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旅行中會忽略博物館,認為它很枯燥無趣;又有很多人,在旅途中必須要打卡博物館,認為它是文化記憶。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想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參觀這座城市的博物館。追憶著歷史文化,我去過故宮博物院、蘇州博物館等諸多代表城市名片的博物館,與地質相關,能和20多億年前石頭對話的博物館,我只去過沂蒙山地質博物館。
如果想要了解蒙山,就到沂蒙山地質公園博物館裡走上一走,這裡孕育著蒙山的靈魂、記錄了蒙山的成長、見證了蒙山歷史發展和時代的更迭。行走在地質博物館中,不僅僅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遊覽,更是一場跨越千年的蒙山探尋之旅。
沂蒙山地質公園博物館內外兩側都很有料。博物館位於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沂蒙山地質公園龜蒙景區萬壽宮西側,在它的外側有多處巖石標本,距今27.5億年前的斜長角閃巖、距今27.5億年前的科馬提巖等等,每一塊標本,都記載著巖石的知識。
作為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沂蒙山地質博物館佔地面積4.83畝,總建築面積2339.05平方米,高14.60米,為地上三層框架結構。裡面有地質愛好者天堂的地質廳、小朋友們探索樂園的自然生態廳、探尋沂蒙山民俗文化的人文廳。
一層高3.9米,建築面積1125.72平方米,布展為沂蒙山地質公園地質廳,主要空間內容為序廳、沂蒙山地質公園早期地殼演化歷史、金剛石之謎、岱崮地貌和世界地質公園大家庭。
進入博物館的地質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整體沙盤。沙盤分為兩組,首先能看到的就是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的五大園區,由蒙山園區、鑽石園區、岱崮園區、孟良崮園區和雲蒙湖園區組成,而另一組沙盤具體是介紹一些特別的地質地貌,比如岱崮地貌、泰山巖群等等。
從沙盤上看去,無論陽面的沂蒙山龜蒙景區,還是山陰面的沂蒙山龜蒙景區,或是雲蒙湖、金伯利鑽石礦景區(鑽石公園)、岱崮地貌,到處都是綠色一片,可見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森林植被覆蓋率之高,不愧是臨沂地區的天然大氧吧。
沂蒙山龜蒙景區有很多象形石和獨特的山巒,無論是群龜探海,還是鷹窩峰,對於我們來說都是與20多億年前的石頭進行對話,探索沂蒙山地質演化過程,從中你便可了解如今的蒙山上各類象形石是如何形成的。
在沂蒙山地質公園博物館裡,小朋友們的探索樂園是哪裡呢?當然就是和動物們息息相關的地方,這裡就是沂蒙山地質公園自然生態廳。自然生態廳層高4.8米,建築面積716.10平方米,主要空間內容為遊客服務區,沂蒙山自然生態環境、自然生態多樣性、光電效應大場景、自然生態科普之窗和戶外休閒。
生態廳裡既有對兩棲類、獸類等動物的具體介紹,還有蒙山「土著」的野生動物們,當然這些野生動物都是仿真的模型,卻做的惟妙惟肖,野兔、野豬、狐狸等等,都跟真的一樣。除了讓孩子們過了把眼癮,知識也可以學到很多。鳥類翅膀和羽毛、當地哺乳動物的生活習性,邊參觀遊覽,邊能學到了很多知識。
這個展廳不僅詳細展示了蒙山地區的自然環境,並且對當地的物種、植被等進行了精彩介紹,你會發現原來看似普普通通的生物背後,還有那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還有那麼多關於生命和自然的奧秘。同時,館內的生命探索VR更能讓你直觀的體驗到蒙山自然生態演變過程。
除了地質和生態的學習遊覽,人文民俗也不能少。探尋沂蒙山的民俗文化就需要去人文廳了。沂蒙山地質公園博物館三層為坡屋面,建築面積497.23平方米,為沂蒙山地質公園博物館人文廳,主要空間內容為人文簡史、沂蒙精神、民俗風情。
蒙山是祭山文化的發源地、是沂蒙山好風光的典型代表,這裡更有璀璨的歷史文化淵源。春秋戰國時期,這裡留下了儒、道、縱橫家代表人物孔子、莊周、老萊子、鬼谷子的足跡。從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到國家5A級景區,再到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沂蒙山地質公園博物館,見證了蒙山歲月的滄桑和歷史的沉澱。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你都去過哪些博物館,又有哪些博物館讓你過目不忘,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