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詞語有差異:臺灣「土豆」意指大陸「花生米」

2020-12-19 騰訊網

[導讀]2008年,臺灣旅遊管理部門專門製作了大陸和臺灣用語對照表,並請來專家給旅遊業者授課,除教他們認簡體字外,大陸的「土豆」等同於臺灣的「馬鈴薯」,而臺灣的「土豆」意指大陸的「花生米」。

臺灣大塊文化公司董事長郝明義依然記得1989年那次在北京,他要收一筆版稅,為便於及時帶走,和同行說好要「現金支付」。對方一口答應,「你要的錢我明天就派人送支票來」。一頭霧水的他事後很久才明白,大陸人說「支票」通常等同於「現金支票」,而在臺灣卻一般是指「遠期支票」。

如今20多年過去了,兩岸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類似的隔閡與誤會仍會存在,卻似乎不再那麼扎眼。畢竟,許多詞語彼此都知道對方的不同講法了,有些甚至互相通用,比如「給力」一詞,在臺灣媒體上也屢見不鮮。

語詞差異成交流談資

2008年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開放前夕,臺灣旅遊管理部門專門製作了大陸和臺灣用語對照表,並請來專家給旅遊業者授課,除教他們認簡體字外,大陸的「土豆」等同於臺灣的「馬鈴薯」,而臺灣的「土豆」意指大陸的「花生米」。

兩岸一度隔絕,近30年期間「老死不相往來」。即使上世紀80年代逐步打破藩籬、恢復交往,但經歷了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階段,在語言文字的具體使用和外來詞語的翻譯上,仍出現了部分字詞在字形、發音、含義等方面的差異,實在不足為奇。

自兩岸開放以來,語詞差異引發的誤會,一直是兩岸同胞交流時的有趣談資;兩岸語詞差異也成為部分專家學者的研究課題。「原來窩心在臺灣是很貼心的意思啊,和我們大陸的意思正相反!」「原來臺灣人說對某人『很感冒』是對某人不太喜歡。」

語言和文字,在歷史長河中時時演變,因為它們是直接反映和記錄人們生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生活在變,語言和文字自然也要變。兩岸語言文字的差異,就是分頭演變之果,是特定歷史環境使然。兩岸文字「求同化異」的秘訣之一,就是打破老死不相往來的堅冰,交流。

查找異義詞有了好去處

差異往往令兩岸民眾在交流時鬧笑話。據說,一名上海人委託其臺灣同事從島內買臺「筆記本」給他,同事「不負所托」,精挑細選了各式大小紙質筆記本帶回上海。上海人看了目瞪口呆,因為他所說的是臺灣人稱之為「筆記型電腦」。而一名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初次聽到「獼猴桃」時,害怕了半天,心裡嘀咕著「怎麼大陸人流行吃猴子了」,後來才搞清楚原來是臺灣說的「奇異果」。

近年隨著兩岸同胞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可能會因彼此語言環境、生活習慣不同,而在溝通上產生誤解。於是,《兩岸常用詞典》和「中華語文知識庫」網站作為秘密武器,走進了大家的視野。兩岸合編詞典,對有異義的詞彙進行解釋和對照,無疑有助消除分歧和差異,方便兩岸民眾交流,以免產生上述那種不必要的誤會。

兩岸有異義的詞彙不勝枚舉,有的「同實異名」,指同一樣事物,但叫法不同,大陸的「一次性筷子」,臺灣則稱「免洗筷」;有的「同名異實」,指同一個詞語,意思卻不同,如「窩心」,大陸是指「鬱悶」,臺灣則指「開心」;還有的是一方特有詞彙,如臺灣選舉期間常說「拜票」,意即候選人到處拜訪選民,爭取選票,還有臺灣選舉時,民眾常喊的「凍蒜」,就是指候選人「當選」之意。這些在《兩岸常用詞典》和「中華語文知識庫」網站查找,大都可得到滿意的答案。

檢視「趨同化異」的新指標

馬英九在2008年提出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的構想,希望藉此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化解兩岸文字與語意的差異。而近期,兩岸中華語文工具書合作編纂工作第八輪會談在北京舉行。根據會議發布的內容來看,從今年開始,除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共建網站、開展科技名詞對照工作以外,雙方將共同發布反映兩岸詞語趨同變化等內容的兩岸語文報告,共同建設兩岸語料庫。這將是檢視兩岸文字同異的另一個指標。

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熱絡和網絡的飛速發展,兩岸語詞也呈相互影響和逐漸融合之勢。

「衰」(倒黴)、「贊」(好極了)等源自閩南話的臺灣口語,開始出現在許多大陸網民筆下,「作秀」、「封殺」、「福祉」、「願景」等臺灣常用詞,也成為大陸媒體的常用詞,「願景」一詞被收入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而大陸民眾原創的「大腕」、「海龜」、「山寨」、「不差錢」等詞也在臺灣流行開來。

一位長期從事大陸新聞報導的臺灣資深媒體人認為,過去都是港臺流行文化「北上」影響內地,現在這種影響不再是單向的,大陸的流行文化也開始影響臺灣,大陸綜合實力的增強可見一斑。

相關焦點

  • 土豆意指花生米 兩岸文字「求同化異」有秘訣
    語詞差異成交流談資    2008年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開放前夕,臺灣旅遊管理部門專門製作了大陸和臺灣用語對照表,並請來專家給旅遊業者授課,除教他們認簡體字外,大陸的「土豆」等同於臺灣的「馬鈴薯」,而臺灣的「土豆」意指大陸的「花生米」。  兩岸一度隔絕,近30年期間「老死不相往來」。
  • 臺灣度假趣事:兩岸語言差異笑翻你!
    (原標題:臺灣度假趣事 兩岸語言差異笑翻你)
  • 兩岸三地文化差異:臺灣比大陸更「傳統」
    這就是本周由三聯書店推出的《對照記@1963》,該書亦在香港、臺灣同步出版。大至談臺灣、香港、大陸,或是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人物,如孔子、耶穌、瓊瑤;小到尋常生活中的火車、電車、男廁所、報紙,或談及少年時代的初戀、女老師、女同學……以這些詞語為題,三位來自三地的知名作家,展開了「對照」寫作。
  • 【旅遊常識】去臺灣必知的兩岸用語差異
    兩岸用語文化的差異十分有趣,不少與生活息息相關,想來臺灣玩得道地,先來多多了解這些差異用語,還能get到許多實用信息哦!
  • 【976旅遊資訊】臺灣人說的土豆居然指花生?! 來臺必知的兩岸用語差異大盤點!
    兩岸用語文化的差異十分有趣,不少與生活息息相關,想來臺灣玩得道地,先來多多了解這些差異用語,還能get到許多實用信息哦!
  • 竟然都叫「土豆」
    打破海峽兩岸語言差異,兩岸語言文字專家合編《中華語文詞典》,簡編本將於今年12月出版大陸人稱的「花生」,臺灣人卻稱為「土豆」。海峽兩岸共用一種語言,讀音大多相同,書寫方式卻有簡繁之分,詞義也多有不同。為了使兩岸語言文字得到更好的融合,兩岸的語言文字專家們正在合編《中華語文詞典》,今年年底簡編本將面世。
  • 臺灣為何把「尋夢環遊記」叫「可可夜總會」?兩岸不同用語的背後,竟然有著這麼多門道
    不久前和朋友聊起兩岸用語差別,比如「熊貓與貓熊」「布希與布希」,這看起來頗為有趣,但背後門道究竟為何,則較少被人深究。根據《兩岸常用詞典》所載,大陸與臺灣所用詞彙差異大致包含四種情況。首先是那些「同中有異」的詞語,即不論大陸還是臺灣都在使用,但其意涵或用法已有所不同;其次是所謂「同實異名」的詞彙,兩邊就詞義而言並無大區別,但在具體使用時則各有習慣;第三,即便雙方表述不差一字,但實際上是「同名異實」的情況;最後就是兩岸有各自專用詞彙了。在兩岸現實交流中「同實異名」和「同名異實」的例子不勝枚舉。
  • 赴臺必知的兩岸用語差異
  • 臺灣為何把「尋夢環遊記」叫「可可夜總會」?兩岸不同用語的背後...
    不久前和朋友聊起兩岸用語差別,比如「熊貓與貓熊」「布希與布希」,這看起來頗為有趣,但背後門道究竟為何,則較少被人深究。 兩岸語文差異的幾種情況 根據《兩岸常用詞典》所載,大陸與臺灣所用詞彙差異大致包含四種情況。
  • "團團""圓圓"在臺灣叫貓熊 盤點大陸和臺灣的詞語區別
    這對象徵海峽兩岸濃濃深情的一對「活寶」終於經歷長途旅行安全到達目的地。寶島掀起的」熊貓熱」也在表達著臺灣人民對大陸贈送這對可愛熊貓的歡迎和熱情。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陸的「熊貓」臺灣叫做「貓熊」,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突然聽到這個有別於我們慣常的稱呼時,有些不習慣。其實,臺灣和大陸有很多這樣意思一樣,但表達方式不一樣的詞語。    為什麼臺灣把熊貓叫做貓熊?
  • 《兩岸常用詞典》完成 化異為通消除語言分歧
    如果你是大陸居民,如果你在臺灣旅遊,有人問你「土豆」是什麼?絕大多數人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馬鈴薯。」但是,錯!在臺灣,「土豆」指的是「花生」。類似的例子在兩岸的語言文字使用中還有很多,現在,兩岸的專家學者們正在將這些語言中的分歧加以全面整合處理,以達到化異為通的目的。
  • 臺灣自由行要知道的17個兩岸用語差異
    兩岸用語文化的差異十分有趣,不少與生活息息相關,想來臺灣玩得道地,先來多多了解這些差異用語,還能get到許多實用信息哦!
  • 臺灣人說的土豆居然指花生?!
    兩岸用語文化的差異十分有趣,不少與生活息息相關,想來臺灣玩得地道,先來多多了解這些差異用語,還能get到許多實用信息哦!
  • 臺灣大學生:不要擔心兩岸差異 用心去體會大陸
    中新網12月14日電 臺灣《旺報》14日刊登署名臺灣世新大學學生古馥禎的文章《用心去體會大陸》,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筆墨紙硯之旅──第九期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的經歷與心得,表示不要擔心害怕兩岸之間的差異,只要願意親身去體驗,將能用心去體會大陸。
  • 臺灣NGO環保專員:一隻礦泉水瓶看兩岸環保差異
    原標題:臺灣NGO環保專員:一隻礦泉水瓶看兩岸環保差異  中新網昆明1月15日電 (和曉瑩)「在臺灣,像這樣的一隻寶特瓶(礦泉水瓶)我們會把它做成毛毯、衣服、包包或是更有用的東西,而在大陸它還是垃圾,會被焚燒或填埋,我們要改變它的命運。」
  • 普通話手抄報:普通話的地方差異
    北京話、大陸普通話、臺灣國語、中華民國國語、新加坡華語、馬來西亞華語等在語音、詞彙等方面有少許差異。要注意的是北京話並不屬於一種標準語,因為它是未經整理和標準化的北京城區方言。以上的幾種標準語都是以北京話這種方言為基礎來進行標準化的產物。
  • 《棋魂》電視劇背後的兩岸史觀差異
    《棋魂》電視劇背後的兩岸史觀差異 2020年12月04日 08:48:00來源:華廣網   在精良陸劇逐漸在臺灣市場走強的今天,真人版《棋魂》也在島內引起了一定反響。當然,真人版《棋魂》在臺灣初映之時也面臨著較大質疑,甚至有自媒體人直接判定該劇「崩壞」。有趣的是,除了主角造型這種的確會引發爭議、也需要被討論的問題,臺灣媒體人更多地將焦點聚集在了第一集香港回歸的時空背景上,指責該劇政治化。
  • [文化廣場]從「結緣」郵票談兩岸語詞差異(2003.2)
    [文化廣場]從「結緣」郵票談兩岸語詞差異(2003.2) 時間:2003-02-11 10:22   來源: 文/鄭啟五  收到吳惠民郵友寄來臺灣的一套個人化郵票——「結緣」的首日封,發現臺灣不但「個人化」的措辭與祖國大陸的
  • 兩岸用詞差異:林志玲為何會有娃娃音
    林志玲為什麼會有娃娃音?港人為何稱老外為「鬼佬」?臺灣人聽到「為人民服務」有何感想?臺灣散文名家張曉風將其中的奧秘一一道來。  張曉風,臺灣散文家中的名家,曾擔任臺灣「立委」。其作品《行道樹》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語文課本第七課,《有些人》被選入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本。昨日,張曉風在廈門圖書館進行演講,解析兩岸三地方言的不同,並籤名售書。
  • 備迎大陸遊客 臺日月潭旅遊業者勤學兩岸用語差異
    備迎大陸遊客 臺日月潭旅遊業者勤學兩岸用語差異 2008年06月18日 19:09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