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大不列顛島七十餘英裡的哈德良長城,從公元二世紀前期開始,守護了羅馬帝國的北部疆界近三百年。(Robert Harding / Alamy Stock Photo)
公元122年到訪不列顛省的哈德良皇帝,已全盤掌控了整個羅馬帝國,彼時的帝國版圖擴張,自大不列顛北部起,東貫2500英裡直達今天的伊拉克,南貫1500英裡直入撒哈拉沙漠。儘管飽受爭議,哈德良皇帝在前任皇帝和監護人圖拉真去世之後被收養,提前五年成為皇帝,一直執政到他逝世的公元138,享年62歲。死因極有可能為心臟病突發。據一個不知名的古代資料,在二十餘年時間裡,他就成為了「最多才多藝」的羅馬皇帝。他是一名經受過沙場考驗的戰士,曾跟隨圖拉真在達契亞戰鬥,一名足智多謀的政治家,謀劃了鞏固帝國領土的策略,一位忠實的贊助人和藝術愛好者,還是一個不知疲倦的旅行家,在統治期間踏上過接近一半的帝國領土。
然而,哈德良最廣為人知的也許是他羅馬最偉大建築師的身份。在這一點上,他追隨了奧古斯都大帝的腳步,作為統治者,能夠抓住建築的傳承性來表現意識形態和權力。哈德良治下的大部分時期,帝國都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羅馬和平」達到峰值。因此他沒有達到部分前輩那樣顯著的軍事成就。相反,他轉向藝術和建築,視其為合法化自身統治的方法,宣告了羅馬統治,鞏固了自己的遺產,並在帝國的版圖上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Matthew Paris十三世紀地圖,哈德良長城和後期在其北部修築的安東尼牆(大英圖書館,倫敦,英國/@大英圖書館版權所有/Bridgeman Images)
在羅馬,哈德良皇帝贊助了許多建築工程,既豐富了公民的生活,又把自己融入城市的過去。羅馬中心壯觀的圓頂寺廟,萬神殿,公認由哈德良皇帝完成,他將自己的統治與羅馬最受推崇的人之一,公元前一世紀的執政官馬庫斯·阿格裡帕(Marcus Agrippa)聯繫在一起,後者本人亦是一位偉大的建築師。哈德良選擇保留了萬神殿正面由阿格裡帕設計的早期立面,同時為眾神崇拜提供了一個新的場所。哈德良還設計了古羅馬最大的寺廟,一座龐大的建築紀念女神維納斯,「好運使者」和「羅馬永恆」,其雙重象徵意義如同巨大的寺廟本身一樣不容錯過。羅馬之面,哈德良表現了對所有希臘事物的個人偏好,並將這個偏好與羅馬現在由他掌控這一信息結合在一起。例如,他在雅典修復了奧利匹亞宙斯神廟,為宙斯立了黃金象牙雕像,又將自己的四座雕像放在主神殿前面,還在聖所入口處建了一座高大的羅馬式拱門。
在各行省,如羅馬一般,建築也具備象徵和實用的雙重功能。哈德良贊助了士麥那(今土耳其伊茲密爾)等一些老城的翻新改造,建立了埃及的安蒂努波利斯等全新城市,還委託了公共建築的建設——劇院、神廟、攻門、市政大樓、以及無數的雕像與銘文——遍布他足跡所及之處。這些遺址往往表現出一種地方與舶來風格審美的混合口味,並將被杜克大學歷史學家MaryBoatwright命名「羅馬視覺詞彙表」引入帝國的大部分地區,以宣傳與政策永遠無法達成的方式統一了龐大的領土。然而,皇帝認為,有一個地方需要截然不同的建築。
紀錄哈德良為長城修建者的銘文
當哈德良訪問不列顛尼亞之時,他在美索不達米亞完成了終止圖拉真不惜一切代價擴大帝國領土的計劃。在那裡,他放棄了新徵服的幼發拉底河以東的土地,並將邊界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在這方面,他依然追隨奧古斯都大帝的腳步,後者認為邊界應當能夠抵禦外敵來犯,一旦時機合適,就儘可能地形成自然邊界,如幼發拉底河,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及大西洋。但是,英國沒有寬闊的河流貫穿中心來勾勒不列顛尼亞行省與其北邊土地的邊界,該地被原住民凱爾特部落所佔,他們經常與羅馬人產生衝突,同時在哈德良統治早期與帝國反目,走入對抗。
哈德良皇帝發現,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築牆。帝國的其他部分邊界地區已經有人造防禦工事,主要是由木材、土和草皮建成。然而,沒有任何一位皇帝在其他任何邊界地區修築這樣幾乎完全由石頭構成的城牆——這座令人敬畏的建築如今叫做哈德良長城,大部分得以留存至今。
哈德良長城延綿73英裡,或80羅馬英裡,橫跨整個英倫島,從東部泰恩河上的沃爾森德到西部的索爾韋灣畔鮑內斯。起初,長城的東部由石頭建成,西部用草皮和木材建成,然而修建計劃開工不久就發生了變化。整體寬度減小至約八英尺,根據地形,部分地區甚至更窄,自東部波尼斯至厄辛河的三十英裡用草皮和木材建築的部分開始用石頭代替,然而這一改建耗費了幾十年都沒有完成。
主體工程在六年內完成,主要由當時駐守在英國三個羅馬軍團——第二奧古斯都軍團,第六勝利軍團和第二十「英勇」凱旋軍團——約15,000名士兵與一些羅馬艦隊成員合作,使用當地充足的石材以及環境提供的特色資源,同時儘可能不使用砂漿。中世紀的僧侶、歷史學家、科學作家和神學家及聖彼得尊者,都描述城牆高約12英尺,部分考古學家認為可能曾一度更高。沿長城每一羅馬英裡,都建有一個強化防禦的戍堡,每兩個堡壘之間另設有兩座瞭望塔。此外還建有堡壘,總數大約16座,兩兩相隔約7英裡。為提高效能並建立軍事區域,長城南面建了一個土丘包圍的19英尺深10英尺寬的溝槽,稱作Vallum。另外在長城北側還挖了一座10英尺深28英尺寬的V形溝作為額外的防禦工事。由各省抽調的步兵團和騎兵團在哈德良的鼎盛時期,在不依靠建設兵力進行完全防禦的情形下,有近一萬名士兵駐守長城。
哈德良長城的眾多考古與歷史研究都集中在建設目的的問題上。一開始,答案可能看起來很明顯——北部有部落來擾,建設強大的防禦性長城與他們隔絕。事實上,根據晚期羅馬作者《羅馬皇帝傳》中的哈德良皇帝傳,哈德良是「第一位建造八十(羅馬)英裡從海案到海岸的城牆,將野蠻人隔絕於羅馬之外」的皇帝。然而這個看起來毫無疑問有傾向性的觀點並不是唯一的可能性,就像哈德良皇帝在帝國各處的建築工程一樣,極有可能他頭腦中有多重目的。長城的另一目的就是把羅馬人圈在羅馬行省之內。它允許羅馬人管理平民進出帝國的交通,這是對那些希望進入羅馬市場的人實施經濟控制的強有力武器。建設和維護長城常年為成千上萬的士兵提供工作機會,尤其在公元二世紀末期,因為蔓延整個帝國的相對和平的氛圍,這些士兵幾乎沒什麼事情好做。大量懶散無聊的士兵——特別是拿軍餉的那些——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此外,這支隊伍還需擁有自己的勘測員、工程師、石匠和木匠羅馬軍團,具備修築長城需要的全部專業知識。
公元二世紀中期銘有哈德良長城四座堡壘名稱的琺瑯盤(大北方博物館:漢考克)
除了實際的目的,長城的心理影響一定是深遠的。近三個世紀以來,直到公元410年羅馬統治在英國終結,哈德良長城都是哈德良皇帝本人及其帝國強權、智慧和決心的最佳表述。
羅馬徵戰英國正式始於公元前一世紀中葉。雖然羅馬人早在一個世紀之前就抵達了這個島嶼,但是叛亂將凱撒大帝逼回了大陸。直至公元前43年克勞狄斯皇帝率領多達40000人的軍團和步兵隊伍入侵之前,不列顛都保持著自由獨立。完全徵服這個島嶼又耗費了幾十年的時間,但從那時起,羅馬軍隊就在此留下了永久的印記。
建造哈德良長城的時候,大不列顛約有35 000名羅馬士兵,人數達到軍事設施建設相關人員的兩倍。假設島上人口總數在一百到二百萬左右,則百分之十的人口依靠帝國生活。考古學家安德魯·比利(AndrewBirley)解釋說,這對環境、貿易、經濟、法律與秩序、治理、以及確切來說,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雖然對某些社會階層(如英國本地人口)產生的影響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但仍然從長城相關的考古發掘獲得了大量的信息,特別是最近一百多年來。哈德良長城是羅馬世界的縮影:它的軍事戰略、建築技術、物質文化、生活——不僅包括士兵,還包括帝國北部邊疆成千上萬的男人、女人和兒童的生活。
文章原名:The Wall at the End of the Empire
譯者:IICC-X 謝潔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