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年輕人去吃火鍋,
為了豐富口味或照顧不吃辣人士,
都習慣性點鴛鴦鍋,但在巴蜀之地,
很多有經驗的老人是不會吃鴛鴦鍋的。
因為鴛鴦鍋也稱「陰陽鍋」,
有人思念去世的親人,
就會在半夜時分找一個陰氣匯聚之地,
支起一口鴛鴦鍋,
如果去世的那個人同樣思念他,
便會現身一起來吃。
死人吃白湯,活人吃紅湯,
吃完這頓火鍋之前,
陰陽相隔的兩個人就能短暫相見。
但如果活人吃了白湯,
便是與死人結了鴛鴦,
從此陰陽不分…
這是一部網絡小說的故事梗概,也是最近網上特別火的一個段子,網友笑稱:「重慶人為了不讓外地人吃鴛鴦鍋,真的是很努力了!」
01
畢竟,
你要是跟一個重慶人出去吃火鍋,
他說一句「行吧,
微辣就微辣吧」,
一定是非常非常寵你了!
中華美食千千萬,
唯有火鍋是真愛!
炎炎夏日暑氣未消,
正是吃火鍋的好時節(其實一年也就三百六十多天是吃火鍋的好時節吧)。
中華地大物博,
文化博大精深,
關於火鍋也有很多種不同的種類。
川渝火鍋以辣著名,
酷愛毛肚,
一口下去辣得人火氣上湧只想引吭高歌。
老北京的涮羊肉火鍋,
銅鍋碳火,羊肉鮮嫩爽滑,
美滋滋。
福建浙江的八生火鍋,
八種生料花樣迭出,
講究的就是一個「鮮」字,營養價值極高,滋補好能手。
潮汕牛肉火鍋,白湯肥牛,不吃藕不知道牛肉還有這麼多講究!
還有上海什錦火鍋、湖北野味火鍋、山東羊湯火鍋…
不行了,哈喇子留下來了。
02
說起火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long long ago,
在南京朝墩頭遺址出土了一件罕見的四足雙層方陶鼎,
經考證是與龍山文化特徵相似,
下面一層點火,
上面一層煮食物,
跟咱們今天的火鍋無異。
也就是說,
新石器時代,
咱們就已經有火鍋了。
商代的出土文物中,
有盤鼎,
也是用來煮火鍋的。
獸面紋青銅溫鼎,
就是一個奢華版的火鍋。
這是西周的井姬獨柱帶盤鼎。
戰國晚期已經出現了鴛鴦鍋。
西漢江都王劉非墓中出土了分格鼎,
跟咱們現在的火鍋已經很像了,
而且在這個鼎旁邊,
還發現了兩個盛小料用的碗。
遼代的壁畫中還發現了少數民族同胞涮火鍋。
(這張圖是拓印臨摹,原畫已經模糊不清了)
南北朝時期,
有明確記載人們使用火鍋煮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而且不同地方的人口口味也大不相同。
古代對火鍋的叫法有很多種,
有對器具進行稱呼的「五熟釜」,
大概就是上面那個五宮格火鍋,
《三國志》裡記載曹丕最愛吃這個;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這裡的小火爐就是指火鍋,因其烹飪方式而稱「溫爐」;
還有稱「古董羹」的,
因為食材放進鍋中沸水會有「咕咚」一聲響;
清朝稱火鍋為「熱鍋」,
上了宮廷御膳食譜,
乾隆在嘉慶元年大辦千叟宴,
請70歲以上老人吃飯,
就用了一千五百多個火鍋,
參與宴會的人吃完還作詩,
寫了3497首,為古今宴會之最,不好意思,沒有上課本的。
(乾隆御用火鍋)
03
在關於火鍋的詩詞上,
對它描寫最為傳神的當數宋代。
宋代詞人林洪在《山家清供》講述了自己在武夷山拜訪隱士的一件軼事。
當時山上漫天大雪,一隻野兔飛奔於山巖之中,被雪滑倒滾了下來,被林洪抓了,林洪問隱士止師會不會烤兔肉。
止師說:「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侯湯響一杯後 ,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湯、擺熟、啖之,及隨宜各以汁供。」
林洪照做了兔肉火鍋,撥動肉片,色澤鮮亮猶如雲霞,於是起名「撥霞供」,並作詩:
浪湧晴江雪,風翻照晚霞。
這鍋「撥霞供」,至今還是河南傳統名菜。
元世祖忽必烈當年行軍中,
飢腸轆轆要吃羊肉,
正當夥夫宰殺羊羔時,
部隊卻有軍情來,
必須馬上開拔,
但羊肉難熟,
耗時太久。
夥夫急中生智,
將羊肉切成薄片涮入鍋中,
攪上幾下便熟了,
忽必烈吃飽後旗開得勝。
從此涮羊肉火鍋便成了忽必烈最愛,
也就流行開來。
元明清三代皆都於北京,
老北京涮羊肉自然成了三朝的流行菜,
康熙乾隆辦了四次千叟宴,
次次都有涮羊肉。
04
火鍋還是社交利器,
所謂"圍爐聚炊歡呼處,
百味消融小釜中",
天南地北、古今中外,
火鍋以其豐富多變的口味和不斷創新的做法受到了無數食客喜愛,
無論是白湯紅湯、鴛鴦母子,
都各有其風味,
試問誰能不愛火鍋呢?
雖然吃下去的每一口都將變成肥肉牢牢地抱著肚子,但火鍋,
這輩子是不可能戒掉的。
有什麼事情是一頓鴛鴦火鍋解決不了的呢?
如果有,那就兩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