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邑之謀,史稱「下邑畫策」。下邑,秦縣名,在今安徽碭山縣。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漢彭城大戰,漢軍五十六萬敗於楚軍三萬,全軍潰散。漢王劉邦在敗逃途中差點當了俘虜,剛一脫險,就在下邑問計群臣,張良答以滅楚策略,這就是「下邑之謀」。史籍記載簡略,劉邦與張良的一問一答,實際是最高首腦會議的濃縮。劉邦面對群臣發問,就表明是一次緊急的高層首腦會議。下面分層次來解讀。
其一,瓦解項羽集團,建立漢兵南翼戰線。項羽伐齊,九江王黥布稱病不出,彭城大戰,決定項羽生死命運,黥布坐山觀虎鬥,張良從中看出了黥布與項羽已有裂痕。黥布是項王手下第一梟將,如果黥布歸漢,不僅能削弱項羽集團,而且在政治上心理上對項羽是沉重打擊。劉邦派隨何出使淮南,說降黥布,劉邦稱隨何之功抵五萬之師。
其二,爭取中間力量彭越,亂楚後方。彭越是一員可獨當一面的勇將,他未得封王,恨死了項羽。彭越的根基在楚梁地,這是項羽的心臟地區。彭越反楚如同一把尖刀插在楚軍的心臟上,亂其後方,斷楚糧道。成皋對峙,項羽腹背受敵,疲於奔命,正是彭越製造的危害。
其三,放手韓信,開闢北方第二戰場。韓信有蓋世之才,放手使用才能建奇功。韓信開闢北方戰場,擒魏、取代、破趙、協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為漢王完成對項羽的戰略包圍,打下半壁江山,多虧了張良的力諫與下邑之謀。
其四,漢王正面拒敵,牽制項羽。劉邦扼守滎陽、成皋,正面吸引項羽,守險不戰,消耗楚軍,以待側翼發展,積小勝為大勝,轉弱為強。
上述「下邑畫策」的四大要點,是放眼楚漢相爭全局的一個總體作戰方略。漢王在正面,黥布在南翼,韓信在北方,彭越在項羽背後。四個方面軍全部發動起來,實現聯動,完成對項羽戰略包圍之時,就是項羽滅亡之日。實施過程需要時間,分步完成,所以是一場人為規劃的持久戰。
下邑之謀,分三步實施。第一步,當務之急是打一場勝仗,提振士氣,阻止項羽西進,使漢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站穩腳跟。公元前205年六月,漢將韓信收合散卒,又得到關中增援,在滎陽東南三十裡的京城、索城設伏,打敗項羽,完成了第一步戰略,漢軍固守成皋,楚漢相爭進入相持階段。
第二步,成皋對峙,全面實施下邑畫策,政治、經濟、外交配合軍事鬥爭,劉邦做得有聲有色。公元前205年六月,當韓信在京索阻擊項羽之時,劉邦回到關中櫟陽,採取措施,深固關中根本。具體措施有四:其一,立太子劉盈,拜丞相蕭何為師傅,以穩固人心。其二,引水灌廢丘,消滅章邯殘敵。置上郡、河上、渭南、隴西、北地等郡,大力發展經濟。其三,分兵堅守武關、函谷關、嶢關、臨晉關,確保關中安全。其四,全面動員關中、蜀漢民眾,壯者從軍,老弱轉輸。蕭何運籌,保障前線足食足兵。八月,劉邦回到成皋,實施既定的軍事方針。
第三步,垓下會圍,殲滅項羽。成皋之戰前期,項羽智囊範增獻計項王,楚軍全力猛攻漢軍成皋防線,正面突破,西進函谷關,直取關中。劉邦受困滎陽。陳平主持反間,用項羽之手除掉範增。劉邦機動用兵,項羽失了智囊,東奔西突,兩度奪取成皋,又兩次丟失成皋。項羽退守廣武,劉邦追擊,楚漢兩軍從公元前204年十月到公元前203年九月,雙方對峙廣武長達十二個月,沉寂無戰事。這是成皋之戰的後期,由於韓信、彭越未得漢王許諾的封王實地,兩人觀戰,漢軍獨力無法取勝,史稱智力俱困。又是張良獻計二策,打破膠著,漢軍龍騰虎躍,轉入反攻。一是中分天下,誘使項羽和解東歸,楚軍鬆懈鬥志;二是實封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三王實地,漢軍四面合圍,垓下決戰,殲滅項羽。公元203年十二月,項羽自刎烏江,楚亡漢興。
綜觀下邑之謀的提出與實施過程,劉邦以弱勝強是智勝力,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啟示。主要有四個方面:其一,面對嚴峻挑戰,臨危不懼,要有堅定的必勝的信心;其二,全局戰略規劃的核心,一是計劃周密,二是開發人才;其三,洞察敵、我、友,分化敵人,團結中間,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其四,深固根本,完善自己,增強實力。劉邦自己總結的取勝之道,漢有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各有擔當之才為漢王所用,項羽有一範增而不用,所以楚亡漢興。說到底,人才是根本。
(作者為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特聘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理論周刊
本期編輯:高陽
流程編輯:RB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