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鹹豐草
今天給大家科普一個花語為離別的痛的植物——大鹹豐草。
它的學名:Bidens pilosa L. var. radiata Sch. Bip.別名:大白花鬼針、大白花婆婆針、錦州草、花鹹豐草、鬼針草、赤查某、瘋女人(臺語)、南方草、刺針草、肝炎草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鬼針屬Bidens生活型: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我國寶島臺灣的分布:大花鹹豐草目前在臺灣本島及離島澎湖、金門、馬祖海拔約2500公尺以下的平地田野皆極為常見,一般長在郊野、路旁或市區的荒廢地。
本種為極具侵略性之歸化雜草。1984年首次被植物學界發表為新紀錄種,實則在八十年代後期便由蜂農從琉球引進臺灣,初期栽種於一場全國養蜂會議上被刻意推廣,除將種子免費送給中南部的蜂農外,並刻意沿中山高速公路播撒種子,終造成失去控制。而臺灣原有之鹹豐草的生育地就此被取代,退守至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中、低海拔山區。
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原產地說法數種,其一為南美洲智利一帶,另一為太平洋諸島,蓋因此種傳播力強,難以追溯其真正原產地。目前在美洲、北非、南亞是極常見的雜草。
用途:蜜源植物:最初養蜂業者引進臺灣,目的即作為蜜蜂的蜜源植物。藥用:目前在臺灣拓展族群之後,民間用以替代鹹豐草或摻雜使用,用來煮青草茶,有清涼、退火、疏表、清熱、解毒、利尿、散瘀之效。坊間並相傳可治肝病、糖尿病等。食用:全株可做菜蔬食用,未開花的植株纖維較細,口感尤佳。飼料:近年有採摘作為兔子、陸龜等寵物草料者。但開花後纖維較粗,寵物取食意願會降低,故多在幼嫩時採摘使用。
大鹹豐草的莖方形,具明顯縱稜。直立莖高可達將近2公尺,但常見者大多在70公分以下。具走莖,可藉此行無性繁殖。單葉、三出複葉或奇數羽狀複葉。三出複葉或奇數羽狀複葉者,小葉卵形、披針形或卵橢圓形,頂小葉較大,先端銳尖或漸尖,粗鋸齒緣。對生。有柄,柄長約3公分。
花: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呈傘房狀排列。花序輻射狀,具長梗,總苞綠色,基部有細毛,外層苞片匙形,具緣毛,內層苞片披針形。花兩型,心花黃色,管狀花,兩性,雄蕊五枚,雌蕊一枚,柱頭兩分歧。邊花白色,偶略呈紫紅色,舌狀花,4至8枚,花冠長約1至1.5公分,為臺灣同屬植物中最長者。果實為瘦果,黑色至黑褐色,細長,頂端有2或3條具逆刺之芒狀冠毛,以附著人畜,散布果實。
研究植物對人類的用途的學科被稱之為經濟植物學或民族植物學。這兩個詞通常被當作同義詞,但有些人認為經濟植物學主要專注於對現今作用的用途,而民族植物學主要則是在研究當地住民對其本土植物的應用。人類對植物的栽種是農業的一部分,其為人類文明的基礎。讀者朋友有沒有清晰地看到大鹹豐草獨特的美,又從文章中獲得了嶄新的知識呢?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