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個成語故事。
「鹹魚翻身」這句成語,是最新的成語,就發生在1883年,10歲的梁啓超身上。當年他從新會坐船去廣州應試趕考,同船都是飽學之士,一起去趕考的。3天旅途,單調乏味,加上只有鹹魚乾飯,大夥更是牢騷滿腹。於是有人打趣,說各位不如就著鹹魚乾飯做對子,也練練手。
梁啓超最小,其他都成年人。就在眾人躊躇之際,他率先出口一對:
「太公垂釣後,膠鬲舉鹽初。」
說的是姜太公釣起來的魚,膠鬲用鹽給醃了起來。姜太公和膠鬲又是同代人,還是一個釣魚,一個賣鹹魚,情節貼切自然。所以這個看似簡單的一副對子,出口就驚倒一船讀書人。後人就此事評說起這個10歲的娃娃:
「廣東鹹魚從此翻身,入風流儒雅之類了。」
這個典故至少告訴我們三個信息:
鹹魚的歷史很古老,姜子牙時候就有;鹹魚是東南沿海人們日常的食物;梁啓超之類的儒雅之士對鹹魚看好不看貶。
再進入本題。
鹹魚怎麼燒著好吃。很多種燒法,不同的魚有不同的燒法。我常做的三個菜,都是幹鹹魚,不是我們信陽桶鮮魚之類的溼鹹魚:
第一道,清蒸。
這個做起來最簡單,先要清水把鹹魚泡了,要泡透。因為做鹹魚都放的鹽多,泡不透就做成菜會太鹹了。做蒸鹹魚,泡到魚肉柔軟就行。然後剁塊,碼放蒸盤,不放任何調味料,蒸鍋裡10分鐘就好。最後用蔥姜紅辣椒甜酒釀燒汁澆上。這道菜下飯下酒,還能放幾天不壞,做一盤吃幾天。
第二道,爆炒辣椒。
用小雜魚。夏天這類小魚很容易捕獲,多了吃不完就醃了曬乾,留著以後做菜。
小雜魚乾也要先泡,泡軟就行,大點的改刀切成適當的條塊,小條的整個。鮮辣椒切了,蒜苗切了。先大火熱豬油炒香小魚,再放入辣椒炒香,最後放入蒜苗定了菜香。全過程不加水,不加調料,甚至不要生抽、鹽、甜酒釀。全程幹炒,環環炒到出香,沒了水氣,非常下酒下飯。
第三道,紅燒鹹魚。
可以加配菜燒,筍乾、鮮蘑菇和萵筍之類,總之配菜要突出鮮。當然也可以不加配菜。先把鹹魚泡軟,斬塊。蔥姜爆鍋,下魚塊稍加翻炒,然後加水淹住,放生抽和甜酒釀,大火燒開,中火煮10分鐘,再放入配菜轉大火收汁。汁完配菜正好斷生,起鍋裝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