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戰爭—大英帝國衰落的起點

2021-02-13 礦工一號

1488年2月3日,當時葡萄牙探險家巴爾託洛梅烏·迪亞士(Bartolomeu Dias)駕船來到了南非的伊莉莎白港。3天後,他們來到一個伸入海洋很遠的地角,迪亞士把它命名為「風暴之角」。也就是現在的「好望角」。

1652年之後,荷蘭人、德國人和法國胡格諾教徒開拓者才在南非建立了永久性定居點——他們也是布爾人,或者說南非白人的祖先。

「布爾」是荷蘭語,意為「農民」。布爾人是指到南部非洲殖民的「海上馬車夫」荷蘭人的後裔。1652年,第一批荷蘭人來到南非的開普,建立了殖民地。經過百餘年的殖民活動,布爾人已成為當地的主要民族。

埃隆馬斯克出生於南非,他的父親是英國和荷蘭的混血,算起來也應該是布爾人。

1795年,英國艦隊在南非開普登陸,開始了和布爾人在南非長達百年的爭奪戰。經過多年的衝突,在英國的強大實力面前,布爾人被迫向北面遷徙,於1852年和1854年分別建立了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個布爾人共和國。

當時南非由四個實體構成:奧蘭治自由邦和德蘭士瓦,兩者都是布爾人建立的共和國;以及兩個英國殖民地,分別是開普殖民地(Cape Colony)和納塔爾(Natal)。

在19世紀初,布爾人正在和英國人磨合的時候,在南非內陸地區,黑人兄弟們自己打了幾十年的內戰。通過內戰,摧毀了原有的國家,建立起幾個新的王國。其中最強大的一個便是祖魯王國。祖魯王改革軍隊戰術,徵服了幾百個小部族,擁有數十萬人口和數萬軍隊。

這樣,南邊是英國人統治的殖民地,北邊是布爾人的共和國和祖魯王國等本地黑人國家,三家在南非地區形成暫時的穩定局面。

這種寧靜沒持續多久。1868年,金伯利地區發現了鑽石礦,其中一顆「南非之星」重達80多克拉!於是乎,成千上萬的淘金者從世界各地瘋狂趕往南非。布爾人的共和國頓時門庭若市。南非的沉寂被打破了。


英國殖民總督吞併了金伯利鑽石礦區,還不知足。由於礦區的發掘,南非內陸地區的經濟一下子繁榮起來了,人口暴增(主要是歐洲和美洲來的礦老闆和礦工及其配套服務行業)。這樣一來,那可不能把內陸當荒地一樣對待了。英國佬開始琢磨,要把南部非洲的這些大大小小的邦國,不管是黑人的王國還是布爾人的共和國,統統合併到咱大英帝國旗下,那才像樣啊。但是黑人和布爾人可不願意這麼乖乖就範。於是戰爭爆發了。

首先爆發的是祖魯戰爭。當時的祖魯是個半奴隸制國家,自有許多落後習俗。英國方面抓住幾位婦女因逃婚而被殺害的事件做藉口,要求祖魯王國解散軍隊、服從英王、接受英國代表的監督。這條件分明就是要我屈膝投降嘛!祖魯國王塞奇瓦約勃然大怒,斷然拒絕。1879年初,1.6萬英軍(一半多是土著士兵)分四路入侵祖魯。祖魯王也不含糊,調集2萬主力突襲其中一路英軍,將其擊潰,英軍陣亡1300多人。後來連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兒子路易(史稱拿破崙四世)也被祖魯人打死了。不過,英國的後續力量畢竟比祖魯人強得多,繼續增兵,步步進逼。7月4日兩軍展開決戰。英軍兵力5000人(包括1000名土著人),擁有12門火炮,祖魯兵力為2萬。祖魯軍奮不顧身地向著英軍方陣突進,然而這次重複上演了血河之戰。在英軍密集的火力下,祖魯戰士不斷倒下,最終潰散。此後,祖魯國王被俘。英國人把祖魯分成10多個小邦,並在1887年正式吞併為殖民地。威震南非的黑人強國就此消失。其他黑人國家,也被英國或打或拉,漸漸納入體制內。


祖魯人被打垮了,英國和布爾人的矛盾就尖銳起來。早在1877年,布爾人的德蘭士瓦共和國因為財政困難,加之受到黑人王國威脅,人心惶惶。英國人趁機威逼利誘,把德蘭士瓦給合併了。可是合併幾年,英國人沒給布爾人好日子過,大批英國資本家搶佔德蘭士瓦資源,還逼著布爾人繳納過去的欠稅。布爾人一看英國佬這麼可恨,他們就在1880年造反,要求恢復獨立,英國殖民當局趕緊調兵鎮壓。第一次布爾戰爭爆發了,一前一後兩撥歐洲殖民者開始對砍。


要知道,布爾人是海上馬車夫——荷蘭的後裔,又在南非本地當了幾百年的牧民,和黑人在叢林裡不知道打了多少仗,個個槍法騎術嫻熟。英國兵人生地不熟,哪裡是他們的對手!叢林裡,土地是褐色的,樹葉是綠色的,只有英國兵是紅色的,布爾人遊擊隊一瞄一個準。1880年12月,英軍遭遇布爾人伏擊,247人中死了77個,受傷157個,布爾人只傷亡6人。增援的英軍千餘人又在邊境峽谷被伏擊,93人被擊斃,133人受傷,54人被俘,司令也掛了,布爾人同樣只傷亡6人。這兩仗下來,英國人知道布爾人不好惹,只得同意德蘭士瓦共和國獨立,但你必須承認英國女王是宗主,而且外交掌握在英國手中。對布爾人來說,只要經濟上不受你英國佬的氣,其他事兒就無所謂了。於是這一次戰爭,以布爾人勝利而告終。


老天爺存心不讓南非消停,等到1886年,德蘭士瓦共和國境內發現大批黃金!這下全球人民的眼珠子都瞪大了,歐洲的礦老闆流著口水往德蘭士瓦跑,約翰尼斯堡幾年內就發展成為南部非洲最大的城市。布爾人自己不用採礦,你歐洲老闆要來採礦,得給我交重稅!還有,你開礦得用大量水吧,這水也得收錢。你還別嫌貴,有本事別用水啊!這麼著,德蘭士瓦一躍成為超級土豪,用收的錢又組建了強大的軍隊,攻打周圍不聽話的黑人酋長,擴大領土。


布爾人坐地收錢,肥得流油,難免引人羨慕嫉妒恨。英國南非總督乃是摩西爾·羅德斯。此人是個狂熱的帝國主義者,一心想把大英帝國的旗幟插遍每個犄角旮旯。他又是礦業大老闆,眼睜睜看著利潤流到布爾農民的口袋裡,就跟有人用刀捅他一樣心疼。他決定搞垮這個土豪共和國,於是在1895年底聯絡在德蘭士瓦的大批英國人,又派了500名警察,準備裡應外合,武力推翻德蘭士瓦。結果陰謀被布爾人政府發現,警察部隊死的死被俘的被俘,本地反動組織也被破獲。這次事件爆發,全球譁然。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正想和英國爭奪全球霸權,一看這幫布爾人兄弟這麼能耐,興高採烈地拍了個電報去祝賀他們。可是這樣一來,英國豁出命去也得把德蘭士瓦給幹掉,不然讓這金礦落到德國手中,那英國就更危險了。此後幾年,兩家唇槍舌劍,互不相讓,戰爭陰雲密布。歐洲主流輿論支持布爾人,荷蘭和比利時捐贈了醫療設備,歐美上千志願者到布爾參戰。同為布爾人的奧蘭治共和國也與兄弟國家站在一起。越是如此,英軍越是騎虎難下,就算為了面子也必須出戰。1899年10月,布爾人的兩個共和國向英國宣戰,第二次布爾戰爭正式爆發。

戰爭初期,布爾人表現得同上次一樣神勇。他們以攻為守,一面用伏擊戰、遊擊戰打擊進犯英軍主力;一面主動進攻英國的根據地開普地區,並煽動當地布爾人暴動。英軍在布爾人的戰術下進退兩難,傷亡慘重。在12月15日的科倫索戰役中,布爾軍3500人擊敗22000英軍,英軍損失1400人,布爾人僅損失38人。


然而,英國畢竟樹大根深,在這樣既關係面子又關係裡子的關鍵戰爭中絕不會留餘力。英軍源源不斷地從世界各地向南非匯集,到1900年3月軍兵已經增至20多萬,而布爾人人口有限,全民皆兵也不過幾萬之眾。依靠兵力優勢,英軍同布爾人處處激戰,逐漸消耗布爾人的兵力。3月13日,英軍攻佔奧蘭治首都,6月5日佔領德蘭士瓦首都。但布爾人繼續頑強抵抗,化整為零襲擊英軍漫長的補給線,見到補給就搶,見到小股英軍就滅,見到大隊就躲。連英國早已統治的開普地區也在布爾人遊擊隊的襲擊下風聲鶴唳,被迫宣布戒嚴。後來的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也在布爾戰爭中被俘過,還差點被布爾人槍斃。


英軍司令見狀,大怒:「你要玩,我就陪你玩個痛快!」他們採用了三條毒計。第一是修了6000多公裡長的鐵絲網,把布爾人地區分割成若干個區域,阻擋布爾人騎兵的遊擊。鐵絲網內修了8000多個碉堡,駐紮幾萬士兵,有人靠近格殺勿論。其次是焦土政策,凡是發現有人敢幫助遊擊隊員的,其周圍10英裡的農場房屋全部燒掉。其三是屠殺和集中營。在殖民地的布爾人只要敢反對英軍,抓住立刻槍斃。英軍還抓了10多萬布爾人老幼婦孺,全部關進集中營,以此來脅迫布爾人投降。在集中營裡,因為營養不良、疾病流行、缺乏醫護,共有2.8萬人死亡,其中2.2萬名兒童。


在英國軍隊慘無人道的打擊下,布爾人終于堅持不住,在1902年放下武器。三年血戰中,英軍總共調集了45萬軍隊,戰死2萬多人。而布爾人及外國志願者約8萬,戰死數千,其餘被俘、投降或流亡。英國確實是用龐大的國力把布爾人活活消耗幹的。英國方面提出的和談條件,除了確認布爾人是英王臣民外,也稱得上是「和諧」:不但對布爾人不加處罰,不要賠款,還由英國出錢補償布爾人的戰爭損失。之後,兩家不打不相識,共同攜手來欺負黑人了。1910年,南非的英國殖民地開普和納塔爾,及兩個布爾人共和國一起成立了「南非聯邦」。惡搞的是,在這個聯邦裡,由於布爾人(後稱阿非利堪人)的數量多於英裔白人,結果他們在選舉中獲勝,聯邦元首換成了布爾人。當然,上頭的老大還是英王。

布爾戰爭幾乎改變了英國人的帝國觀念,早在1899年戰爭爆發之前,就已經有人預見到戰爭對於帝國的不良影響,威爾弗雷德·布朗特曾說:戰爭必將埋葬帝國。他在日記中寫道:「戰爭將成為英帝國棺木上的第一顆釘子。」在布爾戰爭爆發的1900年,人們對帝國的感情是複雜的,他們既對帝國存在希望和幻想,又認為吞併布爾人共和國與英國自由的理念不相吻合。在當年的大選中,保守黨人竭力宣傳投自由黨人的票就是支持布爾人,大選結果是自由黨僅獲得了186個下院議席。但是,支持自由黨人與支持保守黨人的人數差距卻不太懸殊,分別為210.2萬和242.8萬人。雖然戰爭表面上保存了帝國,甚至擴大了帝國,但是帝國的擴展卻永久地停止了,人們再不會為帝國的擴張激動不已,相反,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帝國被過重的負擔拖垮了,它再不能為更多的擴張支付成本。


其次,布爾戰爭改變了世界對英國的看法。布爾戰爭爆發後,法國和德國對英國做出了新的評價:英國不僅是一個霸主,而且是一個不稱職的霸主。英國的國家地位降低了。原先,人們認為英國可以善待小國,小國的權利和利益有一席之地;1899年後,歐洲人改變了他們的看法,認為英國以前的立場僅僅是虛偽,布爾戰爭就是最好的解釋。歐洲人認為布爾戰爭是一場歐洲人對歐洲人的戰爭,英國人以大欺小。如桑頓所說:「歐洲的帝國文化從來對野蠻的種族無良心可言,剛果和喀麥隆的歸屬就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一個歐洲大國對付另一些歐洲人,像英國人對付布爾人卻似乎是個不祥的徵兆:如果英國感到有必要在國際關係上採取普魯士主義,每一個歐洲國家遲早要效仿它的榜樣。」


再次,英國在外交上日顯孤立,布爾戰爭使英國真正發現了自己的孤單。英國似乎正選擇一條與權利、公正相違背的道路,被歐洲人稱為「穿上了俾斯麥的舊衣服」。為了擺脫孤立狀態,抗衡俄國,保護英國在遠東的利益,1902年,英國放棄了「光榮孤立」政策,與日本籤訂了「英日同盟」。雖然「英日同盟」讓英國找到了合作者,但是,放棄「光榮孤立」正是英國實力削弱的表現,單純依靠自己的力量已經不足以抗衡歐洲大國的競爭了。


最後,布爾戰爭削弱了帝國內部的聯繫。在布爾戰爭中,殖民地派出了3萬人參戰,澳大利亞出兵15502人,紐西蘭為6129人,加拿大為5762人,他們在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殖民地的裂痕已經十分明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他們捲入英國與南非的戰爭是否值得?民族主義正在各殖民地滋長,如索爾茲伯裡所說:「對我來說,沒有比試圖強迫讓帝國各地的各種力量進入一個共同的安排之中更危險,它們不願意承認從屬地位,對於這一安排的反應只能是:他們在支持一個舊國家。」
當殖民地的政治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的時候,各地都不願意以附屬或依附的地位保持與英國的聯繫,要求獨立地位、要求自我管理的欲望越來越強烈,英國逐漸喪失控制整個帝國的實力。英國對於殖民地的保護已經轉變為以自我防衛為主,因為一方面英國已經沒有保護這麼多殖民地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們將帝國看成了「白人的負擔」,英國無論從財政上,還是從感情上都不可能為殖民地再做貢獻;殖民地本身的發展與英國的要求發生衝突。英國自從建立殖民地以來,一直注重殖民地的經濟貢獻,殖民地的稅收、貿易、航運和市場都是帝國政府最看重的。但是,當殖民地的人民實行自我管理後,他們就不可能完全保持與宗主國的一致。他們需要保護自己的市場,發展民族工業,他們不願意向英國的產品完全自由地開放。在英國與歐洲列強爭霸的過程中,殖民地是否願意單方面做出貢獻已經是一個疑問。


1901年、1907年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先後成為自治領。澳大利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和各組成邦之間的權力分配,不是仿照加拿大的先例,而是取法美國:將某些權利委託給聯邦,其餘的權力則由各邦政府保留。上院的組成也模仿美國,各邦不拘大小都派六名代表進入上院。修改憲法須經過兩院的同意(或經一院通過兩次)並須經過大多數邦和整個聯邦中的大多數選民的批准。行政方面則效仿英國的內閣制度。接著,更多的殖民地取得自治的地位,英帝國逐漸向大英國協轉變。


可以說,布爾戰爭既是英帝國的高峰,又是帝國衰落的起點。

相關焦點

  • 解碼大英帝國的衰落之戰,布爾人的民族驕傲——第二次布爾戰爭
    在19世紀和20世紀相交之時,英國人再次發動了一場戰爭,以圖繼續擴大帝國的版圖和勢力範圍,但這場戰爭卻終止了大英帝國的擴張,其便是發生在南非的第二次布爾戰爭。在之前的戰爭中,雙方的傷亡和損失都不大。然而,進入20世紀,第二次布爾戰爭已成為大英帝國的一場嚴峻考驗——大英帝國還能所向無敵地繼續擴張嗎?
  • 布爾戰爭:大英帝國日薄西山的序曲,亦是軍事史的重要轉折
    1880年12月,布爾人市民群體和英國駐軍發生衝突,布爾人的民兵組織隨即伏擊了英國援軍,第一次布爾戰爭爆發。當時的大英帝國勢力遍布全球,而布爾人只是一個剛剛形成的少數人口族群。但布龍克霍斯特幹河戰役中,英軍的247人中有77人陣亡、157人受傷,布爾民兵卻僅有2人死亡、4人受傷,一時間布爾人士氣大振。
  • 布爾戰爭為何成了「日不落」帝國的夕陽?
    英國一度是世界最強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但是這樣橫跨世界的超級強國,在20世紀卻迅速衰落到世界二流國家,諸多殖民地也分崩離析,最終退守英倫諸島。很多人說是一戰二戰導致了英國的崩潰,然而真正離開英國崩潰序幕的還得是一場在非洲爆發的布爾戰爭。那麼這個現在聲名不顯的布爾人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什麼他們會開啟英帝國崩潰的序幕?
  • 布爾戰爭:一場爭奪資源的作戰,卻讓日不落帝國走向衰落
    這是一場爭奪殖民地與資源的戰爭,原本雙方本可以握手言和,共同發展。但因為貪婪與利益,最終造成這場非洲大陸最慘烈的大戰。戰鬥一方是居住在南非大陸的白人移民——布爾人,而另一方就是殖民地遍布全世界各處的大英帝國。他們之間的戰爭,被後世稱作"布爾戰爭"。
  • 甘地和大英帝國的衰落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當時的甘地,做出繼續效忠大英帝國的決定,有一定道理,因為大英只是出現了衰落的跡象,卻並沒有完全衰落,要在一個惡霸父親掌控的「家庭」裡活得好一點,那只有先討好惡霸,幫助惡霸打擊犯上作亂的同類兄弟。但甘地又確實少了一點預見性,沒有看到大英從此沒落的趨勢。如果他看準了這一點,印度的獨立,估計也能更快一點到來。當然,這是後話。
  • 奧斯曼衰敗起於維也納之戰,那您知道英帝國衰落始於哪場戰爭嗎?
    其實,真的有一場戰爭跟奧斯曼帝國的維也納之戰一樣,被認為是英帝國走向衰落的開始。這場戰爭就是鮮為人知發生在非洲南部的布爾戰爭。那麼,布爾戰爭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戰爭?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魔力能夠阻擋當時不可一世大英帝國擴張的腳步而使其極盛而衰呢?布爾戰爭,是發生在英國與荷蘭移民後代布爾人(現在稱阿非利卡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為爭奪南非領土和資源而進行的戰爭。
  • 視頻 | 大英帝國戰爭博物館
    紀錄片《大英帝國戰爭博物館》來源:騰訊視頻附錄:大英帝國戰爭博物館文字介紹:
  • 「日不落帝國」的榮耀與衰落
    但在19世紀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1066年,英國進入王權時代後,戰爭伴隨「日不落帝國」的起落,幾百年打法國,幾十年打德國 ,大概是這樣的:第一次英法百年戰爭:打法國 平 人口銳減 英國民族意識覺醒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打法國 勝 英國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兩次世界大戰:打德國 勝 日不落帝國衰落瓦解下面坐觀君(ID
  • 美國的第一戰:獨立戰爭|英國_歷史|美國_歷史|獨立戰爭|大英帝國|...
    隨後英軍翻越懸崖抵達亞伯拉罕平原,再次擊敗法軍,迫使法屬加拿大總督投降,這個省份落入大英帝國手中。英法雙方大打出手,削弱了各國列強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力。英國雖然打敗了法國,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區,但因長期的戰爭而導致財政困難。大英帝國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實行高壓政策,大英帝國與北美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北美十三殖民地的獨立戰爭爆發。
  • 這個國家比大英帝國更早稱霸世界,是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日不落帝國」,顧名思義,指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耀在其領土上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大、在全球範圍內都有殖民地並掌握世界霸權的帝國,一般印象當中的日不落帝國是指大英帝國,其實在世界歷史上,有一個國家比大英帝國更早稱霸世界,是第一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西班牙帝國,它源於西班牙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卡洛斯一世的一句話
  • 緬甸最強大的朝代,打敗大清滅掉暹羅,最後被大英帝國強行吞併
    ,史稱「中緬戰爭」或「清緬戰爭」。然後是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主要是大英帝國。19世紀初期,貢榜王朝已經衰落,大英帝國向緬甸發動侵略戰爭,強迫緬甸籤訂不平等條約,領土被逐漸蠶食,緬甸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1878年,貢榜王朝末代君主錫袍繼承王位,他對西方列強入侵緬甸非常痛恨,不承認所謂的不平等條約,發動反擊大英帝國的戰爭,但反而讓大英帝國立下吞併緬甸的決定。
  • 日不落帝國的衰落及「埋雷」手法
    歷史上,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大英帝國曾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帝國,領土面積一度達3400萬平方公裡。 在帝國全盛時期的英國人常常擁有著一種統治世界的使命感,他們深信自己的國家是世界最強的。許多帝國的衰亡猶如一座傾覆的大廈,急速升起,急速隕落。而大英帝國則不一樣。大英帝國的衰亡,猶如一位年邁的老者,他並非暴病而亡,而是身體狀況日益下滑、器官不斷地衰竭。 日不落帝國的衰敗不是由什麼偶然事件突發促成,而是由無數的歷史事件匯集而成。
  • 七年戰爭:大英帝國如何成為日不落帝國?
    七年戰爭是指從1754~1763年英國的一系列對外戰爭,英國先後在北美和印度打敗了法國,在古巴和菲律賓打敗了西班牙。從此,英國獲得了一大片新殖民地,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的殖民帝國。同時也贏得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
  • 美國和印度如何搞垮了大英帝國?
    那個英國指當今的英國,今天這個大英是指日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的榮耀無需累述,從英倫三島壯大為日不落,是工業文明周期內第一個超級帝國,科技、領土、金融都曾獨樹一幟。當然那份榮耀上也有幾大塊洗不掉的汙點(在非洲販賣奴隸、在美洲屠殺印第安人、在東亞販賣鴉片)。 日不落帝國的衰落,關鍵節點在於兩個國家——美國和印度。
  • 日不落帝國進化史:為何三場戰爭就奠定一個世界性帝國的版圖?
    由於面積廣闊,在大英帝國的領土上永遠有太陽照耀,所以謂之為「日不落帝國」。這確實有一定的地理現實,因為它在東半球和西半球都有殖民地,無論什麼時候,它的領土上總是有太陽照射著。但這個曾經輝煌無比的大英帝國,不過是在1688年「光榮革命」以後才開始受到歐洲國家的重視,在此之前英國在歐洲大陸諸國眼中一直是一個不受重視的存在,「光榮革命」以後英國政治制度改革,擺脫了封建專制,邁入議會制度,從而為英國的發展注入了一種活躍的力量。
  • 在香港,柴契爾夫人送走了大英帝國最後的榮光,是歷史的宿命嗎?
    廣闊的殖民地為大英帝國源源不斷地輸送血液,讓英國成為事實上的霸主,英國人民享受著建立在殖民地百姓痛苦基礎之上的帝國榮光。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大英帝國的確處於鼎盛顯赫時期和世界霸主地位 。那麼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又是如何丟失,當了為何三百年霸主的大英帝國黯然讓出了寶座?成也殖民地,敗也殖民地!
  • 歷史殘酷的教訓:鴉片戰爭不光毀了清朝,也毀了大英帝國
    提起「鴉片戰爭」,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國近代沒落的開始,大清帝國高高在上的虛榮,被萬裡之外的大英帝國狠狠地打醒了。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鴉片戰爭不光毀了清朝,也毀了大英帝國。  不可思議嗎?下面就來看看到底怎麼回事吧。
  • 「民主」衰落,「帝國」崛起,希波戰爭成為雅典政治變革的助燃劑
    波斯帝國大軍入侵之前,雅典的民主政治平穩運行,公民的集體意識和城邦意識非常強。而此時的波斯帝國,卻是一個與雅典民主政治截然相反的專制主義。雖然波斯帝國在當時也是奴隸制社會,但是其權利的構成以及運行過程,都表現出了極強的中央集權,而皇帝則成為帝國最高統治者,有權制定一切法律法規以及行為準則。
  • 《帝國邊緣》:大英帝國在東方的收藏與劫掠
    第二部分是大英帝國收藏的關鍵時期:1798年法國入侵埃及,1799年英國佔領南印度的塞林伽巴丹,英國逐漸開始在東方和美洲直接對抗法國的殖民擴張,大英帝國的政策轉向主動徵服,沿著印度的前線和邊界「收藏」領地。第三部分主要講述了英法兩國19世紀上半期在埃及的爭霸戰爭和「收藏競賽」,英法兩國為在埃及擴大政治影響而對抗,引發了搜羅文物的「暗戰」。  其中,克萊武的故事頗具代表性和戲劇性。
  • 唯一讓大英帝國割地賠款的國家
    不過從世界歷史來看,一些強者,也曾經割地賠款,就比如普法戰爭後的法國,一戰二戰之後的德國,都曾割地賠款。德國和法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相比,都可以說是強者,但也會割地賠款,原因也很簡單,它們遇到了更強者。這就好比動物世界的弱肉強食,那麼按照這種邏輯,世界第一強國,應該不會割地賠款了吧?其實也未必,就比如當年的大英帝國,是何等的強悍,但也有割地賠款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