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醫師王韻凱因工作忙碌,為了照顧肝臟,自1996年起長期服用科達製藥公司生產的「龍膽瀉肝湯散劑」「龍膽瀉肝湯錠劑」,沒想到半年後發現內含的「馬兜鈴酸」破壞腎臟,導致他罹患尿毒症,需終身洗腎。
臺灣最高法院6月1日做出判決,認定藥商標示不清,須賠償王韻凱共1500多萬元新臺幣(50萬美元)醫療費及懲罰金,創下臺灣藥害賠償金額最高紀錄。
47歲的王韻凱表示,自己在中醫師執業快20年,卻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在最熟悉的領域栽了個大跟鬥。他的律師也強調,王韻凱個性開朗、活潑,從小練武術及氣功,在1992年取得中醫師證書,其後開設中醫診所,「但洗腎後連出國都不方便,人生從彩色變為黑白。」
臺灣「衛生署」自2003年已禁止含「馬兜鈴酸」的藥材進口、銷售,因為研究發現其成份可能造成腎炎、腎衰竭,甚至腎癌。但禁用前,含有馬兜鈴酸的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與天仙藤等5種中藥材在臺販賣已久。
臺灣健保局、腎臟醫學會統計,全臺灣目前有近6萬人洗腎、每年約花掉全民健保超過300億元新臺幣;每年新增約8000人洗腎,平均每100萬人約2400人洗腎。
依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USRDS)2007 年報公布最新的全球尿毒症排行,臺灣的洗腎率為世界第一,不少專家認為疑與早年含馬兜鈴酸中藥材充斥市面有關。
臺灣《康健雜誌》6月1日公布的調查顯示,高達七成的臺灣民眾曾看過中醫,卻對中醫療效存在不少誤解或錯誤認知。例如有八成的民眾認同「西醫治病、中醫調養」的觀念。這並不完全正確,中醫在治療感冒、發燒、過敏等疾病上,也有不錯效果;而近七成的民眾相信「中藥溫和、不傷身」,但「衛生署」強調「中藥也是藥,仍有毒性及副作用」。
另外,有近7成的民眾相信廣告臺詞,以為口臭就表示「火氣大」,中醫師指出,口臭的原因也可能是口渴或蛀牙、牙周病等問題;近半數的人誤認「把脈就能知道病情」。
超過六成的臺灣女性誤以為「生理期後一定要喝四物湯補血」,卻忽略部分藥用成分如果使用時機不對,反而可能延誤其他病情。還有超過半數的民眾以為「腎氣虛(腎虛)」指的是腎功能不好,其實中醫術語中的「心、肝、脾、肺、腎」是一種集合名詞,並非指單一器官;此外,中醫也沒有「腎虧」的說法,「腎氣虛(腎虛)」指的是一種老化現象,而非性功能障礙。
對於調查發現臺灣民眾普遍對中醫存有迷信,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公會理事長孫茂峰召同日開記者會指出,中醫師最重要的任務應是「診斷」,確切找出病因,對症下藥,並做適當的治療。他憂心地表示,臺灣坊間有些「拳頭師」或推拿師,雖然推拿「技術」良好,但沒有中醫診斷的能力、更沒有中醫牌照,有時無法有效判斷疾病。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員陳旺全醫師認為,因為中西醫各有長、短處,可以互補「中西醫共治是未來的目標」;他並呼籲「衛生署」將一般民俗療師納入管理,而民眾有疾病時也應該找有證照的中醫師,避免誤診。
臺灣「衛生署」已規定在2012年12月31日前,推拿師及助理要全部退出中醫診所,因為推拿並非「衛生署」認定的「醫療行為」,而且近年有許多臺灣民眾因不良「推拿」之後癱瘓。
(責任編輯:黃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