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鹿學長
溫馨提示:全文共計約2700字,閱讀需用5分鐘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啊母親我要回來 母親 母親
澳門·大三巴牌坊
20年前,一曲《七子之歌》溼潤了海峽兩岸無數同胞的眼睛。這首由著名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作詞,當代作曲家李海鷹作曲,澳門培正中學二年級學生容韻琳演唱的歌曲,很快傳遍大街小巷,成為中國人民心中永恆的經典。20年後澳門回歸20周年的慶祝晚會上,被譽為新一代傳唱人的龍紫嵐將接過容韻琳手中的火炬,再一次為祖國母親唱響《七子之歌》。
一首歌曲,將三代人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譜寫了一段跨越94年關於家國情懷的佳話。
01 山河破碎,愛國詩人奏響時代的強音
出生於書香門第聞一多,自幼醉心於美術和古典詩詞,在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今清華大學)求學期間,聞一多目睹了家國破滅、民不聊生的悲慘景象。「五四運動」爆發後,聞一多滿腹悲憤,毅然投身於為國奔走的民族鬥爭中,成為「五四」新文藝園中的拓荒者之一。
1925年3月,身在美國留學的聞一多感念祖國命運,懷揣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對祖國人民深沉的愛意,以《詩經·凱風》為藍本,創作了《七子之歌》等多篇愛國力作。
讀《出師表》不感動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不孝;古人言之屢矣。餘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陳情》時,固未有如是之感動也。今錄出之聊使讀者一瀝同情之淚,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清華周刊》吳嚷
在先生心中,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大連如同祖國母親的七個孩子,在外國列強的巧取豪奪下,被迫與祖國母親分離。先生念之,悽苦之情油然而生。但強盜只能擄走他們的肉體,孩子的精神與靈魂將永遠與母親同在。
1925年5月,先生提早回國,不想正好遭遇五卅慘案,義憤填膺的聞一多將《七子之歌》和數首愛國詩歌,刊發在《現代評論》上,奏響了他堅守正義、向邪惡開戰的最強音。
02 回歸祖國懷抱,8歲小女孩傳遞遊子對母親深情的呼喊
結束了300多年的離家之痛,澳門將在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為了迎接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中央電視臺特意拍攝了一部關於澳門歷史、經濟、文化及回歸歷程的專題紀錄片——《澳門歲月》,導演李凱無意中讀到聞一多先生這首《七子之歌》,當即決定將其作為《澳門歲月》的主題曲歌詞。
之後,李凱又幾經波折找到了出生於廣東南朗的作曲家李海鷹譜曲。南朗與澳門僅一水之隔,從小耳濡目染澳門風土的李海鷹對澳門有著特殊的情懷,他的曲譜與《七子之歌》有著天然的粘合度。
詞曲都已敲定,演唱者成為關鍵。當時年僅8歲的容韻琳,從幾千名小學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七子之歌》的傳唱者。小韻琳普通話並不特別標準,但正是因為她獨特的澳式發音和飽含魅力的童音,將臺灣同胞對祖國母親的深情厚誼,表達的淋漓盡致,觸動了每一位華夏子孫的內心。
小韻琳當時對《七子之歌》的歌詞並不十分理解,只是聽爸爸媽媽講過很多祖國的歷史,但澳門回歸,大家高興,小韻琳也跟著高興。後來,北京、上海、杭州、大連……很多城市都留下了容韻琳的歌聲,在不同城市旅居後的容韻琳,對祖國也有了別樣的情愫。
高中時期的容韻琳,早已出落的亭亭玉立、落落大方,她理想可以到內地念師範大學,然後回澳門母校教書。她說當老師是她從小的夢想,因為老師可以交給學生很多東西,非常偉大。不過容韻琳最後上了澳門大學的工商管理系,畢業後成了當地特區政府的一名公務員,繼續參與到助推澳門發展,維繫海峽兩岸和諧穩定的事業中。
「從小到大,每次唱起《七子之歌·澳門》時,總覺得好感動,也好自豪,因為我是在為祖國歌唱,在為澳門歌唱。」
20年的歌唱,20年的感受,家國情懷早已融入容韻琳的血肉,成為她身體裡不可磨滅的印記。
03 20年的榮耀接力,爭做新時代《七子之歌》傳唱人
「20年前,1999年在大三巴牌坊前,有三百位哥哥姐姐,一起合唱了一首動人的歌曲,我在想,今天他們都在哪裡,他們都在做些什麼呢,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如果你是當年合唱團的成員,如果你剛好又聽到了我的聲音,或者在網絡上看到這個消息,那就一起加入我們吧,一起重聚在大三巴,再一起為祖國唱響《七子之歌》。」
發出這段邀請的,是《七子之歌》新一代傳唱人龍紫嵐,她也是容韻琳的同校小學妹。「20年前,是我們培正中學的容韻琳姐姐領唱,20年後,我能領唱,覺得自己特別幸運,也特別感動。」
紫嵐的媽媽從小學習民間舞和京劇,後來進入北京舞蹈學院學習;姑姑從小學習古琴和古箏,後進入中國音樂學院學習。在母親與姑姑的薰陶下,加之從小生活在中西文化交匯處的澳門,紫嵐的心裡早已經深深的埋下中華傳統文化的種子。
小紫嵐琴棋書畫造詣頗深,小學六年級普通話已經非常標準,正是緣於出色的文藝才能,才讓紫嵐被選中,成為《七子之歌》新一代的傳唱人。
雖然無法切身體會澳門被列強擄走時的悲傷,但紫嵐目睹了澳門回歸後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到了回歸母親懷抱後,澳門散發出的勃勃生機。
12月20日的澳門回歸20周年晚會上,龍紫嵐將同20年前的容韻琳姐姐一樣,在億萬萬華夏兒女面前,再次唱響《七子之歌》。「我很開心能在澳門回歸20周年這麼重要的日子裡,來唱這首歌。每次唱到『我要回來,母親』時,我的心情都很激動,因為就像要回到母親的懷抱。」
20年的榮耀接力,小小年紀的龍紫嵐已經做好準備從容韻琳手中接過傳唱《七子之歌》的光榮使命,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新時代的春風裡,龍紫嵐和她的《七子之歌》一定會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那個家國破碎、戰火紛飛的年代裡,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堅定的民主戰士聞一多先生,用他滿腔的愛國熱情和至死不渝的堅定信念,為我們譜寫了《七子之歌》等一系列愛國主義作品,用他的鮮血詮釋了無懼無畏的家國情懷。
74年後,聞一多先生呼喚了一生的澳門終於重歸母親懷抱。在這個歷史性時刻,容韻琳用自己稚嫩的聲音,將先生濃濃的愛國情意傳遍大江南北,溫潤了每一寸曾經血紅的土地。
94年後,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已甩掉「東亞病夫」的帽子,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聞一多先生的夢想,真切的照進每一個炎黃子孫的生活裡。當龍紫嵐帶著她的《七子之歌》再次出現在大三巴牌坊前,優美的旋律響起,我們仿佛看到聞一多先生和無數仁人志士燦爛的笑靨。
內地小朋友:老師說,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那麼澳門的小朋友,請問澳門是扇什麼門?澳門小朋友:內地小朋友,澳門就是我們啊!我們在一起!
三代人,跨越94年的時空對話,延綿傳承一個世紀的家國情懷,讓我們看到挺立的中國脊梁。「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先生所望,只在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