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數字報-淚光裡用俄語唱起《喀秋莎》

2021-01-15 新民晚報數字報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莫斯科紅場,參加勝利日閱兵夜間彩排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官兵伴著軍樂高唱蘇聯歌曲《喀秋莎》,正步踏過紅場的青石路。

  那一刻,俄羅斯觀眾沸騰了。歡呼,喝彩,隨著節奏拍手,伴著旋律哼唱。不少人舉著手機拍攝,聚光燈下,五星紅旗指引的中國軍人是耀眼的明星。

  含淚的合唱

  4月25日,解放軍三軍儀仗隊112名官兵抵達莫斯科,為參加紅場閱兵進行準備。5月7日的日間彩排是他們參加的第六次彩排。

  三軍儀仗隊大隊長李本濤一直記得靶場的第一次彩排合練。當中國軍人用俄語唱起《喀秋莎》,以鏗鏘演繹柔情,52個俄羅斯閱兵方隊齊聲喝彩,有人邊聽邊掉淚,有人加入合唱。

  那是對戰火中為國獻身先輩的深沉追念,更是一種超越民族和國家的深情大愛。那一刻,李本濤熱血沸騰,眼眶溼潤。

  李本濤記得,小時候常聽大人們唱起《喀秋莎》,家裡也有不少老人參加過戰爭。這一次,作為中國軍人代表,在莫斯科唱起這首在中俄兩國傳唱幾代人的歌曲,李本濤格外珍惜這份榮光。

  「我參加過很多任務,但這次意義特殊,非常重大。」李本濤說,他要再次為中國軍人爭光。

  刷屏的正步

  這兩天,朋友圈、社交媒體、視頻分享網站常被同一條新聞刷屏:紅場閱兵彩排,中國軍人的正步。

  每次彩排結束,總有新一波視頻來襲,「兵哥哥的大長腿」立即引來眾人圍觀留言。有人說,中國軍人「又萌又帥又可愛」。有人說,「我們中國軍人棒棒的」。

  中國軍人的挺拔英姿、標準正步、強大氣場,確實讓人一見傾心。排在10個外國方陣之首的中國儀仗兵隊列,戰士平均身高1.88米,個個都是帥小夥。不論軍姿跨立還是正步前踢,那份自信、剛毅和精氣神,都是中國軍人形象的最佳詮釋。

  一向「高冷」「傲嬌」的俄羅斯紅星電視臺、24小時新聞頻道等本地媒體也罕見地把鏡頭對準第一次亮相、頗有神秘感的中國儀仗隊。

  站在中國方陣最前方的護旗手張洪傑也許是攝影師鏡頭裡出現最多的中國軍人。他擔任過1999年和2009年兩次國慶閱兵的儀仗隊護旗手,如今又引領中國方陣在紅場受閱。

  特別的方陣

  細心的觀眾發現,中國方陣在隊形編排、步態步速上與俄羅斯受閱方陣和其他受邀外國方陣皆有不同。

  李本濤說,正式參加受閱的102名官兵中,3名旗組成員護衛五星紅旗,3名指揮分隊長成一列行進。其餘96名官兵編成8乘12的「長條」隊列,陸海空各成4列,以適應紅場的狹長行進路線。

  中國儀仗隊的步伐每分鐘116步,每步75釐米,這和俄羅斯軍人高抬膝、大跨步、每步80釐米的大正步有所不同,卻顯得更為緊湊齊整,富有韻律。

  由於排練時間不規律,儀仗隊的官兵有時凌晨3時起床,4時出發前往靶場,作息完全打亂。

  這是三軍儀仗隊第五次走出國門,中國方陣總領隊是徐洪生少將。將軍帶隊,規格之高可見一斑。徐洪生說,為了這場閱兵,儀仗隊在國內訓練半年,做足準備。

  兄弟的情誼

  在莫斯科的十幾天,中國軍人感受到俄方的善意和友好。高規格的接待,舒適的住宿,細緻的後勤保障,兄弟一樣的相處和互換禮物。除了俄餐還需適應,友軍的熱情讓中國官兵感到暖意。

  徐洪生說,三軍儀仗隊赴俄參加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是代表中國軍隊的一次光榮使命,有助加深中俄兩軍友好交流,增進兩軍團結和感情。

  5月9日,中國方陣將在紅場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首秀」,與各國軍人一道,重溫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致敬逝者和老兵,展現中國軍人守護世界和平的信心和決心。      趙嫣  韓梁

相關焦點

  • 中國三軍儀仗隊閃耀莫斯科 俄語《喀秋莎》唱哭全場
    彩排時用俄語高唱名曲《喀秋莎》穿越紅場之後,中國方隊可謂「一鳴驚人」。儀仗隊國旗手張洪傑說,能在俄羅斯土地上唱響兩國人民都熟悉的俄羅斯民歌,感到十分自豪。中國軍隊第一次在阿拉比諾訓練場唱起《喀秋莎》的時候,旁邊的52個受閱方隊全都震驚了,隨即報以熱烈的掌聲,接著便一起唱了起來。讓張洪傑感到意外的是,這些並未經歷過二戰的年輕人唱著唱著都掉下了眼淚。被這種熱烈的氣氛所感染,中國士兵們的眼睛也溼潤了。
  • 三軍儀仗隊用俄語齊唱《喀秋莎》刷屏
    此前的彩排中,他們邁著整齊的步伐、用俄語高唱《喀秋莎》的視頻一下子刷屏了,被網友稱為「中國第一門面擔當」。實際上,這首蘇聯歌曲創作靈感來自中國,背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喀秋莎》對中俄兩國都是一個經典歌曲,不屬於俄國民謠,靈感發源於中國。」俄羅斯問題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走近普京》作者王曉偉介紹。
  • 再一次,解放軍在紅場閱兵彩排時唱起了《喀秋莎》
    再一次,解放軍在紅場閱兵彩排時唱起了《喀秋莎》 2020-06-19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俄語「喀秋莎」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歷史來源?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俄語「喀秋莎」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歷史來源? - 解放軍三軍儀仗隊112人方陣首次赴俄羅斯參加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的消息讓中俄兩國民眾翹首以待。據悉,中國派出了人數最多的方陣,威武雄壯,格外引人關注。 三軍儀仗隊大隊長李本濤一直記得靶場的第一次彩排合練。
  • 解放軍一周學會俄文《喀秋莎》:迅速拉近中俄軍民感情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胥文琦】近日,中國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高唱蘇聯歌曲「喀秋莎」走過莫斯科街頭的視頻,在網絡不脛而走。環球網特派莫斯科記者將這段視頻給身邊的俄羅斯朋友觀看時,也收穫了大量讚美的信息,但更多的是驚奇、驚喜。「他們用俄語唱得這麼好,難道都學過俄語嗎」,一位俄羅斯朋友這樣問道。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5月8日探訪了三軍儀仗隊駐紮地「瑪爾菲諾」軍事療養院。
  • 解放軍儀仗隊員硬背俄語《喀秋莎》
    解放軍儀仗隊昨亮相紅場引發關注 解放軍儀仗隊員硬背俄語《喀秋莎》  由102人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昨日通過紅場,這是中國首次派出儀仗方隊參加紅場閱兵,伴著《喀秋莎》樂曲,他們軍容嚴整,士氣高昂,步伐堅定有力,走出了軍威,彰顯了國威。習近平起身向他們揮手致意。
  • 新民晚報數字報-報春燕噙來書香夜光杯結緣萬家
    「住我樓上90歲的老伯伯,去世前一天還堅持拄著拐杖下樓等晚報。」趙麗宏說。  「掌上閱讀再普及,唯有新民晚報夜光杯我是必看的。」史依弘說。  「夜飯之後一張報,伐看晚報睏伐好!」柏萬青說。  ……  春華秋實70載,「夜光杯」帶著閱讀這件小事,飛入尋常百姓家,覓得知音千千萬!
  • 新民晚報數字報-太陽廣場:土地批租「破冰」之作
    首席記者 方翔  昔1988年7月8日的新民晚報刊登消息,日本孫氏企業有限公司成為上海市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第一份出讓合同的受讓人
  • 新民晚報數字報-懷念陳榕甫先生
    陳先生的一生,大半輩子幹的都是新聞出版工作,而以在《新民晚報》當副刊編輯時間為最長。他淡泊名利,虛懷若谷,無論是與前輩報人共事,還是和青年朋友合作,都和諧愉快。他編了幾十年的副刊,自有心得。常有後輩向他討教如何辦好晚報副刊,他用「宜雜不宜純,宜變不宜常」十個字來回答。雜者乃多樣化,它的對立面是單一化;變者乃出新,它的對立面是守成。從橫斷面看求多樣,從縱斷面看求出新。
  • 俄語那些事兒
    原標題:俄語那些事兒   我的故鄉,在遙遠的黑龍江,那裡是中國的邊陲,離俄羅斯很近。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由於中蘇關係密切,俄語對整個黑龍江都有很深的影響。不光是在學術界,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裡,也到處可見俄語的影子。   我父母那一輩,很多人都會用俄語演唱《東方紅》《喀秋莎》,再高難度一點的,就會唱《小路》。
  • 儀仗隊員硬背發音相似漢字 學會俄語《喀秋莎》
    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昨日參加紅場閱兵  由102人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昨日通過紅場,這是中國首次派出儀仗方隊參加紅場閱兵,伴著《喀秋莎  解放軍報旗下微信公眾號「軍報記者」披露,儀仗隊「每年流汗就半噸!」數萬次的端槍、託槍和長年穿馬靴踢正步,很多人甚至得過頸椎、腰椎病。  人正常的眨眼頻率5至10秒1次,儀仗兵卻要保持40秒眼睛不眨,確保面對外賓時「神採奕奕」。
  • 美女的名字,惡魔的威力,喀秋莎到底有多強?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喀秋莎是一個俄羅斯比較常見的女孩名字,而著名的俄語歌曲《喀秋莎》也正是因為這個名字的普遍性而成為了即將上戰場的蘇聯紅軍官兵們對妻子女友的思念,但真正讓喀秋莎這個名字響徹世界的還是蘇聯研製的火箭炮
  • 新民晚報數字報-靜靜的烏蘇里江
    早年,歌唱家郭頌將《烏蘇里船歌》唱紅了大江南北,那時我們誰不會哼幾句?「阿拉赫尼拉,阿拉赫尼拉……赫勒——給根」,鼻音綿長拖得九曲十八彎,沒有中氣的人唱不出那韻味。伴著藍藍的江水、淺淺的波浪,烏蘇里江在一代人心中流淌。  去年九月我來到烏蘇里江的上遊——黑龍江虎頭, 大巴士才停穩,遊客全朝河邊奔了去。一塊花崗巖巨石矗立江畔,上刻郭頌先生的紅漆手書:烏蘇里江。
  • 蘇聯歌曲喀秋莎中俄文歌詞試聽 中國與喀秋莎的情緣
    所以《喀秋莎》還是和中國有著不解之緣的。  這首歌曲起初並沒怎麼流行,直到兩年後蘇德戰爭爆發,有人在為即將開赴戰場的親人送行時唱起了這首歌,這才逐漸流傳開來,在戰火的洗禮中廣為人知。  之所以會把這種威力巨大的16管132毫米火箭炮叫作喀秋莎,是因為當時蘇軍對這種新式武器高度保密,根本就沒起名稱或代號,只是生產廠家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在炮管上印了一個字母「K」,作為共產國際兵工廠的標記,於是蘇軍士兵就根據這個字母「K」,就給火箭炮用了最常見的女生名字「喀秋莎」,這個名字就和那首愛情歌曲一樣,迅速在蘇軍裡傳播開來。
  • 新民晚報數字報-新民健康種植學專家跨年諮詢關愛活動
    在2014年即將結束之際,由新民健康發起的權威種植專家跨年諮詢關愛活動於日前在上海正式啟動,晚報讀者可致電預約中歐專家進行口腔健康諮詢,對於因牙槽骨量少、口腔問題嚴重的疑難牙缺失讀者,更可預約中歐專家制定更權威、更適合你的種植方案。
  • 波琳娜的中文發音很標準,用兩種語言演唱《喀秋莎》,展現了情商
    波琳娜是本季《歌手》的首位補位歌手,她僅僅用了兩期節目的時間,就徵服了很多觀眾的心。不少網友都親切地稱呼她為「玻璃姐」,她的人氣也在快速的躥升之中。這期節目中,波琳娜選擇了一首中國聽眾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喀秋莎》。
  • 新民晚報數字報-又見董愛琳
    報幕員話音剛落,只見一位身著黑絲絨拖地長裙的女士,右手微微提起裙邊,很優雅地走到臺中心,前奏過後,她開口唱「田野小河邊紅莓花兒開,/有一位少年真是我心愛,/可是我不能向他表白……」我熟悉這個旋律,姐姐們在家裡常常哼唱的。我覺得她的肚子裡好像還有一個聲音,很厚實,很好聽,而且不用話筒,能夠傳得好遠,現在我才知道,那是身體裡有個共鳴腔:腹部、胸部和頭腔共鳴的原因。
  • 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誕生地探究
    11月27日,著名歌唱家瓦連京娜·巴季謝娃在莫斯科首唱《喀秋莎》,悅耳動聽的歌聲打動了首都聽眾的心,獲得了巨大成功。 「烏格拉河說」認為,由於《喀秋莎》第一部分歌詞於1938年初完成,此時「圖們江說」涉及到的「張鼓峰事件」還沒有發生。
  • 新民晚報 數字報紙
    文 / 西坡  大約一個月前,《新民晚報·新民環球》版上有一篇報導稱,法國餐飲行業權威鑑定機構「米其林」,在過去一年半時間內,根據廚藝、服務、用餐環境等標準給東京的每家餐館打分。結果,東京的得分大大超過了被譽為「美食之都」的法國巴黎和總成績排在第三位的美國紐約。美國《新聞周刊》評論說,「世界美食中心已轉移到了日本」。
  • 「喀秋莎」在中國——九旬俄羅斯老人的傳奇人生
    老人用俄語熱情地跟客人打著招呼。   花棉襖、毛線帽、黃絲巾,穿著雖與中國農村老太太並無兩樣,但高鼻深目、藍色的眼睛仍向我們講述著她那不同尋常的過去。   尼娜的父親是中國人,祖籍河北邢臺,在蘇聯做小生意時與俄羅斯姑娘麗達相戀並結婚,育有兩個孩子:尼娜和哥哥。   7歲時,尼娜隨父母從俄羅斯來到新疆伊犁。17歲那年,結識並嫁給了國民黨空軍地勤秘書劉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