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
太湖詩刊 關注我們哦!
這是太湖詩刊為您精選的第765期
弘揚太湖文化
讓世界 讀懂江南
詞曲:楊紅 演唱:蘇小艾
作者簡介
陳子才 無錫人,在新疆五十年,現定居鄭州。
情系天山詩韻濃
新疆古稱西域,地處祖國西北,面積有160多萬平方公裡,約佔全國面積的六分之一,它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一個省區。巍峨的天山西連原蘇聯的幾個國家,東入甘肅省,形成祁連山。它東西長約一千七百公裡,南北寬達三百公裡。有人說它象一條蛟龍,從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飛躍而出,奔騰向東,橫亙新疆中部。它把新疆分為南北兩大塊,與崑崙山、阿爾泰山一起將新疆形成自然風貌獨特的塔裡木和準噶爾兩大盆地,形成三山夾兩盆的地貌景觀。天山之名,早在《山海經》這部最古老的地理著作中就有記載,在該書《西山經》中有如下文字:「又西二百二十裡,曰三危之山;又西一百九十裡,曰騩山;又西三百五十裡,曰天山。」它又稱「白山」、「雪山」、「陰山」、「祁連天山」、「祁連山」。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提到:「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左賢王於祁連天山」、「擊左賢王於天山」。記述公元前99年夏天,西漢名將李廣利統率三萬騎兵遠徵西域,與匈奴王激戰於天山一事。東漢歷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提及這段歷史時也把此山稱作「天山」。由於匈奴呼天為祁連(撐犁),祁連山即天山也。
新疆著名歷史學家,原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紀大椿研究員在《新疆歷史百問》一書中十分形象地解釋了新疆的「疆」字:恰好反映了新疆「三山夾兩盆」的特點。「疆」字的右半部:三橫,代表三大山脈;兩個田字,代表了兩大盆地。「疆」字的左半部:一個弓字,代表了彎曲的邊界線;弓字下面的土字,表示邊界線的外面有一大片領土被外國割佔去了。
古往今來,天山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和故事,許多詩人、雅士、帝王將相、遣犯庶民,對天山充滿熱愛,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西周穆王,乘八駿之車,周行天下,巡遊西域,在瑤池會見西王母。《竹書紀年》中有「穆王十七年,西徵崑崙丘,見西王母」的記載,足見此事並非全無根據。《穆天子傳》卷三中記載:吉日甲子(二十八日),天子賓於西王母。乃執玄圭白璧,以見西王母。好獻錦組百純,□組三百純。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二十九日),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丘陵自出。道裡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西王母又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烏鵲與處。嘉命不遷,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將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新疆著名旅遊景點「天池」,又稱瑤池,建有西王母廟。這個天山博格達峰之下的高山冰磧湖,是一個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著名作家和詩人郭沫若在1971年9月暢遊天池,曾即興寫了一首傳神的詩章,讚美如天鏡浮空的人間仙景:「裡加遊覽憶當年,此地風景勝似前。歌舞水邊迎貴客,雲箋天上傳新篇。一池濃墨盛硯底,萬木長毫挺筆端。更喜今日雙狍子。盛筵助興酒如泉。」
不知什麼原因,周穆王並未踐三年之約,唐朝詩人李商隱在《瑤池》一詩中對此事作過記述:「瑤池王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詩中八駿即:絕地、翻羽、奔宵、起影、一輝、超光、騰霧、扶翼。
天山多牧場,牛羊肥壯,駿馬馳騁。漢代《樂府》有《西極天馬歌》、《天馬二首》,詩中寫道:「天馬徠兮從西極,經萬裡兮歸有德。承威靈兮障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漢代為了邊界安寧,採用和親方式與烏孫國結盟,將西漢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公主遠嫁烏孫,語言不通,寂寞鬱悶。她寫下《烏孫公主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遵照漢武帝旨意,按烏孫習俗,在老昆莫死後,又同其孫子軍須靡結婚,生有一女。為了國家的安寧,她作了犧牲,不久病死他鄉。
唐代從帝王到詩人,寫下了不少與西域、天山有關的詩詞。唐太宗李世民的《飲馬長城窟行》一詩中:「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裡雪。」。詩中交河在吐魯番附近,陰山即天山。李白寫了多首與西域有關的詩:《戰域南》、《天馬歌》、《塞下曲》、《關山月》、《送程、劉二侍郎兼獨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是其中的代表作。「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那為了祖國疆土安寧而在西域拼殺的將軍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眼前。而在《關山月》一詩中他描寫了戍邊的艱辛:「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前幾年,我在鄭州古玩市場購得一件青花瓷器,上面有一首《古從軍行》詩,作者杜甫。翻閱《唐詩鑑賞辭典》一書,此詩應為李頎所作。這首詩把唐代將士為了保衛疆土、而在天山腳下英勇作戰的艱辛作了十分形象的描述:「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雲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落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在唐代詩人中,岑參滿懷報國和安邊的赤誠,先後隨同高仙芝和封常清前往西域。天寶十三年(754),岑參為封常清所識拔。同為唐代統一西域、鞏固西陲的偉業立下不朽功績,寫了了許多詩篇。新疆徐百成著《岑參西域詩新釋》一書收錄有64首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是詩人最具名氣的代表作,是當今大學、中學語文課本必選的古詩,成為學習古典作品的範文。廣為流傳,膾炙人口。此詩寫天山雪景,動靜結合,北國風光,精彩奪目:「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此詩詠北地飛雪的情景,並寫雪中送別武判官的情緒,全詩句句詠雪,別意自見。
作為軍旅詩人,岑參的不少詩作與戰事有關,歌頌邊塞將士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精神。說來也有緣,前年我收藏了一件青花瓷器,上面有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一詩:「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詩作以其剛勁的筆力和頗具匠心的手法,寫出了邊塞將士激情豪壯的精神面貌,該詩極具感染力。
元代成吉思汗西徵途中,聞聽長春真人(邱處機)有長生不老之方,急招他赴軍中相見。西行途中,長春真人見新疆美景,詠作詩文,在《長春真人西遊記》一書中可查閱。元代耶律楚材善詩,他的詩作《過天山和上人韻》一詩頗有禪意:「從徵萬裡走風沙,南北東西總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蓮花。一入空門心暢哉,浮雲名利也忘懷。無心對鏡誰能識,優缽羅花火裡開。」
明代陳誠五次出使西域,寫了不少詩作,他的《火焰山》一詩寫得十分形象逼真:「一片青煙一片紅,炎炎氣焰欲燒空。春光未半渾如夏,難道西方有祝融。」筆者在擔任中科院新疆化學所副所長時,於1992年7月中旬,乘著吉普車前往哈密市出差。中午一點半左右,我們經過火焰山附近的山間公路,在最熱的季節、最熱的時刻,經過最熱的地方。我曾讓司機停車,想下車體驗一下熱度。但司機說:「車開著,有點風,水箱中的水不會燒開沸騰,車一停,馬上就要水開了,走不成了…。」所以也就沒有停車。
清朝政府,為鞏固邊陲,保衛疆土,曾多次徵討平定叛亂,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左宗棠(陝甘總督)受慈禧為代表的清政府命令,兼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夏,收復新疆之役正式開始,至1878年初,南疆全部光復,將阿古柏匪幫消滅。回顧歷史,新疆能永遠成為祖國的六分之一的疆土,假如在當時的那場李鴻章的「海防「和」左宗棠的「塞防」的爭論中,慈禧不是選擇了左宗棠的建議,則後果將是十分嚴重的。慈禧左公保邊陲,故土新歸建豐功。我們應該尊重歷史的正確選擇,客觀地評價他們為維護祖國統一作出的功勳。左宗棠在勝利後寫下了一首《癸已燕臺雜感》:「西域環兵不計年,當年立國重開邊。橐駝萬裡輸官稻,沙磧千秋此石田。置省尚煩它日策,興屯寧費度支錢,將軍莫更紓愁眼,生計中原亦可憐。」。詩人楊昌浚在《恭送左公西行甘棠》一詩中寫道:「上相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他在《收新疆》一詩中講述了為了收復新疆,將士們付出了多大的艱辛啊:「十載苦爭戰,勤勞將帥同。班超真有福,李廣竟無功。己喜邊疆靖,還憂府庫空。中原多餓殍,禱祀望年豐。」
民族英雄林則徐和鄧延楨在謫戍新疆期間,寫了大量詩文。他在《送嶰筠賜環東歸》一詩中寫道:「得脫穹廬似脫圍,一鞭先著喜公歸。白頭到此同休戚,青史憑誰定是非?漫道識途仍驥伏,都從遵渚羨鴻飛。天山古雪成秋水,替浣勞臣短後衣。」林則徐的詩讀來十分感人,筆者在讀《林則徐詩選》一書後,曾寫下《千古英雄不朽詩》一首小詩:「碧血丹心忠烈翁,終生辛勞為民忙。虎門銷煙揚國威,伊犁修渠利耕種。苟利國家生死與,禍福不避志如鋼。千古英雄不朽詩,讀罷沉思淚盈眶!」(2010年8月27日)。
清代大學士紀昀(曉嵐)因漏言獲罪,被發配新疆。在迪化(烏魯木齊)居住在一間草堂內,撰寫了「閱微草堂筆記」,書中收錄有烏魯木齊雜詩160首,內容豐富。「亂山倒影碧沉沉,十裡龍湫萬丈深,一自沉牛答雲雨,飛流不斷到如今。」這是寫天池的景色。此外像洪亮吉的《天山歌》、史善長的《上雪山》、《望天山》等詩都很精美,限於篇幅,不能一一記述。
解放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疆部隊遵照毛主席指示,屯墾戍邊,就地轉業,脫下軍裝成為農墾戰士。時任6師師長的張仲瀚將軍(後升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委)曾寫過一首詩:「大軍十萬出天山,且守邊關且屯田。塞上風光無限好,何須爭入玉門關。」顯示了將士們的豪情壯志。
幾千年來,天山經歷了歲月滄桑,見證了歷史的輝煌。這座面積為新疆四分之一的山脈,它佔中國版圖的二十四分之一。它巍峨壯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一唱雄雞天下白,萬家樂奏有于闐。」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心協力,建設著共同的美好家園。在百業興旺的和諧盛世,新疆人民不會忘記王震將軍的偉績豐功。當年,他率部隊進軍新疆,平叛戍邊,屯墾開荒,建工廠,蓋學校,使新疆迎來了繁榮昌盛。在他逝世之後,又將骨灰撒播在天山,永遠和新疆各族人民在一起,守衛著祖國的疆土。有感於此,去年筆者寫了一首題為《江山永固憶王震》的詩:「鐵馬金戈西域行,飛雪狂風歷艱辛。鐵腕平叛揚軍威,雄鎮天山建功勳。屯墾戍邊意志堅,嚴冬修渠留身影。魂歸天山牽掛多,江山永固憶王震!」
(圖片來自網絡)
本期編輯:葛瑞文
「小編推薦
poetry appreciate
」
我愛你,中國《古莊情思》——陳子才《天山情思》——我們將永遠記住這位 魂系天山的將軍: 王震!《江南風花雪》——山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