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新出版的《給孩子的音樂》中,作者古典音樂推廣者、音樂評論家劉雪楓希望每一個孩子,包括琴童在愛上音樂的過程中是完全發自內心、不受外在幹擾的。
此書是詩人北島主編的「給孩子系列」第九部,由中信出版社推出。
這兩年,中信出版社推出了給孩子的一系列作品,包括《給孩子的詩》、《給孩子的散文》、《給孩子的古詩詞》、《給孩子的漢字王國》、《給孩子的動物寓言》、《給孩子的美》等,最近他們又推出了一本《給孩子的音樂》。這是詩人北島主編的「給孩子系列」第九部,著名音樂評論家劉雪楓精選了320首西方古典音樂名曲,名家名版免費欣賞,並且進行了由淺入深的趣味講解。
全書遴選音樂的歷史跨度以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代為開端,由古典主義、浪漫樂派、民族樂派進入印象派和現代主義,涉及作曲家115位,作品320首(包括選自大型作品的精彩片段),全書將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情感教育的關鍵詞作為綱領篇目,包括童真、遊戲、動物、自然、童話、神話、英雄等十六個篇章。作者對選入的曲目進行了必要的背景介紹和言簡意賅的導賞解說,書中同時附有320首西方古典音樂經典名曲的名家名版免費聆聽連結。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希望走進西方古典音樂世界的成年人而言,這都是一本裨益匪淺的書。
這位古典音樂推廣者、音樂評論家、鑑賞家、學者劉雪楓在這本書的序言裡談了自己對孩子學習音樂的感悟,以及自己女兒的音樂學習之路。我們在此推薦給對音樂感興趣的家長們。
作者劉雪楓
以下為劉雪楓序言節選
我是孩子的父親,也是古典音樂的愛好者。我的父親曾經是一位音樂家,在我小時候,父親的音樂生涯正處於最好的年景。
我的女兒和千萬中國孩子一樣, 曾經是一位琴童。也許真像她的小提琴老師所說,她是小提琴家的「好材料」,因為她的「樂感」好,視譜能力強,而且天生一雙大手。這最後一點很重要,我要是有一雙和她一樣的「大手」,就可能隨父親一直把琴學下去,即便成不了小提琴家,日後欣賞音樂的樂趣恐怕會大不一樣。
我的女兒最終沒有走小提琴家的路。其實在她還沒上中學的時候,我就想通了一個道理——不從事音樂專業同樣可以享受音樂。同時,我更願意看到女兒有一個完整的幸福童年。她喜歡唱歐美流行歌曲,喜歡讀書,喜歡胡寫亂畫,當然也痴迷芭比娃娃和泰迪熊。很早就開始伴隨她的小提琴,只是眾多她比較喜歡的玩具之一。令我特別高興的是,這件玩具後來竟然「終於」成為她的最愛。連續幾天不拿起小提琴來「玩玩」,她就憋得難受。記得在緊張的期末考試結束後,她總會說:「可以痛快地拉拉琴了。」
確實,每個假期都是她練琴最多的時光。那可是心甘情願地練啊!想想,從女兒第一次接觸小提琴到她中學畢業有十餘年,要是當年她便這樣鍾愛小提琴,我真會認為家裡誕生了一個音樂天才。因為在我的認識中,所謂天才就是天生的緣分,一點都勉強不來。可惜,女兒不是天才,她後來對音樂的興趣是在欣賞中慢慢培養起來的。
在中國,像女兒這樣雖為琴童但並不指望走專業道路的孩子何止千萬?這些孩子學琴的目的是什麼呢?當然不出提升修養、豐富生活、開發智力甚至考試加分等理由。不過,在我接觸到的琴童中,絕大多數並沒有因為學琴而喜歡上音樂,有些甚至還因此憎惡音樂,抗拒音樂。我覺得這才是最大的浪費,也是最大的悲哀。
音樂到底可以給孩子帶來什麼益處,已毋庸多言。我只希望那些讓孩子學琴的父母和已經坐到琴凳上的孩子們不要辜負了音樂的美意。音樂會喚醒沉睡的靈魂,猶如春風拂過,天地溫馨如夢。人的一生一旦有音樂相伴,精神會獲得最大的滿足。音樂,是可以給人帶來伊甸園般幸福體驗的魔法。
音樂是一種神奇的藝術語言,具有超凡的感召力。美好的音樂沒有欣賞的年齡界限,特別是西方音樂史上歷時近千年積澱下來的偉大經典,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應當欣賞並熱愛的珍寶。這些作品中某些片段所呈現的美妙瞬間,不僅在音樂的世界裡膾炙人口,在人類文明史上同樣聲名顯赫。
或許,對孩子們來說,要迅速理解一些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性、宗教性和文學性不是那麼容易。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孩子的心靈也許能夠更為直接地感受這些作品中純粹的情感,因為偉大的音樂作品總是直指人心的。
欣賞音樂無所謂入門與否,任何人都可以從任何入口進入。我們可以先通過浪漫派登堂入室,也可以輕易被巴洛克風格吸引,而古典樂派的海頓和莫扎特則因貼近現實生活而散發迷人魅力。每個人的機緣不同,進入音樂世界的方式也不一樣。我之所以強調機緣,是希望每一個孩子——包括琴童——愛上音樂的過程是完全發自內心、不受外在幹擾的。
音樂充滿了無法言盡的玄妙。無論你愛上的是巴赫、莫扎特和貝多芬,還是勃拉姆斯、布魯克納和馬勒,或者你已經走得更遠,進入華格納、威爾第、普契尼和理查· 施特勞斯的世界,你都能將這些音樂家引為知己,通過他們感知世間萬物的奧秘。聽音樂一定要聽「好」的音樂。「好」的音樂不僅指好的作品,還包括好的演繹、好的解讀。當身邊沒有那麼多高質量的現場音樂會可聽時,經典錄音便是良師益友。
我為孩子們選擇的音樂並不局限於「兒童音樂」,更確切地說,不全是「兒童題材」的音樂。我更多強調的是,要讓孩子在身體和意識的成長期接觸到具有一定內容指向的經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