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雲自治縣牛場坡村:魯苗黔種 西瓜種植抓時節

2020-12-12 天眼新聞

驚蟄時節,黔中大地,春風暖陽,田野飄香,春耕正忙。   在紫雲自治縣貓營鎮一個叫小坡腳的山坳裡,鐵牛聲響砌山頭,白綠相間的西瓜大棚點綴著山坳裡的春天。大棚機耕道旁的保溫棚裡,一批剛從山東壽光通過飛機空運過來的西瓜苗,按序接受完幼苗防疫、水份吸收後,「暈機」的枝芽早已復甦,一群工人正把他們從保溫棚移栽進大棚。

一個年輕的「迷彩男」,蹲在大棚裡的工人身邊,一手託著苗根的營養袋,一手輕拈嫩綠的葉子,口裡嘮叨著「這批苗長勢很好,飛機託運對苗有所影響,移栽時要慢慢去掉枝葉主莖部位的保護夾,保持營養袋完整、讓葉子舒展出來,然後再移栽進土裡,這樣栽出來的苗成活率很高,瓜苗的營養損失最小。」  這個年輕的「迷彩男」叫湯正潔,1990年出生在這個小坡腳的山坳裡,2007年應徵入伍走出山坳,2015年退役後毅然返回山裡。當過村委幹部,幹過鎮上武裝專員,然而,帶著村民擺脫貧窮才是他毅然返鄉的初心,這期間,他跑過山東、到過雲南,還去過福建、新疆等地,看著村裡的一切,他誓著闖一條山裡人從沒想過的產業--生態水果種植。  2017年初,一個大膽的嘗試在寨上老幼的質疑中落地,流轉出來的280多畝土地他只種了「試驗田」,其它的土地還在陸續地搭建大棚,那時去地裡的路不通,材料轉運的成本很大,「試驗田」雖然花了不少功夫,但效果還是沒有他在外地看到的明顯。於是,他輾轉山東,終於請來了一位西瓜種植的「土專家」,專程來到小坡腳的地裡,對土酸檢測、育苗管護、花蕊除膺、人工授粉等環節逐一進行驗證。每一個過程,他都會帶上群眾,由心的記,真心地實踐。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西瓜大棚迎來了生機,首批當地村民變身大棚工人,每天高高興興地背著背兜來上班,每天工作時間8小時,月工資2500元/月,遇到採摘時節,加班還另算加班費。一些因季急招的臨工,每天還可以有80-100元的收入,就在這一年,大棚裡種出來的「特小鳳」西瓜,迅速成了當地水果市場的熱銷產品,20多戶本地貧困戶與大棚「綁」在一起,成了西瓜大棚的「娘家人」,30多戶家庭,通過「籤約」成了大棚的產業家庭戶。

「做生態種植產業,天災的風險很大,這三年來,基地大棚經受了風災、冰雹、雪災,可以說,以前沒有想到的,我們都遇到,還好的是,我們都挺過來了!」蹲在大棚裡指導工人種植的瓜苗的湯正潔,細數著大棚受災的歷程,細算著受災的損失,眼神裡,卻充滿著必勝困難的剛毅和決心。  「今年三十夜,一場大雪把年前的準備工作全部打亂,雪災造成90%的大棚垮塌,恰逢春節,又遇疫情防控,災後搶建一直擱著,說實的,心裡很急,每天就靠電話不斷的聯繫。初六,我看到工人自行去修復受災大棚時,那種滋味,很感激。」翻開今年雪災的舊帳本,湯正潔說這裡面還有很多人情帳只能記在心頭。  一場雪災,大棚的修復費用將近40萬元。「疫情防控越來越嚴,村民都居在家裡,於是我只能通過電話一個一個協商,才把大棚修復的事定下來,初八,村民按照我的安排,開始家庭式承包大棚修復的活。材料無法採購,我們就用修補的方式進行,眼前的這幾個零散還來不及修復的大棚,就拆下來修復其它大棚了」在半山大棚前,湯正潔指著一堆零散的材料,然後又補了句,「損失很嚴重,第一批苗移載完後,還得抓緊把這幾個來不及修復的大棚給整好。」  山坳的春天以來,大棚裡外,儘是春耕的繁忙。   「受疫情影響,今年種植的苗是通過航空從山東壽光空運過來的,其實,我們這邊的土壤、氣候對於西瓜種植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空運的話時間短,現在交通方便多了,從西瓜基地到機場,來回也就5個小時左右。」湯正潔看著新鮮嫩綠的瓜苗說。

目前,小坡腳西瓜種植基地面積已有350畝。據湯正潔介紹:「這350畝地需種植瓜苗8到9萬株,分三批運苗,每次運苗在25000株到30000株左右,預計3月底就完成所有瓜地的幼苗移植。」  「第一季採摘完後,通過這批移植的瓜莖和藤蔓,採用除疫技術,利用人工授粉,然後又培育第二季西瓜,西瓜質量同樣保證,瓜瓤、皮質、香脆度和營養都能夠保持著第一季的優勢,除去瓜莖和藤蔓生成周期,第二季西瓜的成長周期可縮短到45天,採摘期在7月上旬就可以開始,延長周期以25天算的話,整個採摘時間就能進入8月上中旬。如果加上除草、翻耕等活,瓜地工人務工時間就可以實現全年有事做,除草都是人工除草,當初選擇這個山坳做基地,考慮的就是生態、想到的就是西瓜的生長環境不受汙染,基地從一開始就不使用有害農藥。」當過兵,在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湯正潔,對生態種植的概念十分清晰,格外重視。  據了解,今年栽種的主要優質特小鳳、8424、美都、2k四個主打品種,應市場需求,特還引進了小蘭、黃皮等特優品種,品種多樣化主要是考慮市場供應需求和季節錯峰。  大棚外,陽光映照在潔白的膜上,折射出春天的氣息。大棚裡,閃動的身影隨著瓜苗的點綴時而起立、時而蹲下。

「以前土地沒有流轉時,這些地都是種包穀,坡梯地,產量雖然還可以,但一年下來也沒賺到幾個錢,現在我們把土地流轉給小湯種西瓜,每天還可以到西瓜基地搞農活,除草、栽苗、澆水、摘瓜、維護大棚,那一樣都是活路,錢一樣不會少,每月下來能有3000塊錢左右的收入」李發先是小坡腳的人,按她說的,這3年來她在西瓜基地賺到的錢,至少也有6到7萬元,就靠這筆收入,她一家人在2019年已脫了貧。  像李發先一樣嘗到「轉業」參與西瓜種植甜頭的,在小坡腳這個寨上還有20來戶,有的人家,還成了大棚的「承包人」。驚蟄到來後,又到春耕搶種時節,小坡腳的西瓜種植基地,一派男耕地女栽苗、小兒嬉戲棚間的農忙歡景在山坳間寫盡春色。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胡家林

通訊員 陳拯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

相關焦點

  • 紫雲牛場坡村:山旮旯種出「粵港菜」
    村民收割菜芯「這是牛場坡村收割的第一批菜芯,銷往粵港市場。」5月19日,紫雲自治縣貓營鎮牛場坡村村支書吳修波如是說。今年春,牛場坡村在深化農村產業革命中,與四大寨鄉返鄉農民工岑青林合作種植粵港蔬菜(銷往粵港市場的蔬菜),岑青林多年在廣東、寧夏大型蔬菜種植場從事蔬菜種植,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村委及村級合作社負責協調土地流轉,噴灌、冷庫等配套基礎設施設備的安裝建設,組織勞動力務工等。」
  • 安順市紫雲自治縣科技服務中心開展大營鎮星進村科技扶貧項目初期...
    為做好極貧鄉鎮農業科技園區扶貧項目的驗收工作,紫雲自治縣科技服務中心陸奎洪主任邀請縣農業局、縣農機中心等單位有關專家成立項目驗收小組,前往大營鎮星進村開展極貧鄉鎮科技扶貧項目初期驗收工作。項目驗收小組首先聽取了紫雲自治縣鑫源運和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貴州宜博經貿有限公司和大營鎮星進村村委會有關負責人的工作情況匯報,然後對項目進行了實地考察,詳細了解了項目實施及完成的具體情況。經考察,項目驗收人員討論一致認為,該項目基本按目標完成建設任務,達到了預期示範及幫扶效果,能促進地方產業大發展。
  • 紫雲:「五朵金花」開滿山 產業革命助脫貧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貴州省安順市紫雲自治縣加大力度,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呈現出紅芯紅薯、生態茶葉、精品水果、林下經濟、蔬菜產業「五朵金花」齊開放的良好產業發展態勢,讓山坡披綠、村美民富。在四大寨鄉繳卜村紫葡萄種植地裡,也有村民在採收紫葡萄,該村種植紫葡萄180畝,每畝產量3000斤。村民韋朝德種植5畝紫葡萄,今年全部採收銷售後收入15萬元。自7月以來,紫雲種植辣椒、豇豆、茄子、南瓜、毛豆等蔬菜陸續進入採收期,每天銷往省內外市場的蔬菜達20萬斤。
  • 林草扶貧|行走紫雲:守得青山見金山
    說的是貴州省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生態環境,是紫雲的名片。國內罕見的「盲谷」原始森林、世界最大洞穴格凸河苗廳、亞魯王故裡、原生態苗寨……展現了漫長而壯麗的生態演變奇蹟。 生態環境,也曾是紫雲的傷痛。地處麻山腹地、屬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貴州省內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條件下區域貧困的典型。
  • 紫雲:紅院村500畝壩區有序復工復產
    目前,紫雲自治縣壩羊鎮紅院村500畝主要種植蔬菜的壩區陸續復工復產,農民工佩戴口罩分工有序地勞作,基地裡呈現出一派忙碌景象。 農戶在基地務工 眼下,正是春耕時節,紫雲自治縣一手狠抓疫情防控,一手搶抓春耕生產,努力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雙勝利」。
  • 【50周年系列報導】紫雲四大寨鄉:交通改變環境 生態改變生活
    曾被譽為「桐油之鄉」的紫雲自治縣四大寨鄉,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地貌以山地為主。歷史上的四大寨交通閉塞,經濟發展滯後,水源條件較差,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村民們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開發他們居住的自然環境,開墾山坡來種植玉米等傳統農業,長期的開墾導致了水土流失,生態遭到嚴重破壞。
  • ...脫貧攻堅顯擔當丨安順市公安局派駐紫雲自治縣宗地鎮山腳村駐村...
    近三年的駐村生活,我見證了一個村莊翻天覆地的變化,並有幸地為群眾增收致富過上幸福生活做過自己所能及的貢獻,這份經歷將是我一生的寶貴財富。    我叫汪彪,是安順市公安局派駐紫雲自治縣宗地鎮山腳村駐村工作組成員。
  • 為安順紫雲牛場村脫貧攻堅助力 貴州都市報捐贈15噸化肥
    9月6日上午,貴州都市報在安順市紫雲自治縣牛場村舉行助農脫貧攻堅獻愛心活動,向村民捐贈出15噸化肥。牛場位於該縣松山街道辦,是一個三類貧困村。該村總共有村民915戶,共計3119人,其中,貧困戶58戶,共計166人。目前,該村正面臨脫貧的最為關鍵時刻。據該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黃曉箐介紹,在今年年底之前,牛場村將實現整村脫貧。
  • ...路見證茶葉鄉鎮的崛起丨紫雲自治縣壩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班興坤
    我叫班興坤,是紫雲自治縣壩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壩羊有種植茶葉的歷史,但都是小規模、小作坊,沒有形成集聚效應。  2014年,壩羊鄉準備大力發展茶葉產業。當時,村民不支持,認為玉米是糧食,種玉米人可以吃,還可以養豬,種了茶葉萬一沒人買怎麼辦?
  • 中共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委員會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種好「兩顆...
    種好「兩顆果子」 走上致富路子——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推進會發言材料中共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委員會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根據會議安排,下面我簡要介紹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石漠化扶貧攻堅工作的開展情況。  一、基本情況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北部,河池市東部,地處雲貴高原苗嶺山脈九萬大山南麓。全縣總面積2658平方公裡,總人口38萬人,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
  • 紫雲:小紅薯闖出大市場,紅心薯走上電商時代
    今年,紫雲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等形式,積極發揮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多方聯合,不僅提高了紅芯薯種植戶的收入、還增強農戶們的種植信心。鼓勵和扶持貧困戶參與紅芯薯的種植到收成、分揀、包裝、運輸等產業鏈中,進一步拓寬了困難群眾增收渠道。
  • 「「9+3」縣(區) 林業產業助脫貧」行走紫雲:守得青山見金山
    地處麻山腹地、屬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貴州省內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條件下區域貧困的典型。 生態環境,最終成為紫雲的出路。2014年,貴州省對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不具備新型工業化發展條件的紫雲等10個縣取消GDP考核指標,考核由地區生產總值向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轉變。
  • 脫貧攻堅·那人那事丨紫雲自治縣猴場鎮返鄉能人謝順華:播種一片...
    為真實再現他們走鄉村,進田間,跨山谷的感人事跡及他們駐村的心路歷程,縣融媒體中心特開設「脫貧攻堅那人那事」專欄。這個平臺主要以民情日記、隨手拍、感想、詩歌、散文等反映脫貧攻堅工作及其有關文字為重點,及時向全縣人民進行推送。投稿方式:zyxczx@sina.com歡迎投稿!
  • 「我的扶貧故事」通了路養了牛 我們生活越來越好了丨紫雲自治縣大...
    我叫李德忠,今年54 歲了,是紫雲自治縣大營鎮打哇坪村的村支書。以前,因交通不便、缺資金、缺技術、缺乏產業、土地貧瘠且坡度大難以耕種等多種原因,我們打哇坪村成為了紫雲深度貧困村之一。那時候精神好,一個村的好多人都一起出發,都是男挑女背、肩挑馬馱,叮叮噹噹地走。山路蜿蜒崎嶇,一般得走上3個多小時,哪裡像現在,機耕道、組組通,樣樣都修得規規矩矩的,開車從打哇坪到百花只要 40 分鐘就能到。
  • 紫雲產業扶貧百花齊放
    眼下,「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號角已經吹響,紫雲各地脫貧攻堅產業不斷壯大發展,種植、養殖經濟漸次開花,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就近就業、產業分紅等途徑實現增收。揚長項、補短板,紫雲自治縣正全面運用產業扶貧政策助力貧困人口儘早脫貧。4月16日,在紫雲自治縣板當鎮擺羊村林下雞養殖場,村幹部正帶領村民拾撿雞蛋、分類、裝箱打包。
  • 陝西大荔縣小坡村:黃河灘邊果飄香
    金秋時節,站在陝西省大荔縣小坡村向東眺望,黃河灘地裡萬畝冬棗大棚鋪向天際,果園裡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與甜蜜。曾經的小坡村,是當地有名的窮村。黃河灘地多鹽鹼,只長荒草不長莊稼。小坡村人守著鹽鹼地過著苦日子,「種一葫蘆收不了半瓢」。
  • 紫雲:松山街道戰區集中火力、下沉一線,奮力「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
    先後在松山街道擺納村、楓香村、城牆腳村、新橋村、新民村、白河村、團坡村、牛場村等各村組織召開脫貧攻堅問題集中研判會,詳細傳達學習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時光輝在紫雲自治縣脫貧攻堅「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誓師大會上的講話精神、縣委常委(擴大)暨全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第57次會議精神以及《紫雲自治縣脫貧攻堅「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
  • 中國共產黨紫雲自治縣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開幕
    12月19日,中國共產黨紫雲自治縣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第一次會議在縣文化中心舉行。十三屆縣委委員、候補委員出席會議。(中國共產黨紫雲自治縣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開幕)縣委書記程華恩代表縣委常委會作了講話。
  • ...村民們都叫我茶葉鄉長丨紫雲自治縣壩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班興坤
    我叫班興坤,是安順市紫雲自治縣壩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從2011年調來壩羊鎮工作開始,今年已經是我工作的第十年了,先後在副鄉長、鄉黨委副書記、鄉人大主任、鎮長等職位工作過。時光荏苒,還記得2011年剛來壩羊工作的時候,那時候壩羊鎮還叫壩羊鄉,當時全鄉2萬餘人,有三分之一是貧困戶,我現在還清晰記得,當時我們下村走訪的時候,當時我們鄉最窮的一家農戶家裡只有一隻老母雞,家裡沒有年輕勞動力,老人家身體也不好,那一幕我現在都還歷歷在目。
  • 巴馬坡納屯榮獲「廣西休閒農業十佳名村」
    巴馬坡納屯榮獲「廣西休閒農業十佳名村」   近日,在桂林市陽朔縣舉行的2011年全國休閒農業創新發展會議上,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鄉百馬村坡納屯榮獲「廣西休閒農業十佳名村」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