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當天,三百名小朋友在大三巴牌坊前唱起聞一多先生作詞的《七子之歌》,感動舉國上下。
二十年過去了,當年的七子之歌合唱團在大三巴牌坊前再次重聚,一起來見證澳門回歸20周年這個重要的日子。當「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再次從他們口中唱出時,無數人瞬間淚目。
視頻的開頭,介紹了幾位身處於各行各業的年輕人,他們都是當時參加1999年慶祝澳門回歸「七子之歌合唱團」的其中一員,二十年過去了,他們早已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今天正值澳門回國的二十周年生日,他們帶著一顆熱忱的心,從各地趕來,為其慶生。
李海龍來了,鄧柏嘉來了,徐永來了,郭家駿來了,梁志權來了.....我們..來了!帶著對祖國的熱愛,來了!
視頻中,除了「七子之歌合唱團」20年後的重聚,還向我們展示了這二十年以來澳門的傲人成績。
在回歸之後的二十年裡,澳門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之前的小城,成長為人均GDP8.3萬美元的發達城市,給祖國交上了一份舉世矚目的答卷,讓國人為之驕傲和自豪。
《七子之歌》由聞一多先生,李海鷹先生作曲,容韻琳演唱。從1922年冬到1925年春,聞一多留學美國。留學期間,他切身體驗到了弱國子民在強國所遭遇到的無處不在的歧視與欺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對祖國深厚的愛,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身在紐約的他寫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力作,《七子之歌》是聞一多眾多詩篇中的重要篇章,在詩中聞一多把中國的七個失地比作遠離媽媽的七個孩子。全文共七首,《七子之歌·澳門》是七首中的第一首,創作於1925年3月。
在1997年時李海鷹先生收到中央電視臺發來的 《七子之歌》手稿,他照著這張字跡潦草的紙開始創作,一遍遍地吟誦聞一多先生的詩句,流著淚在一夜之間完成了曲子。他在一次採訪中說他的創作靈感都來自於詩人聞一多,來自於他原詩中飽含的對祖國的情感,所以這首歌的寫作過程是很自然而然、一氣呵成,只花了三、四十分鐘,而且到最後,一個音都沒改。
《七子之歌》自1999年為慶祝澳門回歸在大三巴牌坊前演唱後,之後的二十年裡被廣為傳唱。
1999年春節聯歡晚會;
之後多次出現在央視舞臺上,由參加奧運會開幕式的女孩林妙可演唱;
在中文國際臺;
2019年的《開學第一課》
除了在各大衛視上看到《七子之歌》的影子之外,在各個學校的合唱比賽中也常常有《七子之歌》的身影,用它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它已經深深的嵌入中華兒女的血液裡,將被永久流傳,生生不息。
「一首歌,一座城」,《七子之歌》早已和澳門融為一體,在這二十年裡它與澳門風雨同舟,攜手度過所有的困難與美好。今天的澳門是中國的一張名片,向國人和世界展示著它的獨特魅力。在澳門回歸二十周年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祝願澳門越來越好!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國富民強!
---------------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就請關注我們吧!我們將持續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原創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