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活字印刷的西方文字是哪來的

2020-12-18 吱吱響哈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歐洲的這些字母的歷史吧。

說起來歐洲的文字我們要和大家說一下,人類的文明歷史非常的悠久,我們要是談論文字,恐怕談論得太久遠,這是一個特別宏大的話題我們還是簡單說。

說歐洲近代的文字,在歐洲近代各國的文字都能夠找到一個起點,那就是對於聖經的注釋,或者是聖經的片段的翻譯。今天出土的比較早一些的關於聖經的手抄法文是公元八百四十二年,義大利文是公元九百六十年,西班牙文大概公元十世紀到十一世紀。再往下說,剩下的我沒提到的那些文字就更晚一點了。

我們最為熟悉的英文已經經過了三次字母改革,最初時候用的是原始的魯納字母,後來是用愛爾蘭變體羅馬字,最後用了近代羅馬字。

聖經是在一三八二年的時候第一次譯成了英文。您看,這比想像當中的還要遠,然後到了一六一一年的時候有了英王欽定的版本,到了一九六一年到一九七零年的時候才譯成了現代英文。

聖經

這和我們的認知或者和我們的想像還是差得很遠,對不對?喜歡看美劇的朋友也許會有這樣的經歷,就是看西方的那些神神怪怪的鬼片兒裡邊碰到那些驅魔的現象,就往往有一些咒語或者說拿著聖經念的拉丁文。於是在許多人的印象當中就會覺得拉丁文是過去基督教的神聖文字,但這是一種並不確切的認知。基督教並沒有神聖文字,聖經從古到今是用了很多種文字來進行書寫的。比如說《舊約》原來是用希伯來文寫的,少數部分是用阿拉馬文寫的。但是很遺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希伯來文的版本就失傳了。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左右的時候,《新約》的阿拉馬文的版本又被譯成了希臘文的版本。而那個《新約》最初就是用希臘文書寫的,在公元四百零五年的時候,從希臘文譯成了拉丁文,後來才譯成了各種的近代文字。

舊約

我們曾經過提過這樣的一個知識點,就是世界上印刷最多的書是什麼書?就是《聖經》。在二十世紀後期的時候,《聖經》就已經有兩百五十多種譯本了。所以可以看得出來,它在世界上的影響覆蓋面是非常的廣的。而仔細想想,這也並不讓我們覺得意外。因為在公元一世紀到二十世紀期間,基督教才傳入了羅馬帝國,最開始是受到了排斥和鎮壓的,到了公元三百一十三年的時候才得到了認可,然後又過了幾十年,到了公元三百八十年的時候,才被定為了是羅馬帝國的國教。而拉丁文最開始只是貴族學習,他們不需要考慮老百姓,因為大多數老百姓都不識字,是文盲。許多不識字的那些人就反正他們也不認字兒,你是用羅馬文給它拼還是用什麼?那對他們來說都是完整的一種學習。

但是這種情況在公元三百九十五年的時候發生了改變,因為這一年羅馬帝國分裂成了西羅馬和東羅馬。西羅馬信奉的是天主教以及後來的新教,使用的文字是拉丁字母。而東羅馬信奉的是希臘正教,又稱為東正教,用的是西裡爾字母,西裡爾字母又被稱為是斯拉夫字母。於是在歐洲的中東部從北向南形成了一條字母分界線,一邊兒用的是拉丁字母,另外一邊兒用的就是斯拉夫字母。

斯拉夫民族一半信奉天主教,用拉丁字母,比方說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另一半信奉東正教,用斯拉夫字母,比如說保加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在前南斯拉夫分裂之後,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信奉東正教,用的還是斯拉夫字母。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信奉天主教,用拉丁字母。

等到西歐的帝國主義進行大肆的殖民擴張的時候,拉丁字母就隨著他們的這些人傳遍了美洲,來到了大洋洲、漠南、非洲,以及部分的亞洲。當然在這裡邊還有一些例外,比如說奧斯曼帝國在瓦解之後,土耳其在一九二四年主動放棄了阿拉伯字母,改用了拉丁字母。這背後也有很多文化層面的意義,但是我們就不方便探討了。我們還是看歷史,回歸歷史。

在二戰以後,越來越多的伊斯蘭教的國家採用拉丁字母。比方說非洲的索馬利亞,還有東南亞的印尼和馬來西亞,都慢慢地接受並使用了拉丁字母,這是關於拉丁字母的一段歷史。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為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這兩大類,我們中國傳統是拼音文字,然後非拼音文字裡邊包括象形文字和漢字。象形文字通常是比較古老的一種文字了,比如說我們國家原來的甲骨文,也是象形文字的典型。但是在後來經過了不斷的進化和歲月漫長的洗禮之後許多古老的象形文字就被歷史淘汰了,而我們熟悉的漢字就進化成了今天的樣子。和許多其他的文明當中的文字不太一樣的地方是漢字的特點它是重文字而輕語言的,怎麼理解?就是書同文,但是不同音。那麼我們說這是讀音不同發音不同,甚至說相隔十幾裡,你就聽不明白對方所說的方言到底是想表達什麼意思。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之下,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只要你寫漢字,大家都明白,就是我跟你說語音你是聽不懂的,可是我們寫字兒,咱們不管在你的方言當中,音對應的是哪個字,在我們通用的語言裡,這些字兒是相同的。

我也聽過很多人講過這種事,說多少多少年以前到日本說跟日本人怎麼交流?就拿漢字書寫,然後日本那時候也以能夠寫唐代唐朝的這種詩的類型的詩歌為驕傲和自豪。到朝鮮去也是雖然語言不通,他們有朝鮮話,他們也聽不太懂我們的話,於是就拿漢字來進行交流,在過去這是一個優勢。

所以儘管活字印刷在我們國家很早就被發明出來了,可是卻並沒有很很好的在應用層面被使用。由此我們在印刷物的發展上是遠遠落後於西方的。從角度上來看,漢字的這種獨特的特點,在印刷這件事情上,事實上是因為它本身的這種特質而造成的不便。這是過去。那麼今天我們再去看看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會發現我們每一天接觸的既有漢字,也有英文,對吧?有的人學法文,有的人學俄羅斯語,學各式各樣的小語種,日文、韓文都有,但僅在我們的中文體系裡邊,也是有拉丁字母的。

那拉丁字母是什麼?就是漢語拼音的原型。中國過去是不用漢語拼音這種方式來確定讀音的,用的是反切法,就是用兩個字來注一個字的音,本身方法就比較難,而且到清朝末年的時候這方法就不用了。後來民國初年在提倡給文字統一讀音的時候,就使用了注音字母,是一九一八年的時候公布出來的,但注音字母它還不是拉丁字母,它是跟誰學的?它是跟日本學的,用的是日本的假名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後來也被淘汰掉了。

相關焦點

  • 回鶻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
    蘊含了現代字母活字設計的思想和原理公元8世紀,回鶻人受粟特文影響,開始採用粟特文字母來拼寫自己的回鶻語,逐漸演變為回鶻文字,又稱回紇文或畏兀兒文。為全音素文字,是古代維吾爾人在採用阿拉伯文字以前使用最廣,也是目前保存下來文獻較多的一種文字。回鶻文由18個輔音及5個元音字母來拼寫字詞。
  • 從木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歐洲和中國古代的差距在哪裡?
    引言在紙張上用活字印刷的技術,與在羊皮紙上抄寫手稿相比,在西方從15世紀中葉起標誌著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進步,在中國社會中卻是以迥然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木版印刷術可以使人以準確的方式翻印文獻的手寫文字和圖像,因而於10世紀期間蔚然成風。它可能在中華文明的所有地區(中國、日本、朝鮮、越南),都保持了一種優勢地位,一直到活字印刷術的產生,以及19世紀在西方發明的機械印刷術人華為止O然而,活字的發明在中國要比歐洲早得多,東亞國家可能在使用木雕版的同時,也使用了活字印刷術。
  • 活字印刷在臺灣:臺灣漢字活字印刷之發展脈絡
    臺灣現存的漢字活字印刷,是在日治時代由關西、九州島移民所帶進來的;不過,最早致力於開發漢字活字的卻是西方傳教士。之後,上海美華書院的主任姜別利(William Gamble),不僅利用電鍍方式複製香港的漢字活字,也自行開發新的漢字活字,並制定號數,奠定了漢字活字的基礎。之後姜別利退休返美前,應日本活字印刷的先驅本木昌造之邀,至長崎傳授漢字活字印刷技術,開啟了日本的西式活字印刷時代。
  • 活字印刷:在中國並不曾好好地活過
    印刷一開始是雕版印刷,雖然貌似跟印章同理,但印章是捺印、雕版是刷印,雕版反而跟碑刻的拓印更接近。上過中學的人都知道,一度被認為存世最早的印刷品,是1900年在敦煌出土、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金剛經》。這部經刻於公元868年,文字古拙遒勁、刀法純熟、墨色均勻、印刷清晰,向來是中國古代印刷術的典範。
  • 古騰堡是發明西方活字印刷術的人
    公元1445年,德國人約翰·古騰堡製成了鉛活字和木製印刷機械。當時,中國和朝鮮早已出現了鉛活字,但古騰堡不僅使用鉛、錫、銻來製作活字,而且還製作了鑄字的模具,因此製作的活字比較精細,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也很先進,他還創造了壓力印刷機,研製了專用於印刷的脂肪性油墨。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政府沒錢摳,哪像宋代那縣尉掙的錢過得日子還是不錯的,估計李白、杜甫、孟郊同學在宋代,這絕對不會過得那麼窮困潦倒的。那時寺廟有錢啊,只有他們能承受這個印刷成本啊。只到宋代不只是政府有錢,百姓也有錢,官方又起榜樣先刻書,不只是四書五經(宋代還沒有限制非要讀四書五經,那時也沒完全成型),還印書法法帖、農書這類的。
  • 活字印刷之祖畢昇一介布衣,身世成謎,創活字印刷重大革命
    關於畢昇的職業生涯有很多猜測,現在人們普遍認為他是一名印刷工人。雖然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但只有那些熟悉雕版印刷的人才最有可能發明活字印刷術,所以這個猜想仍然是具有參考意義的。西方學者曾不約而同地表示印刷術是德國人古登堡於1450年左右發明的。
  • 優秀論文 | 為什麼活字印刷的《紅樓夢》被邊緣化?
    整體看雙清仙館本版框、界行、版心魚尾印刷工整。(圖1)雙清仙館本的章法美,貼切地反映了古代讀書人對書法藝術的追求。正如嶽珂《玉楮詩稿》「因遣人謄錄,寫法甚惡俗不可觀,乃發興自為,手寫一百零七版」[6]。 相比之下,程甲本常見單個文字傾斜或錯位偏移中心線問題,如程甲本卷二「那些人只嚷:『快請出甄爺來』。
  • 西式活字印刷是如何取代傳統木刻的?中國其實沒有銅活字印刷術?
    馬禮遜在澳門住宅成立了「馬家英式印刷所」,鑄造中文活字,印刷基督教小冊子和介紹知識、新聞的期刊。他開創了中文活字印刷的嘗試,同時也為後來者奠定了傳教和印刷事業的基礎。為了滿足西方的商業利益,早先來華的傳教士必須印刷介紹中國語文字典和風土人情的圖書,以方便接近熟識政府官員和有地位的人。
  • 科學說話:為什麼古登堡被譽為活字印刷之父,而不是畢升?
    中國最早的活字印刷記載是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裡面提到畢升發明了泥活字,後來又有人發明並應用了木活字。雖然中國最早發明了活字印刷,但直到清朝中期,活字印刷影響力遠遠不如雕版印刷,後者仍然在國內佔據壟斷地位。反觀西方,古登堡在1450年發明第一臺活字印刷機後,活字印刷很快風靡全歐洲,並成為全世界公認的活字印刷之父。
  • 時光印記活字印刷體驗館來到你身邊 夥伴們快來吧
    來自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校的陳勁燁拿著自己印刷出來的活字印刷成品展示給大家看。記者發現一個地方,非常適合研學遊。這裡雖然沒有山水,沒有蹦蹦床,但是有著全國大部分地方沒有的「活字印刷術」。近日,記者來到位於黃花工業園的長沙晚報利德印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德印務),只見利德印刷體驗館內陳列著活字印刷的機器,囊括了包括生僻字在內的近萬個鉛活字。體驗者可以在體驗館內根據自己的喜好,用鉛活字拼出任何自己喜歡的詩詞歌賦,按照古法進行手工印製。
  • 劉向東丨對古代活字印刷的看法三題
    活字印刷術是古代工匠發明和掌握的技術,千百年來文人學者極少關注,存留文獻極少,且多文字簡略,造成後世研究者往往對同一條資料中字句的理解(比如「薄如錢唇」「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等)見仁見智。即便在今日,文人學者也和前人一樣,對身邊使用過的印刷技術,關注和研究不夠。
  • 「活字印刷」,原來這麼神奇!
    「活字印刷」,原來這麼神奇!不過,在延安西路1538號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畢昇館」裡藏著一件寶貝,能夠讓你親身體驗活字印刷的奧秘,它就是鎮館之寶「排版工作檯」。北宋慶曆年間,畢昇發明活字版印刷,隨後才有了南宋木活字、元代錫活字和明代銅活字。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現代的印刷技術已十分成熟。但對人類文明來說,活了千年的活字印刷術值得每個人永遠銘記。話不多說,快跟隨小編的鏡頭,一起近距離感受活字印刷的魅力吧。
  • 傳承國學文化 體驗活字印刷——市圖書館開展少兒讀者活字印刷體驗...
    傳承國學文化 體驗活字印刷——市圖書館開展少兒讀者活字印刷體驗活動 2020-08-24 1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活字印刷」亮相磁器口 市民可將喜歡的「活字」帶回家
    這裡陳列了3萬多個「活字」,不過和以前的活字印刷不同的是,這些「活字」全部採用了金屬材質,遊客不僅可以現場體驗「活字印刷」,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活字」作為紀念品帶回家。活字印刷是用泥或者木頭製作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由北宋時代畢升發明,延續至今已有1000年的歷史了。但隨著雷射技術的普及,現在活字印刷技術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它應該被所有人銘記,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體驗一下。
  • 數位化浪潮下的活字印刷瀕臨消亡
    活版印刷技術採用金屬版和木版印刷,受到數位化浪潮的衝擊,瀕臨消亡,近年來,由於懷舊情懷和文化歷史意義,活版印刷技術得到了更新。儘管傳統活字工人稀少,但製造新型活字越來越困難,仍然有一群熱愛並投資於世界的藝術工匠。
  • 走進活字印刷體驗館,追尋千年歷史印跡
    構思、檢索、設計、排版,「入鍋翻炒」前這些思考、創作、參與、動手的過程,才是體驗的精髓和樂趣所在,也是感知漢字之美、汲取文字力量的關鍵。令佩璇和小夥伴們興奮的是,開業剛兩個月,在沒做任何宣傳的情況下,許多年輕人、小朋友「摸上門」來這裡體驗。
  • 西方的畢昇:活字印刷術來自他重返上流社會的雄心
    眾所周知,畢昇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近百年來,他一直是中國印刷史乃至中國文化科技史的重要一章。不過,畢昇雖然是熱門題目,提及者和討論者都甚多,但是,就淺見所及,有些基本問題似乎常常為人忽略。例如,他的發明為何沒有對當時的印刷業產生影響?
  • 中國古代印刷術,其實畢昇的活字印刷,還不如雕版印刷好用!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而相對於雕版印刷,它的就早的多。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
  • 傳承活字印刷技藝的「益興堂」
    【一線調研】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奇     在湖南瀏陽小河鄉的大山裡,有一座老農舍,堂房門楣上懸掛著門匾,上書「益興堂木活字印刷坊」九個大字,這便是潘根業的活字製作坊,也是他父親留下來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