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拉真的東方遠徵,是113年到117年,羅馬帝國對亞美尼亞與帕提亞發動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這場戰役是羅馬人首次飲馬波斯灣的戰役,給予帕提亞王國巨大的創傷。在圖拉真去世後,羅馬人又多次成功入侵兩河流域,哪怕對手已經換成了薩珊波斯,這些羅馬後世的成功,都得感謝圖拉真遠徵首創的經驗。
這場遠徵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呢?
羅馬和帕提亞自公元前一世紀在近東相遇後,便一直是對頭死敵。羅馬人多次入侵帕提亞的軍事行動都以失敗告終,而帕提亞對羅馬的進攻也被輕鬆地擋在了敘利亞與亞美尼亞一帶,兩邊誰都拿對方沒有太大的辦法。為了解決雙方的邊境衝突,大大小小的附庸國和中立國被設立了起來,亞美尼亞作為夾在羅馬和帕提亞中間的最大勢力,則是接受羅帕雙方共同的操控和影響,以保持羅帕雙方的相安無事。
裝備精良的帕提亞具裝騎兵是羅馬軍團的一個重大威脅
和平的局面沒有持續太久,邊境的局勢就再度變得緊張起來。帕提亞國王奧斯洛斯一世,擅自推選了一位亞美尼亞國王上任,不管原因如何,這都大大破壞了帕提亞與羅馬之前的協定,觸犯了羅馬的邊境利益。羅馬曾經嘗試通過外交手段來抗訴這一點,但結果並不如意,因此,一場對亞美尼亞和帕提亞的戰爭不可避免了。
當時達西亞戰爭已經結束,羅馬帝國可以騰出手進行一次向東的大遠徵,而準備工作至少從公元111年就已經開始了。大量的物資、兵力被集結到東方前線,據估計,為了這場戰鬥,圖拉真可能投入了8萬軍隊,這相當於羅馬帝國總兵力的20%~25%,帕提亞人則從來沒試過在一場戰鬥裡投入超過5萬人的軍隊,可以說羅馬方面的勝率非常的大。
接下來,說一下這場遠徵的開始。
首先,羅馬軍隊攻入了亞美尼亞。
113年,羅馬軍隊正式攻入亞美尼亞,輕而易舉地抓獲了亞美尼亞的國王,並在之後將其處死。但在解決亞美尼亞王國之後,圖拉真也沒有立刻南下進攻帕提亞,反倒是確認高加索地區和黑海東部各部落對羅馬霸權的承認,以確保羅馬軍隊的側後方安全。除此之外,他還派遣昆圖斯前去進攻美索不達米亞和吉蘭,為大軍沿兩河南下做準備。
接著,羅馬軍隊進攻了帕提亞。
亞美尼亞和高加索地區的事務花費了圖拉真兩年的時間,等到了115年,他才正式動身,率領著大軍,進攻美索不達米亞北部。這塊地區,嚴格來說並非帕提亞的直屬領土,它是由一個個附庸國、中立國組成的緩衝地帶,這些國家大多數都是牆頭草,會根據利益得失來選擇效忠的對象。
當羅馬大軍開進兩河流域北部之時,一路上許多王國都選擇示好,願意向羅馬人臣服,特別是當圖拉真輕鬆攻陷了安特穆西亞公國,殺雞儆猴之後,各個之前拒絕覲見圖拉真的國家領導人都派遣使者來向其問好。除了殺雞儆猴之外,圖拉真還推行蘿蔔加大棒政策,敖德薩國王在臣服羅馬人之後,立刻就獲得了安特穆西亞公國的領土,而阿狄亞貝尼公國因為拒絕臣服羅馬人,遭到圖拉真軍隊的猛烈進攻,最後於116年被徹底摧毀,並被改組為羅馬帝國的亞述行省。
圖拉真—帕提亞戰爭示意圖
這一過程十分順利,羅馬人並沒有損失多少,就成功地完成了這片地區的軍事行動,甚至還有充裕的時間讓他們歇息,例如,圖拉真就在115年冬季回到了安條克,開展了許多新建築的施工活動,還主持了對當地基督徒的審判法庭。
羅馬人能如此從容,得益於當時帕提亞正在進行爭奪權位的內戰,只不過等到羅馬人徵服了兩河流域北部之後,帕提亞內戰也基本結束了,不過這個時候羅馬人也準備好了大量的艦船和物資,能進行一場向帕提亞核心地帶的大規模進攻行動。
116年,圖拉真開始沿著底格裡斯河向下遊進軍,伴隨他的不僅有數萬羅馬軍隊,還有一支由50艘戰艦和運輸船組成的內河艦隊。這支浩浩蕩蕩的大軍,一路拿下沿途的所有城鎮,沒有經受到任何帕提亞軍隊的反攻,與其說這是一場軍事進攻,倒不如說是在自家後花園的閒庭信步。當羅馬人來到帕提亞首都泰西封時,帕提亞國王奧斯洛斯倉皇逃竄,整個都城沒有抵抗就被圖拉真收入囊中。
數千具裝騎兵聚集在一起衝鋒,只有列好陣的羅馬軍團能將其擋住
攻克泰西封之後,羅馬人並沒有止步於此。在奧斯洛斯逃竄到伊朗高原時,圖拉真繼續向南進發,此時他的徵途前方已經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夠阻擋他,他只需要簡單地繼續往前走,廣闊的領土都將臣服於他的腳下。等到圖拉真到達波斯灣時,一路上的城市都被羅馬人佔有,波斯灣邊的附庸國查拉塞尼也畢恭畢敬地迎接他的到來,似乎只要再給他足夠的時間,他甚至能完成亞歷山大大帝的偉業,一直打到印度河去。
顯然,圖拉真也在想要再重複一遍亞歷山大大帝的偉業,因此,在116年夏季,他回到巴比倫安排事務的時候,將大軍和艦隊留在了前方,希望能進一步進行東徵活動,只是可惜,這時傳來了一個極其糟糕的消息,使得他不得不考慮放棄。
最後,羅馬軍隊徵服的失敗。
在巴比倫,圖拉真接受到一個可怕的消息:先前徵服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掀起了大叛亂。主謀是亞美尼亞國王米特拉達梯的兒子,薩納特魯斯二世。由於當時羅馬帝國並沒有將亞美尼亞王室斬草除根,因此作為曾經亞美尼亞的王子,在羅馬人離開之後,他立刻拉攏各方抵抗份子(比如猶太人),發起了波及整個美索不達米亞中部的大叛亂。圖拉真派遣了三支分遣隊前去平叛,並取得了成果:塞琉西亞和敖德薩被焚毀,大量猶太人被屠殺。只不過其中一支分遣隊,在亞美尼亞南部被擊潰了。
雖然反叛的城市被摧毀了,但薩納特魯斯二世和他的軍隊還安然無恙,同時,帕提亞國王奧斯洛斯也派他的兒子帕塔瑪斯帕特斯率領一支軍隊繞過兩河流域中南部,前去支援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亞美尼亞王子。出乎奧斯洛斯的意料,薩納特魯斯二世與帕提亞王子的關係十分惡劣,以至於帕提亞王子以圖拉真扶持他為帕提亞國王的條件,直接投奔到羅馬人這邊。在116年,這位帕提亞王子與羅馬分遣隊一同擊敗了薩納特魯斯二世,並將其擊殺。美索不達米亞大叛亂至此基本被鎮壓下去,除了哈特拉這座城防堅固的城市。
遭遇猶太人伏擊的羅馬軍團
圖拉真在為帕塔瑪斯帕特斯加冕,讓其成為帕提亞國王后,立刻快馬加鞭趕往北部進行對哈特拉的圍攻,因為在這個時候,他又接到一個消息:羅馬境內的猶太人發動了叛亂。實際上早在115年,猶太人就已經舉事了,他們首先在昔蘭尼加和埃及西部發起了針對希臘人的暴力活動,並在116年開始與羅馬在埃及的總督開戰。
為了趕緊回去平叛,圖拉真匆忙地對哈特拉進行圍攻,然而百戰百勝的他卻沒能在116年攻下這座城池,並因為病痛的原因,不得不回到安條克休養,最終在前往義大利的路上去世。哈德良上任後,猶太人的叛亂已經基本被平息,但他還是選擇了放棄圖拉真佔領的東方行省,其原因不得而知。圖拉真東徵的偉業,就這樣,在歷史的長夜裡一閃而過,便消失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