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臺灣行」走進臺灣高雄

2020-12-16 中國中醫

(記者魏 敏 通訊員張 博)7月13日,「中醫中藥臺灣行」 暨兩岸中醫藥文化與養生保健交流大會在臺灣高雄市召開。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王國強在會上表示,希望兩岸中醫藥界同仁攜手積極探索中醫藥科普宣傳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新機制,力爭把「中醫中藥臺灣行」活動打造成一項影響廣泛持久的品牌活動。

王國強指出,近年來海峽兩岸中醫藥同仁在「兩岸一家親」理念指導下,以造福民眾健康福祉為宗旨,以平等互利為原則,以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為抓手,積極拓展合作領域和合作模式,不斷適應兩岸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需求,滿足兩岸民眾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要。此次「臺灣行」寓意深遠,一是中醫中藥來到了臺灣,通過廣泛傳播交流,讓臺灣民眾更加了解中醫藥、相信中醫藥、宣傳和使用中醫藥,達到少得病、晚得病甚至不得病的目的;二是臺灣在保持中醫藥特色與優勢方面成績斐然,中醫藥在臺灣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活動以「弘揚中華文化,傳承中醫中藥,共享健康和諧」為主題,通過中醫藥文化展覽、養生講座大課堂、兩岸中醫藥專業學術交流、中藥保健品的展示及體驗、贈送《中醫養生保健指南》科普圖書等多種形式,讓臺灣民眾了解中醫藥悠久歷史,感受中醫藥璀璨文化,讓兩岸中醫藥專家增進共識,深化兩岸中醫藥交流,促進落實《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相關內容。

養生講座大課堂上,北京中醫藥大學程凱、中國中醫科學院於智敏、望京醫院溫建民等教授奉上一場場生動的中醫健康養生講座,受到當地民眾熱烈歡迎;望京醫院羅侃、北京中醫藥大學陳明、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宋春生向臺灣中醫師介紹了有關中醫專業技術,並探討兩岸中醫藥優秀文化傳播,中醫藥教育與人才培養等問題。

「中醫中藥臺灣行」大型科普宣傳活動作為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今年重點交流項目,國臺辦相關領導在此前籌備組織階段表示,希望藉助「臺灣行」活動普及中醫藥科學知識,傳播中醫藥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民眾養生保健理念,擴大中藥企業和保健產品宣傳和影響,成為為中醫藥發展營造良好氛圍的重要實踐活動。

近年來,兩岸中醫藥交流與合作呈現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自2010年海峽兩岸籤署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以來,圍繞中醫藥政策交流、中藥質量研究、中藥飲片標準研究等領域開展了實質性合作,推動了兩岸中醫藥共同發展。

中國針灸學會秘書長楊金生、中國國民黨中常會兩岸醫療事物召集人廖國棟、中華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朱溥霖、臺灣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何永成、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局長何啟功等嘉賓出席開幕儀式。

本活動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臺港澳中醫藥交流合作中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針灸學會聯合臺灣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高雄市中藥商業同業公會、高雄縣中藥商業同業公會、高雄市中醫師公會等單位共同主辦。臺灣各地民眾1500餘人參加活動。

相關焦點

  • 「中醫中藥臺灣行」到宜蘭
    (記者魏 敏 通訊員張 博)7月20日,「中醫中藥臺灣行」第二站來到臺灣省宜蘭縣,在養生講座大課堂及中醫師專業技術交流中,迎來兩岸中醫師、藥業交流代表及臺灣民眾千餘人參與,創兩岸中醫藥交流新紀錄。宜蘭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活動使日趨高齡化的宜蘭民眾深度認識中醫藥,提高了當地民眾養生保健觀念。
  • 健康扶貧天山行暨中醫中藥中國行走進新疆
    近日,健康扶貧天山行暨2019年中醫中藥中國行走進新疆主題宣傳活動在我區陸續開展,以推動中醫藥健康文化傳播,倡導健康文明生活理念。主題宣傳活動以「傳播中醫藥健康文化、提升民眾健康素養」為主題,在9日鞏留縣舉行的啟動儀式上,來自自治區中醫醫院、自治區疾控中心等的專家現場開展了拍打操帶教、中醫推拿、針灸艾灸等活動,舉行心理健康進機關、結核病愛滋病防治知識進社區、中醫藥文化進醫院科普大宣講。
  • 中醫中藥中國行 2018·香港
    11年前,「中醫中藥中國行」親吻「東方之珠」,在香港撒下中醫藥的種子。時隔11年,中醫中藥中國行2018香港活動舉辦,再度掀起香港中醫藥文化科普熱潮。10月24日,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通車。10月25日,隨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副局長餘豔紅和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常任秘書長謝曼怡共同推開象徵中醫藥科普宣傳活動的大門,作為沿港珠澳大橋首批走進大灣區的民心工程——為期兩個月的「中醫中藥中國行香港活動」活動拉開帷幕。
  • 臺灣學生熱學中醫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今年被錄取的臺灣學生僅讀雙學位的就有80多位,雖然他們讀書的初衷各有不同,但他們都選擇了北京中醫藥大學,將共同在這裡度過3到5年的學習時光。  主持人:那麼首先請問範龍升同學,我看您的簡歷當中介紹說您家住在臺東,後來就讀是臺灣的高雄醫學大學的藥學系,那您當初是通過什麼樣一種的渠道,知道有北京中醫藥大學,才來報考的呢?
  • 臺灣使用經方的中醫診所
    編者註:臺灣的傳統文化比大陸保存的完整,臺灣還在使用繁體字,中醫傳承的也好,臺灣生產經方的藥廠就有好幾家,而大陸幾乎沒有生產經方的藥廠
  • 臺灣行-高雄見聞
    臺灣行高雄見聞一  美麗島車站下午六點多
  • 北京地壇文化廟會走進臺灣高雄
    新華社高雄12月28日電(記者劉斐 章利新)「第八屆北京特色周暨2018年地壇文化廟會」28日在臺灣高雄開市,讓當地市民近距離體驗京味京韻,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  「我們期待通過這次活動,讓更多高雄市民感受到地壇廟會的民俗文化、老北京的味道。我們也真誠地歡迎高雄的文化企業、機構走進北京,讓更多北京人也同樣感受高雄文化的風採。」彭湘說。  臺灣中華海峽兩岸企業交流協會理事長陳堂立致辭表示,北京地壇文化廟會每年春節有100多萬人參與,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而今天走進高雄,同樣受到民眾熱情參與,這是高雄市民的福氣。
  • 【花花的臺灣之行--高雄篇 上】
    踏著2014年聖誕的歡樂鈴聲,我也正式開始了期待已久的臺灣之行!很多朋友都好奇我為什麼是一個人去的?
  • G80 君學臺灣人文行首站高雄揭幕
    G80臺灣高雄訊:2018年1月14日,G80精英校長俱樂部&君學中國主辦的臺灣人文行第一期在臺灣·
  • 中藥業在臺灣艱難傳承——訪臺北迪化街中藥行
    六安堂是楊凱宇的曾祖父於1913年在福建惠安創立的,1949年遷至臺灣,而1987年才從臺北延平北路遷至迪化街。六安堂第四代傳人楊凱宇(左一)在向客戶介紹中藥浴包。新華社記者劉斐 攝迪化街自清朝以來就是臺灣的南北貨、中藥材集散地,原本800米長的街面上滿是中藥行,然而這些年來卻日益萎縮凋零。
  • 圖:臺灣高雄基層代表走進大陸社區
    圖:臺灣高雄基層代表走進大陸社區
  • 「香約寧波」走進臺灣高雄,臺灣人這麼說……
    8月30日,寧波市旅遊局副局長陳剛率旅遊推介團,攜六色寧波全新包裝的旅遊品牌形象赴臺灣高雄,舉辦「香約寧波」旅遊推介會。海旅會高雄辦事處主任陳成忠、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理事長許晉睿、高雄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盈良、南區甲聯會召集人宋芸芸、雄獅旅行社中國旅遊事業部總經理黃國瑜、中國東方航空公司高雄營業部總經理蘇濤、臺中市旅行業經理人協會理事長鄭育麟以及臺灣業內旅行社董事長、旅遊企業負責人、旅遊媒體等100餘人參加了此次推介會。
  • 海南旅遊走進高雄,進一步開拓南臺灣客源市場
    海南旅遊亮相2019高雄旅展5月24日上午,2019海峽兩岸高雄旅展在臺灣高雄展覽館隆重開幕,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高雄辦事分處主任孔倫
  • 臺灣人如何看待中醫養生?
    在臺灣,中醫一直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偏房」。各綜合性大醫院裡,中醫科室多處於弱勢地位。患者大都會選擇「快速、便捷、分類精細」的西醫治療病情。但近年來,西醫界醫療糾紛不斷,加之慢性病增多,臺灣人對養生越來越重視,注重「以養為主,陰陽調合」的中醫,開始成了「香餑餑」。
  • 中藥業在臺灣艱難傳承
    郭柏鋐說,當局還在這條街上開發文創,越來越多咖啡店、餐廳擠佔了原本中藥行的生存空間。  為了生存,臺灣的中藥行也不斷轉型,向多元化經營方向發展。郭柏鋐的藥行有四五百味中草藥,可以按方抓藥、代客煎藥,但這部分業務只佔其營業額的不到1%。「主要業務還是靠高端藥材,例如冬蟲夏草、高麗參、燕窩等。」郭柏鋐說,「20多年來,鮑魚、海參、魚翅等變成了迪化街中藥行銷售的主力。」
  • 吃中藥致洗腎 臺灣中醫師獲賠千萬
    他的律師也強調,王韻凱個性開朗、活潑,從小練武術及氣功,在1992年取得中醫師證書,其後開設中醫診所,「但洗腎後連出國都不方便,人生從彩色變為黑白。」  臺灣「衛生署」自2003年已禁止含「馬兜鈴酸」的藥材進口、銷售,因為研究發現其成份可能造成腎炎、腎衰竭,甚至腎癌。但禁用前,含有馬兜鈴酸的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與天仙藤等5種中藥材在臺販賣已久。
  • 從武術師到中醫師,那些在上海做中醫的臺灣人
    「如果我再接觸一下中藥的理論,這不就懂的更多了嗎?」 因為臺灣地區並不承認大陸的學歷和醫師資格,如果想在大陸學醫,也就意味著肯定不能回臺灣學以致用。已經決定在上海成家立業的石承主並沒有太多躊躇:「雖然臺灣醫生的薪水比較高,但我真的挺喜歡上海的,就想在這裡安家了。」
  • 北京東城非遺文化展演走進臺灣高雄
    新華社高雄4月18日電(記者 李建華 劉剛)被譽為「古代音樂活化石」的智化寺京音樂演出、「燕京八絕」非遺傳承人現場獻藝教學……18日上午,北京東城非遺文化展演在位於臺灣高雄的佛陀紀念館開幕,吸引當地眾多民眾參觀體驗。
  • 島內「封殺」五種中藥引發爭議 高雄醫界表不滿
    中新網11月7日電 據臺灣媒體報導,由於不滿臺灣衛生主管部門草率禁用馬兜鈴酸中藥材,高雄中醫藥界人士6日聯袂呼籲其收回成命,否則不排除全臺串聯上街。  含馬兜鈴酸中藥是否有毒,已經爭議多年,西醫認為它具腎毒性且致癌,應早日禁用,中醫卻認為,腎毒性與劑量及民眾使用方法有關,不能以偏概全。為避免含馬兜鈴酸中藥材再引爭議,臺衛生主管部門決定全面禁用含馬兜鈴酸中藥材及其製劑,市面藥材全面回收。  這一決定在3日宣布後,在島內中醫藥界引爆的不滿持續擴大。高雄市中醫師和藥商6日聯袂召開記者會指責此項草率決策,導致民眾用藥恐慌。
  • 臺灣行part.3 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