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亡漢興:下邑之謀的四層解讀和四點啟示

2021-01-12 北京日報客戶端

下邑之謀,史稱「下邑畫策」。下邑,秦縣名,在今安徽碭山縣。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漢彭城大戰,漢軍五十六萬敗於楚軍三萬,全軍潰散。漢王劉邦在敗逃途中差點當了俘虜,剛一脫險,就在下邑問計群臣,張良答以滅楚策略,這就是「下邑之謀」。史籍記載簡略,劉邦與張良的一問一答,實際是最高首腦會議的濃縮。劉邦面對群臣發問,就表明是一次緊急的高層首腦會議。下面分層次來解讀。

其一,瓦解項羽集團,建立漢兵南翼戰線。項羽伐齊,九江王黥布稱病不出,彭城大戰,決定項羽生死命運,黥布坐山觀虎鬥,張良從中看出了黥布與項羽已有裂痕。黥布是項王手下第一梟將,如果黥布歸漢,不僅能削弱項羽集團,而且在政治上心理上對項羽是沉重打擊。劉邦派隨何出使淮南,說降黥布,劉邦稱隨何之功抵五萬之師。

其二,爭取中間力量彭越,亂楚後方。彭越是一員可獨當一面的勇將,他未得封王,恨死了項羽。彭越的根基在楚梁地,這是項羽的心臟地區。彭越反楚如同一把尖刀插在楚軍的心臟上,亂其後方,斷楚糧道。成皋對峙,項羽腹背受敵,疲於奔命,正是彭越製造的危害。

其三,放手韓信,開闢北方第二戰場。韓信有蓋世之才,放手使用才能建奇功。韓信開闢北方戰場,擒魏、取代、破趙、協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為漢王完成對項羽的戰略包圍,打下半壁江山,多虧了張良的力諫與下邑之謀。

其四,漢王正面拒敵,牽制項羽。劉邦扼守滎陽、成皋,正面吸引項羽,守險不戰,消耗楚軍,以待側翼發展,積小勝為大勝,轉弱為強。

上述「下邑畫策」的四大要點,是放眼楚漢相爭全局的一個總體作戰方略。漢王在正面,黥布在南翼,韓信在北方,彭越在項羽背後。四個方面軍全部發動起來,實現聯動,完成對項羽戰略包圍之時,就是項羽滅亡之日。實施過程需要時間,分步完成,所以是一場人為規劃的持久戰。

下邑之謀,分三步實施。第一步,當務之急是打一場勝仗,提振士氣,阻止項羽西進,使漢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站穩腳跟。公元前205年六月,漢將韓信收合散卒,又得到關中增援,在滎陽東南三十裡的京城、索城設伏,打敗項羽,完成了第一步戰略,漢軍固守成皋,楚漢相爭進入相持階段。

第二步,成皋對峙,全面實施下邑畫策,政治、經濟、外交配合軍事鬥爭,劉邦做得有聲有色。公元前205年六月,當韓信在京索阻擊項羽之時,劉邦回到關中櫟陽,採取措施,深固關中根本。具體措施有四:其一,立太子劉盈,拜丞相蕭何為師傅,以穩固人心。其二,引水灌廢丘,消滅章邯殘敵。置上郡、河上、渭南、隴西、北地等郡,大力發展經濟。其三,分兵堅守武關、函谷關、嶢關、臨晉關,確保關中安全。其四,全面動員關中、蜀漢民眾,壯者從軍,老弱轉輸。蕭何運籌,保障前線足食足兵。八月,劉邦回到成皋,實施既定的軍事方針。

第三步,垓下會圍,殲滅項羽。成皋之戰前期,項羽智囊範增獻計項王,楚軍全力猛攻漢軍成皋防線,正面突破,西進函谷關,直取關中。劉邦受困滎陽。陳平主持反間,用項羽之手除掉範增。劉邦機動用兵,項羽失了智囊,東奔西突,兩度奪取成皋,又兩次丟失成皋。項羽退守廣武,劉邦追擊,楚漢兩軍從公元前204年十月到公元前203年九月,雙方對峙廣武長達十二個月,沉寂無戰事。這是成皋之戰的後期,由於韓信、彭越未得漢王許諾的封王實地,兩人觀戰,漢軍獨力無法取勝,史稱智力俱困。又是張良獻計二策,打破膠著,漢軍龍騰虎躍,轉入反攻。一是中分天下,誘使項羽和解東歸,楚軍鬆懈鬥志;二是實封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三王實地,漢軍四面合圍,垓下決戰,殲滅項羽。公元203年十二月,項羽自刎烏江,楚亡漢興。

綜觀下邑之謀的提出與實施過程,劉邦以弱勝強是智勝力,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啟示。主要有四個方面:其一,面對嚴峻挑戰,臨危不懼,要有堅定的必勝的信心;其二,全局戰略規劃的核心,一是計劃周密,二是開發人才;其三,洞察敵、我、友,分化敵人,團結中間,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其四,深固根本,完善自己,增強實力。劉邦自己總結的取勝之道,漢有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各有擔當之才為漢王所用,項羽有一範增而不用,所以楚亡漢興。說到底,人才是根本。

(作者為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特聘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理論周刊

本期編輯:高陽

流程編輯:RB014

相關焦點

  • 垓下之戰,項羽慘敗,在烏江自刎,楚滅漢興
    垓下之戰,項羽慘敗,在烏江自刎,楚滅漢興公元前202年秋天,經張良、陳平兩人的提醒,劉邦撕毀和約,朝項羽追擊,拉開了楚漢之間最後一次決戰的序幕。項猛男雖猛,奈何雙拳難敵四手,只能在夾擊中緩緩後撤,劉無賴緊追不捨,又值英布、劉賈說降楚大司馬周殷,平定九江,也引兵前來接應。 十二月,項猛男退到了垓下,劉無賴一邊眾星雲集,匯聚一堂。 劉無賴本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原則,任命韓信韓打手為大將,統領各路軍隊。韓打手分軍為三,左孔熙,右陳賀,自己在中間,將軍周勃、柴武在身後,保護老闆劉無賴。
  • 在歷史中,下邑奇謀,如何扭轉楚漢戰爭的局勢呢?
    前205年(漢高祖二年)春,劉邦連續收降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五個諸侯,得兵56萬。同年四月,劉邦乘項羽密勢力力攻擊田榮之機,率兵伐楚。直搗楚都彭城。他說:「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虎將,當今與項羽有了隔膜;彭城之戰,項羽令其互助,他卻「神出鬼沒」。項羽對他頗為怨尤,屢次派使臣責之以罪;彭越因項羽分封諸侯時,沒有受封,早對項羽懷有不滿,並且田榮反楚時曾籠絡彭越造反,為此項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後果未成。這二人能夠行使。別的,漢王部下的將領,惟有韓信能夠拜託大事,獨當一壁。大王要是能用好這三人,那麼楚可破也。」這即是聞名的「下邑之謀」。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3贏極必靜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贏極而不靜,是胃(謂)失[天];動舉而不正,是胃(謂)後命。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90約而倍之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昧]天[下之]利<者>,受天下之患;抹(昧)一國之利者,受一國之禍。約而倍之,胃(謂)之襦(繻rú,xū)傳zhuàn。伐當罪,見利而反,謂之達tà刑。上殺父兄,下走子弟,胃(謂)之亂首。外約不信,胃(謂)之怨媒。有國將亡,當[罪復]昌。
  • 湖北為何簡稱「鄂」,卻不簡稱楚、荊、漢?原因一說你就明白
    比如「楚」、「荊」、「漢」,這些字跟湖北的淵源都很深,知名度高,也很響亮。其實這裡有很多的考慮。在其存續的800年裡,湖北一直是其核心和腹地。直到今天,湖北也一直稱為荊楚大地。報刊稱楚報,網站稱楚網,商企稱楚商。但是,楚國曾經的疆域非常大,尤其是湖南,江蘇,安徽等地,都是楚國的地盤。楚文化已經深深地植根於這些地方。如果湖北稱「楚」,必然招致湖南等省的強烈反對。畢竟在近現代,湘楚文化蓬勃興起,精深厚重,不可輕視。
  • 楚之國器 鑄天下觀:戰國楚式六山鏡芻議
    我國古代山神崇拜事實上也非常普遍,在神話傳說中,山往往是神靈的寄居之所。《淮南子.地形訓》:「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又由於山谷中能生雲而雲可以至雨,所以古人就以為山能興雲作雨。《禮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
  • 敗亡造句和解釋_敗亡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敗亡參考例句:1、縱然是椎心泣血,也挽回不了敗亡的頹勢。2、六國相繼敗亡,秦始皇終於統一天下。3、是故苛政之足以敗亡,非徒政也,與小人為類,而害乃因緣以蔓延。倡之者初所不謀,固後所必至也。4、敵人的兵力是我們數倍,如果正面迎敵,無異於以卵投石,必然敗亡。
  • 許昌博物館珍藏漢鏡 解讀漢代銅鏡的四個時期
    [摘要]中國銅鏡的發展 戰國鏡、漢鏡和唐鏡三個高峰,其中漢鏡承前啟後,存在品種最繁,發現數量也最多,乃是銅鏡研究的重中之重,歷來成為研究和收藏的基點。中國銅鏡的發展 戰國鏡、漢鏡和唐鏡三個高峰,其中漢鏡承前啟後,存在品種最繁,發現數量也最多,乃是銅鏡研究的重中之重,歷來成為研究和收藏的基點。一 西漢早期西漢早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經濟亟待恢復,鑄鏡工藝發展緩慢,在形制和紋飾上既承襲了戰國鏡的風格,又逐漸加入了新的內容。這時的銅鏡,鏡面較小,鏡壁單薄,多弦紋小鈕。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0犯禁絕理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凡犯禁絕理,天誅必至。一國而服(備)六危者,烕(滅)。一國而服(備)三不辜者,死。廢令者,亡。一國之君而服(備)三壅者,亡地更君。一國而服(備)三兇者,禍反[自及]也。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孝直不亡,漢室是否能興?
    「鳳雛臥龍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三國演義》世人都在說得臥龍鳳雛能安天下,言劉備因子初孝直早逝而難興漢室,卻沒有考慮一件事——這句話的真實出處。這句話不是出自於別處,正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 漢興錢:中國最早的年號錢
    李特之子李雄繼承父業,率領部眾,幾經大戰,終於攻取成都,自稱成都王。公元301年,李雄請道教的範長生為丞相,建立了大成政權。遂稱帝,國號成。李雄在位三十年,行政寬和,戰事稀少,開拓出一塊幸福安康的樂土。李雄選侄子李班為繼承人,對李班提出的均貧富思想倍加讚賞,立他為太子。李雄死後,李雄之子李期殺害了李班,自稱皇帝。
  • 臺灣問題專家解析中共對臺政策:五策略 四啟示
    中新社北京7月8日電 題:辛旗解析中共對臺政策:五策略四啟示中新社記者 路梅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時強調,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全面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擴大兩岸各界往來,共同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為兩岸同胞謀幸福,為中華民族創未來。
  • 河南省夏邑縣,古稱下邑、慄邑,孔子祖籍所在地
    夏邑縣隸屬於河南省商丘市,古稱下邑、慄邑,總面積為1481平方公裡,總人口88萬。 先後被授予「中國長壽之鄉」、「中國食用菌之鄉」、「中國鑄件出口基地」、「中國打火機生產基地」、「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城」,「中國魅力中小城市」以及「河南省最佳投資城市」等稱號。
  • 學者稱中國對APEC四點期待契合峰會主題
    學者稱中國對APEC四點期待契合峰會主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原主任沈驥如9月6日做客中新網《新聞大家談》,為廣大網友詳解APEC
  • 33句《戰國策》名句解讀,學習這本「離經叛道之書」的實用智慧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內容重實用輕道德,其策略多是保邦國一時平安,而非長久安定。曾被斥之為「邪說」、「離經叛道之書」。不過其中的智慧是可以學習下的,全文較長。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 「漢先生」恩施玉露茶在漢亮相 全新包裝楚茶概念
    3月27日,主打本土概念的「漢先生」恩施玉露茶在漢亮相。   日前,《楚茶,不立湖北,何以行天下》在朋友圈流傳,產茶大省缺乏「楚茶」概念,讓湖北茶人難以釋懷。「茶葉作為一種地域色彩濃鬱的文化產品,每一片葉子上,都烙著濃濃的鄉情。」在湖北茶葉學會副理事長吳志遠看來,楚茶想要形成「口碑」,必須在良好的產品基礎上,賦予可感知的價值,比如深刻的文化體驗,或者承載著濃鬱的鄉情等。
  • 最全三字經帶拼音和注釋及出處,可收藏列印(其三)育兒必備!
    【啟示】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兒子中最有才幹,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後,由周公幫助成王輔佐朝政,由於他的賢德,把國家治理得十分富強。【故事】禮儀廉恥是國家很重要的四個綱紀,排在第一位的是禮。至聖先生曾說過「 不學禮,就不能立身在這個世界上。」可見「 禮」 對我們個人人格的修養是多麼重要。
  • 苗款: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苗族的歷史生存智慧和鬥爭
    文| 楚西南 有人問為什麼我們一定要了解歷史?這兩天看書又有點小小的感慨。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個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所謂「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還有一個好處是:正所謂「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以史為鑑,給我們在人生疲憊的時候一個警醒。多少了解一點歷史,可以讓我們的生命多一點厚度,吃飽喝足以後面對星空時不那麼孤獨無助。這是我最近讀天柱苗款在清代鹹豐同治年間的記事:《保安團防志略》得到的一點啟示。
  • 楚霸王不自知:人為而非天意,深入解讀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
    其實,歷史的當事人對這個問題也早已給出了他們自己的答案,項羽在垓下突圍戰中曾對自己的部下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認為自己失敗的原因是上天要讓自己失敗,而不是自己有何過錯。劉邦則認為自己能夠獲勝的原因則是自己善於使用人才,他有一句名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 臺灣集集7.6級地震21周年:專家解讀六大影響八點啟示
    6個方面,對推進防震減災工作有8點重要啟示。甘肅省地震局王蘭民研究員認為,回顧分析1999年臺灣集集地震災害的主要特徵及其社會經濟影響,對於抗震韌性城鄉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鑑意義。21年前臺灣集集7.6級地震災害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包括6個方面:一是斷層錯動形成的破裂帶和斷層上盤效應破壞力極大;二是震中區實際地震動峰值高於設防地震動參數;三是場地放大效應使臺北地區震害加重;四是土壤液化和震陷導致大量建築物和工程設施破壞;五是未經科學抗震設計和施工的老舊建築物破壞比率較高;六是鐵路、公路和供電等生命線工程破壞對經濟社會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