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1日的南海撞機事件中,中方飛行員王偉不幸犧牲。但是事件中值得注意的是,王偉成功跳傘,但是卻沒有被成功搜救。南海撞機事件事實上暴露了當時我國海域控制能力貧弱的困境。
王偉沒有找到
18年後,中國空軍和海軍的活動範圍急速擴大,遠海飛行日漸增多,西太平洋和南海方向都有中國海空軍軍機活動的身影。因此,相關的遠海搜救能力需求在顯著提高。飛行員是最為貴重的資產,如何在遠離海岸的地區實現人員搜救,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航母上配備的直-9搜救型
目前來看,中國對相關海域的掌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直觀反映在一系列系統的建立。根據公開報導,2016年12月我國海上搜救環境保障系統就已經通過了驗收,這一系統可以幫助我國相關部門實時掌握更多的海洋監測數據。公開報導提到,「基於這個平臺,各級海上搜救機構的普通用戶可遠程登錄平臺,查詢相關海域的海洋環境分析預報產品,並在輸入海上遇險目標的類型、時間和地點後,5分鐘內得到漂移預測結果。」類似的系統應用應該不至於此,中國近年來的相關領域上科研投入很大,相關控制能力是在增強的,而且應該遠遠強於18年前。
空軍現役的搜救艦艇
此外,隨著新型裝備的大量服役,相關搜救平臺也在大量服役。比如海軍的艦載搜救直升機數量就有了增長。新型巡邏飛機,比如空潛-200反潛巡邏機,以及加裝救生設備的轟-6M轟炸機,也可以具備一定的巡邏搜救能力。此類飛機的服役確實將提高搜索救援的效率,避免單純艦艇搜索效率低下的問題。
轟-6可以參與搜救
近年來,各類跨軍種、軍地聯合演習也大量出現,這些都是有效整合軍地搜救力量的重要嘗試。眾所周知,在海域巡邏、海上搜救上,海警和海洋局都有很強的技術實力,而且其在許多海域都非常活躍,有大量日常的工作。將地方和準軍事部門整合進入飛行員搜救體系中這無疑可以大大拓展搜救力量,並且提高各個單位的組織效率。如果僅僅依靠軍隊,將會分散有限的軍隊資源,跨機構跨系統整合才是配置資源最為有效的途徑。根據2017年的報導,軍地聯合搜救的機制已經基本組建。
2016年的小型軍地聯合救援演習
2017年6月三沙舉行的海空立體搜救
我國飛行員的海上求生設備和相關訓練同樣比18年前完善得多,根據2014年11月的公開新聞報導,我國飛行員的海上求生設備配備較為齊整。「在兩名『飛行員』落水前後,他們隨身攜帶的單人救生船和腋下救生器先後自動打開,使『飛行員』漂浮在海面上。他們艱難地爬上各自救生船,清理乾淨船艙裡的海水,向海面撒放驅鯊劑後,拿著救生電臺四處仰望,等待救助。」在2013年時,空軍就組織過大規模飛行員海上救生訓練,此類訓練已是空軍的常態化訓練科目。
2013年的飛行員海上救生訓練
當然應該看到,我國目前搜救力量和還是集中在近海海域。在遠海,目前我國的搜救力量還較為稀缺,缺乏快速平臺是一個問題。AG600型水陸兩棲飛機就是針對這一方面的局限而設計研發的,應該說也極有針對性。但是AG600的性能指標仍然偏低,使用範圍也受到較大影響,預計其服役時使用仍有一定局限。未來,隨著大型岸基飛機的逐步發展,中國遠海搜救能力或將有更大範圍地提高。而南海撞機時那種距離海岸100多公裡無法找到跳傘飛行員的窘境或許將不再出現。
空潛-200是控制力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