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峽境內古長城,南起廣武鄉蘆溝湖,北至邵剛鄉磨石口,全長40.6公裡,是明代嘉慶年間修建。因年代已久,大部分已坦塌,但長城最北端的北岔口一段卻保存較好,是迄今寧夏境內明代長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北岔口長城,位於青銅峽市以西約40公裡處的賀蘭山南麓的營子山,呈南北走向,西臨內蒙古自治區,北岔口長城始建於明成化十年(1474年),所處地勢險要,地形複雜,山勢險峻,自古為軍事要塞。
到過北岔口長城的專家都感慨不已:走了這麼多地方,看了這麼多長城,西部最美的長城首推北岔口,與嘉峪關長城相比,北岔口長城是一種大美,可以說,北岔口長城能夠進行局部修復的話,那將來肯定是僅次於八達嶺之外的一段中國長城!它是目前寧夏乃至河西走廊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明長城之一。它是北方明長城黃土夯築牆體中最為完整地展現原始風貌的長城建築遺存,是夯土長城構築的典範。
北岔口段明長城,牆體總高內側9.7米、外側8米,頂部寬3.2米。夯土層清晰,頂部內側女牆殘高0.4~0.8米,底寬0.4米,殘存垛牆殘商0.6~2.5米,底寬1米,頂寬0.4米。牆體地段位於賀蘭山山前臺地上,屬以夾雜小礫石的黃沙土分段版築而成的夯土牆,其選材料並未有嚴格規定,一般均屬就地取材,在地勢相對較低,周圍黃沙土堆積較多之處多用黃沙土夯築而成。土內多含有小石粒等,夯打堅實。從斷面來看,其夯築均是分次夯築,即先夯築內側主牆,然後在以主牆為中心,兩側再加夯附牆。
北岔口長城不僅保存完整,而且構築方式、結構也很有特點。長城構築走向形勢也很複雜。在北岔口北側的營子山上座落著兩道石砌、土築長城縱橫交錯、依山勢走向,蜿蜒盤旋於高山峻岭之上,起伏於山谷之中。長城沿途在每兩個山水溝處都建有一個涵洞,用來排洩山洪。營子山東側一山脊上築有烽火墩一座,底部見方15米,高17米,山上還有用石頭砌築的房屋,可能是把守邊關的軍卒宿營處所。登高遠望,南邊10裡許海拔1579米的大柳木皋山拔地而起,山頂上築有一座烽火墩與北岔口烽火墩遙相對立。大柳木皋山腳下座落著一個古城堡,屬方城,邊長175米,早已坦塌,只剩牆痕。
在營子山東側的山腳下,一道橫跨北岔口的土築長城,宏偉狀觀,似一條巨龍向南北方向延伸而去。總長約15餘裡。這段長城基本完好,特別是向北至青銅峽與永寧縣交接處的磨石溝口的這段長城保存非常完整。人們可以在長城上面往返行走,盡情地賞鑑明長城的雄姿態。青銅峽北岔口明代古長城建築工程,充分體現了明代長城的建築特徵。
幾百年來,它巍然屹立於寧夏的邊關,曾經受了多少狂風暴雨的衝刷和烽煙戰火的洗禮。在那高大的城牆上,同樣記載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抗擊外患的戰鬥歷史,譜寫著英雄的古代勞動人民偉大的創造精神和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