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我總結說,主持人如果都是一杯白開水的話就都一樣了,也可能有的人是一杯咖啡,他很濃烈,也可能是二鍋頭那樣的烈酒,他說話那就是很辣的、很有勁的;也可能他是一杯果汁,甜甜的,或者是酸酸的,如果沒有個人的魅力,這個主持人就沒有活力。所以後來我就那樣想,作為一個主持人,他必須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要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要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這是沈力從播音員到主持人,就《為您服務》節目主持工作所做的思考。
沈力。攝影 逄小威 2008年1月7日攝於北京
「用目光道別,靜靜的」中國第一位電視播音員、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沈力,因病於7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2020年,時值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行業誕生四十周年之際,年初趙忠祥因病去世,如今比他資歷還要深厚的沈力也走了,無疑令廣大喜歡他們的觀眾扼腕嘆息……
沈力生前擔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7月29日午間,委員會秘書長馬凌雲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連線說:「我們也是昨日晚間得到的消息,在幾個全國主持人所在的大群裡發布了消息。沈力老師的後輩,大家紛紛留言懷念。」之後,馬凌雲通過微信轉發來央視主持人敬一丹,29日午間在個人公號發布的追思文章《我和沈力老師的初識與告別》。
敬一丹寫道,「和沈力老師最後一次見面,是在2019年6月15號。沈力老師已經病了很久了,先是癌症,後來又骨折,她不得不長時間臥床。最近兩三年去看望沈力老師都是和白巖松、鞠萍一起去的。先前她身體雖弱,還能和我們交談,後來她更多是聽我們說話,她的眼神裡,有會意,有問詢……告別的時候,我們儘可能平靜地說:『沈老師,過一段時間再來看望您!』沈老師用目光道別,靜靜的。」
「中國螢屏第一人」沈力,原名沈立環,祖籍江蘇蘇州,1933年出生在泉城濟南。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工作團,在文工團任演員,後調至解放軍總政歌舞團。1957年,轉業後考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組。
南京藝術學院口述歷史中心特聘研究員、電影研究者餘泳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轉來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中人依次為:中國第一代電視人、央視第一代播音員,電影《祖國的花朵》主演之一呂大渝;「開國大典」現場播音者、原央廣播音組長、北廣教授齊越;中國第一代電視人、央視第一位播音員沈力;中國第一代電視人、央視第一代播音員趙忠祥。
左起:呂大渝、齊越、沈力、趙忠祥
從陝北新華廣播電臺一路走來的齊越,曾長期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擔任播音員,幾乎在新中國每一個重大的歷史時刻,全國乃至於全世界都能聽到齊越飽含愛國激情的聲波。他是沈力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老師,也正是他,將沈立環這個名字改為「沈力」。
1958年5月1日19時整,北京上空出現了中國電視節目信號。北京僅有的50臺電視接收機的屏幕上,出現了一幅以廣播大樓模型為背景圖案、上書「北京電視臺」字樣的電視畫面。新華社為此發出電訊:「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已於5月1日開始實驗廣播。」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電視事業。作為北京電視臺組建時便已入職的元老,沈力成為第一位電視播音員,亦被稱作「中國螢屏第一人」。
年輕時的沈力。圖片來自電影研究者餘泳的微信公眾號
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初創的近兩年時間裡,只有沈力一名播音員,要播報新聞、社教、文藝、體育節目,甚至天安門節日慶祝實況、大型文藝晚會轉播,樣樣都要幹。沈力後來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回憶說,電視臺剛成立時,條件特別艱苦,沒有寬敞明亮的直播間,更沒有今天的先進設備,當時的演播室是一間僅有6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辦公室的三面掛了一圈幕布,另一側用玻璃隔出狹長的一個空間,裡面是只能容納3個人的導播間和音響控制室,唯一的一臺監視器在這裡。
沈力早年的工作照。
據說為電視新聞片作解說時,沈力必須站在導播間的外面,透過大玻璃,對著一支吊著的話筒解說,「由於導播間很小,沒有桌子,也沒有椅子,稿子無處可放,只能播一張扔一張,新聞播完了,稿子也撒滿一地。」
「主持人要有個性」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事業發軔於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是年新聞評論類節目首開主持先河,由龐嘯出鏡的《觀察與思考》,第一次在屏幕左下方打上了「主持人」字樣。在此之前,出鏡播音員的名字不會出現在屏幕上,也不能在節目中說「我」。
1982年,中央電視臺決定將《為您服務》設為固定欄目,並設立固定主持人,由沈力出任。1983年1月1日,《為您服務》以嶄新面貌同觀眾見面。其時,社會服務類節目開始大放異彩,這其中沈力和《為您服務》首為表率,趙忠祥與《北京中學生智力競賽》掀起一輪「競賽熱」,陳鐸、虹雲與《話說長江》《話說運河》激發愛國情懷……
「主持人,這一新穎的名詞,叩開了中國電視大門。一批引領者,在蹣跚的探索中開啟了從播音到主持時代的起跑,開啟中國電視劃時代的篇章。」2010年第十六屆上海電視節開幕式暨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30年年度風雲盛典上,曾這樣形容「主持人」在中國的誕生。
其實早在1974年,沈力便改行到社教部文化生活組當編輯,曾採訪侯寶林、李谷一,編輯節目《相聲大師到哪兒去了》、《心靈的歌聲》,在全國優秀電視專題節目評選中多次獲獎。
《為您服務》
前期的轉型積澱,讓沈力在50歲主持《為您服務》時有了新的思考和轉變。由中國人民大學口述歷史工作坊出品,《<為您服務>與中國第一個節目主持人——沈力口述歷史》一文中,沈力回憶說:「欄目主持人的新課題依然不好去做,因為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去借鑑。」在她看來,「主持人和播音員的具體工作是不一樣的。主持人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習慣、自己的性格逐漸就理出來了——主持人要有個性。而播音員必須要忠實於稿件,必須要有很好的聲音的表現力。」
在那篇口述中,沈力將《為您服務》的突破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過去都是我播你看,播什麼看什麼,《為您服務》是你要我播,這個供求關係就變了;第二個改變是心態和姿態。過去我們電視臺播新聞,發布國家的號令,這種心態是居高臨下的,代表著國家的形象。但《為您服務》不一樣它是和老百姓家家都有聯繫的,我們必須放下心態,必須平等地和老百姓心對心地交流;第三個是語言,過去我們研習的就是書面語言面對面的說話(方式)是不允許的,可是在《為您服務》裡你是要跟老百姓交流的,不可能都是書面語,要改變這種習慣就得從我做起;第四個改變就是互動。主要是通過信件,觀眾在信裡無話不談,什麼都願意說,非常的熱情,我就反饋老百姓的話。」
在說到第三點時,沈力特意舉了個例子:比如說編輯寫的稿子,「前不久發生了什麼事情」,可我跟你說話的時候不可能用「前不久」,我就想換種說法,「不久前」?後來覺得也不對,就換成「前些時候啊」,這樣就生活化、口語化的交流。
正是沈力等老一輩電視人將《為您服務》欄目的宗旨設定為「全心全意,為您服務」。這種耳目一新的改變讓欄目很快得到觀眾認可和喜愛。數字說話:僅1983年1月到5月,就收到來自全國觀眾的1.3萬封信;而6月僅一個月內,中央電視臺共收到觀眾信件7248封,其中有3300多封都是寄給沈力的!
「她是第一個把調門給降下來的人」1993年10月,已經離休的沈力再次被請回中央電視臺,成為《夕陽紅》欄目主持人。一開始,沈力也有疑惑,「60歲滿臉褶子,觀眾還能認可我嗎?《為您服務》同觀眾建立的感情割捨不了,我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然而在短短半年之內,《夕陽紅》就和名牌節目《東方時空》一起,成為央視白天收視率最高的欄目。彼時,距現今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尚有時日,《夕陽紅》裡沈力依舊延續樸實、親切的主持風格,可以說,中國第一批電視觀眾就是在這位「知心大姐」的陪伴下走過來的。
2015年,沈力最後一次出現在《夕陽紅》節目。
1999年,中央電視臺舉辦了「沈力主持藝術研討會」。會上談及沈力工作的嚴謹態度,提到她對任何一篇稿件,都要斟酌修改,「即使是一些觀眾聽來過耳就忘的串詞。」沈力對此有個形象的比方,「這就像木匠雕桌子,對貼著牆的那一面也同樣要精雕細琢。」主持人敬一丹在發言中回憶道:「一次,編導給沈力寫了這樣一句串聯詞:『有一天,一位觀眾認出了我,向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沈力在備稿時,反覆斟酌,把句子改成了『一天,我遇到了一位觀眾……』「認出了」與「遇到了」不過是同一事件的兩種表述,而細心的沈力卻察覺到前者多少帶點居高臨下的口氣。
「平民視角」讓沈力收穫了大量忠實的觀眾,後續效應也隨即不斷放大。上世紀90年代,沈力去廣播學院講課,一個同學站起來就說,「我爸爸說讓我代表他謝謝您……」而類似這樣的問候,亦不斷出現在80後、甚至90後那些兒時完全不知道「這位氣質優雅的老太太是誰」的人群當中,成為短視頻傳播時代,大家心頭一暖的瞬間感動。
曾在中央電視臺擔任主持人,後又在東方衛視擔任新聞評論員的駱新,7月29日午間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回憶前輩沈力的貢獻時,「她是第一個把調門給降下來的人。」駱新脫口而出,「雖然沈力老師曾經是中央電視臺的新聞主持人,但在做《為您服務》時,整個調門降了下來,這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轉變。我想這同『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也有一定原因,『文革』中沈老師也受到衝擊,而那個時代扯著嗓門的論調,顯然促成了她一定的反思。」
駱新回憶說,起初欄目被定名為《為您服務》時,沈力還曾覺得有些俗,「但她後來逐步認識到這四個字的分量,這個『您』字可不是北京話裡的客套,而是第一次給予觀眾以這樣的禮遇。而把調門降下來,才能夠承載人和人間平等的溝通和交流。」
而說到「平民視角」,以及上世紀90年代央視《東方時空》所強調的「平視理念」,就兩者間的承襲與發展,駱新給出了自己觀點:「過往都是宏大敘事、籠統敘事,《東方時空》、《東方之子》則把生活的顆粒度放大,把人單獨抽出來展現,甚至變成一檔欄目的名稱。而80年代沈力老師能把調門降下來,《為您服務》那時甚至還承擔了一些輿論監督的職責,對後人的工作肯定是在鋪路。電視說到底其實是to B的傳播基因,但《為您服務》在那個時候其實是to C的概念,以強烈的服務意識,短時間內就建立了觀眾黏性。這一點,對當下電視行業的困局依然有啟發意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