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口中的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這是一場在1840年至1842年間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同時也被稱之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場戰爭為的就是報復之間的銷煙行為。戰爭中年逾六旬的老將關天培不幸中彈犧牲,以身殉職倒。而這場喪權辱國的戰爭中滿清的百姓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這場戰爭自然是以清朝政府的賠款割地而告終。就此中英雙方籤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終於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並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場戰爭中,英國僅傷亡523人,陣亡69人,而中國方面共傷亡22790人。
《南京條約》
洋人在這場戰鬥記載道:「當英艦突破虎門要塞,沿江北上,開向烏湧炮臺時,珠江兩岸數以萬計的當地民眾,平靜地觀看自己朝廷軍隊與英軍的戰事,好像觀看兩個不相干的人爭鬥……當掛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清軍紛紛跳水時,兩岸居民竟然發出像看馬戲看到精彩處的噓噓聲。」
1842年鎮江保衛戰中,在清軍水師接連落敗的情況下,岸邊大批百姓不顧生死到達海邊,不是為了幫助清軍水師,不是為了加油助威,而是在岸上發出陣陣喝彩聲、鼓掌聲。在他們的眼中,這場戰爭完全與他們無關。1900年,八國聯軍在天津登陸後,因為這幫「洋鬼子」僅僅因為沒有像以後的日本侵略者一樣燒殺掠奪而並不排斥他們。甚至許多老百姓接受聯軍僱傭,用獨輪車隊為八國聯軍運輸糧草進城。
鎮江保衛戰
在清朝末期的人民並不在乎這個所謂的清朝天國,這與他們無關。當時的百姓早已是民不聊生,哪裡還會在乎這些呢?清朝人均糧食佔有量僅僅為780斤。1858年,英國為修改不平的條約而去往天津的路上通常會遇到很多中國農民。很多農民都會匍匐在河邊喊道:「大王好,請下船統治我們」。甚至某些農民會追蹤英國艦船,但是卻沒有任何一點敵意。但凡如果遇到什麼困難,就會請這些農民幫忙,再用銅錢和餅乾等酬謝他們,他們就會十分高興。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民眾主動為英軍提供蔬菜、糧食、肉類。以賺取金錢,維持生計;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民眾跟隨侵略者一起鬨搶園中財物;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城。有人為敵人提供信息,使敵軍得以突破廣渠門秘密水道進入北京城。有人替攻城的八國聯軍放哨、扶梯子。經過了半個世紀,清朝依舊不得民心。
時間直到清朝滅亡,它想要的民族國家意識依舊沒有出現。在過去滿清數次落敗的情況下,侵略者反而還會受到百姓的幫助。而直到以魯迅,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新文化遠動,民族意識才得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