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挨打時,大清老百姓在幹什麼?

2020-12-21 騰訊網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口中的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這是一場在1840年至1842年間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同時也被稱之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場戰爭為的就是報復之間的銷煙行為。戰爭中年逾六旬的老將關天培不幸中彈犧牲,以身殉職倒。而這場喪權辱國的戰爭中滿清的百姓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這場戰爭自然是以清朝政府的賠款割地而告終。就此中英雙方籤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終於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並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場戰爭中,英國僅傷亡523人,陣亡69人,而中國方面共傷亡22790人。

《南京條約》

洋人在這場戰鬥記載道:「當英艦突破虎門要塞,沿江北上,開向烏湧炮臺時,珠江兩岸數以萬計的當地民眾,平靜地觀看自己朝廷軍隊與英軍的戰事,好像觀看兩個不相干的人爭鬥……當掛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清軍紛紛跳水時,兩岸居民竟然發出像看馬戲看到精彩處的噓噓聲。」

1842年鎮江保衛戰中,在清軍水師接連落敗的情況下,岸邊大批百姓不顧生死到達海邊,不是為了幫助清軍水師,不是為了加油助威,而是在岸上發出陣陣喝彩聲、鼓掌聲。在他們的眼中,這場戰爭完全與他們無關。1900年,八國聯軍在天津登陸後,因為這幫「洋鬼子」僅僅因為沒有像以後的日本侵略者一樣燒殺掠奪而並不排斥他們。甚至許多老百姓接受聯軍僱傭,用獨輪車隊為八國聯軍運輸糧草進城。

鎮江保衛戰

在清朝末期的人民並不在乎這個所謂的清朝天國,這與他們無關。當時的百姓早已是民不聊生,哪裡還會在乎這些呢?清朝人均糧食佔有量僅僅為780斤。1858年,英國為修改不平的條約而去往天津的路上通常會遇到很多中國農民。很多農民都會匍匐在河邊喊道:「大王好,請下船統治我們」。甚至某些農民會追蹤英國艦船,但是卻沒有任何一點敵意。但凡如果遇到什麼困難,就會請這些農民幫忙,再用銅錢和餅乾等酬謝他們,他們就會十分高興。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民眾主動為英軍提供蔬菜、糧食、肉類。以賺取金錢,維持生計;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民眾跟隨侵略者一起鬨搶園中財物;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城。有人為敵人提供信息,使敵軍得以突破廣渠門秘密水道進入北京城。有人替攻城的八國聯軍放哨、扶梯子。經過了半個世紀,清朝依舊不得民心。

時間直到清朝滅亡,它想要的民族國家意識依舊沒有出現。在過去滿清數次落敗的情況下,侵略者反而還會受到百姓的幫助。而直到以魯迅,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新文化遠動,民族意識才得以顯現。

相關焦點

  • 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敗給了英國,為何會與美國籤訂《望廈條約》?
    道光二十年(1840),中英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朝以八十萬常備軍的規模,不敵二萬英國遠徵軍。在經過不到一年的交戰,清王朝於1841年1月25日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並從此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 大清因《辛丑條約》欠下巨款,大清沒了之後,這筆債款如何處理?
    落後就要挨打,這就是一個永恆真理。清朝如是,民國也如是。1840年英國藉口林則徐虎門銷煙之事發動了鴉片戰爭,給了大清這個老牌帝國第一次沉痛的暴擊。大清緊閉了一百多年的國門,也因此被一腳踹開了。為了能夠獲取更大的利益,也是為了扭轉長期以來對大清處於貿易逆差的劣勢地位,英國才發動了鴉片戰爭。不過,英國之所以發動鴉片戰爭,其實不僅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而是為了對大清進行一次試探。為什麼?
  • 燈塔讀歷史5:西方入侵是延續了大清還是摧毀了大清
    很明顯他們還是會來,可能有別的什麼三桂給開門。開門只不過是開了一條路,要統治天下,你還需要治理水平,否則你也無法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大清的治理水平那是相當高超的,用古代的標準,大清的政治治理是集大成之作。其實大清在入關之前就已經升華,繼承了元朝的正統,所以滿人收服了世界上戰爭能力最強的蒙古人,借用蒙古的力量橫掃天下,雄踞亞洲。滿人是怎麼收服蒙古人的呢?
  • 1905年版的《大清帝國全圖》對比如今,看完讓人唏噓
    真正的原冊存世量已經比較少了,可以說是非常珍貴的一手史料,那麼如果對比1905年的大清帝國全貌與現在的地圖來看的話,疆域有發生什麼比較明顯的變化嗎? 那麼導致雞頭快速瘦下去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這就要追溯到1804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了。 當年的哈薩克隸屬於我國管轄,但是由於鴉片戰爭戰敗,沙俄與我國籤訂的不公平協議吞併走了,包括哈薩克在內的約100萬平方公裡的黑土地。哈薩克布魯特等地區一併被沙俄吞併,而這又恰恰位於東三省的雞頭部分區域,大約為10萬平方公裡。
  • 奧斯曼和大清相比,火器非常先進,可為什麼也被列強吊著打?
    鴉片戰爭,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隨即各國列強紛紛逼迫清政府籤訂了不平等條約,大清淪為了半殖民地。離歐洲更近的奧斯曼帝國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反而被一點點蠶食,最後竟然被肢解了。如果說大清在面對洋槍洋炮時有些被動還情有可原,畢竟滿清馬上得天下,始終堅信自己的那一套,對火器更是嗤之以鼻。奧斯曼卻不是這樣。
  • 全世界都知道甲午戰爭大清輸了,只有大清百姓,還在餓著肚子慶祝
    與此同時,大清戰敗的小道消息也在民間傳播,在慈禧太后授權下,大清朝空前強大的媒體工具也開足馬力運營起來……楊角風談甲午戰爭:大清最終還是「勝」了,不過是勝在了「愚弄」老百姓上!雖然理想很豐滿,但是現實很骨感,畢竟戰敗後割地賠款,還是從老百姓身上榨銀子,這怎麼給老百姓解釋?雖然極力封鎖消息,但是大清朝戰敗的消息還是在民間慢慢傳播開來,以致民情激憤。
  • 溥儀遜位時,大清王朝的12名鐵帽子王,都是什麼態度?
    而當清朝末年,帝國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以及慈禧太后治下的大清岌岌可危之時,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到甲午中日戰爭、義和團運動,再到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的日漸加深,這一切也都在慢慢的將大清王朝推行滅亡
  • 馬戛爾尼與大清「建交」失敗,如果英國發動戰爭,能否打敗乾隆大帝
    1793年,英國使團在馬戛爾尼的帶領下,實現了與大清的第一次官方接觸。按照英國人的想法,希望與當時的大清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卻被盲目自大的乾隆皇帝斷然拒絕……馬戛爾尼訪華期間,意識到當時的清朝雖然還沉浸在「乾隆盛世」,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大。上層貴族貪腐墮落、目光短淺,底層平民大部分也是目不識丁。
  • 反抗之心——大清沒有像印度一樣淪為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而大清則完全不同的情況。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之後,來自世界各地的殖民統治者都渴望能夠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但是他們面對的是一個,當時任何國家都難以完全徵服的大清帝國。雖然當時清朝已經沒落,但是作為曾經的世界第一強國,大清國的軍隊戰鬥力依然不可忽視,大清國人民的反抗殖民之心堅決而徹底,大清國不斷學習進步能力也堪稱恐怖。
  • 大清帝國1820年極盛時期版圖,和現在比,明顯「瘦」了
    ……大清帝國極盛時期版圖和現在相比,明顯「瘦」了,只不過,是現在「瘦」了。好了,來看一下大清帝國全盛時期的地圖:其中,紅色區域為「瘦」掉的部分。這裡我要說一下:並不是曾經屬於大清的領土就是大清極盛時期的領土。舉個例子,在尼布楚被割出去之前,新疆還沒有收復呢?是不是要把新疆划去?我們不能把不同時空的領土揉到一起去,這樣會造成一種錯覺。那麼,大清帝國極盛時期的版圖形成於哪一年呢?
  • 都是「病夫」,為何感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比大清強很多
    可是到了19世紀,故步自封的老大帝國已經遠遠地落後於西方列強,一場鴉片戰爭就把中國打回了原形,從此積貧積弱的中國開始被人們稱為「東亞病夫」。在國家體量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550萬平方千米,人口2380萬,可以說和大清不在一個重量級上,可為何在人們的印象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要比大清強很多呢?
  • 鴉片戰爭,你哭的稀裡譁啦,大清上下沒咋難過
    事實是,我們高傲的天朝大國第一次在洋鬼子面前低了頭,這一紙條約也成了國人心中永遠的國恥。但放到今天來說,鴉片戰爭的事實可能有點讓人哭笑不得。第一次創造和使用「鴉片戰爭」這個名字的,是一個英國記者。可事實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與清軍發生多次戰鬥,最後都以清軍整體失敗而告終。
  • 晚清時此人寫出一巨著,在國內無人問津,日本人視為珍寶潛心研究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由於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最終中國戰敗,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嚴重破壞了中國領土完整。在這次戰爭之後,清政府統治階層內部的開明士大夫,開始尋求救國救民的良方,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則有林則徐、魏源等,特別是魏源,更是做出了突出貢獻。
  • 大清滅亡,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被文官架空嗎?不是文官而是地方
    商部右丞紹英,不算什麼天潢貴胄,小時候還口吃,到四十歲才能正常說話,但這傢伙就是刻苦努力,一步一步地幹。努力就能成功嗎?這就不是一個必然邏輯,但努力的紹英再加一個鑲黃旗的身份,在當時就夠了。看到沒有,五大臣裡面,有三個都是根紅苗正的八旗子弟。大清皇帝不用科舉文官,也能把事情辦成。而要辦關係國本的大事情,一定是把自己人給用足了。
  • 日俄戰爭時,為什麼大清就沒有看透日本人的野心呢?
    軟弱的清政府對此保持了中立,可我們都知道大清其實和日本是暗送秋波,對日本提供了諸多的幫助。在日中國留學生有的組織「拒俄義勇隊」回國協助日軍,有的在日本捐款。但日本之所以和沙俄作戰,其目的並非幫助中國趕走俄國侵略者,而是為了和俄國爭奪東北。那麼為什麼大清沒有看透日本人的野心呢?
  • 清末愛國文人對大清「國旗」態度不一
    早在大清國官員自己還沒意識到龍旗的象徵意義時,一些販賣中國產品的商人已經開始借用龍旗進行廣告宣傳了。張德彝第一次隨使出訪西方列國時發現,有些商人為了標識貨品產地,往往懸掛龍旗,以作招徠。同治五年五月十八日(1866年6月30日),張德彝等人到荷蘭動物園參觀,「園主約飲午酌,忽見一樓上插大清龍旗,即往觀之。樓中多中土暨東洋諸島土產,萬貨雲集,無美不備。」
  • 如果當年大清乾隆皇帝答應了英使馬戛爾尼的開放通商請求,會如何
    因為這樣會使大清的虛弱落後、沉痾積弊的一面,在英帝國面前展露無遺。在與大清長時間的通商過程中,深入了解到大清真實的實力與暴露出的弱點後,誰又能保證英帝國不會有征服侵略大清的野心。由此可以設想英帝國在大清乾隆年間就對大清進行武力侵犯並非是件遙不可及的事。
  • 鴉片戰爭也是茶葉戰爭:茶葉使英國欲罷不能,鴉片使大清不能自拔
    船在每年年初離開英國,繞過非洲好望角,然後乘著東南季風航行,到達中國時正好是秋季。這時茶葉已經收穫,他們將茶葉填滿船艙,然後在年底返航。在帆船時代,航行時間是以年來計算的。即使一路順風,中國茶葉到達英國也需要將近一年的時間;這就是說,英國人即使吃到的最新鮮的茶葉,其實也是去年的。
  •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軍裝備真的連明末軍隊都不如?
    中國近代史,是以第一次鴉片戰爭慘敗為開始。頂著「天朝上國」名號的大清軍隊,坐鎮本土海岸線上,面對殺上門來的幾千英國遠徵軍,卻是敗績連連,連總督總兵級的高官都殉難好幾位,可敵兵都拼不死幾個,最後在南京含恨籤字,訂下喪權辱國的條約。
  • 林則徐和鴉片戰爭的關係
    提到鴉片戰爭,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林則徐,因為,林則徐與鴉片戰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鴉片戰爭是我國第一次反抗西方列強侵略的戰爭,而林則徐被稱為「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有很多學者試圖解讀林則徐與鴉片戰爭之間一些諱莫如深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