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三月初三,草長鶯飛,柳綠花繁。這一天,是我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那麼,人們如何過這個節日?有何民俗特色?本文就舉三例來說明。
漢族:"三月三"這天要在水邊洗濯去垢
上古時代,中原漢民族以"幹支"紀日,農曆三月初三是該月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又稱"上巳節"。這一天或在這一天前後,人們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源於古代"除惡之祭"。
從三國時期的魏國起,"祓禊"活動就固定在三月三日。所以,民間把這一節日俗稱"三月三"。
漢族"三月三"的洗濯去垢活動
此外,人們在這個節日還舉辦踏青、野餐、娛樂、男女相會等活動,成了遊春娛樂的盛會。例如,唐代杜甫的詩《麗人行》,其中就寫道踏青的場面:"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仡佬族:"三月三"這天要祭樹
以樹為巢居,是仡佬先民最原始的生存方式,靠大樹遮風擋雨,躲避猛獸毒蛇,取樹上果子為食,用木棒作武器打獵謀生。所以仡佬族人有"三月三祭樹"的習俗,一直伴隨樹的生生滅滅,從未間斷。
傳說早年間,人少勢單的仡佬族祖先被漢人視為"野僚"和"僚蠻"而常常被無辜追趕殺戮。另外還遭受同一地居住的大族(土族、苗族)的肆意驅趕,被迫四處東躲西藏。在躲藏的時候,只得躲進人煙稀少的深山老林,爬到一些濃蔭遮蔽的大樹上,一來不易被人發現,二來可採摘樹上的果子充飢,深受大樹救命的恩惠。後來,仡佬族的子子孫孫都不忘山中大樹的恩情,把它們視為保護祖先存活下來的"神樹"。於是在每年春暖花開,樹木吐露新芽的三月初三那天,將此作為祭拜"神樹"的日子,並將這一習俗世世代代傳襲下來。
仡佬族的"三月三"祭樹活動
這一天上午9時開始,仡佬族同胞準備好貢品,男女老少身著仡佬族民族盛裝,吹吹打打沿鄉村公路來到古銀杏樹。接著,恢宏的祭祀音樂響徹雲宵,仡佬族人們行呼天禮。然後,由"大頭人"(仡佬族人中的首領)上香、敬獻貢品。
接著,獻彩、獻花、鳴炮,道士先生用法式祭樹,"大頭人"站在道士身後還禮後,宣讀祭文,全體行合十禮,然後焚燒祭文,敬獻圍子(還願的物品,用木頭做成)。合十禮為雙手合十於胸前,以示虔誠祈禱,真誠祝願,所有參與祭祀的仡佬族人齊誦《九天和訓》,再行和禮。接下來,遊客才與仡佬族人共同參與上香、繞樹、許願,然後一起進行樂祭、舞祭,拋灑祭品,行呼天禮,一時間,馬廠神樹下歌聲飄揚、鑼鼓喧天,上千人跳仡佬族踩堂舞、錢杆舞,熱鬧非凡。
黎族:"三月三"是"祭祖節""愛情節"
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
相傳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災,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對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長大成人以後,決定分頭尋找伴侶,相約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窩嶺下相會。以後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孫們便回到這裡迎接春天。為紀念他們,黎家稱石洞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節日。
節日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帶著粽子和糕點,從四面八方來到五指山一帶。白天,小夥子們打魚,姑娘們煮飯烤魚,然後將祭品放到有天妃和南音化石的巖洞口,祭拜祖先。
黎族人過"三月三"
同時,青年男子背槍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獵物,把獵物獻給心愛的姑娘。在節奏明快的樂曲聲中,跳起了古老獨特的竹竿舞、銀鈴雙刀舞、檳榔舞、打柴舞、打獵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舞蹈。男女青年各坐一邊,互相傾訴愛慕之情,如果雙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贈送信物。姑娘們將親手編織的七彩腰帶系在小夥子腰間,小夥子則把耳鈴穿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鹿骨做的髮釵插在阿妹的髮髻上,相約來年的三月三再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