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再次唱響:三代人,跨越94年的時空對話

2021-01-15 檸檬觀情感

文|小鹿學長

溫馨提示:全文共計約2700字,閱讀需用5分鐘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啊母親我要回來 母親 母親

澳門·大三巴牌坊

20年前,一曲《七子之歌》溼潤了海峽兩岸無數同胞的眼睛。這首由著名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作詞,當代作曲家李海鷹作曲,澳門培正中學二年級學生容韻琳演唱的歌曲,很快傳遍大街小巷,成為中國人民心中永恆的經典。20年後澳門回歸20周年的慶祝晚會上,被譽為新一代傳唱人的龍紫嵐將接過容韻琳手中的火炬,再一次為祖國母親唱響《七子之歌》。

一首歌曲,將三代人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譜寫了一段跨越94年關於家國情懷的佳話。

01 山河破碎,愛國詩人奏響時代的強音

出生於書香門第聞一多,自幼醉心於美術和古典詩詞,在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今清華大學)求學期間,聞一多目睹了家國破滅、民不聊生的悲慘景象。「五四運動」爆發後,聞一多滿腹悲憤,毅然投身於為國奔走的民族鬥爭中,成為「五四」新文藝園中的拓荒者之一。

1925年3月,身在美國留學的聞一多感念祖國命運,懷揣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對祖國人民深沉的愛意,以《詩經·凱風》為藍本,創作了《七子之歌》等多篇愛國力作。

讀《出師表》不感動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不孝;古人言之屢矣。餘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陳情》時,固未有如是之感動也。今錄出之聊使讀者一瀝同情之淚,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清華周刊》吳嚷

在先生心中,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大連如同祖國母親的七個孩子,在外國列強的巧取豪奪下,被迫與祖國母親分離。先生念之,悽苦之情油然而生。但強盜只能擄走他們的肉體,孩子的精神與靈魂將永遠與母親同在。

1925年5月,先生提早回國,不想正好遭遇五卅慘案,義憤填膺的聞一多將《七子之歌》和數首愛國詩歌,刊發在《現代評論》上,奏響了他堅守正義、向邪惡開戰的最強音。

02 回歸祖國懷抱,8歲小女孩傳遞遊子對母親深情的呼喊

結束了300多年的離家之痛,澳門將在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為了迎接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中央電視臺特意拍攝了一部關於澳門歷史、經濟、文化及回歸歷程的專題紀錄片——《澳門歲月》,導演李凱無意中讀到聞一多先生這首《七子之歌》,當即決定將其作為《澳門歲月》的主題曲歌詞。

之後,李凱又幾經波折找到了出生於廣東南朗的作曲家李海鷹譜曲。南朗與澳門僅一水之隔,從小耳濡目染澳門風土的李海鷹對澳門有著特殊的情懷,他的曲譜與《七子之歌》有著天然的粘合度。

詞曲都已敲定,演唱者成為關鍵。當時年僅8歲的容韻琳,從幾千名小學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七子之歌》的傳唱者。小韻琳普通話並不特別標準,但正是因為她獨特的澳式發音和飽含魅力的童音,將臺灣同胞對祖國母親的深情厚誼,表達的淋漓盡致,觸動了每一位華夏子孫的內心。

小韻琳當時對《七子之歌》的歌詞並不十分理解,只是聽爸爸媽媽講過很多祖國的歷史,但澳門回歸,大家高興,小韻琳也跟著高興。後來,北京、上海、杭州、大連……很多城市都留下了容韻琳的歌聲,在不同城市旅居後的容韻琳,對祖國也有了別樣的情愫。

高中時期的容韻琳,早已出落的亭亭玉立、落落大方,她理想可以到內地念師範大學,然後回澳門母校教書。她說當老師是她從小的夢想,因為老師可以交給學生很多東西,非常偉大。不過容韻琳最後上了澳門大學的工商管理系,畢業後成了當地特區政府的一名公務員,繼續參與到助推澳門發展,維繫海峽兩岸和諧穩定的事業中。

「從小到大,每次唱起《七子之歌·澳門》時,總覺得好感動,也好自豪,因為我是在為祖國歌唱,在為澳門歌唱。」

20年的歌唱,20年的感受,家國情懷早已融入容韻琳的血肉,成為她身體裡不可磨滅的印記。

03 20年的榮耀接力,爭做新時代《七子之歌》傳唱人

「20年前,1999年在大三巴牌坊前,有三百位哥哥姐姐,一起合唱了一首動人的歌曲,我在想,今天他們都在哪裡,他們都在做些什麼呢,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如果你是當年合唱團的成員,如果你剛好又聽到了我的聲音,或者在網絡上看到這個消息,那就一起加入我們吧,一起重聚在大三巴,再一起為祖國唱響《七子之歌》。」

發出這段邀請的,是《七子之歌》新一代傳唱人龍紫嵐,她也是容韻琳的同校小學妹。「20年前,是我們培正中學的容韻琳姐姐領唱,20年後,我能領唱,覺得自己特別幸運,也特別感動。」

紫嵐的媽媽從小學習民間舞和京劇,後來進入北京舞蹈學院學習;姑姑從小學習古琴和古箏,後進入中國音樂學院學習。在母親與姑姑的薰陶下,加之從小生活在中西文化交匯處的澳門,紫嵐的心裡早已經深深的埋下中華傳統文化的種子。

小紫嵐琴棋書畫造詣頗深,小學六年級普通話已經非常標準,正是緣於出色的文藝才能,才讓紫嵐被選中,成為《七子之歌》新一代的傳唱人。

雖然無法切身體會澳門被列強擄走時的悲傷,但紫嵐目睹了澳門回歸後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到了回歸母親懷抱後,澳門散發出的勃勃生機。

12月20日的澳門回歸20周年晚會上,龍紫嵐將同20年前的容韻琳姐姐一樣,在億萬萬華夏兒女面前,再次唱響《七子之歌》。「我很開心能在澳門回歸20周年這麼重要的日子裡,來唱這首歌。每次唱到『我要回來,母親』時,我的心情都很激動,因為就像要回到母親的懷抱。」

20年的榮耀接力,小小年紀的龍紫嵐已經做好準備從容韻琳手中接過傳唱《七子之歌》的光榮使命,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新時代的春風裡,龍紫嵐和她的《七子之歌》一定會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那個家國破碎、戰火紛飛的年代裡,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堅定的民主戰士聞一多先生,用他滿腔的愛國熱情和至死不渝的堅定信念,為我們譜寫了《七子之歌》等一系列愛國主義作品,用他的鮮血詮釋了無懼無畏的家國情懷。

74年後,聞一多先生呼喚了一生的澳門終於重歸母親懷抱。在這個歷史性時刻,容韻琳用自己稚嫩的聲音,將先生濃濃的愛國情意傳遍大江南北,溫潤了每一寸曾經血紅的土地。

94年後,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已甩掉「東亞病夫」的帽子,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聞一多先生的夢想,真切的照進每一個炎黃子孫的生活裡。當龍紫嵐帶著她的《七子之歌》再次出現在大三巴牌坊前,優美的旋律響起,我們仿佛看到聞一多先生和無數仁人志士燦爛的笑靨。

內地小朋友:老師說,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那麼澳門的小朋友,請問澳門是扇什麼門?澳門小朋友:內地小朋友,澳門就是我們啊!我們在一起!

三代人,跨越94年的時空對話,延綿傳承一個世紀的家國情懷,讓我們看到挺立的中國脊梁。「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先生所望,只在朝夕!

相關焦點

  • 澳門回歸20周年,《七子之歌》再度唱響
    澳門回歸20周年,《七子之歌》再度唱響 今天是澳門回歸20周年,曾在回歸之際感動萬千人的《七子之歌》再度唱響。
  • 20年後,他們重聚!大三巴牌坊前再唱《七子之歌》,瞬間熱淚
    作曲家流著淚寫完《七子之歌》1998年底,中央電視臺播放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片中第一次唱響了這首主題歌。總導演李凱在一次翻閱聞一多詩集的時候,發現了《七子之歌》,並決定將其作為《澳門歲月》的主題曲。他說:「這首詩,最合適。
  • 《美麗中國》澳門篇《七子之歌》上線 宋祖兒以歌聲祝福祖國
    《美麗中國》音樂專輯第五首單曲澳門篇《七子之歌》由宋祖兒全新演繹,於4月11日零點在網易雲音樂、中國青年報社全媒體平臺(微博、微信及客戶端)同步上線!「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 榮耀V30助力北京澳門大學生隔空合唱 新版七子之歌瞬間衝上熱搜
    12月18日消息,今天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布的一條北京澳門兩地大學生通過5G技術隔空合唱《七子之歌》的視頻,引起了網友極其熱烈的討論,並快速登上微博熱搜第七名。兩組同學分別來自北京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在相隔2000多公裡的距離和時空中合唱演繹同一首歌。
  • 澳門回歸20年,那首經典的《七子之歌》至今讓人熱淚盈眶
    聞一多《七子之歌》最初發表在《現代評論》第2卷第03期 , 於1925年7月出版。全詩由《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大連》七節組成。那時,中國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講》,當天慘遭特務暗殺。
  •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七子之歌合唱團20年後重聚
    作曲家流著淚寫完《七子之歌》1998年底,中央電視臺播放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片中第一次唱響了這首主題歌。總導演李凱在一次翻閱聞一多詩集的時候,發現了《七子之歌》,並決定將其作為《澳門歲月》的主題曲。他說:「這首詩,最合適。
  • 李玉剛獻禮澳門回歸20周年,重新改編創作「七子之歌」
    新京報訊 在澳門回歸20周年之際,李玉剛受新華社之邀推出原創音樂《七子新歌》,《七子新歌》是在經典之作《七子之歌》的基礎上進行全新音樂創作的歌曲,將愛國熱血與團聚情懷融入其中,以此紀念澳門回歸20周年這一歷史時刻。
  • 《七子之歌 · 澳門》,一首有故事的歌
    在當天的大型文藝晚會上,由年僅9歲的容韻琳領唱的《七子之歌·澳門》響徹全場。歌 曲這首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七子之歌·澳門》常被人認為是迎接澳門回歸的主題曲。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時,這首歌被用作主題曲。其後,風靡全國,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在1999年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紀錄片中出鏡領唱的容韻琳再次向海內外觀眾獻唱《七子之歌·澳門》。2019年6月,這首歌入選中宣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歌曲100首」。
  • 澳門回歸20周年|《七子之歌》裡,孩子要回到祖國母親身邊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2019年是澳門回歸二十周年。《七子之歌》也再次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被唱響,11歲的小女孩龍紫嵐繼1999年澳門姑娘容韻琳第一次在大三巴牌坊前唱起《七子之歌》後,成為新的傳唱人。聞一多先生慷慨痛切的詞、李海鷹含淚譜的曲,傳唱二十年來感動無數人。
  • 「七子之歌合唱團」20年後重聚,再唱天籟之音!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當天,三百名小朋友在大三巴牌坊前唱起聞一多先生作詞的《七子之歌》,感動舉國上下。二十年過去了,當年的七子之歌合唱團在大三巴牌坊前再次重聚,一起來見證澳門回歸20周年這個重要的日子。
  • 《七子之歌》20年後合唱團大三巴牌坊前再相聚,滿滿的愛國心!
    #20年後七子之歌合唱團重聚#[心]】20年前,澳門回歸,大三巴牌坊前300位小朋友唱起《七子之歌》,感動無數人。時光流轉,當年唱歌的小朋友都已長大。#澳門回歸20年#之際,合唱團中的6位澳門青年,相聚當年唱歌的地方祝福澳門。戳↓會唱這首歌的,轉起祝福!
  • 聞一多創作的「七子之歌」見證了澳門回歸,也見證了中國崛起
    「澳門」……這首由聞一多先生所創的《七子之歌》,想必早已經感動了許多人。因此,聞一多在悲憤之下創作了《七子之歌》。可是,所有國人都記住了這位文質彬彬但卻意志堅決的愛國者,也記住了他的《七子之歌》。在新中國成立後,考慮到國內外的複雜形勢,決定澳門暫時維持現狀。不過,雖然沒有強行出兵驅趕葡萄牙人,但我國政府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追回澳門的努力。1978年1月,中葡兩國就雙方建立外交關係正式展開談判,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澳門問題。
  • 容韻琳與澳門回歸寶寶共唱《七子之歌》(圖)
    中新社澳門十二月十三日電 題:容韻琳與回歸寶寶共唱《七子之歌》獻祝福  中新社記者 路梅  周日的下午,澳門白鴿巢公園裡人氣十足。人們耳熟能詳的旋律在園中響起:「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澳門回歸十周年之際,《七子之歌》的原唱者容韻琳帶領著十個「回歸寶寶」一同再度唱響這首歌,向澳門特區和祖國獻上祝福。
  • 疫讀《荀子》,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疫讀《荀子》,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文/姚海濤突如其來的疫情暫時關上了身體自由通往外面世界的門,另外一扇心靈之門自然就打開了。雖曰未可「兩耳不聞窗外事」,卻可「一心只讀聖賢書」。對於我來說,那扇通往先秦的心靈之門一直虛掩著,隨時可以打開,走進去,與古聖先賢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 「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歷史圖文展在上海舉辦
    新華社上海12月2日電(記者許曉青 潘清)「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2日在上海圖書館開幕。這是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與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等再度合作推出臺灣歷史專題展覽。2016年以來,上海相繼舉辦「幌馬車之歌」「反殖民與臺灣光復」「綠水青山待我還」「尋找祖國三千裡」等專題展覽,還原歷史真相,深刻批判「臺獨」史觀,促進兩岸史料共享。「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可視作一系列展覽的最新篇章。「這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故事,是屬於一個大時代的歷史。」
  • 嵊泗傳媒丨跨越時空的對話 | 走進枸杞鄉
    「嵊山枸杞解放了」、「枸杞成了旅遊勝地」;「建大橋前都是搖船去嵊山」、「建橋後電動車10分鐘就到了」……枸杞小島近百年的變化在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中被還原。來,我們一起跨越時空感受這些年枸杞鄉的變化來源:嵊泗傳媒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 《七子之歌》是哪七子,被迫租出去的土地,艱難的回歸
    聞一多先生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首組詩,共九首,分別是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琉球群島、蒙古,稱為九子之歌。為了與周邊鄰國和睦相處,加強國際交流,被後人改為七子之歌,略去了琉球群島、蒙古。
  • 《七子之歌》伴澳門女孩容韻琳成長20年
    習近平在回信中表示,我經常想起《七子之歌》,歌中表達的遊子對回到母親懷抱的渴望十分感人。「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很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每當《七子之歌》響起,大家就會想到在20年前澳門回歸祖國的歡慶時刻,用稚嫩卻充滿感情的聲音演唱這首歌曲的澳門女孩容韻琳。
  • 澳門文化局局長:除了《七子之歌》 推薦三個澳門禮物
    新京報專訪澳門文化局局長穆欣欣:  除了《七子之歌》推薦三個澳門禮物受訪者供圖  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前後,《七子之歌》再次「翻紅」,被重新編排、翻拍、演繹。20年過去,這首歌似乎依然是澳門最醒目的文化符號。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認為,20年來,澳門人對這首歌的感情在變化,起初是對回歸的期盼,現在更帶有一種懂得和感恩。不過,澳門也在努力創造新的文化符號,比如今年推出的新歌《蓮成一家》。
  • 【方志四川•文藝】《七子之歌—澳門》背後故事:詩人含憤寫成...
    七子之歌——澳門歌曲簡介《七子之歌—澳門》,聞一多作詞,李海鷹作曲。字裡行間中,無不展現了澳門400年的滄桑,以及中華民族對命運的抗爭。因此他於1925年3月的歸國前夕,選擇了7個為外虜侵佔的中國港口,寫下了組詩《七子之歌》,一方面是替這離開祖國懷抱的7個地方抒情,另一方面,更是抒發自己的羈旅之情。其中《七子之歌—澳門》是該組詩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