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山東省壽光市的蹲點劄記
一副擔子,挑了多少年?41年。
一個崗位,奮戰多少年?57年。
這是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的回答。
1978年9月5日,三元朱村15名黨員一致推選王樂義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從此,這個農民的兒子,把自己完全交給了黨組織,交給了農民,交給了土地。
這兩個數字,帶給三元朱村的變化,是一個曾經沒有多少集體積累的小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更為突出的是,以王樂義為代表的當地農民們艱苦奮鬥、創新突破建成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在走出三元朱、走遍壽光之後,走向全國各地。
在三元朱村村委會,記者見到了這位傳說中的「蔬菜書記」。王樂義動情地回憶,新中國成立後,他第一次嘗到了吃飽飯的滋味;1978年他生病做手術時,是公社黨委決定,用黨費給他交了醫藥費,是「黨給了他第二次生命」,他這一輩子都要做黨的人。對黨和國家的淳樸感情,決定了王樂義不知疲倦的奮鬥人生,他始終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大家將黨支部建成了堅強的戰鬥堡壘。
在壽光,還有很多這樣的戰鬥堡壘,還有很多這樣的黨員幹部群體,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紮根深、影響大、得人心。
稻田鎮崔嶺西村,在黨支部書記崔玉祿的帶領下,全村226戶,戶戶成為大棚先鋒,還率先興起大棚物聯網,菜農的產品多半出口俄羅斯。
洛城街道飲馬村,曾經是洛城有名的「落後村」。2014年,飲馬村黨支部書記範興昌走馬上任,他上來後對自己的要求就是「把心思全部放在村裡」,與村「兩委」班子一起盡全力為村民服務。如今走進飲馬村,水泥路穿村而過,一排排農家小院整潔乾淨,寬敞明亮的農家書屋,映襯著鄉村和諧文明。
群雁高飛,自有「領頭雁」。在壽光,提到「我們的伯祥書記」,幾乎家喻戶曉。被稱為新時期優秀縣委書記的王伯祥老人,上世紀80年代末擔任壽光縣委書記期間,帶領全縣人民北治鹽鹼地、南種大棚菜,工業抓重點、商業搞流通,使壽光縣域經濟逐漸呈現新局面,城鄉面貌持續改變,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優秀「一線總指揮」。
山東全福元商業集團有限公司,起步於1954年,是壽光市「老字號」品牌之一。董事長舒安告訴記者,當年,全福元經營遇到困難,為了搞活壽光「老字號」,王伯祥和縣委一班人在全縣挑選了一批有眼光、有定力、能幹事的經營人才,分別到當時的國營企業任職掛帥。舒安就是被挑選出來的人才之一。上任後,舒安內抓管理、外拓市場,使公司不斷走強。現在,全福元公司年銷售額超過80億元,在縣級商業企業中獨家入選國內百強商業連鎖企業,「縣域經濟發展,縣委書記的作用至關重要。」舒安深有感慨地說。
壽光市委現任書記林紅玉說,從農村基層黨支部的戰鬥堡壘,到縣域治理「一線總指揮」,壽光人在改革創新、共同富裕的壽光精神感召鼓舞下,一代一代接續努力、不懈奮鬥,一張藍圖繪到底,走出了一條厚植農業、培育工業、共同推動三產服務業,進而實現城鄉和諧文明的縣域經濟發展道路。
(經濟日報 記者:瞿長福 管斌 吉蕾蕾責編:於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