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東非,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世界新八大奇蹟」之一的「東非動物大遷徙」!
如我們所知,動物大遷徙有很多種,比如候鳥、蝴蝶、魚類等等,都會有大遷徙,他們發生在不同時間和地點。但是,世界上最出名的就只有兩個:中國的春運和東非草原的野生動物大遷徙。
人類最大型的遷徙——我國的春運,以每年的春節為界,從節前15天到節後25天,每年約40天時間。
而動物最大型的遷徙——東非動物大遷徙,以角馬、斑馬、瞪羚為主,為了覓食而「搬家」,持續時間較長。
這三種動物數量一多,食物供給就成了問題。更不說他們生活的地方是熱帶草原氣候,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到了旱季的時候,滴水不落,它們就只能遷徙、覓食。
雖然動物大遷徙的時間持續近十個月,在坦尚尼亞和肯亞之間的東非大草原都能看見,但是最為出名的每年7-8月份的河渡!
每年7-8月,角馬們會離開正處於旱季的塞倫蓋蒂草原,來到馬賽馬拉草原。但是,想要去到馬賽馬拉草原,它們首先要橫渡河水洶湧的馬拉河。
還要抵擋在水裡埋伏著的無數的鱷魚,想要不成為鱷魚的食物,角馬們只能努力地快速奔跑過河,十分壯觀!
到馬拉河前,也有角馬會在岸邊遲疑,但是他們沒有選擇,只能過去,向北去尋找豐沛的草原,否則只能餓死,這就是他們的命。
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吸引超過20萬的遊客來到這裡!然而這個景象也只有7-8月份能看到,其他時間來也看不到!
但小編認為,東非是一個值得多次探索的地方,除了壯觀的動物大遷徙,還有著各種各樣的小驚喜,在等待我們去挖掘。
其中,大猩猩的秘密,估計很多人都還不了解。
它比熊貓還稀少,現存800多隻,而烏幹達和盧安達有多個猩猩的生活點。且這兩個國家黑猩猩的基因跟人類十分相似,相似度高達98.5%。
而全球一半的黑猩猩棲息在烏幹達,這裡,可以說是黑猩猩之國。近距離接觸下,你會驚訝於它們的「高智商」!
烏幹達,東鄰肯亞,南接坦尚尼亞和盧安達,總面積24.15萬平方公裡。全境大部位於東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鄉"之稱。
它雖位於赤道線上,但由於地勢較高,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因而雨量充沛,植物繁茂,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為22.3℃。故而曾被邱吉爾喻為「非洲明珠」。
烏幹達首都坎帕拉是東非歷史較悠久的城市。
15世紀後,這裡是布幹達王國的都城,"坎帕拉"一詞在當地語的意思是"小羚羊之地",據傳說原是布幹達國王放牧羊群的地方。
城市由40多個山頭組成,其中大山頭有7個,中間稍平,是市中心主要街道和商業區。市內街道依山勢起伏而建,是非洲著名旅遊城市之一。
南部毗鄰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同時也是非洲最大的湖泊。
該湖區是非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沿岸方圓80公裡內居住著數百萬人。湖上有當地的汽船來往通航。湖岸四周景觀多變。
卡蘇比王陵 | Kasubi Royal Tombs
卡蘇比王陵,建成於1882年,1884年以後成為皇家墓地。這裡埋葬著王國的最後4個國王,是烏幹達王國時期的王家陵園,被烏幹達人視為神聖的地方。
——圖片來源:網絡
它主要由棕櫚樹葉、蘆杆、 籬巴條等材料建成,是原始材料建築的典範,文化歷史價值遠遠超過其建築本身,因此被聯合國確立為世界文化遺產。
——圖片來源:網絡
2010年失火,王陵內的主建築物基本被大火燒毀。後被確立為瀕危遺產。
——圖片來源:網絡
卡扎菲國家清真寺 | Gadaffi Mosque
「烏幹達國家大清真寺」,前期由阿明政府出資修建,但由於資金不足,長期停工。後當地穆斯林向前利比亞總統卡扎菲求援,由卡扎菲出資完成了清真寺的修建工作。因此又名「卡扎菲清真寺」。
——圖片來源:Nick Wang
這是東非最大的清真寺,坐落在坎帕拉老城中心,可同時容納1.2萬人禱告。
清真寺分為兩層,一層是作為日常禮拜用的,二層主殿只有在大型節日才開放使用,平時會有遊客參觀遊覽。
——圖片來源:Nick Wang
高塔上能夠看到坎帕拉的全景。
——圖片來源:Nick Wang
巴哈伊花園
巴哈伊創是個新的獨立宗教,建於19世紀的伊朗,宗旨是實現人類的大同,其基本教義可概括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類一體」。
據說巴哈伊教在各大洲只設一個神廟,而非洲的巴哈伊花園則在烏幹達的坎帕拉。它的每座廟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門,代表可以從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
巴哈伊教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廟宇中不出賣紀念品,不接受饋贈。宗教經費只來源於教徒的捐贈。
烏幹達最佳的觀鳥勝地——Mabamba溼地公園。
溼地公園位於距離烏幹達首都坎帕拉西行約60公裡在赤道之上,這裡擁有世界瀕危鳥類和維多利亞盆地生物群落,是離首都最近維多利亞湖畔的最佳觀鳥地。
姆布羅湖國家公園以草原動物和為數眾多的河馬著名。
——圖片來源:SIMBA
姆布羅湖國家公園位於首都與西部之間,佔地260平方公裡,是烏幹達最小的草原型國家公園,但卻有著豐富的蹄類的哺乳類動物。
如飛羚、旋角巨羚、侏羚、水羚、狷羚、斑馬、水牛等,還有河馬、獵豹、鬣狗,更有超過350種鳥類如生長在刺槐林中難得一見的刺槐鳥。
——圖片來源:SIMBA
姆布羅湖與周圍的13個湖泊一起串聯成一個長達50公裡的溼地生態系統,其中有5個湖泊位於國家公園範圍內。
過去國家公園內曾是一望無際的草原,但現在有著不少樹林,因為不再有大象來推倒樹木破壞植被。
——圖片來源:SIMBA
基巴萊國家公園,是非洲靈長類物種多樣性和集中度最高的國家公園之一。經過多年的保護,如今這座國家公園裡共有13種靈長目動物,其中包括兩千多隻黑猩猩。
它位於烏幹達一座茂密的常綠熱帶雨林之中,佔地面積766平方公裡,海拔在1100米到1600米之間,可以說是黑猩猩的王國,這裡有大量瀕臨滅絕的黑猩猩,還有瀕臨滅絕紅疣猴,看到黑猩猩的機率高達90%。
該公園保護著幾個研究得很好的常見黑猩猩棲息地,以及幾個中非猴子物種,包括烏幹達紅皮猴(Lophocebus-ugandae)、烏幹達紅疣猴(Procolobus tephrosceles)和L'Hoest猴。公園裡發現的其他靈長類動物包括黑白疣猴(Colobus Guereza)和藍猴(Cercopiechus mitis)。
此外,這裡還居住著370多種鳥類、相當數量的羚羊、水牛和森林象等。
基巴萊國家公園內發現的其他陸生哺乳動物包括布希豬、巨大的森林豬、普通的疣豬和非洲水牛。目前的食肉動物包括豹、非洲金貓、不同的貓科動物和兩種水獺。此外,獅子有時也會去公園參觀。
鳥類種類有325種,包括橄欖長尾杜鵑、西方小叮噹鳥、兩種皮塔鳥(非洲和綠胸)和灰鸚鵡。地畫眉(Turdus kibalensis)是基巴萊國家公園的特有物種。
該公園於1993年正式成立,以保護以前作為伐木森林保護區管理的大片森林。它是最後剩下的包含低地和山地森林的廣闊地區之一。
公園與伊莉莎白女王國家公園連成一片森林,形成了180公裡的野生動物走廊。
伊莉莎白女皇國家公園最早成立於1952年,在兩年後因為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造訪而更名為伊莉薩白女王國家公園。
伊莉薩白女王國家公園位於非洲烏幹達魯文佐裡山下,橫跨赤道,其面積為1978平方公裡,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大面積的湖泊河流,是烏幹達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
其中生活著水牛、河馬、鱷魚、大象、花豹、獅子等動物,共有95種哺乳類動物與超過500種鳥類。
其中會爬樹的大獅子更是聞名於世!公獅擁有黑色的鬃毛,藏身在高大的無花果樹上,要給草地上毫無警覺赤羚給予致命的奇襲。
尼羅河源頭—愛德華湖及喬治湖之間,自然形成的長達32公裡的卡金嘎水道(Kazinga Channel),也是國家公園中的知名景觀。
此外公園中還分布著若干條岸旁有叢林點綴的河流,以及眾多各具風情的淡水和鹹水火山口湖。
布恩迪之名在當地語言中是難以穿越的意思,在巨大的樹木間密布著竹林,地表上蔓生的蕨類、藤蔓等植物大大提升的徒步穿越的難度。
難以穿越的布恩迪森林是烏幹達西南部的巨大原始林,位於東非大裂谷的西緣,海拔高度介於1100~2600公尺之間,離剛果民主共和國邊界僅有幾公裡之遙。
布恩迪是東非少有的幾片森林之一,窪地和山地植物群落匯合於此,又是更新世植物物種的避難所,因此物種豐富。這片森林是地表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之一,在1994年因為卓著的生物多樣性而確立為世界自然遺產。
同時也是瀕危的高山大猩猩的重要棲地,約有320隻、超過世界上半數的高山大猩猩棲息於此。在這裡,你可以徒步探索,近距離觀察大猩猩。
另外,園內還棲息著120種哺乳動物、348種鳥類、220種蝴蝶、27種青蛙蟾蜍變色龍,以及許多瀕危的動物。
在植物方面,布恩迪森林也是東非最多樣化的森林之一,涵養著超過1000種開花植物,包含163種樹木以及104種蕨類。
盧安達(Republika y'u Rwanda) 是非洲中東部的一個國家,全稱盧安達共和國,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內陸國家。
氣候宜人,民風淳樸,號稱非洲小瑞士。
東鄰坦尚尼亞,南連蒲隆地,西和西北與剛果(金)交界,北與烏幹達接壤,國土面積26338平方公裡。境內多山,有"千丘之國"的稱謂。
盧安達西北邊境城市吉賽尼,東南距基加利88公裡,有公路相通。背倚維龍加山地,面臨基伍湖,景色優美,是遊覽和療養勝地。
附近有非洲最著名的火山——尼拉貢戈火山(Nyiragongo)。
位於剛果(金),是非洲中部維龍加火山群中的活火山,火山口直徑2000米,深244米,底部有熔巖平臺和熔巖湖。是非洲最危險的火山之一。
目散子是盧安達第二大經濟體,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和傳統,在這裡可以體驗當地生活,感受異國文化。
盧安達的基伍湖,是非洲最大和最深的湖之一,比尼奧斯湖大2000倍,它更是非洲中部最高的湖泊。
表面積約為2700㎞²,海拔高度約1460米。最大長度90公裡,最大寬度48公裡。平均深度為220米,最深達475米。
它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與盧安達的邊界上,處於東非大裂谷中,艾伯丁裂谷的西部。由斷層陷落而成。
湖岸多巖岸,較崎嶇,北岸有高達3470米的尼臘貢戈火山。湖岸線北部較平直,南部多湖灣。湖中有許多島嶼,最大島嶼為伊吉維島。
群山環抱,湖岸陡峻曲折,湖中島嶼眾多,為著名療養地。湖區周圍人口密集,多魚類和水鳥。沿岸有布卡武、基布耶、基塞尼等城鎮。
盧安達城市,魯亨蓋裡省首府。在西北部山區,海拔1,860米,是農產品貿易中心。
周圍土地肥沃,是除蟲菊、菸葉的集中產區,還產咖啡等。公路通基加利和鄰國馬乾達。
而靠近大猩猩出沒地魯亨蓋裡的布雷拉湖和儒洪多湖常常會被不慎忽略掉,其實這兩個湖邊也有高聳陡峭的山坡,有高掛的瀑布。
不遠處的維龍加火山則給它們提供了一個雄渾的背景圖。
在魯亨蓋裡的Iby'Iwacu文化村,你會被邀請加入到當地人的歌曲和擊鼓表演中,和當地人一起品嘗傳統的食物。這絕對是你了解盧安達的文化,習俗和歷史的好機會。
紐恩威國家公園憑藉其絕佳的自然美景及黑猩猩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被《國家地理》評選為2014年必遊景點之一。
園內的森林峽谷上修建了一座雨林吊橋,懸掛在深邃陡峭的山谷之上,高出地面50米,長90米,跨越廣闊的森林。
世界上最大的疣猴群就生活在紐恩威,隨時都可以看到疣猴出沒。
這裡還棲息著300多種鳥類,其中26種是本地特有物種,比如大藍冠蕉鵑、加冕犀鳥、藍頭太陽鳥,比東非其他地方都多。
蒲隆地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北與盧安達接壤,東、南與坦尚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
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
蒲隆地躲在東非大裂谷的深山老林之處。被夾在丘陵國盧安達和剛果金、坦尚尼亞之間,是一個多山地的內陸國家。
首都布瓊布拉是蒲隆地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布瓊布拉舊名烏松布拉。
在國境西部,坦噶尼喀湖東端北岸。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2至26℃左右。
城市背山面湖,氣候宜人,景色優美,市內樹木蔥翠,花團錦簇,旅遊設施不斷擴充,是發展中的遊覽城市。
坦噶尼喀湖位於東非大裂谷地帶,是裂谷湖泊系統之一。
面積3.29萬平方公裡,平均水深700米,最深處達1455米,是僅次於俄羅斯貝加爾湖的世界第二大深水湖,也是是非洲著名的大湖。
如我所說,東非是一個值得多次探索的地方。小編這次介紹的,僅僅是它的一小部分。7-8月的動物大遷徙、12-3月的產仔季、大猩猩、斑馬......
下次,相遇在東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