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與解決臺灣問題歷史進程

2020-12-16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周恩來作為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理、中國政府處理外交事務的最高首腦、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在解決臺灣問題的歷史進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被人們稱為:「武力解放」的重要決策者、「和平解放」的積極倡導者、「一綱四目」的主要設計者和理論概括者、「一國兩制」的主要奠基者和努力實踐者。

  武力解放臺灣的重要決策者

  中國共產黨關於解放臺灣問題的決心和計劃,首先是建立在武力解放基礎上的。即使在「一綱四目」的條件下,或者在推行「一國兩制」的進程中,始終沒有放棄武力解放的方案。周恩來輔佐毛澤東主席,在以武力解放為主、努力探求和平解放可能的50年代,運籌帷幄,既有力地挫敗了蔣介石集團的囂張氣焰,又較好地處理了中美兩國及其與臺灣的關係。

  (一)武力解放臺灣的方針不能改變,但時間可以往後推

  中國共產黨關於「一定要解放臺灣」的最早文獻,見於1949年3月15日由新華社發表的《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評論。這一時期黨中央的政策,是針對蔣介石以東南沿海島嶼為前沿,以臺灣本島為中心,爭取美國援助和支持,與中共長期對抗的軍事部署和戰略安排的。

  根據毛澤東、周恩來當時的設想,解放臺灣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迅速組建海軍、空軍,掌握制海權、制空權;第二步,儘快解放東南沿海各島,掃清外圍,建立攻臺前沿陣地;第三步,發起對臺全面作戰。完成時間不超過3年。1950年5月17日,第三野戰軍前委發出了《保證攻臺作戰勝利的幾點意見》,並成立了以粟裕為總指揮的前線指揮部,以3個兵團、12個軍,共50萬人的兵力,投入對臺作戰準備。1950年6月,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重申「解放臺灣、西藏,跟帝國主義鬥爭到底」①的決心。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在挑起韓戰的第3天,即1950年6月27日,杜魯門對外發表聲明,支持蔣介石踞守臺灣,鼓吹「臺灣地位未定」,並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在臺灣海峽遊弋,美國空軍第十三航空隊進駐臺灣,企圖以此阻止我解放臺灣。鑑於美國政府及杜魯門的行徑,中國政府及人民表示極大的憤慨。6月28日,周恩來總理兼外交部長,對外發表嚴正聲明,指出:「臺灣屬於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我國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臺灣而奮鬥到底。」隨後,又在一次大會上講:「現在中國人民同國民黨殘餘的鬥爭還沒有完結,這是因為反動派殘餘所盤踞的臺灣,現在是在美國海軍和空軍的直接控制之下。」②形勢突變,迫使中國共產黨重新考慮和調整已定的戰略部署。6月30日,周恩來批示海軍司令肖勁光:「形勢變化給我們打臺灣增添了新的麻煩,因為有美國擋著,」所以中央決定「打臺灣的時間往後推。」③ 10月 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至此,我戰略重點由東南轉向東北,主要任務由抗美援朝取代了解放臺灣。

  (二)武力解放臺灣反映人民意願,涉及中美關係,必須積極而慎重地進行

  朝鮮停戰協定籤訂不久,中共中央便成立了對臺灣政策的最高決策機構--3人領導小組。再次決定將軍事鬥爭的重點由抗美援朝轉回到武力解放臺灣上來。1954年7月,毛澤東電告周恩來,指出:「我們在朝鮮停戰後沒有及時提出『解放臺灣』的任務是不妥的,現在若還不進行此項工作,我們將犯嚴重的政治錯誤。」④

  在周恩來的直接指揮下,中央軍委很快制定了「從小到大、由北向南、逐島進攻」的作戰方案。8月,中央軍委批示華東軍區,向參戰部隊下達了準備同國民黨軍作戰的命令,並批准成立了以張愛萍為司令員兼政委的浙東前線指揮部。1955年初,華東部隊開始解放東南沿海島嶼的計劃,到2月25日,全部解放浙江沿海各島。而後,遵照軍委指示,揮師入閩與福州部隊會合,待機攻打金門、臺灣。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不斷擴大對臺問題的幹涉,1954年11月2日籤訂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美參、眾兩院通過了《美國國會授權總統在臺灣海峽使用武裝部隊的緊急決議》。據統計,美國第七艦隊在我東南沿海集結了5艘航空母艦、3艘巡洋艦、40艘驅逐艦組成的龐大艦隊,對我實行赤裸裸的「炮艦政策」。

  毛澤東、周恩來及中央領導層經過研究後認為,完成浙東沿海作戰任務,已達戰役目的和部分戰略目標。從目前形勢看,如繼續對金、馬、澎、臺進攻,很可能會引起中美之間直接的武裝衝突。為了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從祖國統一的大計著想,中央決定,在不改變武力攻打臺灣及附近島嶼的同時,探求其它解決辦法,並由周恩來在外交口尋找機會,爭取和平解放的可能。 (三)反對美國於涉,提出內政問題和國際爭端問題要嚴格區分,表明中國共產黨武力解放臺灣的決心

  美國幹涉我收復臺灣,是建國初期我對外交往中遇到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如何處理?不僅關係到新生政權的鞏固,關係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聲譽,也是對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挑戰和考驗。周恩來在這方面表現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外交水平。首先,嚴厲駁斥「臺灣地位未定論」。周恩來利用各種外交場合,從歷史的、法律的和事實上,指出中國的情況不同於德國、朝鮮以及越南。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中國共產黨已下決心要打倒蔣介石,解放臺灣,解放全中國。如果不是美國幹涉,臺灣很快就統一了。其次,闡明中國政府對臺問題立場,劃清內政問題和國際爭端的界限。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臺灣是中國的內政問題,美國侵佔臺灣,造成臺灣地區緊張局勢,這是中美之間的國際問題,這兩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以此阻止美國將臺灣問題國際化,搞「兩個中國」。再次,明確兩種問題的處理辦法。內政問題的處理,首先應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我們可以採取武力,也可以同臺灣當局的代表坐下來討論。中美之間的矛盾問題,最好用談判的方式予以解決。「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問題,特別是緩和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⑤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所表示的立場和態度。有力地打擊了美國的囂張氣焰,遏制了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受到了愛好和平人民和第三世界國家的較高讚譽。

  和平解放臺灣的積極倡導者

  進入50年代中期,國內外形勢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國內各項社會改革取得偉大成績,第一個五年計劃正在加緊完成,經濟建設已成為整個國家生活中的主要任務,人民迫切希望在和平安寧的條件下建設祖國。在臺灣,國民黨於1955年前後完成了「黨改」、「土改」工作,島內政局趨於穩定,民眾不希望看到新的戰爭發生。在國際上,朝鮮停火得以維持,印度支那問題和平解決的協議也已經達成,特別是一系列國際會議的召開,增加了相互對話的機會;而美國雖與臺灣籤訂了《共同防禦條約》,其目的是要藉助臺灣的戰略地位,搞「兩個中國」,並不想過深地卷人與中國的對抗。黨中央毛主席經過對形勢的正確分析,決定暫停武力攻臺,開始探索用其他方式即和平解放臺灣方式的可能性和途徑;同時決定由周恩來負責此項工作。周恩來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審時度勢,積極而卓有成效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一)抓住機會,積極謀求和平解放臺灣的可能

  利用參加萬隆會議的機會,闡明我國的外交政策以及對臺立場,讓更多的國家了解事實,支持和擴大我國的影響;另外,見機尋求與美國直接對話或談判,以緩和臺灣海峽緊張局勢。為此,中央決定由周恩來擔此重任。行前,毛澤東與周恩來商定:可在會議期間,相機提出在美國撤退臺灣和臺灣海峽的武裝力量的前提下,和平解放臺灣的可能。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闡述了我們對外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對目前臺灣海峽局勢的看法,博得了與會各國代表團的廣泛同情與支持;許多國家紛紛要求美國政府響應中國政府的建議,儘早就緩和緊張局勢,從臺灣撤兵等問題與中國政府進行談判。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發表講話,表示願與中國政府對話,並儘快舉行中美大使級談判。經過雙方交涉,中美大使級會談於1955年 8月 11日正式開始。

  在萬隆會議後長達15年的中美大使級會談中,周恩來始終堅持以解決臺灣問題為前提。反覆指出:臺灣問題是解決中美關係的癥結所在,美國不從臺灣以及臺灣海峽撤兵,不與臺灣當局斷絕外交關係,兩岸關係便談不上正常化。王炳南曾在回憶這段歷史時講到:「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周恩來總理的智慧和才能,沒有這場十幾年的中美大使級會談,美國會在承認臺灣是我國神聖領土的條件下和我國建交。」⑥ (二)第一次公開闡述和平解放臺灣的設想與意義

  和平解放臺灣的政策是黨中央、毛澤東制定的,而正式對外宣布,第一個公開提出並闡述的是周恩來。從參加萬隆會議回來後,周恩來便作了認真的考慮,1955年5月,他在全國第一屆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上提出:中國人民解放臺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1956年1月,周恩來在全國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再次提出和平解放臺灣問題,並向全國發出了「為爭取和平解放臺灣實現祖國統一而奮鬥」的號召。6月,周恩來又在全國人大一屆三次全體會議上就和平解放臺灣問題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指出了它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這是我國六萬萬人不可動搖的共同意志」。「毫無疑問,如果臺灣能夠和平解放,那麼,對於我們國家,對於我們全體中國人民,對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都將是最為有利的。」⑦同時,周恩來還就國內外形勢的分析,說明和平解放臺灣的可能性正在增長,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人民有信心就臺灣問題實現和平解放。

  (三)全國論述和平解放臺灣的政策與措施

  和平解放臺灣的方針確定下來後,為之操勞最多、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設計和論證最多的是周恩來。首先,向臺灣國民黨當局提出通過談判和平解放祖國統一問題的希望。周恩來曾多次這樣講:「我代表政府正式表示:我們願意同臺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並且希望臺灣當局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機,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它適當的地點,同我們開始這種商談。」⑧其次,分析了和平解放的有利條件。一是國際形勢趨於緩和,美國武力侵臺和幹涉中國內政的行為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反對;二是中美關係出現鬆動,兩國會談已經開始;三是臺灣島內要求擺脫美國控制,不願再過寄人籬下、隨人附仰生活的呼聲越來越迫切;四是祖國大陸日益強盛,中國政府和人民歡迎和平統一;五是和平解放,祖國統一是臺灣同胞和逃臺及海外國民黨人士的共同願望,許多人已表示願意為此而出力。再次,提出並解釋了許多具體原則和做法。如:「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不咎既往」、「立功受獎」;「省親會友」、「來去自由」;「對等談判」、「高度自治」等。在提到對蔣介石的安排時,周恩來在1956年一次對記者談話中說:如果蔣介石在統一問題上進行合作,他便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留在中國的任何地方;如擔任公職,這個職務將要高於部長級。最後,提出了「六個希望」:一是希望臺灣當局下決心,儘快行動並派代表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進行商談;二是希望一切家在大陸,身在臺灣的國民黨軍政人員早日實現與家人團聚的願望;三是希望臺灣的國民黨軍隊負責人員,在和平解放臺灣的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四是希望臺灣的國民黨軍隊人員積極促成臺灣的和平解放;五是希望一切身在海外和其他地方的國民黨軍政人員,為促進和平解放臺灣而努力;六是希望曾經或者還在對祖國採取對立態度的少數海外華僑,認清是非,省察大勢,跟廣大的愛國僑胞站在一起,為促進和平解放臺灣的愛國事業作出貢獻。 (四)總結歷史經驗,提倡國共第三次合作

  周恩來在國共合作中作出過重要貢獻。當和平解放臺灣,引起國民黨關注之時,他深刻分析了開展國共第三次合作的條件和可能,在與毛澤東及其他領導人取得共識的基礎上,第一個向臺灣當局派來的代表提出了實行第三次合作的建議。1956年7月16日,他在北京會見了曾在贛南與蔣經國共事的國民黨中央社記者曹聚仁。會談中,講到了國共兩黨的過去以及中央政府對臺灣國民黨當局的希望。他指出:「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過兩次,第一次合作有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日戰爭的勝利,……

  為什麼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臺灣是內政問題,愛國一家,為什麼不可以合作建設呢?」他回答了曹聚仁的一些提問,進一步明確表示:「我們對臺灣,決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談,只要政權統一,其他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定安排的。」⑨周恩來希望曹聚仁將談話內容轉告蔣氏父子。第M年4月,毛澤東在一次與蘇聯來訪的朋友談話時講:國共兩黨過去已經合作過兩次,我們還準備第三次國共合作。而後,國共兩黨接觸明顯增多,並就一些實質性問題進行了研討。

  「一綱四目」的主要設計者和理論概括者

  中國共產黨自1956年確定爭取和平解放臺灣的政策後,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領導人都分別作過論述。周恩來主持這件工作,他除了認真領會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聽取戰友們的意見外,還十分注意在行動中具體落實,努力創造條件,加大和平解放步伐,並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高度概括我黨對臺實行和平解放的戰略思想。

  (一)在實踐中努力探索,為國共兩黨合作,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創造條件

  50年代後期的對臺工作,在兩岸上層秘密聯絡方面,都是由周恩來親自負責,並經他直接向毛澤東報告的。1957年春,臺灣當局「立法委員」宋宜山到北京作「實地考察」,周恩來親自會見並指示李維漢和臺辦的羅青長,可以就一些實質性問題進行交底,闡明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政策:一是國共兩黨通過對等談判,實現和平統一;二是臺灣作為中國政府統轄下的自治區,實行高度自治;三是臺灣政務仍由蔣介石領導,中央不派人前往幹預;四是美軍撤離臺灣,不允許外國幹涉中國內政。這是周恩來後來概括的「一綱四目」思想的雛形。

  60年代初,周恩來邀請張治中、傅作義、屈武等在釣魚臺吃飯,席間談到臺灣問題時,周恩來希望各位給臺灣軍政負責人寫信,說明大陸遇到的困難是暫時的,不要趁機搞反攻大陸,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1965年,當李宗仁決定回國之時,周恩來讓程思遠轉達三層意思:一是「四可」,可以回國定居,我們表示歡迎;可以回國定居後再去美國;可以在方便時再回來;可以在歐洲暫住一個時期再定行止。二是「四不可」,不可介入中美關係;不可介入美臺關係;不可介入國共關係;不可介入第三勢力。三是過好「五關」,政治關、思想關、社會關、家庭關、親友關。李宗仁回國後,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以及政府的周到安排,在島內外、海內外引起強烈震動。周恩來適時地將我們對李宗仁的政策及安排等情況,通過有關渠道告知蔣介石,希望他早日決定,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二)「一綱四日」內容的提出及其科學概括

  首次明確提出和平解放臺灣的方式、方法和條件,以及祖國統一後臺灣的法律地位、管理權限的是周恩來。1957年春,他在接見臺灣代表宋宜山時,提出了關於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方案。隨後,毛澤東指出,臺灣只要回歸祖國,除外交統一於中央之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均由臺灣掌握,所有軍政建設費用不足之處,由中央支付,國共雙方不派人員做破壞對方之事。這裡毛澤東明確了臺灣「高度自治」的權限,即允許保留軍隊、原有的政治、經濟體制和權力架構。1958年、1960年章士釗兩次赴港向臺灣當局轉達信息之前,毛澤東、周恩來均就上述設想作了交待與說明。並提出了兩岸暫不舉行正式談判,但可先做有限接觸,如互訪、通郵、通航、通商的建議。

  50年代後期,針對美國插手臺海危機的事實以及美逼臺放棄金門、馬祖,造成臺灣遠離大陸,便以推行「兩個中國」的陰謀,周恩來建議毛主席作重新部署。1958年10月間,毛澤東兩次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美國人強迫製造兩個中國的伎倆,全中國人民,包括你們和海外僑胞在內,是絕對不容其實現的」。「中國人的事只能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解決。一時難予解決,可以從長計議」。⑩再次明確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不容許外國強權勢力阻撓幹涉的嚴正立場。1960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研究和確定了關於臺灣問題和對臺工作的總方針,一致認為,臺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裡,也不能落到美國人手中;對蔣介石我們可以等待,現在叫蔣介石過來有困難,但問題總要有個想法,逐步地製造些條件,一旦時機成熟就好辦了。

  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多次指示以及中央的對臺政策,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科學地概括出「一綱四目」思想。一綱:就是臺灣必須統一於中國。這是總的方針和原則,任何情況下都動搖不得。四目:一是臺灣統一於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臺灣之軍政大權,人事安排悉委於蔣介石;二是臺灣所有軍政及經濟建設一切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政府撥給(當時臺灣每年赤字約8億美元);三是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俟條件成熟並尊重蔣介石的意見,協商決定後進行;四是雙方不互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事。

  「一綱四目」的科學概括,受到毛澤東及中央其他領導人的認可。此後,當談到和平解放臺灣的條件時,均未超出上述思想。毛澤東、周恩來多次表示,只要蔣介石當局能夠守住臺灣,不使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大陸就不會改變目前的對臺政策和兩岸關係;甚至講到臺灣問題我們這一代解決不了,可以留給下一代去做。

  「一國兩制」的主要奠基者和努力實踐者

  歷史是具有連續性的,我們講周恩來是「一國兩制」的奠基者,可以從理論上、實踐上以及發展上去理解。

  (一)從理論上看,「一綱四目」與「一國兩制」具有內在的必然聯繫

  由周恩來科學概括的、反映全黨智慧和毛澤東戰略思想的「一綱四目」,是極富戰略勇氣和民族大義的政策構想,它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順應兩岸人民的願望,表明了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為祖國統一所作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一綱四目」與「一國兩制」在結構上極為接近,而實質上所包涵和要表述的就是「一國兩制」。其一它們都是針對臺灣統一而設想的;其二都是為著探討臺灣回歸後的構架以及中央政府與臺灣關係的;其三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臺工作兩個連續發展階段上的方針和政策,其表述的核心都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一綱」實際上強調的就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四目」講的就是要在一個國家中實行兩種制度。

  1971年6月21日,周恩來在會見美國新聞界人士時,從理論的高度,就貫徹「一綱四目」作了具體說明。在談到臺灣的現狀與將來時,周恩來指出:「有人說,臺灣的生活水平很高,臺灣回到祖國後,生活水平就會降低。相反,臺灣回歸祖國後,我們有可能在他們原來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為此,周恩來還提出了5條具體設想:

  「第一,不僅不增加稅收,還減少稅收,如同祖國各地一樣;第二,不需要付債,祖國可以幫助他們建設;第三,我們是低薪制,不收所得稅。在臺灣的人,他們原來有多少收入,還可以保持多少收入,但因為不收他們的所得稅,生活就會更加改善;第四,有些失業的人,從大陸上去的,生活上很困難,可以回大陸,回到他們的家鄉,我們不會歧視他們;第五,如果臺灣回歸了祖國,在臺灣的人對祖國作出了貢獻,那麼,祖國應該給他們獎勵。」周恩來肯定地說:「這樣做只會使臺灣得到更多的好處,不會使臺灣受到任何損失。」11

  周恩來的這番講話,是對「一綱四目」思想的具體闡發。這與日後鄧小平提出的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應該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的利益,要考慮到臺灣人民能夠接受的政策,是相一致的。 (二)從實踐上看,周恩來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傾注了畢生精力

  周恩來在貫徹「一綱四目」,爭取臺灣和平解放的進程中,始終沒有動搖過。他為之付出了畢生精力,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文化大革命」中,周恩來背負重大壓力,對遭致幹擾和破壞的對臺工作,傾盡全力予以保護。中央對臺工作辦公室遭到嚴重衝擊,處於癱瘓狀態,周恩來了解情況後,及時指示把一些核心機密文件轉移到中央辦公廳保護,從而解除了臺灣當局對此的擔心。

  當周恩來得知浙江奉化蔣介石母親王採玉以及夫人毛福梅的墓被破壞的消息,立即讓童小鵬打電話給省委書記江華,要他對紅衛兵做說服工作,說明中國人歷來對「挖祖墳」看成最不得人心的事,我們不能那樣做。當獲悉還有一部分紅衛兵在江青的指揮下繼續偷偷地進行破壞時,周恩來要求浙江省委立即把墓修好,並將修好後的墓地照片送到北京。後周恩來請章士釗先生帶去香港,轉交給蔣介石。

  林彪事件發生後,在毛澤東的提議下,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抓住時機,及時調整對外政策,對對臺工作的損失做了大量補救工作。1972年,為了適應對臺工作新發展的需要,周恩來親自做工作下指示,將人民大會堂中一個已被別省使用的較大的廳改為臺灣廳,並邀請臺灣同胞參加臺灣廳的籌建;他對從海外歸來的臺胞們說:把那個較大的廳改為臺灣廳,讓臺灣同胞用,是很有意義的。在周恩來的積極努力下,從1973年起,中國臺灣民主同盟總部恢復工作,這是自「文革」中各民主黨派被停止活動後,最早恢復領導工作的民主黨派之一。

  1975年底,周恩來在病重期間,仍把中聯部的負責同志請到床前,詢問對臺工作情況,囑託加強聯繫,創造條件爭取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周恩來逝世後,鄧穎超根據他生前的遺願,把骨灰盒放在人民大會堂的臺灣廳,以表示他對統一祖國「鞠躬盡瘁、死而未已」的精神。 (三)從發展上看,「一國兩制」構想正是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而考慮的

  由於主客觀各方面的原因,毛澤東、周恩來關於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設想,沒有能夠在他們生前得以實現。但歷史並沒有因此而中斷。

  周恩來、毛澤東相繼逝世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繼承先人遺志,完成未競事業,很快便把臺灣問題提到黨中央的議事日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在提到臺灣問題時,首次沒有使用「解放」一詞,而代之的是更為貼切的「回歸」。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了關於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大政方針。同年1月,鄧小平在訪美期間指出:我們不再用「解放臺灣」這個提法了,只要臺灣回歸祖國,我們尊重那裡的現實和現行制度。同時,他進一步明確:臺灣作為一個地方政府當局,它擁有自己的權力,但必須是在一個中國的條件下;所謂保留就是它有自己一定的軍隊,同外國的貿易、商業關係可以繼續,民間交往可以繼續,現行的政策、現行的生活方式可以不變,資本主義的經濟可以不變……這個要求就是一條,一個中國,不是兩個中國。鄧小平的這段講話,可以說是第二代領導集體對臺工作新的指導方針,它既是對毛澤東、周恩來提出概括的「一綱四目」的發展和創新,也是第一次比較明確地勾畫了統一後臺灣社會的大體輪廓,初步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思想。隨著「一國兩制」構想的逐步完善,中央提出了對臺工作的「九條方針」。1984年2月,在中英談判取得明顯成果時,鄧小平對外鄭重宣布:把「我們提出的大陸與臺灣統一的方式」運用於香港、澳門問題的解決。在「一國兩制」方針的指導下,通過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努力,《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和《中葡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正式籤定。

  1989年6月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產生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他們不負眾望,在當年的國慶講話中,深切緬懷毛澤東、周恩來對祖國統一所作的卓越貢獻,盛讚「一國兩制」構想給祖國統一帶來的光明前景。在香港回歸交接儀式上,江澤民深刻闡明了對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政策,滿懷深情地指出:在這偉大的歷史時刻,我們深切懷念為中華民族振興和祖國統一建立了豐功偉績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新中國的締造者,深切懷念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鄧小平同志。我們一定繼承他們的遺志,把香港的事情辦好,把澳門的事情辦好,把實現祖國現代化和完成臺灣回歸、祖國統一的事情辦好。

  「一綱四目」是為解決臺灣問題而制定的,「一國兩制」首先也是為解決臺灣問題而考慮的,現在「一國兩制」在解決香港、澳門問題上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我們相信,經過兩岸人民的努力,「一國兩制」必定最後在臺灣得以實現。

  (作者單位: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

  注  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22頁。

  ②、⑦、⑧《周恩來選集》下卷,第38頁、第200頁、第202頁。

  ③《肖勁光回憶錄》續集,第26頁。

  ④、⑥王炳南《中美會談九年回顧》第41-42頁、第34頁。

  ⑤《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二輯下冊,第2250頁。

  ⑨《華聲報》1994年5月 17日。

  ⑩《人民日報》1958年10月 25日。

  11《臺灣問題重要文獻資料》第452頁。

  《周恩來百周年紀念論文集》 

相關焦點

  • 【統戰史話(76)•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對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探索...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臺灣先後被西班牙、荷蘭、日本侵佔過。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臺灣重歸祖國懷抱。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緩和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緩和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萬隆會議後,周恩來訪問緬甸時表示:如果美軍撤退,我們可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如果蔣介石接受,我們歡迎他派代表來北京談判。只要蔣介石同意中國的和平統一,同意和平解放臺灣,並且派代表來北京談判,我們相信即使蔣介石本人,中國人民也可以寬恕他。
  • 「一國兩制」是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為之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形成。早在五十年代,中國政府就曾設想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 港媒:臺灣問題無時間表有進程表 「統」是必然
    「武統」也非當前選項,通篇報告直接或間接表明對臺灣的善意、耐心,以「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推動兩岸交流互動,對最終解決臺灣問題充滿信心。各界的基本共識是,雖然沒有統一的時間表,但有明確的進程表,臺灣問題不會無限期拖延。相信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獲得解決。就目前而言,臺灣問題的解決雖然沒有急迫性,但重要性不容置疑。兩岸關係的發展面臨的挑戰多,如何突破僵局考驗各方智慧。
  • 為什麼解決臺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在中國歷史上,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也始終是中華民族永恆不變的價值觀念和民族意識。中國歷史發展的經驗表明,分裂只會造成內耗,統一是最大限度地實現中華民族利益的根本保障。  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的報告中再次明確指出:「國家要統一,民族要復興,臺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
  • 1971年周恩來答美國記者問時,對臺灣回歸祖國做出5條設想
    臺灣問題作為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50多年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都為臺灣的回歸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周恩來一生為解決臺灣問題傾注了大量心血。周恩來總理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多次指示以及中央的對臺政策,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科學地概括出「一綱四目」思想。一綱:就是臺灣必須統一於中國。這是總的方針和原則,任何情況下都動搖不得。
  • 評論:解決臺灣問題不能套用朝鮮模式
    6月20日出版的香港《文匯報》發表社論,題為《解決臺灣問題不能套用朝鮮模式》,全文如下:    朝鮮半島北南峰會的成功,使有些人聯想到臺灣問題的解決。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有些人靈機一動,借題發揮起來。
  • 解決臺灣問題的關鍵期是什麼時候?他點出來了
    「但我認為,我們沒有必要太關注臺灣選舉誰輸誰贏,關鍵要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因為最終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是大陸,連臺灣內部包括綠營人士都承認,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在大陸一方,即什麼時候解決臺灣問題,用何種方式實現統一,關鍵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實力,我們的決心,以及各項準備工作是否到位。」
  • 系列連載:從「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一)
    系列連載:從「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一) 2019年09月30日 09:1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臺灣。臺灣問題由此產生,中國版圖內臺灣海峽兩岸的特殊關係由此發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為解決臺灣問題的不懈努力也由此開始。
  • 周恩來與亞非會議
    ④  周恩來極其敏感地看到,這次會議不僅在亞非歷史上,而且在現代國際關係史上都是劃時代的創舉,標誌著亞非國家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新的歷史時代的來臨。中國出席這次會議,正是打開新中國外交局面、增進國際交往和廣交朋友的一個好機會。  2月10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復電印尼總理,欣然接受邀請。
  • 臺灣教授:歷史上解決臺灣問題最後都是打仗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表示,現在臺灣年輕人不瞭解九二共識,九二共識被民進黨操弄成一國兩制,造成兩岸關係更加疏離,未來恐怕只有非和平手段才能解決兩岸問題。從歷史上來看,解決臺灣問題到最後都是透過打仗,大陸只是在等時機而已。  吳昆財進一步分析,如果兩岸發生戰事,是否支持臺灣獨立?臺灣人就會有很多猶豫質疑了。
  • 許建偉:港澳成功實踐「一國兩制」對解決臺灣問題的啟示
    在解決港澳問題時,擺在中方面前的棘手問題是如何既要堅持主權收回港澳又要保持港澳的繁榮穩定。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找到了解決複雜問題的出路。首先,「一國兩制」對以和平方式解決主權爭端提供了新方法。國際間對某一領土的主權之爭,常常以戰爭方式解決,「一國兩制」從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出發,採取了新的思維,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有益的線索。
  • 「大道至簡」,臺灣問題並不複雜
    筆者認為,在發展兩岸關係,實現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中,對於所謂的臺灣問題,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要恪守和維護「一個中國」的政治原則,因為,這是民族復興之道,是人間正道,是「大道」、「至道」,中國的統一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謀求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中國的統一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和世界和平穩定的重大貢獻。中華民族謀求國家民族「大一統」,就是追求「終極真理」。
  • 周恩來與胡適:大歷史脈絡中的人物關係
    [關鍵詞]周恩來;胡適;中國共產黨;歷史軌跡[中圖分類號]D2-0;B26[文獻標識碼]A人物研究走到一定程度,常常會出現選題的困難,尤其是像周恩來這樣的歷史人物。相當一段時期內,思想史著作中一般都把「問題與主義」之爭看作是新思潮陣營分裂的標誌,由此斷定馬克思主義者與自由主義者的分道揚鑣。現在的研究表明,這未免有些受後來歷史結局的影響。
  • 周恩來如何解決陳伯達康生名次排列矛盾
    深夜,是他回到自己的辦公室,處理大量文件、研究重大問題的時候,其時他的電話仍接連不斷。當接通周恩來的電話時,定會傳來那一貫謙遜的聲音:「我是周恩來。你是哪一位?」不管是深夜,還是凌晨,只要有急事,周恩來都是極其負責、盡心盡責、不辭勞苦地果斷處理。他在日理萬機中送走了一個個不眠之夜,又迎來了一個個繁忙的清晨。
  • 周恩來總理床前囑託勿忘臺灣兩個人,一個是張學良,另一個是誰你...
    床前囑託勿忘臺灣兩個人 1975年12月20日上午,周恩來平靜地躺在病床上。當時,他的體溫是38.7℃。從是年12月中旬起,他已無法進食,所需要的營養靠管子通過鼻飼直接送到他的胃裡。那天上午11點左右,周恩來醒來,說:「我要見羅青長。」
  • 胡新民:從中美建交歷程看解決臺灣問題之道
    現在回顧一下中美建交過程中中美雙方在解決臺灣問題上的博弈歷程,對於認識臺灣問題的癥結,尋求解決臺灣問題之道,是很有益處的。1972年2月,以毛澤東與尼克森握手為標誌,中美關係解凍。當年,尼克森曾向周恩來許諾,將在自己的第二個任期內實現與中國正式建交。但在其第二個任期時,因「水門事件」而黯然下臺。
  • 鉤沉:周恩來寄往臺灣的16字密信
    張學良被秘密幽禁的50多年裡,他和周恩來始終保持著良好的感情。尤其讓人感動的是,周恩來與張學良分手25年之後,身為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仍在透過香港種種關係設法為張學良隔海捎書。以下記述的是周恩來1962年密信送達臺灣的經過。
  • 對解決臺灣問題的幾點設想
    因此,不斷行臺當局出售先進武器,為 「臺獨」分子繼續從事分裂國家的活動保駕護航,從而加劇了臺灣海峽的緊張局勢。這是妨礙中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日本國內極少數極右勢力緊緊追隨美國,不顧亞洲人民和國際輿論的反對,通過了「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等一系列旨在對外軍事擴張的法案,圖謀染指臺灣、幹涉中國內政,這也是解決臺灣的一大障礙。
  • 周恩來總理與田中角榮首相籤署《中日聯合聲明》的談判逸聞
    「飲水不忘掘井人」,在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署40周年的同時,應了解中日關係三個政治文件的第一個開創性奠基性文件——實現邦交正常化的周恩來總理與田中角榮首相籤署《中日聯合聲明》的談判細節。當時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許多細節沒有公開發表。現根據解密的談判記錄當事人的回憶等史料梳理如下,以饗讀者。
  • 周恩來日語翻譯:中日友好是國家利益不是口號
    還有一個就是賠償問題。中國人非常友好地放棄了賠償。但日本的一位談判成員條約局長高島益郎居然說「這個問題不用談」,因為蔣介石在日臺條約裡面已經解決了。總理當時就火了,非常生氣。他一般都很冷靜,但是那次他很生氣。總理說,你這叫什麼話,蔣介石放棄賠償,他跑到臺灣去了,他有資格放棄賠償嗎?他這是慷他人之慨。「慷他人之慨」這句話我一輩子忘不了。  然後就是講臺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