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連文昌路、南接328國道的1.6公裡長曙光路拓寬改造工程已接近尾聲,快車道明天通車。記者了解到,這次拓寬改造工程可不普通,而是按照「海綿城市」設計理念打造出的一條「海綿道路」。項目負責人介紹,這段1.6公裡長的曙光路是揚州首條「海綿道路」。
綠化帶路基高於路面
所謂的海綿道路,就是道路可以像海綿一樣將地面積水迅速吸收。
6月29日下午,記者來到生態科技新城曙光路,該路的路基比其他路都要高,特別是中分綠化帶的路基,比常見綠化帶路基要高不少,這明顯與其他很多城市的「海綿道路」不同——在其他城市,海綿道路的綠化帶低於路面,這樣路面積水可以第一時間流入綠化帶,經綠化帶吸收,並最終排到市政管網。
項目負責人趙四元說,這正是該項目的創新點之一,「我們也看了其他城市建設海綿道路的案例,一般都是路面高於綠化帶,但這樣處理後,很難栽種比較高大的喬灌木,而只能栽植一些耐水溼的水草,景觀效果較差。」
如何才能既要景觀,又要造出「海綿道路」?項目設計者的選擇是保持綠化帶高於路面,並種植豐富多樣的植物;在吸收地面積水方面,則通過其他途徑來實現。
「旱溪」景觀能蓄水
既然雨水不能直接流到綠化帶滯留並排水,曙光路又是如何實現吸水這一「海綿功能」的呢?趙四元說,其實「海綿道路」並不一定要綠化帶低於路面,只要實現「蓄(可蓄水)-滲(水可滲透)-淨(水能淨化)-滯(能滯留雨水)-用(雨水可利用)-排(雨水最終可排出)」的「六字訣」,就可實現「海綿功能」。
與一般綠化帶相對比較平坦不一樣,曙光路中分綠化帶是高低起伏不平,而且中間相對比較低洼,還鋪設了大小不一的卵石。
「鋪設卵石的低洼地,我們有一個專門名詞,叫做旱溪,這是借鑑枯山水的做法。」趙四元解釋,「下雨時,水流到旱溪,中間短時間就是一條小溪流,起到蓄水的作用;隨後,水慢慢滲透到地下並淨化、滯留;天乾旱時,旱溪也很好看,同樣也是一景。」
同時,旱溪中還設有溢流井,當水太多,滲透不了後,就會通過溢流井進入市政管網,「我們測算過,即使是短時間的大暴雨,中分綠化帶也能自己處理70%的水;而且,經過滲透後的水也是比較乾淨的,可以澆灌綠化或用於疊水。」
趙四元說,為了營造景觀,曙光路還安放了許多黃蠟石作為景觀石。同時,為了體現生態效果,栽種了水生陸生植物上百種。其中,水生植物有唐菖蒲、千屈菜、矮蒲葦、花葉蘆竹等,陸生植物有香樟、桂花、紅葉石楠、香櫞、樸樹等。
人行道設生物滯留池
中分綠化帶「消化」水的功夫高,那麼路面的積水又如何處理?
趙四元介紹,快車道和人行道之間設有導流溝,路面積水可以迅速通過導流溝流到人行道;同時,在人行道上又設有「滯留池」,池中將栽植水生植物,雨水流入滯留池後,可以沉澱過濾,淨化水質;如果雨水太多,滯留池也設有溢流井,可以通過溢流井排到市政管網。
記者看到,人行道上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個長30米左右、寬1.5米的滯留池。目前還填滿了土,再過幾天就會種上水生植物。
記者注意到,鋪設在人行道上的都是清一色磚塊。趙四元說,這些磚塊與普通的磚塊也不一樣,它們都是可透水材料,「有一個專門名詞,叫高強度可透水混凝土磚,下雨天,雨落到磚塊上,可以很快滲下去,每一塊磚就相當於一個蓄水模塊,讓雨水不留在路面,方便行人走路。」記者將喝剩的半瓶礦泉水倒在磚塊上,果然發現很快就被磚塊「吸收」了。
趙四元認為,海綿道路是海綿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生態和高科技相結合的道路,是未來城市道路的發展方向,曙光路是揚州第一條按照海綿城市理念打造的海綿道路,按照高標準來建設是有必要而且有意義,也符合生態科技新城的定位。