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亞歷山大大帝徵服波斯、埃及等地,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在東徵走到印度時,由於瘟疫、炎熱和將士厭戰的情緒,不得不班師回朝,亞歷山大東徵的腳步就此停止。有個說法,當年亞里斯多德給了亞歷山大一幅標有中國的地圖,在那時西方人的認識範圍內,中國是個傳說中的國家,號稱「黃金國度」。亞歷山大本是要來中國,是走錯了路才打到印度的。
這個說法可信度為零,那時中西方交流閉塞,不可能有標有中國的地圖;二來中國那時候並不像唐宋富裕,「黃金國度」的說法明顯是受《馬可波羅遊記》的影響,當然,《馬可波羅遊記》對於中國的描述大部分也是假的;第三,亞歷山大是軍隊統帥,不是導遊,怎麼會走錯路呢?不過網上有很多朋友熱議,假如亞歷山大帝大打到中國,哪邊的勝算會大一些呢?
網上幾乎是一邊倒,認為中國會贏,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來看看對應的歷史時期,亞歷山大東徵打到印度時大約是商鞅變法時代,亞歷山大來到中國,首先會遇到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再看看雙方兵力對比,亞歷山大東徵人數大約五萬人,秦國可動員兵力在五十萬人左右,差不多十比一。亞歷山大軍隊最得意的是馬其頓方陣和馬其頓騎兵,武器都是長矛,亞歷山大憑藉這兩項法寶無往不利。秦國最大的法寶是勁弩和騎兵,有百米射殺敵人的能力。這裡需要說明一點,中國的騎兵和歐洲的騎兵不一樣,歐洲是重裝騎兵,特點是勢能大,衝擊力強,弱點是負重太大,難以持久,機動性弱。中國的騎兵是輕騎,主要武器是弓箭,所以有「弓馬嫻熟」,「胡服騎射」等成語。特點是機動性極強,作戰持久。
拋除一切地理因素,雙方在大平原對壘,亞歷山大的重裝步兵馬其頓方陣整整齊齊開來,重裝騎兵兩翼策應,這是攻打波斯的主要戰法,先假設亞歷山大會這樣打。秦國應該如何應對呢?秦軍與之對衝勝算很小,最好的辦法是分而殲之。重裝步兵的行動較慢,重裝騎兵會先衝過來,強弩可以將騎兵射住,秦國騎兵側翼騷擾,由於亞歷山大的騎兵笨重,手又短,只能被動挨打。等打的差不多了,亞歷山大的重裝步兵也該上來了,這就像個刺蝟一樣,不好接近。最好的辦法是,弓箭射邊退邊射,秦國騎兵也在側翼射箭,慢慢消耗,馬其頓方陣只要一亂,他們就和普通大兵沒區別了,很容易就可以打敗。
以上是我個人不成熟的想法。其實這個猜想沒多少意義。亞歷山大不可能打到中國,來中國有三條路,一是翻越喜馬拉雅山,不可能;二是穿越中亞荒漠帶,也不可能;三是穿越中亞草原帶,這個有可能,北方遊牧民族往西打走的都是這條路,比如匈奴王阿提拉,成吉思汗等。亞歷山大要走這條路,就必須放棄所有步兵,輜重,只能輕騎前進。他如果真這麼任性的話,會有兩個結果,一、辛辛苦苦打下的帝國破碎;二、自己帶著幾萬騎兵變成牧民,所以亞歷山大不會這樣做,來中國也不可能。
與其分析哪邊的軍隊厲害,倒不如看哪邊的後勤成本低,古代打仗糧草永遠是最重要的,遊牧民族可以打到歐洲,就是因為後勤成本低,甚至不需要後勤,每一匹馬就是一個補給站,沿著中亞草原帶一路打一路吃,士兵渴了喝馬奶,餓了吃肉乾。亞歷山大打到印度已經到了帝國擴張的極限,不可能再往東了。他要來了必敗無疑,不過打敗他的不是秦國,而是後勤。
同理,中原國家也不可能達到歐洲,「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的話固然振奮人心,不過只說了「必誅」,沒有說要佔領或者統治,因為統治是要成本的,秦始皇卻匈奴七百餘裡,也無法佔領哪些地盤,當統治成本大於收益時,強行佔據那裡是不合算的。
亞歷山大的故事講到這裡,從下一講開始,要進入古代歐洲最重要的歷史——羅馬時代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