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聊新疆之「敦煌大盜」斯坦因和西域考古探險家斯坦因爵士 上

2020-12-25 貪吃的駱駝

駝聊新疆,就是不一樣。(敬請關注:貪吃的駱駝)

不是開始的開始

斯坦因這個名字我曾在餘秋雨老師的《道士塔》中錯過,後來因為生於新疆,離開後反而更想了解它,於是讀了一些書,慢慢知道了一些在那片土地上,留下過痕跡的人和事。

而了解越多,斯坦因這個名字出現的頻率越高,但最初的印象他只是一個盜竊我國文物,破壞歷史遺蹟的"敦煌大盜」,不過手頭的資料越多,看得越多,發現這位「身居帳篷而統領世界」的外國人,也並非一無是處。所以把他和新疆的羈絆,略說一二,既非為他平反,更非歌功頌德,只作為對一段歷史的摘錄,僅此而已。

斯坦因是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的簡稱,他於1862年11月26日,出生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是猶太人。他從小具有極高的語言天賦,如果按法蘭克偉大的國王查理曼大帝所說:」掌握一門新語言就等於擁有另一個靈魂。」那麼斯坦因的靈魂多的一隻手已經數不過來了。

匈牙利語和德語算是出生之日的母語,小學時他又學習了希臘語、拉丁語、法語和英語,梵語和波斯語在他21歲前就學會了,不過雖然他語言天賦過人,但他在中國漢語面前一直沒有什麼突破。(不知道為什麼,駱駝怎麼也驕傲不起來,畢竟人家21歲時就拿到了博士學位。)

斯坦因對於中國的了解,可能源自於他的中學時期。在這一時期,他接觸到了匈牙利地質研究所所長洛克齊,這位所長曾經去過古老的東方。

另一個故事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曾說過「我們的祖先來自亞洲」。據歷史學家考證,匈牙利人的祖先,確實曾在公元五、六世紀左右,由東方西遷至歐洲大陸。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時期,在匈牙利國內曾經掀起過一場尋根熱潮,根在哪裡呢,根在東方。所以當時很多人不遠萬裡,前往神秘的東方來探尋祖源,當時最著名的要數科洛什·喬瑪·山多爾,他在隻身尋求祖源的過程中,曾經經由印度到達過西藏。然後餘生就沉浸在對西藏的研究中無法自拔。

世界上最早的《藏英辭典》和《(英文)藏語語法》就出自他的手,他本人也因為對藏學的深入研究,被視為這一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

18世紀匈牙利迫於壓力,和奧地利組成了奧匈奧匈二元帝國,不過匈牙利在這個帝國中的各種地位,和名字一樣靠後,事事都受到奧地利的掣肘。而到了19世紀的下半葉,匈牙利為了自身的利益考慮,決定藉由奧地利的東亞計劃,向東方開拓發展。

不過在愛國詩人阿拉尼·亞諾什(2019年6月3日,由我國天津外國語大學與匈牙利德布勒森夏季大學共建的阿拉尼·亞諾什中心正式揭牌)提議,塞切尼·貝拉伯爵的支持下,這次本該以經濟為目地的計劃轉向了科研。

塞切尼·貝拉伯爵的支持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影響在當時的匈牙利,不容小窺。他的爺爺是費倫茨·塞切尼伯爵,父親是「最偉大的匈牙利人」伊斯特萬·塞切尼。伊斯特萬·塞切尼自己出資籌建了匈牙利科學院,並積極復興匈牙利語,推動科學研究和社會進步,為匈牙利的復興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的頭像被印在了2008年匈牙利5000福林紙幣上,以示他對匈牙利的貢獻。

塞切尼·貝拉伯爵於1877年,親自組織了一支科學考察隊,對東亞各國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考察,當然中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站。伯爵的科考隊沿著長江,沿途考察了陝甘青川滇諸省,並去過莫高窟,回國後,塞切尼伯爵又自費組織編寫了厚達兩千餘頁的《塞切尼·貝拉東亞科考成果》三卷本。

而匈牙利地質研究所所長洛克齊,正是考察隊中的一員,斯坦因對於東方的認識就是從他這裡開始,在匈牙利科學院的亞洲藏中又得到了加強。

謝謝大家,今天就聊到這裡了,如果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和想法,請留言給我,貪吃的駱駝。

新疆是個好地方,讓我們明天接著聽駱駝聊不一樣的新疆吧。

相關焦點

  • 斯坦因:古代和田
    1901年5月,斯坦因攜帶這次新疆考察所收集的約1500件文物,裝滿了整整12隻大木箱,經俄國返回倫敦。1902年,他在德國漢堡召開的第12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上,宣讀了《去中國突厥斯坦從事考古和地形考察的初步報告》,引起了與會者的強烈反響。
  • 斯坦因帶去歐洲的敦煌藝術珍品,在大英博物館高清圖片庫重見天日
    目前在大英博物館網站搜索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可獲得14731條條目,斯坦因在中亞和中國新疆、敦煌等處獲取的文物在大英博物館均以「MAS」編號。澎湃新聞特選刊此次大英博物館公布的藏經洞文物的高清圖像,可以說,每一幅圖片都見證著一個巨大的屈辱。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二十六日。
  • 是誰掠奪了敦煌莫高窟的寶物?是英國人斯坦因?主要還是家賊難防
    敦煌,一個神秘的地方,處於中國西部的戈壁沙漠,氣候不如意,但是敦煌早在最初卻是很輝煌的,因為這裡曾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很多前往中國的外國商人和外出的中國商人,都是從這裡開始的,雖然古代很出名,但是近代並不是很出名,直到十九世紀,才以寶窟聞名。
  • 「敦煌大盜」伯希和與中國的微妙關係
    將一個學者推上某一領域至高無上的地位似乎不可能,但若是列舉一人來代表一個領域的成就,伯希和之於漢學、敦煌學,無異於愛因斯坦之於物理學。伯希和與中國的淵源肇始於一次由其本人倡導(在敦煌探險前他也曾到過中國),由法國公共教育部、金石和美文學科學院、科學院、自然史博物館等機構贊助和支持的中亞探險。
  • 斯坦因第三次中亞探險考古瓦罕段
    達達筆記斯坦因第三次中亞探險考古瓦罕段(1915.8.30-9.10)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古探險,在中國喀什噶爾受阻,被迫從烏帕爾翻越烏魯格山口到木吉鄉回到帕米爾高原,在他經喀拉湖繞道鳥飛谷,兩次翻越阿賴山後,他回到了葉西爾庫勒湖。1915年8月30日翻越哈爾果什山口,他再次來到了帕米爾河與瓦罕河交匯的噴赤河邊的Langar村。
  • 他被英王封為「印度帝國高級爵士」,並證實:尼雅就是精絕
    他被英王封為「印度帝國高級爵士」,並證實:尼雅就是精絕歡迎來到百家號燈火熒熒,他被英王封為「印度帝國高級爵士」,並證實:尼雅就是精絕。小編發現,就是斯坦因所謂的「怏怏而返」,為尼雅的下一次劫難埋下了伏筆。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晚清史上一個略顯熱鬧和滑稽的年份。
  • 小朱說書|哭泣的敦煌,貪婪的斯坦因,藏經洞千古浩劫
    整個遺址別無他人,敦煌莫高窟一片荒涼,仿佛是一個被人們忘卻了的地方。斯坦因準備實施早已擬好的盜取計劃。......今天我們追溯歷史真相,斯坦因如何一步步騙取王道士的信任,盜取敦煌莫高窟萬卷經書無價之寶?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探秘尼雅考古
    1900年,英籍探險家斯坦因第一次踏足尼雅,發現了這處沉睡在大漠深處千年的古城遺址。由於國家貧弱,無數珍貴的文物被斯坦因帶走。 1988年,一批考古工作者再一次來到尼雅,他們是改革開放後新疆首個對外合作文物考古項目——中日共同尼雅遺蹟學術考察隊的成員。在將近10年的考察中,考古學家們深入塔克拉瑪幹沙漠,發現了無數震驚世界的歷史遺蹟。
  • 新疆樓蘭的女人啥樣的?復原圖不夠豐富,人們說她們像塔吉克少女
    敦煌漢長城出土的一批寫於西漢末年的漢簡中,也提到「東葉捷翕侯、故焉耆侯虜址妻即鄯善女」。焉耆侯就是焉耆王,王莽纂位時,西域諸王都被降為侯。可見樓蘭這個地方盛產美女應該是名不虛傳的。然而,他們到底長得什麼樣呢?文字的描述畢竟沒有照片、畫像那樣直觀,而我們也只能請斯坦因來「幫忙」了。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簡稱斯坦因,文獻中亦見「司代諾」、「司坦囊」等。
  • 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莫高窟發生的奇人奇事之十三
    於是年五月二十五日半夜,相與破壁探察,果見密室,積滿寫卷、印本、畫幡、銅佛等,即後來蜚聲中外之莫高窟藏經洞。乃取部分寫卷、佛畫等分贈肅州兵備道廷棟及本縣官員鄉紳,是為藏經洞文物流出之始。斯坦因,原籍匈牙利,是一名猶太人,1904年入英國籍。世界著名考古學家、藝術史家、語言學家、地理學家和探險家,國際敦煌學開山鼻祖之一。
  • 斯坦因 | 西域考古圖記
    此書為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著《Serindia》(西域考古圖記)卷四(卷一至卷三為文字部分,卷四為圖版,卷五為地圖)。共收圖175幅,其中包括敦煌寫本、絹畫、塑像、碑銘等資料的彩色或黑白照片。這部學術著作較之旅行記更為系統、詳細,是研究敦煌學以及西域文物考古的最基本資料。此書出版於1921年。
  • 荒漠掩埋了千年之久的敦煌莫高窟,究竟有多美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東西方文明通過這條神奇的古道貫穿起來,而敦煌就位於絲綢之路上。上世紀初,敦煌莫高窟被重新發現,中古時期連續1000多年的壁畫彩塑,還有掩埋在流沙裡的無數的美術傑作,改寫了中國的繪畫史。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敦煌莫高窟的故事,為什麼叫莫高窟?
  • 只知新疆有樓蘭而鮮為人知的國度:精絕國
    古精絕國故址在今新疆民豐縣。這裡,是進入沙漠公路的第一段。帕米爾高原和天山阻擋了這裡的居民與外界的聯繫,但也給與了他們安靜質樸的生活。西域古國的歷史縮影如今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們,只剩下祖輩流傳下來的零星記憶,對於精絕古國的歷史,知之甚少。其實,在《漢書•西域傳》中就有關於精絕國的記載。
  • 沙漠藏有千年古寺,大量佛像和菩薩像被盜,西方探險家就是土匪
    和田地區文旅局提供對於西方的探險家和考古家來說,古老的東方大地藏著許多誘惑的寶藏,它們或在沙漠,或在盆地,或在峽谷,幾乎每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都掩藏著被歷史和風沙守護著的財富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它建於南北朝時期,其建築風格和壁畫深受犍陀羅文化的影響,曾出土大量具有很有研究價值的壁畫和塑像。其實犍陀羅文化對新疆的佛教藝術內容和形式有很大的影響力。
  • 敦煌石窟歷史影像館
    20世紀初,外國探險家接踵而至,陸續踏上了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斯坦因、伯希和、奧登堡、吉川小一郎等探險家在大肆獲取藏經洞中珍貴文物的同時,也拍攝了許多敦煌石窟及周邊環境的照片。20世紀40年代,中國學者石璋如、攝影記者羅寄梅、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等也對莫高窟進行了攝影記錄。他們在不同的時間,記錄了敦煌石窟的面貌。
  • 《復古之路》徒步河西走廊1000公裡,敦煌者,吾國之傷心史也
    「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在新疆考古發掘的外國探險者的耳朵裡,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俄國人奧登堡,美國人華爾納,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等探險者紛紛趕來以各種手段拿走近四萬多份珍貴文物,最後剩下來的只有不足一萬件,多是被挑選過後的殘片。
  • 王道士是導致敦煌浩劫的罪人?真實歷史上的他,不過是個普通人!
    敦煌,是我國莊嚴神秘的無上瑰寶,卻又帶著珍寶遺失的傷痛,講敦煌,便不得不提一個人——王道士。他出生於湖北麻城一戶貧農,光緒初年,進入肅州巡防營擔任兵勇,退伍後信奉道教,受戒為道士,道號法真,從此遠遊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