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名的語言考察

2020-12-12 百家號

原創 牛汝辰

香港受英國殖民統治150多年,在19世紀中葉後,港英政府的所有職位無一例外地都把持在英國人手中。

1.香港語言的使用情況

香港當局規定:中文和英文同為法定語言。政府與市民交往時,這兩種語言都具有同等地位。凡市民所關注的重要報告和其他出版物,皆備有中英文版本。立法局、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各個區議會和政府其他委員會開會時,發言者均可用英語和華語(粵語或普通話)發言。

但實際上港英當局實行不平等的語言政策。英語在行政、立法、司法、考試、教學等領域佔據著支配地位。港英當局還規定:香港所有法院的訴訟程序必須用英語進行。當事人不懂英文,法院須派出專門翻譯。

由於香港的具有中國血統的居民佔94%,並以原籍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者為最多。因此在常用語言上,其講粵語方言(白話)者佔88.7%。餘為講福建話、客家話、潮州話和普通話,講英語者僅佔2.2%。香港的年輕人接受的是地道的西方教育,中學則大部分是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從港督軒尼詩時代開始,英語就被確定為官立學校的必修課。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文在就業市場具有充分的市場價值。商店、酒樓的小姐夥計都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而普通話卻被束之高閣,成了讓人望而生畏、敬而遠之的「外語」。

2.香港地名的中英文拼寫

地名是語言歷史的遺蹟。香港特定的社會狀況和語言環境決定了香港地名「華洋相雜,中英並用」的雙語制度和特殊的拼寫形式。我們經過對《香港地名錄》約6400餘條中前一半地名(不包括大廈酒店、學校等企事業單位名稱)進行比較統計,得出以下結論。

1)中文名稱

香港的中文名稱中又分純中文名稱、音譯自英文的中文名稱、音譯加意譯自英文的中文名稱、意譯自英文的中文名稱和二中一英的中文名稱五種形式。

A)純中文名稱。這類地名佔絕大多數,約佔地名總數的86%。例如:太平山Tai Ping Shan、樂業路Lok Yip Road、楊家村Yeung Ka Tsuen、燕子巖Yin Tsz Ngam、中環Chung Wan、尖沙咀Tsim Sha Tsui等。

B)音譯地名,即中文名稱的專名和通名均音譯自英文。這類地名為數不多。例如:京士柏King'sPark、百麗殿Paladium、已連拿利Glenealy等。

C)音譯加意譯地名,即中文名稱的專名音譯自英文,通名意譯自英文。它的特點是多以人名命名的地名,這類地名約佔地名總數的7%。例如:軒尼詩道Hennessy Road、維多利亞港Victoria Harbour、窩打老道Waterloo Road、奧卑利街Old Bailey Street、卑路乍街Belcher's Street等。

D)意譯地名,即中文名稱的專名和通名均意譯自英文。這類地名約佔地名總數的3%。例如:界限街Boundary Street、新界New Territories、救世軍街Salvation Army Street、聖十字徑Holy Cross Path等。

E)二中一英地名,即兩個中文名稱配有一個英文名稱,這類地名數量很少。例如:鴉州/阿珠A Chau、布罟灣/曝罟灣Po Kwu Wan等。

2)英文名稱

香港的英文名稱,又分純英文名稱,音譯自中文的英文名稱(或稱羅馬字母粵語方言注音),音譯加意譯自中文的英文名稱,完全意譯自中文的名稱和兩英(其中一個為羅馬字母粵語方言注音)一中名稱5種形式。

A)純英文地名,這類地名在香港英文地名中佔有很大比例,約佔地名總數的21%。例如:Boundary Street界限街、New Territories新界、Garden Road花園道、Victoria Harbour維多利亞港、Staunton Street士丹頓街等。

B)音譯地名,即英文名稱(或稱羅馬字母粵語方言注音)音譯自中文名稱。這類地名是香港英文名稱的主流之一,約佔地名總數的35%。例如:Fan Ling粉嶺、Kwai Chung葵湧、Shau Kei Wan筲箕灣、A Kung Ngam阿公巖、Tai Mo Shan大帽山等。

C)音譯加意譯地名。即英文地名(或稱羅馬字母粵語方言注音)的專名音譯自中文名稱,通名意譯自中文名稱。這類地名是香港地名的主要拼寫形式,約佔地名總數的40%。例如:Pak Fuk Road百福道、Pak Hoi Street北海街、Chek Chue Mount赤柱山、Tai Tam Bay大潭灣、Ching Man Village正民村、Sau Mau Ping Estate秀茂坪等。

D)意譯地名,即英文地名是根據中文地名意譯而來。這類地名約佔地名總數的11%。例如:Island Eastern Corridor東區走廊、Cedar Street柏樹街、North Point Estate北角村、Stanley Peninsula赤柱半島、EasternHospitalRoad東院盜、Cloud View Road雲景道、West Lamma Channel西博寮海峽等。

E)二英一中地名,即一條地名,有一個中文名稱,有兩個英文名稱,這兩個英文名稱中一個為純英文名稱,另一個為羅馬字母粵語方言注音,這裡我們暫且都稱它們為英文名稱。這類地名約佔地名總數的3%。例如:

Aberdeen/Heung Kong Tsai香港仔;

BasaltIsland/FoShek Chau火石州;

Tolo Channel/Che Mun HoiHap赤門海峽;

West Brother/Tai Mo To大磨刀;

Bluff Head/Wong Ma Kok黃麻角;

Sunset Peak/Tai Tung Shan大東山。

3)一地多名

A)各叫各的地名,即中文名稱和英文名稱彼此沒有關係,華人用中文名稱,英國人用英語名稱。例如:澄碧村Sea Ranch、大口環Sandy Bay、企眼洲Woodman Reef、水坑口街Possession Street、金鐘道Queens Way等。

B)一地多名地名,即一條地名有兩個中文名稱,有兩個或三個英文名稱(其中一個為羅馬字母粵語方言注音)。這類地名約佔地名總數的2%。例如:跑馬地Pau Ma Tei,又稱快活谷Happy Valley/ Victoria Valley,角大排Kok Tai Pai又稱企眼洲Woodman Reef,橫嶺背Wang Leng Pui又稱大龍Tai Lung,龍眼頭環Lung Ngan Tau Wan又稱廈門灣Hap Mun Wan,水茫田Shui Mong Tin又稱馬屎笏Ma Shi Wat,山下圍Shan Ha Wai又稱曾大屋Tsang Tai Uk。

以上分析僅是粗略的,香港地名的拼寫細分還有很多種,如漢語拼音注音式,以及既不是英文,也不是粵語方言和客家話注音的威妥瑪拼寫形式等,因數量極少,這裡不一一列舉。

參考文獻略。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香港地名通名的特點非常顯著?
    由於街道名稱和其他專有名詞都要同時採用兩種語言,所以先用哪種語言命名,應該可以看出哪方的影響較先,或者說在當時哪方的影響較大。統計結果反映了明顯的趨勢。香港島中環、上環是殖民統治的中心,發展的方向是由西至東。九龍半島是由尖沙咀、油麻地開始,一直沿彌敦道向北。如果留意的話,把全香港的英軍軍營所在地跟殖民發展的沿線連接起來就會了解到兩者的同步性,及軍事的重要性。
  • 「滑鐵盧」之爭與香港地名
    2.香港也有滑鐵盧一名不僅英國有滑鐵盧之名,在香港也有滑鐵盧一名,只是漢字譯音不同罷了。在九龍油麻地有一條大道名為窩打老道,這窩打老道就是譯自英文的「 WaterlooRoad,即滑鐵盧。只是當年命名街道的官員不知中國已將Watelos譯為滑鐵盧才出現不同的譯法。
  • 福建臺灣文化同根語言同源地名同字:福建移民把家鄉地名移入臺灣
    福建和臺灣隔海相望,在地理、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各方面,兩個省都有深遠的血緣關係。
  • 香港,你的地名真是一本寶藏
    要聞 香港,你的地名真是一本寶藏 2018年12月17日 20:47:57 財經美女蝸牛妹
  •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四種說法:說法一:
  • 蘋果開發基於地理位置的語言模型,提高Siri地名辨識度
    總之,就是蘋果表示自己定製了一些語言模型(Geo-LM),模型中集合了用戶地理位置附近的信息,來提高Siri自動語音識別系統的準確率,幫助Siri更好判斷用戶詢問的地名。據了解,蘋果表示已為美國聯邦人口普查局統劃定的169個聯合統計區(這裡的人口大概佔了全美國的8成)各建了一個Geo-LM,而且還造了覆蓋聯合統計區外地名的全球Geo-LM。用戶詢問Siri的時候,Siri會根據用戶當前位置匹配Geo-LM語言模型。
  • 香港地名的由來,今天算是懂了些……
    說起「香港」,往往會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廣義的,也就是指整個「香港特別行政區」,即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另一種則是狹義的,單指「香港島」(簡稱「港島」);此外,包含「香港」的地名還有「香港站」和「香港仔」,前者是指從大嶼山出發的機場快線延伸到香港島的一站,後者則指香港島南海岸線上的一個小村莊,是香港開埠前港島人口最多的地方,算是香港的起源地
  • 銅鑼灣天后古廟:「香港」地名的緣起
    「香港」地名的來歷有多種說法,至今並無定論。其中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與銅鑼灣天后古廟有關。此後「紅香爐港」泛指現今的香港島一帶,後簡化為「香港」,這便是「香港」地名的來歷。【來源:美國僑報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 從「下一站天后」到「獅子山下」 粵語歌中為何愛提香港地名?
    文|萄葡皮早在來香港之前,就是粵語歌的忠實粉絲,手機裡總有那麼幾首經典的粵語老歌,沒事就翻出來聽聽。聽歌時注重旋律多過歌詞,何況對粵語也是一知半解,通常都是聽過就算。直到來了香港,才發現有很多歌曲中都出現了熟悉的地名,下面就說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
  • 從香港的地名看歷史變遷,「旺角」原來並不存在
    鄉下的許多舊時地名,譬如香山、鎮平、長樂、新安、歸善、程江,知道的人越來越少了。這些地方,即是現在的中山、平遠、五華、寶安、惠陽、梅縣。在香港也一樣,許多地名的變遷都有故事,折射的是歷史滄桑。譬如港島和九龍的大多數地名,由英國人以英軍將領、政治人物命名,或直接從大不列顛的地方名移植而來,再音譯成中文。從地名已可窺見香港的百年殖民史。
  • 中國地名英譯要注意什麼
    the Nyainqentanglha Range(西藏)   6)peak:拉旗山 Victoria Peak(香港)   7)rock:獅子山 Lion Rock(香港)   2、海   1)sea:東海,the East China Sea   2)lake:邛海the Qionghai Lake(四川西昌)
  • 為什麼深圳的很多地名帶有日本地名的味道?知道歷史起源後,沉默
    首先,深圳很多地名是具有中國氣息的,而「跟日本地名很像」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觀點。眾所周知,古代日本曾經是中國的徒弟,有史料記載,日本從平安時期開始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奈良時期派遣大量的人才來大唐取經學習。要知道那時候的日本非常落後,還處於幕府統治時期,還有奴隸制度。而此時的日本來唐取經,那是全面學習的,不僅僅是文化、經濟、思想,而且還包括了地名的學習與借鑑。
  • 地名學有什麼用——牛汝辰《中國地名掌故詞典》序
    原創牛汝辰地名,是人們用以區別個體地物的語言符號。它是由音、形、義(包括字面義、指位義和指類義)三要素構成的。地名學是研究地名的起源、語詞構成、含義、演變、分布規律、讀寫標準化,以及與自然和社會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一門科學。因此,產生了一些邊緣學科,如語言地名學、社會地名學等。
  • 西加地名華文傳統稱呼
    舉凡有著華人情韻之地名翻譯,都世世代代傳揚下去。如東爪哇之廚閩(Tuban)、外南夢(Banyuwangi)、西爪之南安由(Indramayu)、中爪之雙膠漢(Ambarawa)等等。另西加之山口洋(Singkawang),這種譯名由百年前出版之司徒贊的《荷屬東印度地理》與1950年吳世璜著的《印尼經濟與地理》,上述兩書,對於地域華文譯名,早已使用華人早期的深具華人韻味之地名翻譯。
  • 地理答啦:說說「香港」這個地名的起源
    關於「香港」這個地名的由來,專注於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的——地理答啦,簡要進行一下介紹。   「香港」這個地名的起源,目前還沒有一致的定論,各種觀點眾說紛紜,其中最具代表性,為人們所熟悉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 香港地名考,道盡了百年殖民地滄桑歷史
    對於喜歡旅遊的朋友來說,香港是一個非常值得去的地方,這座著名的世界金融中心,美麗的東方之珠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人們前往,當我們去香港遊覽或者看港臺電視劇的時候常常會聽到一些奇怪的地名,街名,與大陸的命名方式非常的不同,其實這些很多都與香港長達156年的殖民地歷史有關
  • 趣味猜謎|老鼠大戰 打一香港地名
    諸位請聽題:1.老鼠大戰 (打一香港地名)2.三山五嶽齊登遍 (北京地名)3.樓前四時水縱橫 (打一廣西地名)4.西寧 (廣西地名二)5.恩重如山 (打一寧夏地名第一題謎底:【牛頭角】牛頭角位於香港觀塘區的西北部,位置為佐敦谷以南,九龍灣以東,秀茂坪以西,觀塘市中心之西北,主要為住宅區和工業區。在九龍灣未填海前,因牛頭角的海灣海岸線與一頭牛角相似,因而得名。牛頭角主要有兩座山: 佐敦谷及鱷魚山(或稱樂意山),現時約半數住宅都是坐落這兩座山之上。
  • 王炎:地名背後有文章——「以色列地名希伯來化」運動
    從19 世紀下半葉起,有許多歐洲機構和團體對奧斯曼的巴勒斯坦省進行地理考察,雖然目的不同,有做《聖經》考古研究的,有做西方文明起源研究的,也有為猶太復國做學理準備的,但大家卻共享一個目標,即將《聖經》地名與巴勒斯坦地貌聯繫起來。(20 世紀初,阿拉伯的勞倫斯也參與了類似地理勘察,但他是以猶太復國運動為掩護,為英國陸軍勘察作戰地理,為英國進攻奧斯曼做準備。)
  • 香港遍地都是充滿殖民地色彩的地名,為什麼還不修改?
    2.和平交接是香港未改地名的直接原因其實,在歷史上,香港都有過幾次地名的更改,而這些更改無一例外都是戰爭導致的。1941年日本通過「十八日戰爭」佔領香港,隨後就進行了一系列殖民化改造。他們以天皇年號紀年代替香港沿用多年的公元紀年制度,將大量街道名稱改為日本色彩名字,將天皇壽誕等日本慶典節日定為香港假期。修改地名告示。
  • 漲知識 | 地名與國家版圖意識
    因此,凡以羅馬字母為通用文字的國家,其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包括附加符號和必須反映的重音符號以及地名中的通名部分均可為另一以羅馬字母為通用文字的國家照搬移用,無須再用相應文字語言譯名。繼後,又制定了三種少數民族語言即蒙語、維吾爾語、藏語的羅馬字母轉寫法,使漢語拼音方案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拼寫上的應用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