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指南 每天認識一條魚 · 第40期(此魚太猖狂)

2021-02-17 水產前沿



一起探尋與體驗全球最好的海產品!

長按下方指紋識別二維碼,即可關注我們!

每天認識一條魚,海鮮指南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條魚在世界特別是印度至西太平洋海洋漁業和近岸海洋生態系統中都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長期以來,人們經常將它的分類弄混,你能看出它是什麼鯧嗎?


關注海鮮指南(seafood-guide),關注更多樂趣!
跟我名字相似的很多,可是並不代表我們就是一個家族。

銀鯧(Pampus argenteus)亦稱「鏡魚」,英文名為Silvery pomfret,日文名為マナガゾォ,鱸形目鯧亞目鯧科鯧屬魚類,顏色銀白,故稱銀鯧,又名銀盤鯧、銀盤魚,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波斯灣到印尼,北至日本北海道,原產於亞馬遜河,體形和短蓋巨脂鯉(食人鯧、淡水白鯧,海鮮指南每天認識一條魚第37期有詳細介紹)相似。常見的鯧魚有卵形鯧鯵(金鯧魚,海鮮指南每天認識一條魚第32期有詳細介紹)、短蓋巨脂鯉(食人鯧、淡水白鯧)。

銀鯧 Pampus argenteus

常見的鯧魚多為銀鯧、江浙一帶漁民也叫鯧片魚、平魚等。身體顏色為上部到腹部由灰色向銀白色漸變,發情期下鄂至腹部、臀部及臀鰭前幾根鰭條,均為紅色。體形側偏,呈卵圓形,銀灰色,頭小,吻圓,頭胸相連明顯,口、眼都很小,兩頜各有一行細牙,頭後側呈尖形,脊椎骨40-41。背鰭與臀鰭同形,稍長,呈鐮狀,成魚腹鰭消失,鰭刺很短,尾鰭叉形,下葉長於上葉;體披細小的園鱗,顏色銀白。銀鯧為海洋洄遊魚類,生活於5-110米海域,幼魚喜躲藏在漂浮物下面,成魚則常與金線魚、鰏魚或對蝦等混遊。


觀賞魚銀鯧

市場上還有一種觀賞魚銀鯧,屬擬鯉科,體圓盤形。體長20釐米。體銀白色,腹部、腹鰭、臀鰭只在繁殖季節時,才透出粉紅色。喜群遊,集群遊動時,鱗片銀光熠熠,別有情趣。屬於食肉性魚類,在水族箱中不能與小型魚類混養。

關於鯧科:

鯧科(Stromateidae)有3屬15種。分布於北美洲和南美洲沿海、大西洋非洲沿海和印度-西太平洋等海域。近海暖溫性水域中下層魚類,有時可進入河口域。主要捕食水母、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等。鯧科常見魚有銀鯧、燕尾鯧、中國鯧、珍鯧、灰鯧等。


珍鯧 Pampus minor

灰鯧 Pampus cinereus

另外,本文選項中提到的品種,海鮮指南也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中國鯧 Pampus chinensis

中國鯧(Pampus chinensis),也稱鬥鯧,鱸形目鯧亞目鯧科鯧屬,分布於印度洋北部沿岸至日本以及中國南海、臺灣海峽、東海南部等海域,屬於近海暖水性中下層魚類。棲息在泥底質海域,偶爾會出現在河口,會成小群活動,屬肉食性,以水母、櫛水母、浮遊生物等為食。背部灰褐色,兩側銀白,鰭銀灰,體高而側扁,尾柄短,缺乏盾狀鱗屑或肉質龍骨。吻鈍圓,額頭幾乎是筆直的,眼小,口小,亞中位,向後、向下彎曲,側線高,背鰭軟條43-50枚;臀鰭軟條39-42枚。

燕尾鯧 Pampus nozawae

燕尾鯧(Pampus nozawae),也稱灰鯧,鱸形目鯧科鯧屬,體呈菱形。背鰭和臀鰭顯著延長,尾鰭分叉,下葉延長。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皆具銀灰色光澤。灰鯧為近海洄遊性中上層魚類,平時分散棲息於潮流緩慢的海區,冬季在黃海南部和東海弧形海溝內越冬,棲息水深不超過130米,喜在陰影中群集。灰鯧是高級的食用魚類之一,肉質細潤,多脂肪,常用蒸、煎、炸及烤等方式烹飪,味道都相當鮮美。


圓白鯧 Ephippus orbis

圓白鯧(Ephippus orbis),也稱白鯧,白鯧科白鯧屬。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只產於南海,尤以廣東沿海產量較多。暖水性魚類,喜棲息於近海巖石或珊瑚礁間。體近圓形,側扁而高;背緣隆起。吻短鈍。眶間隔寬。口小,口裂水平;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具細尖刷毛狀齒,成帶狀排列;鋤骨與顎骨無齒。鰓孔狹長;鰓耙細短;具擬鰓。體被中大弱櫛鱗,頭背被細鱗;腹鰭具腋鱗,背、臀鰭基部具鞘鱗;側線弧形。背鰭硬棘與軟條具深缺刻,前方具一向前平棘,第3-5棘延長成絲狀;腹鰭第一棘延長;尾鰭稍呈雙凹形。 體青褐色,腹部淺白色;體側具6條黑褐色橫帶;鱗片緣具黑紋。各鰭淺褐色。

關於白鯧科:

白鯧科(Ephippididae)有8屬17種,主要分布各熱帶、亞熱帶海域。包括白鯧、燕魚、絲鰭鯧(Rhinoprenes pentanemus)等。燕魚幼魚背鰭和臀鰭鰭條延長,隨著成長而縮短,體色豔麗,可作為觀賞魚。我國有2屬4種:白鯧(Ephippus orbis)、尖翅燕魚(Platax teira)、圓燕魚(Platax orbicularis)、印尼燕魚(Platax batavianus)。


印尼燕魚 Platax batavianus

圓翅燕魚 Platax pinnatus

銀鯧系名貴的海產食用魚類之一,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5.6克、脂肪6.6克。骨刺少、肉味鮮美,銀鯧的價值大幅度提高,已經成為上等海產珍品。

經典做法·幹燒鯧魚

材料:鯧魚、蔥、姜、蒜、紅辣椒、麵粉

1先把鯧魚洗淨,去掉內臟

2放料酒、鹽醃製10分鐘,裹上麵粉

3鍋裡放足量的油,7成熱放入鯧魚

4炸製成金黃色,盛入盤中備用

5把蔥、姜、蒜切碎,紅辣椒、花椒、辣椒油備好

6鍋裡放油,放入花椒、辣椒煸炒出香味

7放入蔥、姜、蒜煸炒

8放入料酒、老抽、生抽和白糖

9添加適量水,放入鯧魚和胡椒粉大火燒開

10燒至湯汁濃稠,添加香油、味精調味

11盛入盤中,即可享用

致謝:感謝黃海水產研究所梁友老師對本文提供的幫助與支持!

海鮮指南獨家策劃,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海鮮指南(微信ID:seafood-guide)」。

相關焦點

  • 海鮮指南 每天認識一條魚 · 第8期(刺身絕品!)
    每天認識一條魚,海鮮指南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條魚可是真真兒的美!遊在水裡自由、飄逸,特別是在藍光氛圍中顯得漂亮至極,不少人稱之為「夢幻之魚」呢,它在國內的養殖才剛剛興起。你能認出來它是什麼魚嗎?關注海鮮指南(seafood-guide),關注更多樂趣!不要以為我只是一個長得漂亮的花瓶哦,其實我還有其他過人之處,比如我的牙齒鋒銳,可以咬斷垂釣者們的釣魚線,被他們稱為「磯釣之王」呢!
  • 每天認識一條魚 · 第48期(太陽魚)
    每天認識一條魚,海鮮指南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條魚叫太陽魚。
  • 海鮮指南 每天認識一條魚 · 第22期(魚中國寶,稀有美味)
    每天認識一條魚,海鮮指南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條魚在澳大利亞可是當成國寶一樣看待喔,你知道它是什麼魚嗎?關注海鮮指南(seafood-guide),關注更多樂趣!澳斑原產自澳大利亞,是政府國宴接待外賓的國寶魚,數量極為稀少。因太受當地人喜愛而遭到過度捕撈,現已成為極度瀕危物種,受保護程度高於我們的國寶大熊貓。最大的澳斑可達1.8米長,113千克重。
  • 每天認識一條魚 · 第29期(淡水蝦王)
    每天認識一條魚,海鮮指南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種蝦是世界上養殖量最高的三大蝦種之一,有著淡水蝦王的稱號,你能認出它是什麼蝦嗎?關注海鮮指南(seafood-guide),關注更多樂趣!海鮮指南獨家策劃,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海鮮指南(微信ID:seafood-guide)」。回復以下數字,查看過往精彩內容!
  • 海鮮指南 每天認識一條魚 · 第13期(水中熊貓)
    每天認識一條魚,海鮮指南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條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的魚鰾十分珍貴,還有「貴如黃金」之說。你能認出來它是什麼魚嗎?關注海鮮指南(seafood-guide),關注更多樂趣!黃唇魚,又稱為白花魚、黃鰲魚、大澳魚、金錢鰲,屬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
  • 海鮮指南 每天認識一條魚 · 第34期(清蒸極品)
    每天認識一條魚,海鮮指南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條魚是肉質極為鮮美的一種高值海鮮品種,你能認出它是什麼魚嗎?關注海鮮指南(seafood-guide)關注更多樂趣!如你走運遇上一條水分及油脂飽滿的我(一般在產卵前),清蒸後魚肉呈半透明狀,肉味香甜、入口即化,妙不可言,比東星斑不知好吃上多少倍~黃鰭鯛(Acanthopagruslatus)分類學上屬於鱸形目(Perciformes)鱸亞目(Percoidei)鯛科(Sparidae)魚類。黃鰭鯛為棘鯛屬的8個品種之一,俗稱膠辣魚、又名黃腳立、赤翅。
  • 海鮮指南 每天認識一條魚 · 第36期(臺灣瑰寶)
    每天認識一條魚,今天海鮮指南跟大家分享的這條魚在鮭科魚類中長相了得,因其花紋的特別加之它是位於亞熱帶的臺灣地區唯一一種溫帶性魚類,不少人稱其為「臺灣瑰寶」。你能認出它是什麼魚嗎?關注海鮮指南(seafood-guide),關注更多樂趣!我也是鮭科魚的一種,只不過我比較特別,僅僅在臺灣地區有。
  • 海鮮指南 每天認識一條魚 · 第29期(淡水蝦王)
    每天認識一條魚,海鮮指南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種蝦是世界上養殖量最高的三大蝦種之一,有著淡水蝦王的稱號,你能認出它是什麼蝦嗎?關注海鮮指南(seafood-guide),關注更多樂趣!成蝦個體一般雄性大於雌性,最大個體雄性體長可達40釐米,重600克;雌性體長可達25釐米,重200克。雄性第二步足特別大,呈蔚藍色。原產於印度太平洋地區,生活在各種類型的淡水或鹹淡水水域,是世界上養殖量最高的三大蝦種之一。60年代以來,先後移養於亞洲、歐洲、美洲等一些國家和地區。
  • 海鮮指南 每天認識一條魚 · 第63期(南鯔北梭)
    每天認識一條魚,海鮮指南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條魚是鯔魚,人們常說南鯔北梭,說的就是鯔魚和梭魚,鯔魚外型與梭魚相似,它們的區別是鯔魚藏青色,眼臉周圍包一層脂肪膜;梭魚淡黃色,眼部沒有脂肪膜。開稜梭即春暖冰開後被捕獲的第一批梭魚。每逢冬季梭魚便潛入深海越冬,處於休眠期的梭魚極少進食,腹內膽汁、雜物少,春風送暖,冰凌開化,萬物復甦,農曆驚蟄前後梭魚集群遊入海口附近的河道內覓食,此時被捕撈到的開凌梭魚鮮美,食之即不用刮鱗也不必剖肚,只須清水文火慢慢燉煮,其湯汁乳白、肉質鮮嫩、味美誘人、營養上乘。兩種魚的幽門胃即所謂「扣」都肌肉發達,口感爽脆。
  • 每天認識一條魚 · 第62期( 帶魚?刀魚?)
    ,而刀魚是鯡形目鯷科鱭屬,那今天海鮮指南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下帶魚吧~據海鮮指南了解,最好的帶魚是東海帶魚,肉質細膩而鮮,其他海域的帶魚就要差很多。市面上還有種非洲帶魚,身板寬大,顏色暗淡,魚眼紅紅的,魚身兩側的骨頭粗大得像一粒粒門牙,看起來生猛,口感極糙,且無鮮味,實在不堪食。
  • 海鮮指南 每天認識一條魚 · 第61期( 秋風起,鯪魚肥)
    今天海鮮指南給大家介紹的是鯪魚,當然,也少不了豆豉鯪魚的做法。鯪魚(Cirrhinus molitorella,英文名:Mud carp),鯉形目鯉科野鯪亞科鯪屬,也稱雪魿(《綱目拾遺》)、魿魚(姚可成《食物本草》)、土鯪魚(《本草求原》)、鯪公、花鯪等。主要分布在珠江水系、海南島、臺灣、閩江、瀾滄江和元江。
  • 海鮮指南 每天認識一條魚 · 第60期(秋風起,蟹腳癢)
    平時大家吃的大閘蟹一般都是河蟹,那今天海鮮指南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河蟹啦。螯足,雄此雌大,掌節與指節基部的內外面密生絨毛,腕節內末角具一銳剌,長節背緣近末端處與步足的長節同樣具一銳刺。步足以最後三對較為扁平,腕節與前節的背緣各具剛毛,第四步足前節與指節基部的背緣與腹緣皆密具剛毛。腹部,雌圓雄尖。頭胸甲長54.6毫米,寬61.0毫米。
  • 極品海產|夏之美魚:竹莢魚
    本文轉載自「食材磚家」(微信ID:shicai2014),海鮮指南整理髮布,圖片均來自網絡,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回復以下數字,查看過往精彩內容!724 斑石鯛品嘗記:舌尖上的夢幻絕品717 每天認識一條魚·第5期(王者駕到!)
  • 今天,北海一條魚賣了708888元!最新海鮮價格是這樣的
    8月18日上午,在北海市僑港漁貨交易中心,北海開海後第一批海鮮上市,遊客前來購買海鮮。開海後,每天都有近百萬斤的漁貨在僑港鎮電建碼頭上交易。一筐接一筐的螃蟹、海蝦、魷魚、墨魚、馬鮫、巴蝶、沙箭、臘魚等近30種海產品剛一上岸,聚集在岸邊的商販和市民就圍上來問價錢談交易,整個碼頭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熱鬧非凡。
  • 香港海鮮市場一條220斤重的「老龍王」,魚齡竟大過我,你認識?
    結果就在香港海鮮市場看到一條220斤重的「老龍王」,魚齡竟大過我,你認識?香港的小吃也許大家在大陸吃過不少,因為很多香港茶餐廳都會開在大陸,只不過還是要在香港吃到的才會是最正宗的。但是小巫是一個很奇怪的人,去到香港還要去海鮮市場看看有什麼新奇的玩意,果不其然,小巫真的就在香港的海鮮市場見到另一種魚,非常的巨大。
  • 每天認識一種魚(45)|梭魚:食用開凌梭,鮮得沒法說
    ▲點擊「漁愉魚」關注 | 每天認識一個魚下午5點半,不見不散
  • 此魚是深海魚,卻成了平價海鮮,紅燒做法,是老百姓最喜歡的方式
    海鮮是很多人都特別愛吃的一種美味,在大家的心目中,一般只有龍蝦,鮑魚,海參才算真正的海鮮,再差點就是扇貝,生蠔,大蝦之類,可是真正產自深海的帶魚,卻總是被大家忽略。帶魚之所以不被大家稱為海鮮,那是因為帶魚太過於普通了,無論你在哪個城市,都能嘗到帶魚的滋味。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可是帶魚的產量真的是太高了,在汛期的時候一網下去就能捕到幾萬斤,隨著捕魚技術的發展,產量幾十萬噸也是正常的,所以價格也就變得比較便宜。
  • 每天認識一種魚(68)丨麥穗魚:一半天使一半惡魔
    ▲點擊「漁愉魚」關注 | 每天認識一個魚下午5點半,不見不散
  • 每天認識一種南美魚|(54)黃金河虎
    黃金河虎是代表性的南美大型加拉辛魚,全身泛著金色的光澤,從唇部到鰓部的金色光澤由為明顯,標誌性的紅色的尾鰭中間有一條黑色的粗橫紋,又寬又厚的下顎,代表了其強大的咬合力。這是大型魚愛好者魚缸中必不可少的品種之一。
  • 休漁期不休「魚」 一條福建大黃魚的千裡青漂路
    半島記者 李紅梅 我是一條來自福建寧德的大黃魚,已經在青島西海岸海域生活了兩個多月。這裡的海水格外清澈,我每天在網箱裡遊來遊去,捕食浮遊動植物和小魚小蝦。如今,我的體重增長了1斤,肌肉變得結實了,體型也比原來修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