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市民來說,共享單車越來越不好騎了,不僅路上的車越來越難找,而且有時一路連掃六七輛,沒有一輛是能用的,不是鏈條掉了,就是氣沒了,或者腳踏板不翼而飛。
去年,共享單車爆發式增長,一度成為網際網路+新貴,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單車,跑馬圈地搶佔資源,鬧得鋪天蓋地,最後很多進了共享單車「墳場」,有的平臺破產清算,留下一地雞毛。去年八九月份開始,不少城市對於共享單車搞了「禁投令」,禁止各家主體繼續投放單車,嚴控車輛總數。如今一年過去了,共享單車似乎進入一個僵局:新車不能進、舊車沒人動、破車騎不了。
「禁投令」作為臨時的總量控制措施,在實施一年之後,該如何轉化成日常化管理呢?
目前,上海市府法制辦已在牽頭制定有關共享單車的規章,預計年內將出臺,屆時將從法制層面對共享單車市場實施常態監管,比如,必須對合規車輛進行註冊,同時實施存量內額度調節等措施。上海市交通委交通設施處副處長樊鴻嘉表示,市政府規章不排斥新進入行業的主體,允許進行相關的試點,並進入正常的總量控制。
應該看到,之前共享單車亂象,有企業受到資本驅使,野蠻擴張的問題,但也是中國大都市近二三十年對自行車、慢行道建設的「歷史欠帳」的集中爆發。板子既要打在共享單車企業身上,也要打在城市規劃畸形保障快速路,擠壓非機動車、人行道的問題上。站在風口上的共享單車,只是激化了這一矛盾,騎行交通不是「原罪」。
共享單車有助於短途交通分流從城市長遠發展看,提升慢行交通服務品質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對共享單車治理應該立足於充分保障騎行交通發展。事實上,共享單車的爆發喚醒了非機動車的路權意識,重啟了沉寂了多年的自行車出行交通習慣。
共享單車對於分流交通壓力、解決最後一公裡交通、養成綠色出行方式有著正向意義。據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發展研究院的相關統計,上海近70%的共享單車出行是用於接駁其他交通工具,租用共享單車最多的地點為居住地附近(佔55.16%)。
數據分析顯示,部分內外環及近郊設置的最後1公裡線路,如果區域內共享單車投放量較大,確實會對客流產生較大的分流作用。而且,根據對強生計程車的歷史數據分析,隨著網約車、共享單車等共享交通的持續推廣,計程車的整體功能定位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出行範圍在中心區內部的小汽車平均出行距離呈現小幅延長趨勢。可見共享單車對完善城市慢行系統、分流機動車流有正面意義。即,越來越多市民通過使用共享單車,避免了汽車的短途出行。
在今年兩會的「部長通道」上,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肯定了共享單車對「解決群眾出行最後一公裡的問題,對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有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還表示:共享單車需要「共同治理,共同維護,讓共享單車能夠發展好、使用好、維護好」。
上海活躍單車數量約為高峰期的三分之一2017年8月,上海推出「禁投令」。截至當年9月,在上海運營的共享單車企業共13家,投放總量約178萬輛。而今年3月市交通委的數據顯示,上海日常活躍單車僅為65萬輛,也就是說,目前的活躍單車只相當於過去的三分之一多一些。在此期間,多家單車企業已經倒閉,其單車已經無法提供服務;其他企業的單車也存在嚴重的損耗,很多成了「殭屍單車」,這些不能提供有效供給的單車,不能再作為「供大於求」的分子。
而且目前共享單車還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嘉定區監管委交通運輸科科長朱彤表示,目前嘉定區的單車數量在2.5萬輛左右,但是嘉定北開發區附近車輛缺口較大,公眾迫切希望車輛投放能有所傾斜。所以,下一步可在總量控制之下,對企業投放進行精準指導。
執行一年的「禁投令」對當時的野蠻投放,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暫時性的「禁投令」被長期執行之後,就可能形成對新入場者的限制,造成先入場者的實質壟斷地位,不利於市場淘汰,最終吃虧的還是消費者。20多年前,很多城市以「規範整頓」的名義,停止發放了計程車牌照,短暫的市場格局卻被行政力量長期固定下來,結果導致先期拿到牌照的計程車企業不思進取。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副院長陳越峰認為,在位的企業形成了一個「僵局」,所以他沒有動力來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此也不能動態地反映車輛的需求和車輛狀況的變化,不能實時地有更好地調整。
打造中國都市的騎行交通目前,上海市府法制辦已在牽頭制定有關共享單車的規章,將從法制層面對共享單車市場實施常態監管。
未來的監管也將從一刀切的「禁投令」過渡為動態管理、實時調整,對共享單車的投放地域、投放密度做出精準指導,避免企業「任性」,還可以要求共享單車企業承擔與投放量相匹配的管理責任,投出去多少管多少,被暫扣了之後必須及時處理,避免共享單車「墳場」。此外,還需要「放水衝淤」,引入新的合規的市場主體和經營模式,優勝劣汰,打破當下的僵局。解決當下存在的新車不能進、舊車沒人動、破車騎不了問題。
另外,共享單車1.0時代,很多倒閉企業留下了押金問題,成了很多消費者的心中之痛。目前,共享單車的押金模式正在退位,之前摩拜單車已經開始返還押金,作為新入局者的青桔單車本就是無押金的,這樣可以打消入局者對押金的歪腦筋,能夠回歸到騎行交通的本份經營上,這也便於政府實施存量內額度調節。
共享單車的重新出發,還有很多的路要走。強化對於共享單車的管理,本質是完善城市的騎行交通,這正是中國都市的短板。歐美各大城市已經走出畸形依賴機動車的發展階段。2012年,巴黎制定了反對汙染、增加道路安全的計劃,其核心內容包括優化步行環境、大範圍推進低速區、大力發展自行車交通。而倫敦交通局(TFL)專門發布了《市長的自行車發展願景》。
有交通專家認為:對於共享單車不僅要監管,還要服務,可以參照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範導則」進行系統化的規劃設計,配套落實騎行路權和停放設施,對共享單車核心使用場景和區域開展針對性改善。
總之,解決共享單車議題,不能從「汽車本位」出發,只盯著「亂相」,還要看到它對於都市短途交通的分流作用,以及中國大城市的慢行道建設「欠帳」。單車的投放數量應做總量控制,也應該看到實行一年多的「禁投令」之後,共享單車的局部飽和與「騎車難」已然共存,要解決存量問題,也要依法合規地引入增量資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