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3月14日,一戰的西線戰場爆發聖盧埃爾戰役。
1917年3月14日,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宣布對德國斷絕外交。16日,中國收回天津德國租界。
1924年3月14日,中蘇兩國開始交涉擬定解決中俄懸案大綱與暫行管理中東路協定草案。
1932年3月14日,李頓率領國聯調查團抵達中國。當日,在英國公使蘭浦森斡旋下,中日雙方代表就上海問題開始非正式會談。
1933年3月14日,長城抗戰羅文峪戰鬥打響。當日,日軍第8師團(師團長西義一)集中第4旅團、第8騎兵聯隊及偽軍兩個旅,向守衛薄弱的羅文峪方向進攻。防守羅文峪的中國守軍為第29軍暫編第2師(師長劉汝明),第29軍軍長宋哲元命令第37師219團、第38師228團增援劉汝明。
1938年3月14日,臺兒莊戰役打響。當日,日軍瀨谷啟支隊(以第10師團第33步兵旅團為主力,加強野戰重炮兵第一旅團及兩個獨立輕戰車中隊等)向騰縣以北的中國第22集團軍(兩個軍四個師)一線陣地發起進攻。中國第122師師長王銘章作為第41軍前方總指揮,坐鎮騰縣統一指揮第122、124師部隊。中國守軍儘管傷亡重大,但是通過頑強抗擊在當日堅守住了主要陣地。
同日,臨沂反攻戰鬥打響。當日,中國第59軍(軍長張自忠)與第40軍(軍長龐炳勳)向日軍第五師團(師團長板垣徵四郎)發起合擊。激戰十餘日,中國軍隊以重大代價重創日軍第五師團,擊斃日軍第11聯隊聯隊長長野佐一郎大佐、第3大隊大隊長牟田中佐等多名軍官,迫使日軍縮短戰線向後撤退。臨沂地區的戰鬥阻止了日軍對臨沂的攻勢,有力的配合了臺兒莊方面的作戰。戰鬥中,第40、59傷亡達1萬餘人,日軍第五師團傷亡3000餘人。
同日,中國軍事委員會將直接掌握的孫連仲第2集團軍轉隸李宗仁第五戰區。
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自治政府」在德國策動下宣布獨立。當日,德國向捷克斯洛伐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總統哈查在「德捷協定」上簽字,將捷克變為德國的「保護國」。
1943年3月14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在曼施泰因的指揮下重新佔領了哈爾科夫。在哈爾科夫反擊戰中,德軍雖然擊潰蘇軍數個集團軍,但是由於兵力不足未能達成殲滅戰。哈爾科夫反擊戰暫時解除了蘇德戰場上德軍自冬季以來的不利形勢,使戰局暫時穩定了下來。
1951年3月14日,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主動放棄漢城。
1988年3月14日,赤瓜礁3.14海戰爆發。中國海軍南海艦隊赴南沙巡航編隊駛抵南沙群島水域為科學考察護航,並於3月13日登上赤瓜礁建立觀測站。次日凌晨,越南海軍出動大型登陸艦一艘、運輸艦二艘,對中國海軍(參戰軍艦502號、531號、556號護衛艦)進行武裝挑釁。越軍派出43名武裝士兵強行登島驅趕中方人員,並首先向中方開槍,釀成流血事件。接著,越軍604號運輸艦用大口徑機槍,掃射中方上礁人員,中國海軍對越軍進行自衛反擊。
戰鬥持續約30分鐘,越南海軍遭中國海軍沉重打擊,越南海軍三艘軍艦全部被擊沉(604號運輸艦中彈爆炸沉沒,605號運輸艦遭重創後擱淺沉沒,登陸艦505號受重傷於返航中沉沒。)越軍死亡、失蹤77人,被俘300餘人。中國海軍數人受傷,艦船無一損失。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