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們國家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過年的時候,我們會貼春聯、吃年夜飯、走親戚以迎接新年的到來。而距離我們不遠的日本,自古以來就同我國的歷史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也有過年的習俗,日本的「過年」和中國的「過年」又有什麼區別呢?
時間的區別
唐宋時期,中國過年的習俗傳入日本,日本吸收學習了大量我國古代過年的習俗,因此在最開始的一段時間內,中日過年的風俗是十分接近的。
日本在明智五年(1872)後,將農曆年廢止,改過公曆年,但一些如祭祖、拜年、發紅包等習俗依舊保留了下來,只是在時間上做了調整。日本人觀念中的除夕是12月31日,稱之為「大晦日」。咱們春節是放假7天,而日本則是每年的12月29日到1月3日,一共放假5天。
民俗的區別
在我們中國的除夕當天,許多家庭會準備好供菜、酒、香爐用來祭拜祖先,然後燃放爆竹、一家人吃年夜飯以歡慶新的一年的到來。晚輩同長輩拜過年之後,長輩會給晚輩發壓歲錢,表達對晚輩的祝福。
除夕守歲也是重要的習俗之一,早在西晉時就有記載人們於除夕夜互贈禮物,稱為「饋歲」,大家一起飲酒祝福,稱為「分歲」,到了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守歲」的習俗。大家在舊年的最後一天不睡覺,以祈盼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健康。如今每年除夕夜,也有許多人前往寺廟,為搶得新年的「頭香」祈求一年的平安順利而奔走。
而在日本,每個家庭會在除夕時進行大掃除,將神龕中陳舊的護身符交給寺廟,並換上新的護身符。同時,過年前人們還會去理髮和購置新的衣物以迎接新年。
日本的除夕夜裡,人們也是不睡覺的,但沒有熱鬧歡騰地迎接新年,而是靜靜地等待新年,等待神、迎接新的靈魂。日本還有民間傳說,如果誰在除夕夜睡得太早的話,那誰就會頭髮變白,臉上長皺紋。
日本的各個寺廟在新年到來的0點左右,還會進行敲鐘儀式,鐘敲108下。至於為什麼是108下,只要也是源自於人們有108個煩惱的傳說,人們相信沒敲一次鍾就會消去一個煩惱,從而迎來開心愉快的新的一年。
而到了正月初一,在中國人們會換上新衣,燃放爆竹。之後大家會陸續去親戚朋友、街坊鄰居處互相拜年。近幾年隨著科技的進步,簡訊拜年、微信拜年等也隨之興起。
在日本,傳說每年的神靈都會和元旦早上的太陽一同升起,於是就形成了元旦看日出的習俗。加之日本是個多山之國,所以許多人就會前往高山的山頂上迎接新年的日出。
新年來到後,日本的家庭成員們會帶上供品一起去寺廟進行祈福,稱為「初詣」。也有很多日本人會前往神社參拜,神社是日本固有的神道,新年參拜神社也是日本所特有的新年活動,參拜後再去走親訪友。
日本也有新年發紅包的習俗,最開始這壓歲錢是大人給孩子們的零花錢,讓孩子們去買年糕吃。因為日本人認為米中蘊含著神祗的力量,用米做成的圓形年糕也帶有著靈力,孩子們吃了年糕後就能從年神那獲得年魂。到了江戶時代後,紅包金錢逐漸代替了年糕這一形式,開始直接就發紅包。
日本人認為壓歲錢是神賜的福氣,所以日本的壓歲錢在除夕的晚上是不可以發的,必須要在新的一年才能分發。跟中國也有所不同的是,中國的壓歲錢都是用紅包,而日本用的是白色的包。
裝飾和食品的區別
在中國,過年的時候人們會張燈結彩,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貼「福」字等等以迎接新年。
松在日本象徵著「等待神」,而且松也是長壽的象徵,故而日本也以門松來代表「年神」的來臨,過年的時候人們就會裝飾松或者竹子等常青類植物。
日本人認為由米製成的鏡餅中也有新的「年神」,而且鏡餅的形狀跟古代神靈住所的銅鏡很想,所以就將鏡餅作為新年的供品,讓神明品嘗以祈求來年的福氣。
而將兩個鏡餅上下重疊在一起,是因為一個代表著太陽,一個代表著月亮。上面的柑橘寓意子孫滿堂、家族興旺,蕨類的葉子就象徵著夫妻美滿、家庭和睦。
在中國,大家過年的時候通常會吃餃子、吃年糕還有饅頭、八寶飯等等。日本人在除夕的時候,則習慣於吃蕎麥麵,因為蕎麥麵又細又長,寓意著健康長壽。而且按照風俗,人們一定要在除夕日當天將面吃完,不能留到新年。
元旦期間,日本人還會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糕湯,以方形或者圓形年糕為主,按地域風俗不同加入芋頭、豆腐、豆乾、雞肉、近海魚等不同食材來食用。而到了陽曆1月15日這天,日本人稱之為「小正月」,人們也有吃小豆粥的習俗,祈求一家人平安健康。總體來說,日本的各類節日食物還是以大米為主,跟中國的南方地區比較相似。
結語
日本過年的習俗源自於中國,經過多年的演變發展,有保留著一定中國的古俗,但也同日本本土歷史文化相結合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過年習俗。也希望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得到更好地保護與傳承,讓我們中國的文化在世界範圍內更具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