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攸樂山,尋秘基諾山寨;不負布朗春光,尋味曼峨老班章;滑竹南麓,保塘之上;田間曼召,手作紙香;打洛勐景來國境之南,夢裡花落知多少。四月,在全國普遍升溫的同時,雲南茶山旅遊悄為時尚,成了各位遊客打卡的目的地。
4月23日,以「最美《普洱》十年茶路」為主題的《普洱》雜誌十周年茶山行在西雙版納拉開序幕。來自上海、黑龍江、廣東、河南等地的100多名茶友參加了茶山行期間的首場活動——1999年九九易昌號、2005年永年九九青餅、2008年白雀三款「中期茶之夜」的品鑑會,在茶的馨香中,品香茗話茶事,饗文化盛宴。
《普洱》雜誌社社長羅洪波在品鑑會上表示,茶山行是《普洱》雜誌的創造,2008年提出,2009年嘗試,2010年開始實施。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10年。
據了解,2017年,雲南省政府出臺的《雲南省茶產業發展行動方案》中提出,將充分發揮雲南茶產業物種資源、生態環境、產業基礎、產品特色、民族文化等優勢,大力推進茶產業一二三產融合,構建茶產業、茶經濟、茶生態、茶旅遊和茶文化互融共進、協調發展的現代茶產業體系。突出文化引領,促進大融合。
《普洱》雜誌十多年來的發展,加強了對雲茶文化的挖掘、研究和推廣,大力推進茶文化和茶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為茶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提升產業競爭中文化的軟實力。在推進茶文化的的過程中,積澱了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舉辦茶山行,可以讓遊客感受茶作為休閒健康的物質載體,同時觸碰到「和諧共生」的精神內核,《普洱》雜誌十周年茶山行茶友在旅遊體驗中增值。
雲南有著諸多優勢。自然優勢上,雲南被認為是世界茶樹的發源地,野生型、過渡型古茶樹和栽培型茶樹資源應有盡有,不少聞名遐邇的山頭都是天然的古茶樹博物館,而且這些地方一般都是自然風光秀麗、生態環境優越。文化優勢上,豐富的古茶樹資源孕育了底蘊深厚的雲南各民族茶文化。雲南文旅產業,因為這裡遍地是生活素材,處處是藝術靈感。近年來,各種市場主體陸續推出易武、勐海、茶馬古道等一些茶遊線路,健康養生、知識行旅,在雲南就能找到註腳。
來自江蘇的茶友徐小東表示,《普洱》雜誌十周年茶山行受到廣大愛好普洱茶的人的關注,圈粉無數。據了解,《普洱》雜誌自2006年創刊以來,以「健康」「文化」「財富」的辦刊理念,服務普洱茶產業,挖掘普洱茶文化,傳播普洱茶正確價值觀,引導健康茶生活方式,重視雜誌內容的可讀性、經典性、專業性、留傳性,不斷豐富和創新中國茶理論,有效整合行業的思想文化資源。科學地分析中國茶產業和中國茶產品,藝術地展示中國茶文化生活,生動地記錄中國茶故事,全面確定中國茶的世界地位,掌握中國茶的世界話語權,助推中國茶走向世界,中國茶健康世界,中國茶文化價值影響世界。
目前,《普洱》雜誌已累計發行300多萬冊,銷售網絡遍及全國33個省市及香港、臺灣、日本、韓國、馬來西亞、俄羅斯、美國等地區及國家,擁有200多家讀者俱樂部,《普洱》雜誌已成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茶專業雜誌,被譽為「雲南的文化名片」「茶界最美的期刊」。
人間四月天,不妨來雲南,嘗一嘗普洱茶的味道,嗅一嗅茶園的清香,與山川大地來一次親密接觸,莫負雲南好風光。(李明)
(責任編輯:黃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