舵車型,這樣一來便增加了投入成本。
  • 地理答啦:說說「香港」這個地名的起源
    關於「香港」這個地名的由來,專注於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的——地理答啦,簡要進行一下介紹。   「香港」這個地名的起源,目前還沒有一致的定論,各種觀點眾說紛紜,其中最具代表性,為人們所熟悉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 香港地名的語言考察
    原創 牛汝辰香港受英國殖民統治150多年,在19世紀中葉後,港英政府的所有職位無一例外地都把持在英國人手中。1.香港語言的使用情況香港當局規定:中文和英文同為法定語言。政府與市民交往時,這兩種語言都具有同等地位。
  • 維多利亞港為什麼不改名?
    葉傳龍  近年來,我國的改名風潮熱度不減,繼思茅市更名為普洱市後,有關部門為申遺需要又準備將「京杭大運河」改名為「中國大運河」,更讓人感到滑稽可笑的是,蘇州太湖的西山鎮考慮到鎮名中含有「西山」二字,有日薄西山之意,當地政府已正式申請將其改為「金庭」鎮了。  這一起起改名不禁讓筆者想起香港的維多利亞港。
  • 洛陽遍地都是歷史
    河南,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遍地歷史。我有幸跑遍了河南每一個縣市,無意中「撞見」很多歷史地名。大家都知道洛陽是四大古都之一,名勝古蹟眾多,歷史遺存就更多了。鐵門鎮,聽聽名字都有歷史。韓都村,天吶,是不是韓國的都城?我進村一問更使我吃驚,此村是隋朝大名鼎鼎的韓擒虎的老家。
  • 澳門與香港不同,屬於永久殖民地,但為何還是回歸中國了呢?
    ,但是以鄧小平為領導的中國政府,通過兩年多22輪的談判,最終通過一國兩制的方案,使香港回歸了中國與香港不同的是澳門早就在明末就不斷遭到葡萄牙的侵擾,到了1553年,葡萄牙擁有了在澳門居住的權利,而清朝末年清政府腐敗無能任列強分割,葡萄牙此時藉機會與逼清政府籤訂了《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這兩條條約正式承認了,澳門成為了葡萄牙的永久殖民地,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