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香港:深度解析香港的由來、地名、歷史事件、名人-至香港回歸...

2020-12-12 養生有一招

歷史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香港隸屬新安縣。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籤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籤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籤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這樣幾種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式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裡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衝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說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據說,香姑是一位海盜的妻子,海盜死後,她就佔據了這個小島。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小島以她的名字為名,稱之為「香港」了。儘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當時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當時被英國殖民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重大歷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籤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籤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籤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籤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後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50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香港名人

香港雖然只有數百萬人口,卻湧現不少讓香港人自豪的名人。中國的第一個體育世界冠軍容國團是一位出生在香港的地道的香港居民,他1950年代返回中國內地,在1959年的第25屆世界盃桌球錦標賽奪得男子單打冠軍,是香港也是國家的光榮。在香港長洲出生和長大的香港運動員李麗珊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為香港奪得滑浪風帆的金牌,是另一位讓香港市民振奮人心的體育名人,巧合的是,帆船是香港的象徵之一,這面香港回歸之前唯一的奧運金牌,讓當代的香港人十分難忘。文化方面,香港報人兼作家金庸(查良鏞)以其風靡全球華人讀者的武俠小說系列,膾炙人口數十年,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鬥」。香港作家李碧華,亦舒,林燕妮,梁鳳儀,梁羽生,黃沾,倪匡等都是近代和當代在香港、亞洲乃至華人世界知名的文化名人。

  

香港漫畫

香港漫畫接受並吸取了日本漫畫和歐美漫畫的雙重影響,在製作過程上吸取了歐美漫畫的工業化製作流程、帶典型的流水線製作特點,分工細緻,由主編統籌主筆,團隊協力製作,畫風以歐式為主,兼及水墨,在內容上及人物設定上受到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武俠觀念影響,情節曲折細膩,題材廣泛,大多數作品商業色彩濃厚,題材遍及科幻、社會,娛樂,勵志、黑幫、搞笑等等。隨著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日漸普及,民間獨立創作的漫畫在網絡上出現。

相關焦點

  •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四種說法:說法一:
  • 香港地名的由來,今天算是懂了些……
    據說「香港」這名字,本來是自明代至清初一個小港灣的名稱,這個港灣就是現今位於香港仔海灣內的「石排灣」。石排灣有香港村,村內有大約建於清朝初年的「香港圍」,1977年因建香港仔至跑馬地隧道,此圍於是被拆去。
  • 香港地名考,道盡了百年殖民地滄桑歷史
    對於喜歡旅遊的朋友來說,香港是一個非常值得去的地方,這座著名的世界金融中心,美麗的東方之珠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人們前往,當我們去香港遊覽或者看港臺電視劇的時候常常會聽到一些奇怪的地名,街名,與大陸的命名方式非常的不同,其實這些很多都與香港長達156年的殖民地歷史有關
  • 名人:香港回歸十周年 我眼中的香港人
    播出時間:鳳凰衛視中文臺7月1日 首播:周日20:30-21:00 重播:周一13:25-13:55 香港回歸十周年《名人面對面》特別奉獻在《名人面對面》過去的六年中,戈輝採訪了眾多香港名人,香港回歸十周年之際,她將帶您一起重溫這些香港面孔帶來的感動:霍震霆:
  • 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政治知識:香港問題的由來
    下面為大家分享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政治知識:香港問題的由來。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近期,香港暴力事件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那麼香港問題是怎麼產生的,這有可能出現在接下來的事業單位考試中。
  • 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又稱香港主權移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政府根據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的雙方共同承諾,於1997年7月1日開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對香港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將香港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歷史事件。
  • 香港遍地都是充滿殖民地色彩的地名,為什麼還不修改?
    我們是不是收回來一個假香港?!」對此,筆者也有一些深切的感受。筆者曾經去過香港幾次,大街小巷的一個個拗口地名,都是港英時期遺留下來的。香港經歷了長達150年的殖民歷史,以英國皇室成員、港督、殖民地官員、英軍軍官命名的街道有800多條,行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
  • 從香港的地名看歷史變遷,「旺角」原來並不存在
    鄉下的許多舊時地名,譬如香山、鎮平、長樂、新安、歸善、程江,知道的人越來越少了。這些地方,即是現在的中山、平遠、五華、寶安、惠陽、梅縣。在香港也一樣,許多地名的變遷都有故事,折射的是歷史滄桑。譬如港島和九龍的大多數地名,由英國人以英軍將領、政治人物命名,或直接從大不列顛的地方名移植而來,再音譯成中文。從地名已可窺見香港的百年殖民史。
  • 「滑鐵盧」之爭與香港地名
    牛汝辰一提到「滑鐵盧」這個名字,人們立刻會想到拿破崙在比利時的滑鐵盧慘遭失敗的歷史故事。這個故事雖已過去200多年,可英國倫敦「滑鐵盧」車站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名,卻在英法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滑鐵盧」之爭提醒人們,在歐洲這個充滿記憶的地方,複雜的歷史情結還是一直夾帶著沉重的歷史包袱。忘掉過去,不是那麼容易,特別是如果它還帶有民族主義的意味時就更是如此。2.香港也有滑鐵盧一名不僅英國有滑鐵盧之名,在香港也有滑鐵盧一名,只是漢字譯音不同罷了。
  • 記憶香港:我收藏的「慶祝香港回歸」中國郵政首日實寄封和美國郵政...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我在美國洛杉磯,當時在一家中文報社做採訪記者。那些天採寫最多的新聞就是當地僑學界慶祝香港回歸中國的活動報導,幾乎每天上午一到報社,桌面上就放著相關活動的請柬或報社新聞主管寫下的「採訪指令」字條,立馬要做的是,打開電腦,輸入舉辦活動的街區地名,找到頁面後下載列印,然後出門上車,把列印的地址指示圖貼在方向盤上,開車前往。我是插隊知青,1979年考上大學,學的是師範專業,英語很差,到美國後,在免費成人語言學校補習過,其水平一般。
  • 初中歷史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
    · 香港和澳門回歸 香港回歸: 1984年,中英兩國正式籤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回歸: 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也籤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 從郵票的變遷看香港回歸的歷史
    一枚小小的郵票,方寸之間,見證一國歷史。許多人不知道,在香港正式回歸前,香港郵政署其實發行過一套「中性郵票」——過渡時期通用郵票,以代替停止發行的英女皇頭像普票,人們俗稱其為「中性郵票」。
  • 從香港淪陷記憶談起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
    從香港淪陷記憶談起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 2016-12-15 09淪陷記憶是黑色的,作家張愛玲筆下「香港的淪陷成全了她」的傾城之戀也不能改變其殘酷的底色。日本兵任意殺人和強姦的殘暴,大饑荒中人吃人的慘劇,野蠻的金融和物資掠奪,聖士提反書院的殘忍屠殺和禽獸暴行……日佔期間,香港城市人口由戰前的200萬減至60萬人。
  • 香港回歸是哪一年幾月幾日?2017年香港回歸多少周年
    香港回歸是哪一年幾月幾日?2017年香港回歸多少周年  香港回歸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那麼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幾周年? 1997年7月1日凌晨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會場。(資料圖片)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
  • 記憶香港:合不合拍,看回歸後的香港電影
    香港街頭層層疊疊的廣告招牌構成的城市景觀,多次在中外電影中出現。圖/NPR香港回歸二十年,香港電影的發展見證了香港與內地的磨合與成長。早在1983年,廣獲好評的《少林寺》即成為第一部內地香港合拍片,更別提那些伴隨我們成長的《黃飛鴻》系列、《新龍門客棧》等等。在香港回歸20年之際,誠意推薦5部合拍片。它們或詩意,或感人,或搞笑,或悲涼,卻總能集內地、香港之精華,取長補短,合成一部引人深思的好作品。
  • 記憶香港,老香港人應該知道的香港歷史大事件
    1924年滙豐銀行大廈,現在已經成為香港三大銀行之一。1840年之前的香港還是一個小漁村, 20世紀70年代香港離島小漁村。近看小漁村,曬了很多鹹魚幹。1934年油麻地。1927年跑馬場看臺,聚集了很多賽馬比賽的觀眾。1962年街景。
  • 地理答啦:說說「香港」這個地名的起源
    關於「香港」這個地名的由來,專注於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的——地理答啦,簡要進行一下介紹。   「香港」這個地名的起源,目前還沒有一致的定論,各種觀點眾說紛紜,其中最具代表性,為人們所熟悉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 記憶香港:從啟德機場到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被譽為「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的發展可以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為分界點,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1997年之前,香港憑藉其港口優勢和勞動力優勢,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 記憶香港:從啟德機場到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被譽為「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的發展可以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為分界點,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1997年之前,香港憑藉其港口優勢和勞動力優勢,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 香港回歸·紫荊花徽寶
    香港回歸,又稱香港主權移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政府根據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的雙方共同承諾,於1997年7月1日開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對香港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將香港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