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戰史話(76)•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對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探索...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臺灣先後被西班牙、荷蘭、日本侵佔過。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臺灣重歸祖國懷抱。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緩和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緩和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萬隆會議後,周恩來訪問緬甸時表示:如果美軍撤退,我們可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如果蔣介石接受,我們歡迎他派代表來北京談判。只要蔣介石同意中國的和平統一,同意和平解放臺灣,並且派代表來北京談判,我們相信即使蔣介石本人,中國人民也可以寬恕他。
-
「一國兩制」是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為之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形成。早在五十年代,中國政府就曾設想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
港媒:臺灣問題無時間表有進程表 「統」是必然
「武統」也非當前選項,通篇報告直接或間接表明對臺灣的善意、耐心,以「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推動兩岸交流互動,對最終解決臺灣問題充滿信心。各界的基本共識是,雖然沒有統一的時間表,但有明確的進程表,臺灣問題不會無限期拖延。相信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獲得解決。就目前而言,臺灣問題的解決雖然沒有急迫性,但重要性不容置疑。兩岸關係的發展面臨的挑戰多,如何突破僵局考驗各方智慧。
-
為什麼解決臺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在中國歷史上,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也始終是中華民族永恆不變的價值觀念和民族意識。中國歷史發展的經驗表明,分裂只會造成內耗,統一是最大限度地實現中華民族利益的根本保障。 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的報告中再次明確指出:「國家要統一,民族要復興,臺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
-
1971年周恩來答美國記者問時,對臺灣回歸祖國做出5條設想
臺灣問題作為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50多年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都為臺灣的回歸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周恩來一生為解決臺灣問題傾注了大量心血。周恩來總理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多次指示以及中央的對臺政策,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科學地概括出「一綱四目」思想。一綱:就是臺灣必須統一於中國。這是總的方針和原則,任何情況下都動搖不得。
-
評論:解決臺灣問題不能套用朝鮮模式
6月20日出版的香港《文匯報》發表社論,題為《解決臺灣問題不能套用朝鮮模式》,全文如下: 朝鮮半島北南峰會的成功,使有些人聯想到臺灣問題的解決。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有些人靈機一動,借題發揮起來。
-
解決臺灣問題的關鍵期是什麼時候?他點出來了
「但我認為,我們沒有必要太關注臺灣選舉誰輸誰贏,關鍵要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因為最終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是大陸,連臺灣內部包括綠營人士都承認,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在大陸一方,即什麼時候解決臺灣問題,用何種方式實現統一,關鍵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實力,我們的決心,以及各項準備工作是否到位。」
-
系列連載:從「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一)
系列連載:從「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一) 2019年09月30日 09:1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臺灣。臺灣問題由此產生,中國版圖內臺灣海峽兩岸的特殊關係由此發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為解決臺灣問題的不懈努力也由此開始。
-
周恩來與亞非會議
④ 周恩來極其敏感地看到,這次會議不僅在亞非歷史上,而且在現代國際關係史上都是劃時代的創舉,標誌著亞非國家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新的歷史時代的來臨。中國出席這次會議,正是打開新中國外交局面、增進國際交往和廣交朋友的一個好機會。 2月10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復電印尼總理,欣然接受邀請。
-
臺灣教授:歷史上解決臺灣問題最後都是打仗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表示,現在臺灣年輕人不瞭解九二共識,九二共識被民進黨操弄成一國兩制,造成兩岸關係更加疏離,未來恐怕只有非和平手段才能解決兩岸問題。從歷史上來看,解決臺灣問題到最後都是透過打仗,大陸只是在等時機而已。 吳昆財進一步分析,如果兩岸發生戰事,是否支持臺灣獨立?臺灣人就會有很多猶豫質疑了。
-
許建偉:港澳成功實踐「一國兩制」對解決臺灣問題的啟示
在解決港澳問題時,擺在中方面前的棘手問題是如何既要堅持主權收回港澳又要保持港澳的繁榮穩定。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找到了解決複雜問題的出路。首先,「一國兩制」對以和平方式解決主權爭端提供了新方法。國際間對某一領土的主權之爭,常常以戰爭方式解決,「一國兩制」從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出發,採取了新的思維,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有益的線索。
-
「大道至簡」,臺灣問題並不複雜
筆者認為,在發展兩岸關係,實現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中,對於所謂的臺灣問題,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要恪守和維護「一個中國」的政治原則,因為,這是民族復興之道,是人間正道,是「大道」、「至道」,中國的統一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謀求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中國的統一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和世界和平穩定的重大貢獻。中華民族謀求國家民族「大一統」,就是追求「終極真理」。
-
周恩來與胡適:大歷史脈絡中的人物關係
[關鍵詞]周恩來;胡適;中國共產黨;歷史軌跡[中圖分類號]D2-0;B26[文獻標識碼]A人物研究走到一定程度,常常會出現選題的困難,尤其是像周恩來這樣的歷史人物。相當一段時期內,思想史著作中一般都把「問題與主義」之爭看作是新思潮陣營分裂的標誌,由此斷定馬克思主義者與自由主義者的分道揚鑣。現在的研究表明,這未免有些受後來歷史結局的影響。
-
周恩來如何解決陳伯達康生名次排列矛盾
深夜,是他回到自己的辦公室,處理大量文件、研究重大問題的時候,其時他的電話仍接連不斷。當接通周恩來的電話時,定會傳來那一貫謙遜的聲音:「我是周恩來。你是哪一位?」不管是深夜,還是凌晨,只要有急事,周恩來都是極其負責、盡心盡責、不辭勞苦地果斷處理。他在日理萬機中送走了一個個不眠之夜,又迎來了一個個繁忙的清晨。
-
周恩來總理床前囑託勿忘臺灣兩個人,一個是張學良,另一個是誰你...
床前囑託勿忘臺灣兩個人 1975年12月20日上午,周恩來平靜地躺在病床上。當時,他的體溫是38.7℃。從是年12月中旬起,他已無法進食,所需要的營養靠管子通過鼻飼直接送到他的胃裡。那天上午11點左右,周恩來醒來,說:「我要見羅青長。」
-
胡新民:從中美建交歷程看解決臺灣問題之道
現在回顧一下中美建交過程中中美雙方在解決臺灣問題上的博弈歷程,對於認識臺灣問題的癥結,尋求解決臺灣問題之道,是很有益處的。1972年2月,以毛澤東與尼克森握手為標誌,中美關係解凍。當年,尼克森曾向周恩來許諾,將在自己的第二個任期內實現與中國正式建交。但在其第二個任期時,因「水門事件」而黯然下臺。
-
鉤沉:周恩來寄往臺灣的16字密信
張學良被秘密幽禁的50多年裡,他和周恩來始終保持著良好的感情。尤其讓人感動的是,周恩來與張學良分手25年之後,身為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仍在透過香港種種關係設法為張學良隔海捎書。以下記述的是周恩來1962年密信送達臺灣的經過。
-
對解決臺灣問題的幾點設想
因此,不斷行臺當局出售先進武器,為 「臺獨」分子繼續從事分裂國家的活動保駕護航,從而加劇了臺灣海峽的緊張局勢。這是妨礙中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日本國內極少數極右勢力緊緊追隨美國,不顧亞洲人民和國際輿論的反對,通過了「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等一系列旨在對外軍事擴張的法案,圖謀染指臺灣、幹涉中國內政,這也是解決臺灣的一大障礙。
-
周恩來總理與田中角榮首相籤署《中日聯合聲明》的談判逸聞
「飲水不忘掘井人」,在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署40周年的同時,應了解中日關係三個政治文件的第一個開創性奠基性文件——實現邦交正常化的周恩來總理與田中角榮首相籤署《中日聯合聲明》的談判細節。當時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許多細節沒有公開發表。現根據解密的談判記錄當事人的回憶等史料梳理如下,以饗讀者。
-
周恩來日語翻譯:中日友好是國家利益不是口號
還有一個就是賠償問題。中國人非常友好地放棄了賠償。但日本的一位談判成員條約局長高島益郎居然說「這個問題不用談」,因為蔣介石在日臺條約裡面已經解決了。總理當時就火了,非常生氣。他一般都很冷靜,但是那次他很生氣。總理說,你這叫什麼話,蔣介石放棄賠償,他跑到臺灣去了,他有資格放棄賠償嗎?他這是慷他人之慨。「慷他人之慨」這句話我一輩子忘不了。 然後就是講臺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