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在中國——九旬俄羅斯老人的傳奇人生

2020-12-15 中國山東網

  91歲,來華84年,劉墨蘭或許是在中國生活時間最長的俄羅斯人。她生於俄羅斯北部城市沃洛格達,有著藍綠色的眼睛,斯拉夫人的面孔;如今卻生活在山東淄博的農村,儼然已成一位親切的中國大娘。

  生於1926年的劉墨蘭俄文名叫尼娜。從戰爭的硝煙中一路走來,她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和風風雨雨。老人未曾生育,收養了一兒一女,如今丈夫、女兒、女婿、兒子都已去世,她與兒媳共同生活,安享晚年。

  生於亂世 緣定中國

  春節前夕,記者一行來到淄博市張店區南定鎮漫泗河村一處普通農家院,尼娜早早站在門口迎接。

  дравствуйте!(您好!)老人用俄語熱情地跟客人打著招呼。

  花棉襖、毛線帽、黃絲巾,穿著雖與中國農村老太太並無兩樣,但高鼻深目、藍色的眼睛仍向我們講述著她那不同尋常的過去。

  尼娜的父親是中國人,祖籍河北邢臺,在蘇聯做小生意時與俄羅斯姑娘麗達相戀並結婚,育有兩個孩子:尼娜和哥哥。

  7歲時,尼娜隨父母從俄羅斯來到新疆伊犁。17歲那年,結識並嫁給了國民黨空軍地勤秘書劉春書。此後數年,尼娜隨丈夫輾轉於中國各地。父母和哥哥都在戰亂中失散,不知所終。

  那時候到處都在打仗,哪敢回家呀?後面有人端著槍,不敢回頭,好不容易才逃了出來!尼娜回憶道。她的手裡沒留下一張親人的照片,已經記不清父母的模樣。

  解放初期,尼娜隨丈夫回到其山東老家,此後一直在淄博農村生活。

  如今,尼娜對老人而言更像是一個小名。在這裡,她叫劉墨蘭,丈夫特意選了一種寓意高潔的蘭花來為她取名。

  尼娜還會說、會寫簡單的俄語,能用俄語準確地說出自己出生的蘇聯小村莊瓦赫涅沃,但兒時的記憶也僅限於此。來中國後,她再也沒回過俄羅斯。

  我早就成了中國人了,我也不想回蘇聯(俄羅斯),在那兒很難找到親戚了。這裡才是我的家!尼娜說。

  為愛相守 痴心不改

  在漫泗河村,務農生活既簡單又快樂。尼娜說,夫妻兩人沒吵一回嘴,沒打一回架,丈夫比她大20歲,總是讓著她。

  兒媳王文鳳告訴我們:公公非常有風度,性格穩重,脾氣好,說話有策略,從不說重話和氣話。他每天從村裡上班或幹農活回到家,就做好飯等婆婆和孩子回來。

  劉春書既是尼娜的丈夫,也是她的老師。劉春書有文化,在村裡當過會計,後來又在學校教課,尼娜就跟著一群孩子學習漢語。放了學,丈夫在家裡手把手教她認字寫字。

  後來,丈夫患病致半身不遂,尼娜不離不棄照顧了他15年。為了給生病的丈夫解悶,尼娜用幹苦力攢下的330元錢給老伴買了一臺黑白電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農村,電視絕對是個稀罕物。

  為增加收入,當時快60歲的尼娜四處找活,砸石頭、抬磚胚、縫衣服、甚至推雞糞。&ldquo推一車350斤,能掙3塊5毛錢。那段時間,我什麼活都幹過,也沒覺得有多苦。只要幹點活,就能弄出吃的來。日子雖艱難,但堅強的尼娜為了自己的家人挺了過來。

  1989年,丈夫撒手人寰。前些年,女兒、女婿和兒子也相繼去世。尼娜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走出悲傷。

  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老人說現在凡事都看淡了、想開了,不如多幹點活,好好替他們活著。

  樂觀開朗 以歌為伴

  在村裡人眼中,尼娜是一個勤快、要強而且開朗的人,遇到誰都樂呵呵的。

  有人問尼娜長壽的秘訣,她總是說:我沒啥秘訣,吃啥都行,就是愛幹活,不好生氣!有人勸我去敬老院,我不想去,去那兒沒活幹,自己活動活動多好。

  也許正因為閒不住,老人才能如此高壽。除了白內障和心臟上的一點小毛病,尼娜的身子骨還很硬朗。前不久,一家醫療機構免費給老人的右眼做了白內障手術。你們看,醫生為了做手術,把我眉毛給剃了!尼娜打趣道。

  採訪中,老人樂觀、開朗、熱情的性格感染了每個人。端茶倒水,削蘋果,不停往客人手裡塞吃的,儘管年事已高,但她的手腳還很麻利。

  除了幹活,唱歌幾乎成了尼娜唯一的愛好。從中國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蘇武牧羊》,到蘇聯歌曲《喀秋莎》《我們祖國多麼遼闊廣大》,老人張口就來,一首接著一首。唱歌時,她滿臉的皺紋都漾著光彩。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這是尼娜最愛哼唱的蘇聯歌曲《喀秋莎》。近年,陸續有俄羅斯人來看望老人,老人每次都跟他們唱這首歌。

  我現在嗓子不好了,早些年比現在唱得強。一塊幹活的人都喜歡聽我唱。老人說著得意地笑了起來。

  晚年幸福 終老山東

  兩個多月前,尼娜度過了90歲生日。生日過了三次:村裡、家裡、社會愛心人士分別為老人慶祝九十大壽。這兩年,由於來探望的人越來越多,老人床前擺上了兩排小凳子。冬天怕客人冷,尼娜給每張凳子都鋪上墊子。

  提起孩子們,尼娜說:他們對我很好。我生病的時候,都是兒媳照顧我,孫女和孫女婿給我買藥,還送來燉好的肉、排骨、豬蹄。年關將近,她盼著孩子們來大團圓。

  老人還說,現在區、鎮、村裡給她發補助金,經常也有人來探望和送慰問品。南定鎮副鎮長胡曉晨介紹說,老人的各項補助加起來,一年收入超過9000元。新的一年,加上高齡補貼等補助,每年補助金能達到12000元。

  生活很好,你們太關心我了,我太有福了!老人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她說,自己活到這把歲數,也沒什麼大的心願,哪兒也不想去,就想留在自己家裡,幹點喜歡幹的事。

  採訪結束後,老人一直將記者送到巷子口。從漫泗河村出來,老人揮手告別的微駝身影在眼前不斷閃現,她蒼老但依舊動聽的歌聲縈繞在耳邊。老人詠唱的不正是自己嗎?那個痴情的喀秋莎,在中國吟唱著自己一生的傳奇。(記者劉愷 王子辰 李奧) 

相關焦點

  • 久居中國84年的「喀秋莎」:中國和俄羅斯都是我的故鄉
    中新網淄博3月8日電 (曾潔)「到中國來吧!」當翻譯讀完來自俄羅斯故鄉沃洛格達州的「家書」後,91歲的「喀秋莎」尼娜對著布滿俄文的信紙,情不自禁說出這句邀請,尼娜希望俄羅斯「同鄉」到中國來看看,到她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的山東淄博漫泗河村來看看。
  • 淄博91歲「喀秋莎」時隔84年首收俄羅斯家書
    對於生活在淄博市張店區南定鎮漫泗河村的俄羅斯裔老奶奶劉墨蘭來說,這一天有些不同尋常。一份特殊的禮物從萬裡之遙的俄羅斯飛到了中國,這是老人時隔84年首次收到故鄉家書。  劉墨蘭老人,俄文名叫尼娜,1926年生於前蘇聯沃洛格達省瓦赫涅沃村,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俄羅斯人,七歲時,尼娜和父母遷至中國。17歲時結識並嫁給了丈夫劉春書。幾經輾轉,隨丈夫回到山東淄博老家,至今已在這裡生活84年。
  • 中方入場曲《喀秋莎》傳奇史
    現場俄羅斯觀眾邊拍照,邊歡呼、喝彩,有人甚至動情流淚。中國軍人在紅場放歌《喀秋莎》,撥動了俄國人的心弦,只因為這不是一首普通的蘇聯歌曲,而是一首有著特殊由來的情歌,在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成為家喻戶曉的軍旅情歌。由於《喀秋莎》具有了超乎音樂生活之外的特殊意義,它在蘇聯時期便具有其特殊的社會地位。歸,死前齊聲高唱《喀秋莎》。
  • 中國「最帥天團」在俄羅斯紅場高歌的《喀秋莎》你了解多少?
    前兩天你是否被「中國最帥天團」在俄羅斯紅場昂首闊步,高唱曲調悠揚的《喀秋莎》畫面震驚到了,不得不說他們真的是歌聲嘹亮,英姿颯爽,簡直帥到爆。但是你們對他們所唱的《喀秋莎》了解多少呢?《喀秋莎》這首歌是在俄羅斯的地位非常高,這首創作於1938年戰火紛飛年代的歌曲,當時鼓舞了無數俄羅斯士兵上陣殺敵保衛祖國,保衛家園,保衛心愛的姑娘。所以這首歌在二戰後受到了蘇聯當局表彰,並且專門為它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爭史和音樂史上都是首例。
  • 俄羅斯《喀秋莎》是一首怎樣的歌曲?歌詞是什麼?
    俄羅斯《喀秋莎》是一首怎樣的歌曲?歌詞是什麼?時間:2015-05-08 23:18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俄羅斯《喀秋莎》是一首怎樣的歌曲?歌詞是什麼?- 喀秋莎(俄語:Катюша),作於1938年,由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是一首二戰時蘇聯經典歌曲。歌曲誕生地在中國吉林省延邊州琿春縣防川村。2015年5月,因為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在經過莫斯科紅場時大聲高唱《喀秋莎》,此歌在中國的知名度更高了。
  • 蘇聯歌曲喀秋莎中俄文歌詞試聽 中國與喀秋莎的情緣
    喀秋莎  「勇敢戰鬥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當戰火洗禮過的《喀秋莎》再次盤旋紅場,中俄兩國人民都忍不住落淚。  5月9日,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70周年閱兵式在紅場舉行。此次「俄羅斯現代史上規模最大」的閱兵有約1.6萬人參加,194件裝甲裝備亮相,143架固定翼機和直升機掠過紅場上空。
  • 膾炙人口的歌曲《喀秋莎》,將取代俄羅斯國歌在奧運賽事中播放
    這意味著俄羅斯運動員將再次像2016年巴西奧運會那樣不得代表俄羅斯參賽,不得身穿、佩戴任何帶有俄羅斯象徵的服飾,而且即便勇奪金牌,奏國歌環節也不能播放俄羅斯國歌,這對於俄羅斯而言是屈辱
  • 為什麼說:《喀秋莎》不是戰歌,卻勝於戰歌?
    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吧;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最近,這首二戰時期,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又火了!前不久,中國三軍儀仗隊,在俄羅斯紅場彩排時,再一次唱起了《喀秋莎》,燃爆全場。
  • 俄羅斯,喀秋莎站在銀色的海灘上!
    機場出關時,我們旁邊至少有5個通道是俄羅斯人排隊。進人市區,導遊指者濱海大道海灘上的人說,那些赤棵上身的男人,著「三點式」的女子,10個人中,有7個是俄羅斯人;城中的俄羅斯風情街,更是俄羅斯人滿街竄。我曾親自騎車進行了一番「考證」一去的是芽莊的城市地標「沉香塔」,那塔雄踞城市中心,旁邊有一個廣場,廣場左邊是沙灘海浪,右邊隔著大馬路就是市政大廳,是芽莊的臉面。
  • 俄羅斯閱兵丨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在紅場彩排,再唱喀秋莎!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俄羅斯的紅場大閱兵改在6月24日舉行。除了俄羅斯的部隊接受檢閱之外,此次閱兵也邀請了許多其他國家的軍隊加入。中國作為俄羅斯的戰略合作夥伴,毫無意外在今年收到了紅場閱兵的邀請。而中國解放軍也派出了三軍儀仗隊前往莫斯科,經過彩排之後代表中國參加部隊檢閱。
  • 中國有座皇宮,九旬老人五年時間投資6000萬建成,卻只值2A
    說起皇宮,我們都知道皇宮本身是非常豪華的,通常來說,中國古代的皇宮不管從規模、陳設、收藏的金銀珍寶上看,都是極為富有,價值連城,天然透露著一股昂貴氣息的。比如故宮就是一個這樣的典型例子,而現在故宮已經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點,是到北京必去的一個地方。
  • 俄羅斯紅軍歌舞團空降海南!這一次,邀你聽原版《喀秋莎》!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車》《紅莓花兒開》《喀秋莎》……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總能喚起很多人的回憶和共鳴這些蘇聯時期流傳至今的作品讓蘇聯文化的魅力盡顯光芒11月8日02◆名曲◆● 20餘首名曲及精心準備中國歌曲 ● 在本場演出中,俄羅斯紅軍歌舞團將帶來諸多膾炙人口的俄羅斯民歌,《喀秋莎》《紅莓花兒開》《沿著彼得大街》……這些旋律一響起,相信很多觀眾都能跟著哼唱
  • 九旬老人街頭免費畫像數年 以畫怡情安享晚年
    {"title":"九旬老人街頭免費畫像數年 以畫怡情安享晚年", "url":"/hot/2017-08-22/452697.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hot/2017-08-22/0b604e0ba9184de777ae7687c2c4a686
  • [新聞快車]九旬老人送蛋糕 為護士慶祝節日
    [新聞快車]九旬老人送蛋糕 為護士慶祝節日 九旬老人送蛋糕,為護士慶祝節日。
  • 古稀老人義務為九旬老人當保姆
    古稀老人義務為九旬老人當保姆 字號:小大 2013-01-28 14:32作者:劉葉 戴仲香 >來源:婁底新聞網 我要評論() 在雙峰縣青樹坪鎮闖門街,一提起戴偉洋老人,人們無不交口稱讚,今年七十歲的戴偉洋義務照顧九十五歲的鄰居陳求生老人,在當地傳為美談。
  • 俄羅斯姑娘紅場贊中國軍人:帥極了
    原標題:俄羅斯姑娘贊中國軍人帥極了新京報特派記者親歷紅場閱兵,發現中國元素,揭秘場內場外故事昨日,伴隨著莫斯科紅場上空環繞的樂曲,中國三軍儀仗隊威武亮相接受檢閱。中國軍人平均身高在1.88米以上,個個帥氣逼人、雄姿英發。
  • 中國第一門面擔當亮相紅場!三軍儀仗隊用俄語齊唱《喀秋莎》刷屏
    在今年的俄羅斯閱兵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時隔5年再次亮相莫斯科紅場。此前的彩排中,他們邁著整齊的步伐、用俄語高唱《喀秋莎》的視頻一下子刷屏了,被網友稱為「中國第一門面擔當」。實際上,這首蘇聯歌曲創作靈感來自中國,背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 中國三軍儀仗隊閃耀莫斯科 俄語《喀秋莎》唱哭全場
    資料圖(來自網絡)     中國「橄欖綠」閃耀莫斯科   中國陸海空三軍儀仗隊首次赴俄羅斯參加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的消息讓中俄兩國民眾翹首以待。在博物館門前等待儀式開始的時候,身穿橄欖綠色軍裝的中國軍人在幾秒鐘內化作一堵紋絲不動的「鐵壁銅牆」,旁邊經過的行人禁不住駐足觀望、嘖嘖稱讚。   令俄羅斯同行吃驚的是,中國方隊不僅軍姿過人,而且「唱功」也了得。彩排時用俄語高唱名曲《喀秋莎》穿越紅場之後,中國方隊可謂「一鳴驚人」。儀仗隊國旗手張洪傑說,能在俄羅斯土地上唱響兩國人民都熟悉的俄羅斯民歌,感到十分自豪。
  • 到俄羅斯,吃民俗餐,參觀紅場,聽俄羅斯大爺唱喀秋莎
    紅色革命旅遊主題不僅在中國很火,在現在的俄羅斯依然很火。不久前,我隨紅色旅遊團遊覽了俄羅斯。我們這個大爺旅遊團,大都在中蘇友好的氛圍影響下長大,深受往昔紅色文化薰陶,對前蘇聯這個曾經的「老大哥」有著非常特殊的情感。
  • 美女的名字,惡魔的威力,喀秋莎到底有多強?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喀秋莎是一個俄羅斯比較常見的女孩名字,而著名的俄語歌曲《喀秋莎》也正是因為這個名字的普遍性而成為了即將上戰場的蘇聯紅軍官兵們對妻子女友的思念,但真正讓喀秋莎這個名字響徹世界的還是蘇聯研製的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