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慶偏居滇西北一隅,在回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中,幾代人經歷了從行路難到「四好農村路」的滄桑巨變。
回想多年前,下關到鶴慶的公路崎嶇顛簸,塵土飛揚,泥濘難行,一路艱辛,如今,隨著上鶴高速公路的通車,從鶴慶往返下關,竟成了觀光之旅。
鶴慶縣北接麗江,是北進大理的通衢。2016年12月大理上關至鶴慶的高速公路通車,鶴慶成了大理州唯一同時擁有機場、鐵路、高速公路的縣份。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給群眾帶來便捷的生活,贏得群眾的紛紛讚譽。
然而回顧鶴慶的交通史,卻令人感慨萬千。1990年12月30日,去當時的中江鄉政府報到的情景讓我難以忘懷。那時從鶴慶縣城雲鶴鎮經六合直達中江的班車,三天才有一趟。汽車啟動,車子沿當年的鄧麗公路往南行駛,連接縣城的大約有兩公裡的彈石路,到小教場就終止了,變成了土路。車子駛出松桂街,往東拐入松(桂)六(合)路,艱難地行駛著,車輪換了一種敘述方式,顛簸和灰塵成了兩大主題。車子仿佛行進在戰爭片裡,到處都是被「炮彈」炸出的坑,輪胎在坑窪的路面上跳躍和顫動。身體像隨風揚起的麥粒,一鍬一鍬,拋起又落下。整車人大呼小叫,只有駕駛員處變不驚,不時回過頭來發幾句牢騷:別叫啦!這破路、這破車!只要不散架,能到中江就謝天謝地了!
這是我第一次上鄉村道路,在那個時候,我去得最遠的是昆明,去得最多的是下關,當時覺得北衙坡是最陡最難行的路了,哪裡想得到還有比這北衙坡更艱難的路在等待著要前行。一百二十多公裡的行程,經受了不少顛簸、灰塵和七八個小時的煎熬,終於到了中江鄉政府。
1960年從洱源鄧川到鶴慶縣城的鄧鶴公路全線通車,全長156公裡,路基均為土路,客車從下關到鶴慶需要8小時左右,還不能保證雨雪天通暢。北衙坡是鄧鶴公路的必經之路,距離鶴慶縣城近七十公裡,翻過北衙坡需要兩個小時。
從1978年開始,鄧鶴公路斷斷續續鋪設成彈石路面。1996年大理至麗江公路全線重修,對原有線路作了較大改線,鄧川到鶴慶的公路裡程縮短至一百多公裡,路基全部鋪設成柏油路,客車從下關到鶴慶縮短至3.5小時左右。2016年12月底,大理上關至鶴慶的高速公路通車,全長61公裡,客車從下關到鶴慶時長縮短至2小時左右。上鶴高速公路不僅是溝通大理州南北片的一條主要連接線,也是連接大理和麗江兩個旅遊名城的快速通道,建設之初就被定位於「旅遊觀光路」「歷史文化路」,對於老百姓而言更是致富路。
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就「四好農村路」作出重要指示,鶴慶縣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指示精神,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富民強縣的基礎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顯著成績。
至2017年末,全縣累計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48個,完成總投資17.9億元。全縣公路總裡程達3670.33公裡,農村公路裡程達3479公裡,全縣7鎮2鄉117個村(居)委會道路已硬化,實現了縣通高速、鄉鎮通暢、行政村通油、30戶以上654個自然村通達,基本形成了「兩縱、三橫、兩環、六連接」的交通骨幹網絡。全面解決了貧困鄉鎮、貧困村群眾出行難題,交通通行環境明顯改善。一條條農村水泥路,上通公路主幹線,下連農戶千萬家,匯成農村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今天,我們豪情滿懷地走在壯麗祖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上,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披荊斬棘永向前!
來源:大理日報
原標題:從行路難到「四好農村路」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張如塵
審核:字丹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