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許多在印度的華人一下懵了:手機裡安裝的許多國內應用一夜之間居然全部無法使用!印度突然宣布,下架中國59款APP。
其實,這不過是印度想擺脫「中國企業」的一個縮影!早在之前,印度就已經頻繁出手了。企圖通過側面幹擾的方式,從而推動印度本土企業發展。
不過,在這樣的全球經濟下行的時期,印度若真要全面擺脫中國,恐怕是不切實際的。
要知道,印度對中國進口產品的依賴度很大。中國從印度進口商品額只有1000多億,而印度卻需要從中國進口5000多億。同時,印度出口給我國的多是礦產品、紡織品等,而需要從中國進口的,大部分都是科技含量高的電子產品。
而且,即便脫離中國影響印度製造本身在短期內也很難崛起。
印度國內的基礎設施落後,是對製造業發展的一個嚴重限制。如今的印度看似製造業十分繁榮,其實大多是依靠廉價勞動力優勢,為蘋果、三星等做簡單做代工,很難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品牌。
如果再離開中國製造,印度薄弱的製造業很難滿足國內巨大的需求,在全球經濟下滑的環境下,甚至有可能付出巨額的經濟代價!
總而言之,印度要想真正意義上的擺脫中國製造,靠這種方式是行不通的。比起拒絕來說,在包容中學習中國製造的優點,才是印度製造崛起的最好方式。
其實,中國製造影響的不止是印度。從國內這些年的發展來看,中國人在消費習慣上已不再盲目追求外國品牌,更信賴國貨。近年來,中國開始謀求製造業的轉型之路。逐漸擺脫代工,從而建立自主品牌。像華為、格力、大疆,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開始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如今,這場變革還在愈演愈烈。近日,內蒙古第一經濟城市鄂爾多斯,就上演著這樣的一幕。在當地市縣長的帶動下,當地羊絨、畜牧產業全面連結內需引擎拼多多,推動外銷轉內需。
後疫情時代,中國製造業已經越發意識到了拉大內需、建立固有品牌的重要性。經過疫情的考驗之後,製造業及貿易行業已紛紛進入轉型時期,積極探索新發展路徑。通過經濟抵制封鎖中國是不可行的,中國會在自己的路上走得越來越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