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於運動,說起運動,可能大家會想到跑步,去健身房之類的,但是現在的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都比較大,很多人都是嘴上說著運動,但身體卻跟不上節奏。但是自從朋友圈等一些手機軟體有了步數排行榜之後,很多人就以每天的走的步數為榮了,特別在意自己是否在前三名,因此每天走路的運動量很快增加了,但是走路的步數越多,身體真的就會更健康嗎?看完下面的一個案例,你可能就不這麼想了。
有關報導說到,一對55歲的夫妻,因為雙方體重都有點偏重,體內的血糖也不是很穩定,但是高強度的運動身體承受不來,於是他們選擇了走路的運動方式,既有助減肥也有助降糖,夫妻倆每天都會堅持走一萬步,但是一段時間過後,膝蓋卻扛不住了,受損嚴重,倆人竟然還住進了醫院。
所以有此我們可以得知,走路雖然有益健康,但是也要在合理的範圍內,尤其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各項身體技能都在衰退,更要量力而行。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為了朋友圈步數的排名而盲目的走路鍛鍊,自己明明很累,但還是會堅持完成目標,其實這發呢若是再給身體施壓,對膝蓋的損傷是很大的,每走一步,膝蓋就會伸縮一次,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膝蓋會老化得更快。
那麼,到底每天走多少步,才是在養膝蓋呢?
由於年齡、體質的不同,不同人群每天走的步數也不是完全一樣的。可能對於年輕人來說,每天一萬步很輕而易舉,但是每天走好幾萬步的話,可能膝蓋也會承受更多的壓力,容易提前老化。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因為年齡在增長,但是體內的骨質鈣質等營養物質都在逐漸的流失,膝蓋也會慢慢的退化,所以日向玩不就不太合適了,建議大家每天的步數保持在6000步左右即可,既達到了鍛鍊身體的目的,也不會回膝蓋造成太大的損傷,反而膝蓋還會更加有活力,老化的速度或能減慢。
在走路的過程中,我們的步數也不是從始至終都是恆定的,身體是會進行自我調節的,所以打擊熬夜沒必要為了達到這一個步數去可以改變自己的步伐,那樣反而會很不自然,走路的數量雖是達到了,但是卻沒有質量,也比較容易傷身,所以走路也是需要大家正確的科學的去走的。
在你過飽或者過飢的時候,不要立即的走路運動,比如剛吃完飯,此時腸胃在緊張地進行消化工作,這時候立即走路來幫助消化,反而是好心辦壞事,會加重腸胃的負擔,建議大家飯後半小時左右在運動;很餓的時候也不要立即走路鍛鍊,本身能量就缺乏了,這只會消耗更多的能量。
走路的姿勢也要注意,不可含胸駝背,不然即使膝蓋沒受損,可能腰背卻出問題了,豈不是顧此失彼了,而且這樣走路還容易發生意外,對身體健康更不利。
由此看來,人每天走路在6000步左右,是比較有利健康的,走得過多,反而是在給身體施壓,容易損傷膝蓋,大家還需正確科學的走路鍛鍊,身體才會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