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出版的香港《文匯報》發表社論,題為《解決臺灣問題不能套用朝鮮模式》,全文如下:
朝鮮半島北南峰會的成功,使有些人
聯想到臺灣問題的解決。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有些人靈機一動,借題發揮起來。臺灣領導人公開表示「峰會對兩岸未來關係有啟示意義」,某些傳媒反覆引述朝鮮半島北南峰會有關「對等談判」、「不預設前提」、「互不使用武力」等原則,試圖將之搬來服務於臺灣當局的兩岸關係政策,並藉機向大陸施壓。
這種作法首先是缺少起碼的歷史知識和現實意識。從本質上講,臺灣問題與朝鮮問題無法相提並論。朝鮮半島當前的局面,是在二戰後特殊的國際環境下形成的,有國際協定和聯合國的認可,「三八線」的地位受到國際法和大國的保障。朝鮮和韓國都是國際上普遍承認的主權國家,兩國都自願加入了聯合國。
臺灣問題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解決,則為一系列國際條約文件所規定。聯合國一七八二號決議再清楚不過地解決了中國的代表權問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在「一個中國」的原則基礎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根本不存在「雙重承認」的問題。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後,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大國紛紛表態反對,直指其為「麻煩製造者」,這也很說明國際社會對臺灣問題的態度。
其次,把朝鮮半島北南峰會的成功與臺灣問題的解決相提並論,還進一步暴露了臺灣一些人在迴避「一個中國」問題上之用心良苦。臺灣問題屬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容分割,兩岸關係不是什麼「對等政治實體」間的關係,更不是什麼「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迴避「一個中國」原則,實際上是摒棄和逃避基本的民族大義和國際法實踐,是一種鴕鳥政策,也是一種冒險政策。
臺灣是中國的領土,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作為尚未實現國家最終統一的主權國家,中國政府當然有使用武力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國際法賦予的固有權利。要求中國政府放棄這種權利,只能助長居心叵測的內外勢力,使祖國統一成為不可能。
臺灣一些人生搬硬套朝鮮半島統一模式和兩個德國統一模式,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尋覓統一之路,實際上是在此煙幕下為「臺獨」或「獨臺」張目,要害是抗拒統一,迴避「一個中國」。這種不顧歷史、不顧現實的做法,從一個側面暴露了「臺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空虛。
臺灣一些人應該認識到,在朝鮮問題上作文章,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臺灣學者指出,促成朝鮮半島北南峰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最高領導人有眼光和自信心,暗示當前臺灣領導人沒有這種眼光和自信。美國一些華文輿論明確指出,兩岸不能打開僵局的關鍵在於臺灣當局一些人無法光明正大地表達對中國的認同,連自己是中國人都不願意承認,這就使兩岸對話失去了最基本的互信前提。這種啟示,恐怕是臺灣某些人沒有料到,也不願看到的。
在平壤的街頭,人們經常會看到「只有一個朝鮮」(KOREA IS ONLY ONE)的醒目標語,事實上整個朝鮮民族都擁有同樣的意志和心願,沒有人否認自己是朝鮮人,是朝鮮民族的一員。北南高峰會上,金正日和金大中共唱「統一是我們的心願」。北南共同宣言強調在排除外部幹涉的前提下,「自主解決統一問題」。「臺獨」分子在面對這些現實時,不知作何感想?
如果深刻剖析朝鮮半島問題,我們會發現:國家統一是東方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大勢所趨。歲月的流逝,不能泯滅民族親情和友愛;半個世紀的隔離,不能割裂斷族文化和歷史的紐帶;政治制度和生活水平的差異,不是排斥國家統一的理由;任何來自內外的幹擾,不能阻擋國家統一的進程。這些,恐怕臺灣一些人早就想到了,只是沒有膽量說出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